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一
自從我看了《雷鋒故事》之后,我對雷鋒那助人為樂的精神又有了進一步地了解!
雷鋒所做的好事真是怎樣說也說不完!
雷鋒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身邊每個人,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就像有一次,我們小區在三樓平臺放了一場電影,到第二天早晨大家才發現平臺上留下了許多垃圾。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只有一個清潔工在打掃衛生,這個清潔工已累得滿頭大汗了。小區居民見到這種狀況,不約而同帶上自家的清潔工具,紛紛跑下來幫忙打掃,清潔工的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我們要繼續發揚雷鋒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多做好事,這樣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更溫暖,更完美!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二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學寶庫中有這樣一本書,它記載著偉大祖國的復興,記載著中華民族艱辛的歷程,記載著從征討蚩尤到舜傳曉位,記載著本紀、世家、列傳。這本永不腐朽的經典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余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喜歡的英雄是項羽和勾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嘗膽。
我欣賞的刺客是專諸、聶政、還有荊軻等人,對君王赤膽忠心,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更有那后來身中八劍卻仍然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三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祥子。全書以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情節發展為中心線索,表現了舊社會人力車夫的苦難生活。
全書主要內容是:來自農村的祥子在拉租來的洋車時,立志要買上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他夢寐以求的一輛洋車。但是沒過多久,軍閥亂兵搶走了他的車,而孫偵探騙走了他僅有的積蓄。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祥子做過反抗,仍然幻想用努力實現夢想,但是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賣掉料理虎妞的喪事。
而小福子的離世讓祥子心中最后一朵火花被吹滅,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從上進好強淪落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經被生活的磨盤碾得粉碎。
我認為祥子最大的優點是不怕吃苦。雖然他的理想不算高:有一輛自己的車,能娶上一位窮苦人家的健康、年輕、能吃苦的女兒,但是他要強,希望能靠自己的本事吃飯。然而他出生在那個黑暗的世道,好不容易買的車被搶,被逼娶自己不喜歡的虎妞,自己喜歡的小福子自殺使他對生活的企望與信心都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地喪失。他漸漸變得狡猾懶惰、極端自私而無賴,成了徹頭徹尾的“刺頭兒”。
作者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各種手法對人物進行細致的描寫。而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補充祥子不善言語所留下的空白。通過細膩而又生動的心理,準確地傳達出祥子對車異常喜愛以及買到車后捺不住的興奮心情,讓我們看到祥子曾經是一個對理想有強烈渴望追求的人。
名著是人類歷史上最美麗的花朵之一。閱讀好書可以讓我們感受美好而又人道的世界,激發我們的善良、友好的心靈,詩化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共同領略這片自由而又美好的閱讀天地吧!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四
重溫《沉思錄》,如涓涓清泉從古羅馬哲人深幽而寧靜的山谷,流入我干涸的心田,我聽到馬可奧勒留那振聾發聵的沉思,那關于生命深刻而徹底的認知穿越時空,我看見愛比克泰德站在神廟之巔,那睿智而圣靈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人性的美麗和光輝,理性的莊嚴與完美,寬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寧靜與淡然。
保持一顆寬容之心,即使對待惡毒的人,不要輕易發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則
對生活持一顆激情之心,不消極,不沮喪,不對他人潑冷水,讓別人和自己在一起時如沐春風。。
堅定信念,樹立理想,但要切記行動不可遲緩,言談不可無章
珍惜時間,切記空話不做無意義的事或與自己信念相抵觸的行或言,
珍惜友情,學會感恩,以博愛之心處事,已嚴謹之心做人
不為做過的事而后悔,但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命的本質就在于今天,在于此刻,我是一株會思想的葦草,過去和將來都是虛無的,擁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擁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著,不受世俗的羈絆和心靈的束縛。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五
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天是指客觀規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也就是稻盛和夫一直強調的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哲學原點,做正確的人、事,正確的做人和事,這與政府提倡的科學發展觀也是一致的。稻盛和夫的理念是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始終。作為企業,其所生產的產品要順應社會、市場、客戶的需要,要承擔起社會責任,作為企業里的質量管理部門,要保證產品符合法律法規,符合養殖動物對營養的科學合理的需要,加工質量指標符合養殖動物采食特點,以便生產出符合消費者各種需求的動物蛋白。所謂愛人就是利他。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利他經營,這個他是指客戶,廣義的客戶包括顧客、員工、社會和利益相關者。企業要從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一切從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顧客的要求,特別是質量要求,這就是原理原則。
二、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就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
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著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實的行動、誠懇的修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人生的目的和價值。現今社會,物欲、名欲、權欲充斥進我們的生活,人們感到累了,為名權財所累。但即使累了,卻不甘心的想去獲得更多的欲。殊不知欲壑難填,欲不會輕易的得以滿足,日日生活在痛苦的掙扎中。我們如果按照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拋棄物欲、名欲、權欲,去提升心性,磨煉靈魂,那么大到社會、企業,小到個人,就充滿和諧,我們就會活得很輕松、滿足、快樂。
有人曾問稻盛和夫,企業經營成功的秘訣,他說經營首先是由人來經營的,因此經營者的人性、人格至關重要。經營者必須要有高尚品德,如果沒有高尚品德,他就不可能展開很好的經營。經營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提高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他的經營才能有所拓展。因此我經常說,經營的秘訣就是提高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作為一名部門主管,要想帶領好一個小團隊,同樣需要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并把這些思想傳播到下屬那里,和他們一起去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去為企業經營成功努力修道。
三、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100~+100)熱情(0~100)能力(0~100)
稻盛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哲學的核心,它簡練樸素而又精深博大,突出了人格、哲學、思想和理念對人生、對事業、對社會的作用,而且三要素中,只有思維方式可能是負數,即思維方式錯了,工作激情與能力再強都只能加重損失與失敗,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方向。所以,我們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我認為所謂正面的思維方式,就是堅持敬天愛人,作為人,何謂正確,簡單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則,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這些最基本原則。人生如同登山,經營企業亦如此,首先要確定應該攀登什么樣的山,是把自己的目標僅僅定為小企業還是想創立一個大企業,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才有可能基業常青。落實到自己工作中,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積極向上,有創新性,有建設性,有感恩心,有協調性,有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欲等,這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我們要在工作中使下屬樹立正面的思維方式、正面的熱情,進行必要的培訓、激勵,以激發他們的潛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績,一起為企業取得更大的發展努力。
四、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原理原則
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 作為人,何謂正確,做人準則是否正確,這是類似父母給子女言傳身教的那些簡單而樸素的教導,是人類自古培養起來的倫理、道德。如何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則,抵制住誘惑,守住簡單的原則,其實就是不簡單。
思考至關重要,從努力工作中體味人生真諦,若沒有強烈的愿望,就看不到辦法,成功也就不會向我們靠近。首先需要有強烈的愿望,這很重要。只有這樣,愿望才能成為新的起點,最終一定能夠成功。無論是誰,人生就如你內心描繪的一張藍圖,而愿望就是一粒種子,是在人生這個庭院里生根、發枝、開花、結果的。所以,如果自己沒有成功,如果自己的工作沒有被認可,永遠不要去責怪他人,因為也許你本身就沒有強烈的愿望,你的熱情沒有激發出來,你的潛力沒有釋放出來,我堅信從人的頭腦中挖掘出的黃金遠比從地下挖掘出的要多得多,應該自我反省、思考,從而作出改變,改變心態,改變精神狀態,改變行為習慣,順應企業發展需要。
僅是知道不行,貫徹落實才有意義, 每一天都極度認真,不在現場流汗什么也學不到,這些道理告訴我們,制度、文件規定、任務計劃,重在執行,重在我們這些中層主管去推動。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要沉下去,深入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現場,去發現問題,發現解決問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
三經讀后心得體會篇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亙古不變的哲理。深深地震撼著我的靈魂。閱畢孟子之文,思緒飛揚,心潮澎湃。
輕叩歷史之門,王朝的盛衰興廣,過往的歷史煙云蒙蔽不了智慧的明鏡。
嬴政手中的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吞并六國、一統天下,正是“出則”有“敵國外患”,不發展就是消亡。而秦二世的茍延殘喘直至湮滅則是驕奢淫逸,盡享“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安樂。
穿越歷史的塵埃,以史為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歷史規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著古往今來的統治者。給予我深刻的智慧與啟迪。
國猶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說、膠鬲等人崛起于憂患之中,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折磨使他們走上了成功之路。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十分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有所作為,是因為他們有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不懈的努力,憑借著自我“打不死的蟑螂”精神為自我開創了一片屬于自我的天地。
言及至此,聯想當下的有著“嬌(氣)驕(傲)奢(侈)獨(特)散(漫)”之美譽的“富二代”。他們肆意揮霍、盡情享受,喪失了父輩的“憂患“意識,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樂”,從未體驗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滋味。試問,談何青春之奮斗,談何民族之崛起。嗚呼哀哉!
青春的色彩在奮斗的汗水中會更加絢爛。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勇于磨煉自我。在生活中、學習中我們要時刻堅持著“憂患”意識,不能一味貪圖“安樂”的現狀,否則完美的未來就會跟自我saygoodbye了!
我時刻謹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