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讀三經書心得體會篇一
;摘要:本文分析杜牧憂患意識形成的原因,追溯到兩個方面的淵源,一是社會方面的原因,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繼續,以及晚唐社會特點在文人心理上的投映;二是個人原因,即在杜牧思想行為、作品中形成憂患意識的特殊條件。從而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杜牧憂患意識對于社會和人生的嚴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杜牧;憂患意識;責任;使命
晚唐詩人、文學家、思想家杜牧,是一個詩歌史上以“風流才子”而著稱的形象。但歷史上的杜牧,為官做人,才氣縱橫,抱負遠大,繼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為代表的經世致用之學,注意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其作詩,風格獨特,意境深遠,有獨創性,追求情致高遠,筆力勁拔的詩風;其為文,有感而發,切中時弊,以有助于政治教化,能裨益日用民生為核心。其詩文中充斥著濃烈的憂患意識,包含了更多的家國命運的深厚內涵,而更顯出它的嚴肅性。在他深廣的憂患情緒中,我們感到了他對于社會和人生的嚴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社會文化的廣泛影響
首先是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憂患意識是儒家人生哲學的顯著特色之一,它既是一種仁者心態,又是一種通達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憂患自古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普遍心態。“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自古以來中國式的人文精神,這種憂患意識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純潔的世代傳承的思維方式。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入世”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有志的知識分子。他們關注社稷的清明與混濁,關心百姓的饑飽與冷暖。擁有社會責任和社會道義,在古代文人看來,憂患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是不需要外力介入的。
憂患一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經》與《尚書》中多有對憂患狀態和特征的描述。如:《周易·上經》乾九三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尚書·周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其所反映的是人們的普遍存在的所謂“小人常戚戚”憂患意識,只是患得患失俗人之憂。而儒者則拋開了個人的恩怨得失,榮辱進退,是憂天下之興亡,百姓之困苦,憂文明能否延續,風氣是否淳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進亦憂,退亦憂,“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正是這種君子之憂。從秦統一六國,建立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后,“憂患”意識逐漸成為古代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就是說,人們的“憂患”總是與國家的興衰治亂聯系在一起的,是人對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所處困境的認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憂慮。
其次是唐代社會的心理投影。一曲曲憂患的悲歌從屈原、賈誼、司馬遷唱到唐代。一個強大的帝國崛起了,一個繁盛的時代誕生了,在唐朝開明鼎盛的時代,賢相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憂患感和敏銳的眼力抓住唐太宗忘記“以民為本”、忘記隋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寫成的《諫太宗十思疏》,成為初唐“居安思危”的典型代表。陳子昂的《感遇》詩,以博大的胸襟,注視著時空無限的宇宙,把個人的生存放在巨大的背景上來觀察,表現出對永恒的渴望。盛唐的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感慨抒發出詩人對歲月流逝,懷才不遇的深沉憂思,發出了對人生的感嘆和思考。杜甫的“三吏”、“三別”,真實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現出人們為戰爭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堅強意志,一方面又真實地寫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無窮災難,充分地表現了一代知識分子對社會、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靜思考和關懷。中唐白居易在詩歌中反映國事民生,為民請命,充分暴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晚唐社會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這三大瘤疾的惡化,邊疆民族的入侵,加速了晚唐的衰敗,封建大滑坡趨勢已頹沉難挽。晚唐的詩人們憑著深厚的生活功力,敏銳的政治嗅覺感受到了這種動蕩不安、岌岌可危的社會局勢,晚唐士人雖然大多感到政治局勢的危難,但是他們多數只能在令人憂傷的現實面前徘徊,面對風雨飄搖的王朝,他們無力挽回頹勢。而杜牧卻是晚唐士人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他關心朝政,尚存用世之心,不僅看到了晚唐社會的種種痼疾,而且高昂建功立業,匡世濟民之志。盡管他沒有進入政治權力中心,但是依然表現出一種深沉的思考,思考人世盛衰興敗的哲理,并且把經過思考后的這種憂患意識化為行動,企望以自己的才力拯救這個危亡的世界,雖然百遭磨難,依然壯心激烈;同時也為這個朝代已逝的繁華而依依眷念,表現出沉痛的亡國之憂。
二、家世與個人的促成因素
杜牧獨能抱補天之志,原因何在?
首先是家學的傳統。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中國歷代封建士大夫在儒家文化熏染下積累起來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政治憂患來自于入世精神,世業儒學的家學傳統,高華的氏族門第,深厚的學養,使杜牧比一般的士子更能感到、看到、體味到晚唐社會的深重矛盾,比一般人有更深重的憂患意識,更有儒士的兼濟情懷。
杜氏為魏晉以來數百年關中之高門世族,杜牧的遠祖杜預是西晉時的大儒,同時也是伐吳的軍事統帥,泰康元年率兵滅吳。杜預不僅通曉戰術,而且博學多才,人稱“杜武庫”,曾為《左傳》作注,其學說在魏晉南北朝時盛行,杜牧是杜預的十六世孫 ,杜牧的善于論兵,無疑有先祖杜預的影響。
在家學傳統上其祖父杜佑無疑對他的影響最大。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杜佑“性敦厚強力,尤精吏職,雖外示寬和,而持身有術”,并且“性嗜學,該涉古今,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所著《通典》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這種家庭環境,使杜牧不容選擇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點上來安排人生道路,他顯然是把自己當出將入相的政治家來要求的。家庭的熏陶使杜牧有深厚的學識,杜牧自幼讀書學《禮》,“及年二十,始讀《尚書》、《毛詩》、《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開始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杜牧由“識”而生“憂”,這是杜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體現,因為在晚唐、在任何時代并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具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的。
對于祖宗的事業,杜牧為之驕傲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經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相的位里。杜牧不僅繼承了深厚的家世傳統,而且還希望這種傳統能在他身上發揚光大并影響后代,并且在這方面也作了努力,杜牧的這種做法充分反映了家學傳統對他的影響。
杜牧家世對他的影響,也反映在他的創作思想上,那就是其文章要以“經世致用”為目的,這是他在《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中發表精辟政治見解的思想基礎。杜牧從政治家的觀點出發把文章與世事緊密聯系起來,是他對經世致用的家學主張的繼承和光大。
天不生夫子于中國,中國當何如?曰不夷狄如也。……
有天地日月為之主,陰陽鬼神為之佐,夫子巍然統而辯之,復引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之助,則其徒不為劣,其治不為僻。……彼夷狄者,為夷狄之俗,一定而不易,若不生夫子,是知其必不夷狄如也。
對孔子的學說,他認為能夠統“天地日月”而辨之,也是天地宇宙間的最高學說。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了孔子。
因為杜牧的思想基于儒家的仁義,因此才能看到更多的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和剝削,看到更多的社會憂患。使得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從政治家的需要出發,把文章與當時的事功聯系起來,使他的文學創作更切合實用。
儒家思想在兩漢成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以后,雖然屬于封建思想體系,但也存在著若干積極合理的可取的優點。主張“入世”,主張“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就不同于佛家和道家的主張“出世”,主張消極無為的逃避現實,杜牧正是接受了儒家這一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儒家學說雖然主張“尊王”和“忠君”,但同時也主張“節用愛民”,反對暴君“獨夫”,反對過分剝削。儒家思想雖然有輕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一面,但同時也有“憂民愛物”的一面,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君為輕”的真理,這些進步性的表現,杜牧都有所繼承。杜牧不僅對唐王朝忠心耿耿,接收了儒家思想中“忠君愛民”這一最基本的主張,而且反對暴政,主張施行“仁政”。在杜牧充滿憂患意識的詩文中,充分體現了儒學的憂患精神——對國家民族關懷的博大情懷;不畏艱難的積極參與精神;居安思危、處興思亡的辯證理性精神。而杜牧對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也正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超越個體生命、追求永生不朽的一種獨特形式。
參考文獻:
[1] 彭定求主編《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60
[2] 杜牧《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學史》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何新《論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相關熱詞搜索:;讀三經書心得體會篇二
放假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并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于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圣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圣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發系在房梁上,蘇秦學習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盡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后,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著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家長評價:孩子從學齡前,我就開始嘗試對她進行國學方面的啟蒙,縱觀國學經典,我首選了《三字經》。一本幼兒簡化版的《三字經》,在開學之前,孩子已經可以大體背誦了,當然,其中內容,是不可能知其意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一部經典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道路坎坷曲折,但前途樂觀,因為我們出生于21世紀的下一代將舉起傳承的大旗,為民族精神點起希望之火。
孩子的國慶作文有一篇是讀后感,其實孩子現在尚不具備閱讀能力。于是我便想到讓孩子重溫曾經背過的《三字經》,提煉其中的精髓。在我的指導和啟發下,孩子對上文中這一段內容有了認識。當然,不可能期望這種感想有多么深刻。能夠明白怎樣對待學習,學習有多么重要,我覺得已經是不小的進步。
有了第一篇作文的體驗,這第二篇作文孩子已經能夠主動表達一些個人觀點,初步了解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文字。孩子的長進令人欣喜,同時也體現了園丁的辛苦,相信孩子在老師的辛勤培育和自身以古人為榜樣的奮發圖強之下,會有一個陽光燦爛的未來。
讀三經書心得體會篇三
地址: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傳真:____________傳真:____________
項目名稱:________________
支付方式:____________
交貨時間:____________
交貨地點:乙方物流配送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送費用由乙方承擔。
具體地址如下:____________
1、乙方前期制作應按提供樣稿之要求按時、按質完成,印刷品質量以最終簽字樣稿為準驗收;甲方應負責有關內容的及時校核確認以及收貨驗貨。
2、甲方委托乙方設計制作的稿件,甲方有權要求乙方提供最多不超過四次的樣稿確認。在乙方提供第四次確認稿時,甲方應完成所有的確認修改工作。如因甲方原因在第四次確認稿后仍需要進行修改,甲方同意視修改內容額外支付每頁不超過100元的改稿費用。
3、彩色印刷品的色差范圍正負應不超過樣稿的10%,套印允許誤差應小于。其他如需檢驗的.項目按國家新聞出版行業標準有關平版一般印刷品的質量標準驗收。
4、甲方對印刷質量有任何異議,須在收貨后三個工作日內提出,在任何情況下乙方不負責除印刷以外發行、廣告的連帶責任。
1、乙方應對甲方制作發行方式、計劃等與本宣傳品有關的內容嚴格保密。
2、乙方設計人員應自覺保護甲方提供的一切用于排版印刷的電子文檔,不得擅自提供給任何第三方作任何用途。
3、乙方為甲方雜志制作的平面設計,其著作權屬甲方所有。
4、乙方應妥善保存雜志的所有電子設計稿件、菲林,甲方若需要,應予提供;合同終止后,若雙方不再續約,乙方應將所有與本合同有關的電子設計稿件、菲林交還給甲方,不得私自留有備份。
交貨數量同意允許正負5%的短溢裝。如溢裝的情況,甲方有權選擇是否按合同單價接收超裝之貨品。若甲方不接收,乙方不得擅自贈送他人或以任何價格出售,但作其他客戶印刷業務參考樣本除外。如短裝在5%之內,乙方須按合同單價從合同總價中扣除相應金額,但不另行補足數量。如短裝在5%以上,甲方有權要求乙方補足所缺貨品。
甲乙雙方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時,應在_____日內向對方通報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理由,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在取得有關機構證明后,允許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不履行合同,并根據情況可部分或全部免予承擔違約責任。
1、乙方的違約責任
2、甲方的違約責任
2)甲方違反合同規定拒絕接貨的,應當承擔由此對乙方造成的損失。
1、甲乙雙方應嚴格遵守本合同的有關條款,本合同未盡事項,應由甲乙雙方友好協商解決。
2、執行本合同發生糾紛,當事人雙方應當及時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簽字:____________簽字: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