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一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而重陽登高也成為中國詩畫中一個永恒題材。
傳統習俗二:賞菊、飲菊花酒
“荒巖寂寞無俗情,老菊獨得秋氣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也極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同時,菊花也被稱作延年益壽的花,有很多畫菊花的國畫作品都題為“長壽”。齊白石93歲那一年,畫了一張《重陽生日》給生于重陽的夏衍先生慶生,畫面內容就是菊花。
傳統習俗三:親朋歡聚暢飲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吃喝玩樂也是古時重陽節的主題。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活動,在風景名勝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風、賞賞菊,喝點小酒助興,可謂愜意之極。
傳統習俗四:吃重陽糕
因“糕”與“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們過重陽節時,除了要吃重陽糕外,還要互相饋送重陽糕。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有登高、賞菊花的傳統,同時也是晚輩們盡孝道,向長輩表達感恩的節日,正好趁著假期,回家給爸媽帶件貼心的小禮物,讓感動與溫暖充滿這個節日。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翡翠
送禮少不了一樣東西,既不失體面,又能滿足您的孝心,還可以護身健體,什么樣的禮物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就是翡翠、翡翠如意、手鐲、平安扣、福祿壽。這些都是您送給家里老人的禮物好選擇,不僅可以保平安如意,還能緩解身體疼痛,是不可多得的傳世珍品。還等什么,在這樣一個重陽敬老節,給家里的老人送上一份平安與祝福吧!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血壓計
過去人們測量血壓必須到醫院才行,而今只要擁有了家用電子血壓計,坐在家里便可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如果發現血壓異常便可及時去醫院治療,起到了防止腦出血、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猝發的作用。老人平時也可以關注一下自己的血壓,如果家里老人有高血壓那就更要注意了。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自動按摩式洗腳盆
全自動按摩洗臉盆,充分按摩足底穴位,泡出健康,重陽節就要到來,什么禮物都不如身體健康來得實在,按摩式洗腳盆通過按摩來讓身體得到放松,是送父母送長輩的實用健康禮品,來為家里的老人備一個吧。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沉默的喜歡,陪伴是最好的愛!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人們在重陽節時必吃的一道糕點,以前有科舉,舉子的家人們會在重陽節時準備重陽糕食用,寓意“gao”中,重陽節主要是取的寓意,因此,各地的重陽糕都不一樣,所以,到了現在重陽糕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樣子,一般來說,我們將在重陽節時食用的,質地松軟的糕點統稱為“重陽糕”。
重陽糕的做法
主科:面粉1千克。
配料:紅綠絲100克,糯米酒汁200克、紅豆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重陽糕怎么做
1、面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糯米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紅豆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4、另取1/3的面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紅豆沙;
5、然胡再將剩余的面糊攤上,蓋上蒸籠蓋,上火蒸熟后,重陽糕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重陽糕制作經驗分享
1.揉面粉團時要加適量的清水,既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以適中為宜;
2.蒸制重陽糕時要用旺火沸水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3.切成的菱形塊要大小均勻。
食材百科
紅綠絲:也叫青絲玫瑰絲是常用的湯圓、月餅、糕點等食品餡料,其加工原料為橘子皮、蘿卜皮等。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二
在中國重陽節時吃花糕的風俗早在漢代就有,據當時的《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其中食蓬餌,就是吃蓬糕的意思。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制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制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其后重陽糕更衍生出眾多品種,名目繁多,如配以梨、橙和玉榴等不同果料的春蘭秋菊;以栗黃、銀杏和松子肉為佐料并捏成獅子面目的獅蠻糕;也有于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與福祿壽中的祿諧音的食祿糕。
菊花盛放于秋季,經霜耐寒,有卻風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古時有飲菊花酒成仙的傳說,菊花向被視為寓意長壽的吉祥物。根據古籍的記載,重陽節飲菊花酒的風俗最遲于西漢已成定俗,并且多與重陽登高、賞菊等習俗緊密相連。菊花酒一般是在前一年的重陽節釀制,第二年重陽始熟而飲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菊花酒由菊花與糯米、酒曲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
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三
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較為隨意、簡易。
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并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為什么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過去,在重陽這一天,人們有蒸制重陽糕孝敬老人的習俗。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棗、栗子、山楂等果干等為原料,既顏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時又能健脾益氣。現在的重陽糕,沒有固定品種,只要是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可稱為“重陽糕”了。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姶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四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山東重陽節習俗
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雙層中夾以棗栗之類果品,單層棗栗插于面上,有的還插上彩色小紙旗,謂“花糕旗”,有的上安兩只面塑的羊,取重陽之象,謂“重陽花糕”。花糕既是節日食品,又是節日贈品,濟南以東地區,重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膠東地區叫送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不僅送糕,而且還送秋冬應用的衣物;濟南以西地區,尤其是鄰近河北省的一些縣市,重陽節要請女兒回娘家吃花糕,故有“女兒節”、“女節”之稱。
在山東,重陽節亦有“老人節”之稱,節日期間慰問老人,組織老年人舉行文體活動和旅游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魏文帝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重陽,又稱重九、九日。重陽之稱早見于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句。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九日已有飲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習俗,歷代相沿,亦稱此日為“茱萸節”、“菊花節”。
山西重陽節習俗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環視,天高氣爽,云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五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于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而成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咸兩種。其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六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于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制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燒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賧佛節日間在每年陽歷12月14日。是晚 ,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溫暖之意。
瑤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廣西龍勝、全州等地區。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這天清晨,人們帶上酒、豆腐、生豬肉、活鴨到歷年撒秧的秧田邊,供祭五谷大仙,祈求消災滅蟲、保護秧苗。祭時,擺上借口,點上香燭,然后殺鴨或公雞,將血沉在酒杯、紙錢、田埂上,并將淋了雞鴨血的紙錢掛在草標或竹標上,插到所種田塊,祈求消災滅蟲、莊稼豐收。
壯家的春節習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情濃而意深。
待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合家歡聚,喜慶團圓。大年三十還要做好“壓年飯”,以求有余有剩,吉祥如意。入夜,人們等待著子時的到來:姑娘描花繡朵、孩童盼放煙火、老人傳授著新歌……子時一到,鞭炮齊鳴,往日寧靜的山村僻壤頓時沸騰起來。
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魚肚白,到山間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農婦村姑便紛至沓來。農婦為全家挑新水,同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象的石頭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便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佑六畜興旺。然后將新水倒入鍋里,與紅糖、竹葉、蔥花、生姜一同燒開,讓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據說: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干、夫妻喝了會和和睦睦。壯家村姑汲新水,則有喝伶俐水的習俗。時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們聚在泉邊輪流數星星,待數到天上只剩下一顆星星時,便開始喝新水。村中公認的“伶俐嫂”伴著姑娘們喝新水。大家認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會聰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獎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爭著喝,聰明的伶俐嫂捧著水將姑娘們逗得欲喝不能,欲罷也不能,她口中還說著許多逗樂的話,整個泉邊蕩漾著姑娘們的歡笑聲。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向往未來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聰明伶俐呢?誰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勢在必爭的。
初一至十五,豐盛的菜肴,無盡溫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征著家旺,子孫綿延。
壯家賀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回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 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朝鮮族節日―流頭節
也叫“流頭日”。朝鮮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東北地區。每年農歷六月十五舉行。節日當天,人們攜帶酒食到江河岸邊,在水中沐浴,稱為“流頭”。浴后會宴,稱“流頭宴”。又以蜜水澆粉團信用,稱“吃水團”。有的地區還將打糕扔到水田中,或用小木棍插在田埂上,舉行“龍神祭”或“農神祭”。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七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并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后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制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于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九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九是陽數之極,雙九之日便稱“重陽”。又因這一天日數最大,所以又叫“老人節”。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有個叫汝河的地方。這地方人杰地靈,物產豐富,男人長得健壯,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壽命都特別長,活到一百歲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邊上有一個叫魚頭壩的村子,村里有一戶姓恒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長命人。到了恒景這輩上,恒家已經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孫子。恒景的老老太爺已經208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聲音如銅鐘,走路一陣風。堪輿家說,魚頭壩風水好,整個村子就象一條鯉魚,村口就是魚頭,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魚尾搭在山上,這樣下接陰氣,上接陽氣,陰陽貫通,村里人自然長命。
堪輿家在村里轉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沒幾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爺恒源泉第一個出現了異常反應。
恒老爺子是村里年齡最大的人瑞壽星,本來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兒香,可自從堪輿家走了之后,恒老爺子就開始無精打采,臉色日漸蒼白。沒過幾天,恒老爺子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最后,恒老爺子竟變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覺得奇怪,便請來巫醫診治。可巫醫從上到下把恒老爺子看了個遍,也沒看出什么病來。最后,巫醫在恒老爺子榻前開壇作法,向天地鬼神打聽恒老爺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誰知,巫醫坐在壇前剛口訣念咒,法壇竟“轟”地一聲炸了。巫醫嚇了一哆嗦,趕緊起身施禮:“在下醫術不精,法力不夠,實在看不了老爺子的病,告辭告辭。”說著,一溜煙就跑了。
連巫醫都看不了恒老爺子的病,說明那病實在是太怪了。恒老爺子就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著重孝把恒老爺子發喪了。誰知恒老爺子入土沒幾天,恒景的老太爺又得了恒老爺子一樣的病,沒幾天也死了。
不到一個月時間,恒家上下二十幾口都得了怪病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來,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橫禍呢?鄉親們都來勸,說生死有命,讓恒景想開點。可恒景想不開,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本來身體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沒了呢?他一定要找個明白人問問清楚。
恒景看看道人,說:“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嗎?快去找有仙緣的人吧!”道人搖搖頭:“貧道道行甚淺,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鏟除他還沒有辦法。”說著,仔細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輕人,把你的生辰八字報上來,讓貧道算算。”恒景說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連說:“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陰陽兩界,正是有仙緣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緣之人?那您快說,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為家人報仇,鏟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說:“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為家人報仇,救天地陰陽于水火,就馬上去吧,不過此程艱辛,你若半途而廢,這方圓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勁點頭:“我不會半途而廢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兩天能回來的,瘟魔這個時候出來禍害人怎么辦?”道人說:“這個你放心,我在河岸邊壓一道符,瘟魔就無法從陰陽界出來,但貧道法力有限,只能將他鎮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還不回來,他就會出來害人了。”恒景說:“我一年之內定會回來!”道人給恒景深施一禮:“貧道代陰陽眾生在此謝過。”說著,便拿出一道符,壓在了岸邊的石頭下。
道人走了,恒景趕緊回家。這幾天,又有幾戶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經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說,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牽來馬匹,有的拿來盆纏,讓他趕緊去找高人,為百姓除害。
恒景騎著快馬出發了。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泰山腳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聽,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沒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轉了七天七夜,馬被大蟒吃了,他也險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沒有退縮,繼續在山上找。又過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盤纏用完了,干糧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圍一戶人家都沒有。恒景有點心恢意冷了,心說我都快把泰山轉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說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須心誠,不能半途而廢。于是,恒景忍著饑餓繼續往山上走。走著走著,就聽頭上傳來“撲啦啦”一陣響,抬頭一看,一只仙鶴落在了不遠處。恒景高興了,有仙鶴必有仙人,便向仙鶴落著的地方走去。仙鶴時飛時停,漸漸就上了山頂,落在了一片霧氣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頂,再看那仙鶴,翅膀一抖就沒影了。恒景仔細一看,山頂霧氣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實在是走不動了,身子一軟就暈了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恒景醒了過來。睜眼一看,見一個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來,問:“老人家,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說:“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貧道雖身居高處,但卻不敢言高。”恒景聽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見老者生的仙風道骨,說話又高深莫測,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頭,把瘟魔禍害一方之一說了一遍,求老者指點,如何鏟除瘟魔。老者點點頭,說:“你不畏艱險來到此處,貧道就傳你一套降妖伏魔劍法,你學成之后定要鏟除瘟魔。”恒景一聽,再次磕頭謝恩。
恒景學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學成了降妖伏魔劍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說著,把一把降妖伏魔劍贈給恒景,讓他就用這把劍斬殺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兩樣東西,一樣是茱萸葉,一樣是菊花酒。老者說,泰山乃眾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頂之上,乃至陽之物,其陽氣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腳,乃至陰之物,用酒泡過,陰氣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結無法動彈。老者把這兩樣東西交給恒景之后,說:“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時三刻,那時天地間陽氣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劍將溫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輪回。”說完,老者傳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記在心。
背上寶劍,拿著茱萸葉和菊花酒,恒景發愁了:明天就要趕回去,這么遠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塵在空中一揚,一只仙鶴“撲啦啦”飛來,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說:“騎上它,閉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說完,老者又一揚拂塵,若大一個道觀不見了,山頂上還是恒景剛來時的模樣。恒景向四周施禮,謝過老者,騎上仙鶴一閉眼,就覺耳邊刮起一陣大風,只一會兒,風便停了。恒景感覺自己的腳已經落了地,睜眼一看,原來已經站在了汝河邊。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時。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頂上,每人分給一片茱萸葉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讓人們站成八卦陣,茱萸葉貼在額頭,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現,恒景便念動咒語用寶劍將其除掉。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卻還沒有出來。恒景有些著急了,錯過午時三刻,再殺瘟魔可就難了,怎么辦?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說:“他不出來,你就把他打出來,待貧道作法,把你送進陰陽界!”說著,道人在恒景后背畫了一道符,口念咒語,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聲就飛進了汝河之中。
此時的陰陽界里黑氣一團,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劍,正在閉關療傷。他已經好久沒吸人的陽氣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劍,功力大傷。瘟魔這個氣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幾個人的陽氣,沒想到恒景半路殺出來,壞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陽氣最盛,他想過了午時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陽氣都吸干。
瘟魔療好傷,正打坐運氣,恒景就提著降妖伏魔劍殺了進來。瘟魔一見,亮出九陰魔鉤就與恒景打到一處。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劍是太上老君丹爐中所煉,再加上那位老者傳他的劍法,溫魔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只幾個回合,恒景手中的劍氣已將陰陽界中的魔氣掃凈。沒有魔氣護體,瘟魔無法在陰陽界容身,便化作一縷青煙從陰陽界沖了出去。恒景手持寶劍,大喝一聲:“哪里走?!”便飛身追了出去。
瘟魔從汝河里躥出來,正好是午時三刻。抬頭一看,見山頂上站滿了人,便沖向山頂,一股腦把人們的陽氣全吸盡,回頭再與恒景打斗。就在他沖到山腰的時候,恒景從河里跳了上來。見瘟魔已接近村民,恒景立刻念動咒語。就見村民站成的八卦陣射出萬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也溢滿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氣和菊花酒氣一熏,立刻變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機會,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劍法,口中默念“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將瘟魔斬成碎片。恒景讓村民趕緊把茱萸葉扔到還在蠕動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澆。隨著一陣慘叫,瘟魔化作一團青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瘟魔被鏟除,汝河一帶再沒人得怪病而死。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也為了防止別的妖魔再來,汝河一帶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處,然后酒上菊花酒。這個習慣漸漸傳開,很快就傳遍了華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種風俗。這個風俗流傳千年,也就成了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