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一
唐代皇帝對重陽節的重視超過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陽節,百官沐浴,皇帝宮中賜宴,或去登高宴會、賞菊吟詩。唐高宗、中宗、肅宗都有過重陽節的詩作。
《景龍文館記》記載,景龍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他讓每人作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后成者罰。此后每逢重陽,皇帝顯貴們游幸登高、曲江飲宴賦詩幾乎成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陽詩序中說:我在位快10年了,國家治理有方,已經達到小康了,這都是諸位賢臣的功勞。選擇重陽節宴請諸位大臣,就是希望愛卿們繼續努力,為治理國家出力。大家的詩由德宗親自品定優劣,最后確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陽賦詩很多。在現在留存的唐詩中,詠重陽的詩在節令詩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陽賜宴,大臣們都引以為榮。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謝恩賜宴曲江會狀》,說自己很幸運參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陽曲江宴會,感到萬分榮幸,歡樂之情無法言表。
唐代重陽日,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賦詩、筵宴歡樂之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唐代皇帝多在重陽節讓大臣進行騎射比賽。如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在玄武門騎射。當時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于重陽節練習騎射。
唐玄宗更是喜愛射箭。關于唐玄宗重陽射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故事。據《集異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獵于沙苑,發現一只孤鶴空中盤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這只鶴并未墜地,卻帶箭飛向西南。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樂,發現墻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來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詫異,一問道士,方知緣故,原來自己當年沙苑所射之鶴,原是道士徐佐卿變的。
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于是,重陽節就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節。因此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這首詩道出了當時九月十日“小重陽”的風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陽節登高本為消災避禍,兩遭重陽的菊花仿佛就像飽受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黎民百姓一樣苦難深重。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二
很快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陽節了。在這個傳統的日子里有哪些飲食習慣呢?重陽節吃什么?重陽節吃什么好?潮州人怎樣過重陽節呢?下面就帶你看看潮州人的菊花宴。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 。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贊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菊花雞湯將菊花撕瓣清洗干凈,晾干,然后將生雞肉刀切成薄片;用暖鍋盛著預先清燉的雞肉(骨)湯,原汁原葉,并調料用植物油、特等魚露、少許味精等,當加熱湯沸之時,投下雞肉片滾燙熟后酌量投入―撮菊花瓣于湯中,拌勻即成,入口雞肉嫩滑爽口,菊瓣美味清香。這道名饌也即時尚的清代京城“菊花火鍋”,清香可口,惹人饞涎。
菊花肉絲將菊花清洗干凈,晾干、撕成絲,選用瘦豬肉切成肉絲,用豆粉或薯粉加入精鹽和水份充分拌勻。然后以鐵鍋置于旺火上,投入花生油旺火炒至肉絲松散發白時,再加點特級魚露、味精,再投入菊花絲略炒代拌合均勻即成,黃白菊絲,鮮美艷麗,美味清香,嫩滑爽口,令人喜愛。
菊花蝦仁用鮮蝦仁刀切一口,剔去腸中內容物(勿剖開成片)用生蔥、生姜切成絲適量,將黃白菊花洗凈撕絲。用鐵鍋置于爐上旺火加油炒至蝦仁肉質變紅之時,以魚露、味精及點食醋為調味料,此時速將菊花絲投入,略炒均勻即成,蝦仁嫩滑,秋菊香美,海鮮美味,口感殊佳,食家無不贊美。
菊花鱸魚清秋鮮鱸肥美,肉白如銀,嫩滑清香。先將鱸魚刮去鱗、剖腹除去內臟、洗凈血污、浸漬后瀝去水分、置于盤中,用生蔥紅辣椒、生姜切絲,與醬油、味精調料,并用黃白色菊花撕瓣相間鋪放于鱸魚身上,隔水旺火蒸10-15分鐘即熟,色澤鮮艷,菊魚味香,入嘴更覺清香爽口。
菊花粥大米100克,冼凈,加水煮成粥,當白稀粥將粘稠之時,將清洗干凈的黃白色菊花切碎約20克加入稀粥中,拌勻即成。美食菊花粥具有清肝明目、疏風清熱、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之功效。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三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四
農歷的“九月九”是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而濟南過重陽節的方式比較特別,除了登高、飲菊花酒習俗外,還舉行柿子會、吃菊花糕、過女兒節的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柿子會
老濟南的重陽佳節民間活動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廟會,曾稱柿子會。每到農歷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盤道兩旁,處處擺著成筐成筐的鮮紅柿子,顧客隨手挑揀,攤販忙著過秤、收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在柿子會上還能買到柿餅、牛心柿和被人稱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當地的其他土特產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紅棗、石榴、鴨梨等等干鮮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濟南人重陽登高的首選,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門牌樓為中心,南從唐槐亭處一直排到山腳,甚至跨越經十路一直迤邐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不如趁著金秋十月,帶著家中的老人外出游玩一番,不僅獻了孝心,還鍛煉了老人的身體、頤養了老年人的身心。
3、飲菊花酒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關的濟南重陽食俗,還有菊花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相傳,它的古老制法為以面粉和糖酥為餅,上粘菊花葉。古人在重陽節吃糕,圖的是糕字的吉利諧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發大財。近代以來,濟南人時興食用重陽棗糕。
5、女兒節
老濟南的重陽節和當地的一項婚嫁風俗有關,曾經稱為女節、女兒節。到了重陽節這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吃花糕,即娘家制作的重陽糕。因閨女的住址不同,它有兩種吃法。家住濟南以東的,娘家給出嫁的閨女送花糕;家住濟南以西的,接閨女回娘家吃花糕。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這天的早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說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諧音,借以表示家長對兒女幸福成長的祝福。
九九重陽節的養生知識
九九重陽節養生之疾病
心腦血管、糖尿病患者要保暖
在這初冬之際,老年人都需要預防哪些疾病呢?
對此,記者采訪了沈陽市中醫院針灸館主任醫師趙鈞,她表示,這個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每年這個季節心腦血管門診量就會大量增加。
糖尿病老人在這個季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為糖尿病患者有末梢周圍神經病,血液循環減慢,遇寒冷后易出現疼痛,皮膚轉暗,易出凍瘡,甚至潰爛,傷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
華商晨報名醫堂專家、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喬光介紹,現在白內障發病率越來越高,也困擾著許多老年人,發病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遞增。喬光建議,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獼猴桃、橙子等水果可預防白內障。
重陽節養生之保暖
頭、腳、背這三個部位最重要
趙鈞表示,冬季養生應該從保暖開始。保暖的第一部曲就是要做到頭部保暖,所以在出門時應該選擇佩戴帽子,這樣有利于諸陽之會,所有的陽氣都會集中在頭部。
冬季養生的第二部曲就是做到背部保暖,趙鈞指出老年人可以選擇穿背心或者馬甲,這樣有利于保護督脈,不容易引發疾病。
冬季保暖的第三部曲就是腳部保暖,腳部保暖有利于保護陽氣,護住老年人的腎精,因為老年人的陽氣較虛,所以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重陽節養生之滋補
鹿茸、人參未到時 牛羊肉就好
現在還不到大補的季節,食補應該依照潤澤滋補的方法來進行,“不少患者也咨詢過我,這個季節是不是可以給老人家多食用些鹿茸人參來進行滋補,其實這個季節還不需要。”趙鈞說,這個季節尤其是在雨雪交加之后,可以給老人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溫性的食物,現在盡量少吃鴨肉、雞肉、海鮮等寒涼性質的食物。
重陽節的健康菜譜
海帶燒排骨
日本是長壽之國,而沖繩又是長壽縣,據專家們研究,這與當地的飯菜豐富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海帶燒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干海帶20根左右,600克,鹽、醬()和生姜適量。
制作方法:
1、將排骨用熱水氽一遍,然后放進鍋里,加水到差不多蓋住排骨,點火燒開。
2、將水倒掉或將浮沫去掉。
3.海帶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軟,剪成6~8厘米寬、10厘米長的小段,打“海帶結”。
4、蘿卜切成小塊。
5、在鍋里放入水和剛才預煮過一遍的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
6、加入海帶,煮30~40分鐘后,加蘿卜、鹽和醬油,繼續用小火燉熟即可。
7、按照沖繩的習慣,準備一點姜末,吃時隨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好。
芙蓉套蟹
材料:螃蟹10只、豬瘦肉150克,水發香茹50克、豬肥膘肉50克、冬筍肉50克、雞蛋4個、豬油50克,精鹽、麻油、紹酒及雞湯150克,淀粉、味精、蔥姜未各15克,白胡椒粉2.5克。
4.取大盤一個,把釀餡的蟹斗擺放在盤中,上籠蒸8分鐘取出;
5.雞蛋清用竹筷攪打成泡糊,加入淀粉、精鹽、味精,調拌均勻;
6.另取大盤1個,將蒸過的蟹斗整齊地擺好,再將蛋泡糊淋在蟹斗上面及周圍,趁熱上籠再蒸2分鐘取出即成。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五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關于九九重陽節的風俗養生!!
生肖鼠:重陽節當天為庚午日,生肖鼠為子水,子午相沖!沖代表意見不合,容易起沖突,發生危險,高山上起沖突更是危險,應避免登高,杜絕危險。
生肖牛:重陽節當天五庚午日,生肖牛為丑土,丑午相害!顧名思義,相害為禍端,有災害之嫌,應避開外出登高,避免與人起矛盾,于家中修心養心為妙。
生肖兔和生肖雞:兔為卯木,雞為酉金,卯午、午酉相破!相破意味著時運較差,與人相處容易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登高固然能舒朗心情,但人群復雜的登高隊伍,更多時候會讓你心情更加惡劣,建議選擇其他放松心情的方式。
心臟病,爬山易引起心律失常,嚴重時甚至會發生心臟猝死。慢性病,其中包括慢性腎炎、腎病、血液病、慢性氣管炎、肺心病、糖尿病伴有合并癥,強求登山會加重病情。骨關節炎,爬山加劇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方面的毛病。
秋天氣場干燥,菊花酒有清除內燥之效,更有“久”的吉祥寓意;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清茶健康綠色,是重陽節必備的養生飲品。
“羊”與“陽”同音,有升旺之意,且羊肉性溫,而秋天又是羊兒最肥的季節,吃羊肉可以滋補身子,強化御寒體質。
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肌肉纖維中含有10余種游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較多,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六
陜西西鄉縣在傳統佳節重陽節的時候,有當地特色的習俗,他們親友之間會以菊花、菊糕為禮物相互饋贈。士子之間則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陜北的重陽節一樣有著自己的特色,重陽節正值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過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饋贈,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吨袊帉W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六味地黃丸中便有一味是山茱萸,但它聞起來沒有氣味,顯然起不到驅邪避災的作用。而吳茱萸藥名為吳萸、氣辣子、越椒等,吳茱萸是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實,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濕,疏肝下氣,降逆止嘔之功效。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于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
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癥,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并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并詢問這是什么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楚王聽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
幾年后,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茱萸。后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屬蕓香科植物,分布于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于此時,都紛紛出游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抖Y記?月令》里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臺,即位以后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
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干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煉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征,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吨芏Y》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英語讀篇七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愿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恒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于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歷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獲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獲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于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于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國家把重陽節確定為老年節,出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體現出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愛和對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更制訂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更彰顯出養老、敬老、孝老的國家擔當。天天都是"重陽節",日日都是盡孝日,人人盡孝成共識和共同自覺,社會敬老成常態和共同行動,不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重陽節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曾有無數人賦詩吟誦。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陽習俗感懷時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節,因此,農歷九月又稱"菊月"。在此期間,常常舉辦各種賞菊大會,吸引著全城的人爭相前往,觥籌交錯之際,賦詩抒懷。菊花素來有養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為重陽節的特飲,含"祛災祈福"的寓意。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一座寶塔,頂頭還要做兩只小羊,以表"重陽"之意。古人常在這天,將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語。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種植物,茱萸味道濃郁,可驅蟲、逐風邪,將其制酒可養身祛病。古人認為九月九是逢兇之日,這一天將茱萸帶在身上可辟邪。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后,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并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