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民族篇一
然而,日本不會這樣考,他們會把歷史題結合未來來考。請看日本考題:日本和中國將近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的“日清戰爭”(我們稱為甲午戰爭),20世紀打的“日中戰爭”(我們稱為抗日戰爭),那么21世紀將會在什么時候開戰呢?請你預測一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對應呢?他們的學生回答是十分可怕的: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應該是在臺灣回歸中國以后開始吧!那大約是在2015年到2020年之間。因為臺灣回歸中國以后他們將會封鎖我國的通商口岸,那么我們就得繞道而行。這樣就會提高我國運輸成本,那么日本艦隊就會向中國發出戰爭,中國就會應敵,這樣一來戰爭也就爆發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好應敵的準備,培養大量的軍事人才,好在戰爭上取得勝利。
多么令人震驚的日本中學生的答案啊!日本培養的是能力,我們國家灌輸的是知識。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日本比我們國家富強的.緣故吧!
天啊!我們的教材和日本相比之下是多么的可笑啊!為什么我們在學歷史時只把目光放在過去呢?賠也賠了,割也割了,簽也簽了,歷史能夠改寫嗎?我們該做的是想想未來該怎么辦,怎么使國家更加繁榮昌盛,而不是一味盯著那些枯燥的數字去背得焦頭爛額,這個沒用。
民族的復興取決于這個民族的教育。我們改寫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編寫未來啊!我們要時刻關注民族的復興,為祖國貢獻出所有的力量。日本人能夠時刻關注他們民族的復興,我也能!
而不是一味盯著那些枯燥的數字去背得焦頭爛額,這個沒用。 民族的復興取決于這個民族的教育。我們改寫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編寫未來啊!我們要時刻關注民族的復興,為祖國。。。
而不是一味盯著那些枯燥的數字去背得焦頭爛額,這個沒用。 民族的復興取決于這個民族的教育。我們改寫不了歷史,但我們可以編寫未來啊!我們要時刻關注民族的復興,為祖國。。。
我關注民族的復興p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讀者》上的一篇文章:《歷史題該怎么考》。也許你會說就這么考唄!不就是問問《馬關條約》什么時候簽定的,賠了多少地,多少。。。
中華民族篇二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基礎知識識記】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東北三省淪于敵手。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西安事變背景:①日軍占領東北后,又將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②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③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張。經過:為了逼蔣抗日,張、楊于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并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血染盧溝橋(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起進攻,并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中國首都南京,在占領南京后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
平型關大捷和臺兒莊戰役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一千多人,史稱“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日軍進攻徐州。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展開激戰,共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的重要問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準備了條件。
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與此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華民族篇三
;要備,即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民族發祥地要備,指一個民族的發祥地所必須具備的自然環境。
世界許多民族的發祥地及其原創文化存有眾多共性特征,這是出于人類生存的共同要求和由人類童年時期對天地自然認知的相對一致性所決定的。但是地球很大,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天象不一樣;沿海與內陸的地理環境不一致;高中低緯度、高原與平原的氣候條件不相同,所以各民族對天地自然的認知又有各自的差異性,于是各民族的發祥地及其原創文化又會呈現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然而地球又不很大,在幾百幾千年間,古代原始部落之間相互流動,尤其開發相對較早、人口較多的大部落例如太皞部落、華夏部落中的部分氏族民眾,或則出于自愿遷徙,或則出于政治驅離,在很久前便已流散世界多地。于是這些流散世界的部落民眾把原居地的科技、文化、藝術一并帶往世界多地。
以上就是世界許多民族發祥地及其文化存在眾多共性特征,并各有一些個性特征的基本原因。為便于討論,以下先闡明有關民族發祥地之基本概念。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斯大林全集》)。在我國漢語中,民族一詞在近代才開始普遍使用,其前身是遠古、上古時期,由若干氏族部落聯合組成的部落聯盟。
發祥地,多指遠古、上古帝王生長、開基、創業的地方,亦指民族、歷史、文化肇端之地。遠古、上古時期稱呼部落聯盟首領曰帝曰王,稱帝王所在地曰王都、帝都。故所謂民族發祥地,實指該民族遠古、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所在地王都。那么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分析,能成為一個民族的文明發祥地或王都必須(說必然更貼切)具備哪些條件呢?以下茲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必須具備適宜遠古人類定居的自然環境
這是民族發祥地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不具備適宜遠古人類長期定居的地理環境則不可能成為這個民族的文明發祥地,不可能在這里建立王都,甚至只能成為遠古時期的“無人區”。
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必須具備安全和有利于衣、食、住、行等自然環境。遠古時的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抵御自然災害和抵御兇殘野獸的能力極弱。既無法在極度寒冷的高緯度地帶生存,又無法在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帶生活;既無法在洪水肆虐的平原地帶生存,又無法在步履艱難、草木不生的高寒山區生活。其實與今人一樣,遠古人類必然選擇那些氣候溫暖舒適,無水旱、瘟疫等重大災害的地理環境建立部落聯盟首府(即王都)。必然選擇那些林木蒼郁之地,有取之不盡的野果、野菜、野羊、野豬、野牛、野馬等供人們采摘、狩獵、馴養、衣食;有充足、潔凈水源供人畜飲用;有成片土地供人們種植谷物;有廣茂森林供燒柴,稍后又有用之不竭的燧石供作取火。為形成合力以抵御兇殘野獸,必須有無數天然巖洞巖龕供眾多人口集中居住。此外,美麗而神異的自然景色,也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同愛好,故王都一帶的自然景觀必然異乎尋常的美麗神奇。
上述這些基本條件絕非隨意編謅,而是人類生存起碼的要求。部落首領不可能帶領族民們生活在生命無保障、生活無著落、開發無前景的危難之地。相反,必然力所能及地尋找最安全、最舒適、最美麗的地方屯居、扎根、開發、繁衍。這是人之常情,古今皆然。
人類遠古文明,一般肇啟于早全新世氣候轉暖期,相當于考古學分期中的中石器晚期裴李崗文化末期,全盛于中全新世氣候最宜期,相當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早中期。大致從公元前六千年至前三千年。此期間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蘇醒過來,冰河消融、大雨連綿、洪水滔天,遠古人類無法生活在年年洪水泛濫的溝谷平川,只能定居于地勢高亢的山丘臺地帶。我國黃河中下游的黃土臺地帶便是遠古人類最安全的棲居地。例如,一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末期,原先住居溝谷平川的王屋山區下川人、伏牛山區賈湖人等,到了八千年前全球冰川消融、洪水滔天時便紛紛遷徙到附近山丘臺地帶。世界各民族都有發生過大洪水的記錄,正是指這一時期。
據上可見,人類定居點或民族發祥地的選定與形成首先必須具備適宜長期定居的自然環境。
吃一塹,長一智,大洪水逼著人們從平川地搬遷到山丘臺地,同時人們也從災難中吸取教訓,變得聰敏。終于在黃土臺地帶升起了人類第一道文明曙光。
二、必須具備遠古帝王祭天的自然環境
與人類生存環境同等重要的另一要備是必須具備遠古帝王祭天的自然環境。《禮記·曲禮下》記:“天子祭天地”,是說唯有帝王才有資格祭祀天地。象形文字“王”有兩解:一解為下砍的大斧( ),象征權威,最高統治者;二由孔子解為“一貫三為王”,并由董仲舒詳釋為“上橫為天,下橫為地,中橫為人,而參通天地人者謂之王”。故《說文·王部》謂:“王,天下所歸往也”。象形文字“帝”( ),象結扎柴草為神形,燔燒以祭天神。王天下之號也。本義為祭祀天神。
可見,“帝”、“王”兩字皆系遠古帝王在“天下所歸往”之地祭祀天地之義。
天子祭天地是古代所有祭祀禮儀中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辭海》《漢語大辭典》)并非隨隨便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祭天。那么天子在什么地方祭天呢?古籍文獻有明確的記載。
《尚書·舜典》記:“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終。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明確當年帝舜是正月初一在歷代遠古帝王祭天道場璇璣玉衡舉行祭祀天神地祗大典。
遠古時期人們對天地自然很不了解,由此對天地產生敬畏之心。于是,從帝王到平民年年都要虔誠祭祀天神地祗。出于直覺,人們認為高山尤其“發源注海、朝宗到海、綿延最長”的高山距天神最近,于是各古老民族都選擇在發源注海的高山之巔祭祀天神。濟水之源王屋山區昆侖丘就是我國黃土臺地帶“發源注海,綿延最長”最高最神圣的山丘。因此我國遠古帝王和遠古先民近四千年間始終在王屋山區昆侖丘祭天祭地。
昆侖丘及其周邊黃土臺地,發育有無數巖龕巖洞和天然黃土窯洞,可滿足成千上萬先民居住;海拔一千多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暖舒適;雨量豐沛,甘泉無數,永無水旱災害;昆侖丘周邊野生動植物和廣袤森林,是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衣食來源;海拔1700米以上的丘頂寬廣平坦、鮮花盛開,是祭祀天帝天神的天賜圣地。所以在遠古帝王和遠古先民心中,選擇昆侖丘作為王都所在地乃時所必然。
選擇獨流入海的大河之源作為民族發祥地,作為王都,作為帝王祭祀天地之圣地,并非中華民族之特例。實際上世界所有古老民族乃至近代民族和著名宗教,都自稱發祥、開創于茲。如印度教、西藏苯教、藏傳佛教,都認為本教本原于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等世界性大河之源岡底斯山的岡仁波齊峰;又如朝鮮族、滿族都認為本民族開基于鴨綠江、圖們江、松花江之源長白山區;再如古希臘人認為宙斯等諸神和天帝都住在希臘東北部神圣的奧林匹斯山上;而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認為諸神都聚居在“世界之山”khursag kurkura上,而這座“世界之山”位于大地之中心;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聲稱其圣地在耶路撒冷圣殿山。總之,世界各民族都自稱發祥于距天帝最近,獨流入海的大河之源。到后世,因平原區無山丘,民間祭天便多以堆石、堆土表示山丘。如藏族、蒙族的“嘛呢堆”,漢族的“撮土以祭”等。
獨流入海的大河之源作為帝王祭天的神圣道場,作為一個民族的發祥地或王都所在地,不是帝王或先民們可以隨意選擇的,而是由人類童年時代的直覺形象思維所決定的。
以上討論了世界多個民族發祥地或王都所在地之所以存在眾多共性特征的必然性。但誠如前文所述,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差異,所以各個民族文明發祥地或各國王都都另有各自的特色。且特色越鮮明、越離奇則其開創的文化越具世界性、歷史性,對世界和歷史的影響越大。以下以中華為例,簡述中華民族發祥地或太皞部落聯盟首府即伏羲王都自然環境的特異性。
三、必須具備中華民族發祥地的特異性
人類童年時代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對天地自然直覺的、形象的思維模式。遠古時期王屋山區昆侖丘有許多讓遠古人類直覺的、形象的神異天象地象。這些天象地象在千百年內傳遍了世界,人們據這些神異天象地象編創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故事,還據這些天象地象開創了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以下謹舉王屋山區昆侖丘獨異于世并遍傳于世的數例主要天象地象和據這些天象地象編創的歷史故事與開創的科學文化。
1、從天中地中到世界山
昆侖丘,又名析津山、祈津山,現名析城山,山形呈斗狀。因與上天北斗星形同,故又名北斗坪(《濟源歷史文化精編》)。自有巢、燧人、伏羲時起,先皇先民便世代生息于茲,并在此創建華虛(前誤譯華胥)部落與太皞部落聯盟。后世稱他們為三皇。皇,唯王可告白于天也。
七星,在北天極為顯著,因其形似斗狀,故稱北斗七星。
有巢、燧人、伏羲時代,住居昆侖丘的華虛部落先民,但見北斗七星圍繞北天極旋轉,年年月月永不落入地平線以下。于是人們認為北斗星以內至北天極的天區為天之中央,稱“天中”。因其位處天中央,故認為是天帝宮殿之所在,稱“天宮”。
既然北斗星位處天中,那么北斗坪昆侖丘當位居天下中,稱“地中”。天中地中觀念由此而來。既然天中是天帝之宮殿,那么地中當是天下帝王之宮殿,稱王宮、皇宮。事實亦如此,從有巢、燧人、伏羲到炎黃二帝再到堯舜的近四千年間共有百余代帝王立都于天中地中昆侖丘(據榮氏《遁甲開山圖》并據考證)。
天下無雙的神異天象地象和四千年百余代王都建基于此的事實使昆侖丘成為人間仰望仰敬的神山圣地,其神異神圣在原始社會末期已傳走世界,尤其廣泛傳遍北半球的各個古老民族。其中影響最深遠者之一是流行于遠古薩滿教的四大傳說:關于世界山位處世界中心的傳說;有關世界山山頂正對北天極的傳說;關于世界山是日月出沒處的傳說;關于世界山是天帝居所的傳說。, shamanism, pp.259-28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顯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薩滿教的這些傳說,都是神異神圣昆侖丘的翻版。以下茲對照古籍文獻中的昆侖丘與薩滿教中的世界山以證明薩滿教之宗源即昆侖丘,薩滿文化即昆侖文化之擴散。
其一,昆侖丘位處天中地中,由此引申世界山位處世界中心。
其二,昆侖丘正對北天極,由此引申世界山山頂正對北天極。(在書中把北極星混同于北天極是錯誤的)。
其四,《淮南子·地形訓》言:“昆侖,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博物志·地理略》言:“昆侖,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由此引申世界山居住著天帝和各種神靈。
天中地中觀是形成于遠古時期最為重要的宇宙觀。世間萬事萬物,不分地北天南,不論等次高低,一皆以天中地中為核心而圍護之。故天中地中觀又是產生后世以正統、倫理為核心理念的社會觀、道德觀的基礎。
同樣,神圣的天中地中當然成為包括遠古帝王在內的遠古先民追往的圣地。因此,作為天中地中觀念開創地的昆侖丘必然成為遠古部落聯盟的王都。于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民族都學著昆侖丘稱自己的王都為天中地中世界山。
2、從天龍地龍到天龍星座
昆侖丘獨異于世的另一天象地象是天龍地龍。
請看昆侖丘與北斗七星,兩者都似一頭大,一頭小的動物形,且與雷電和卷風呈同一形狀。于是當年伏羲便取昆侖丘的山形,取雷電之聲響,造字( )并發音“long”。同時稱北斗七星為天龍,昆侖丘為地龍。這就是天龍地龍的出處。
但是,如同單純發現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侖丘一樣,僅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并無實質性意義,并未說明根本性問題。
類似上記的古籍頗多。大意是說八卦是掛在天上的星象,是掛在天上的龍圖(龍形圖案)星座。龍圖星座繞北天極旋轉時在北天夜空留下一條雖看得見但不留痕、摸不著的虛炁卦跡,伏羲便取其中人人都能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八個卦位卦象,并將這八個卦位卦象按相應角位畫成圖,以作為計時計歷、授時推歷的標記。人類從此掌握了授時推歷這一科學技術。后人稱這為“八卦”。這就是八卦的真實出處和本義。
自從掌握了用龍圖授時推歷,人們再也不會貽誤農時,農業生產得以大發展。人類脫離了采摘狩獵而進入定居農業時代,不再顛沛流離,再不生不由己,人們感激天龍地龍的恩惠,便把神龍視為本部落的守護神,并理所當然地將其選為本部落的圖騰,華虛部落及其太皞部落聯盟亦理所當然地選定神龍所在地昆侖丘作為自己的王都。
這才是中華神龍之本質所在。
神龍、昆侖、伏羲等圣物、圣地、圣王很快傳遍周邊各個部落,于是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創建了以昆侖丘為中心,以神龍為圖騰,以伏羲為首領的太皞部落聯盟。同時,又在不太久的時間內,神龍的形體,昆侖(hunlun)的音義,伏羲的圣名便傳到世界多地。因為北斗天龍繞北天極旋轉這一天象只能在地球北半球才能看得真切,所以有關神龍、昆侖、伏羲等文化通常只流傳在北半球尤其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其中流傳所至并被改編的有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天龍星座,有日本、韓國、東南亞、北美印第安、印度佛教等不同版本有關龍的傳說。
3、從昆侖懸圃到巴比倫空中花園
昆侖懸圃,古時又稱昆侖天柱,在原始時期已聞名天下。這一文化曾數度傳及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其王妃仿照昆侖懸圃而在巴比倫城建造空中花園,并同樣取名“懸苑”。約當中國西漢后,又仿照中國昆侖(hunlun)丘的后訛名昆侖山(kunlunshan)而命名巴比倫的另一座山曰“khursag kurkura”。
可見,中國昆侖文化在遠古、上古時已播及中亞西亞。
4、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基督創世記
開天,喻創始、創世。開天辟地,本是編創于原始時期昆侖丘的神話故事。謂天地由此開辟,時間從今開始,人類在這兒誕生。
上記大意為,山林川谷既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又出人們不識的怪東西,因人不識便以為是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造人等神話,就是遠古昆侖人看見天上奇形的星座和地上怪狀的山形、巖形而編織的故事。后人統稱這些原創于原始時期的神話故事為“創世神話”。如今,當年編創這些神話故事的原型山體、原型巖體等等仍屹屹昆侖丘。
同樣,在原始社會末期,原創于昆侖丘的這些創世神話故事及其故事原型物體的形貌傳播(我國文史界又稱這為“轉移”、“擴散”)到了中亞、西亞、南亞、歐洲、北美等地。只因被傳播地都缺失原創地昆侖丘獨有的故事原型物而不得不將本來有形的創世神話改編為無形的“神說”過程。
5、從昆侖丘到金字塔
世人都以為金字塔原建于古埃及與墨西哥,卻不知埃、墨為何要建金字塔,不知北非的金字塔為何與萬里之外中美洲的金字塔如此形義相近,更不知金字塔的本原、本義、本體、本相是東方大名鼎鼎的昆侖丘。
意識是存在的反映:其一,人工建造方錐形金字塔實是天然的方錐形昆侖丘的仿建;其二,金字塔東西兩邊平行子午線、正對北極星(按國內外文史界之前所記所譯皆錯訛,實應為正對北天極)實是對昆侖丘東西兩邊平行子午線、正對北天極的仿照;其三,多座金字塔南北向排列實是昆侖丘五座測天授時“六峜”的仿制;其四,東向立于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實是東向立于昆侖丘前的虎身人面像的仿制;其五,金字塔內部歸葬法老或帝王之靈寢實是對昆侖丘歸藏百余代中華遠古帝王的模仿;其六,許多金字塔頂建有祭天殿堂實是對遠古帝王在昆侖丘圣王坪祭天的模仿。
以上種種足見昆侖文化對世界古代文化影響之巨大。
6、從昆侖三界到世界薩滿教
譯成白話文是說,昆侖丘共有三層:底層是關押惡魔的牢籠,中層是人類居住的大花園,上層是天帝所在的天庭。后人將這三層稱為“魔”、“人”、“神”三界,俗稱“昆侖三界”。考察昆侖丘圣王坪證實,底層是暗無天日的喀斯特溶洞群,中層是美麗無比的空中花園,頂層是可俯視天下的峰頂。
后人把這一文化稱為“巫”文化或“巫神”文化。巫文化在原始社會末期顓頊時代起就傳播到北半球尤其遍傳能見到北斗星和北天極的亞歐、北美的極北部地區如蒙古、俄羅斯、我國東北、北歐、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這一文化傳到上述地區后便以“巫”的通古斯語統稱其為“薩滿”。所以薩滿教中的宇宙山與昆侖丘的形制完全一樣:同樣分天上、人間、地獄三界;同樣位于天地中心;其山頂都正對北天極;都是日月出沒處。
薩滿教的教旨教義證明昆侖文化早在巫教創生不久的顓頊時代已傳走世界。
以上從三方面舉例論述了中華民族發祥地昆侖丘既具備世界各民族發祥地都具備的共性特征,還具備世界許多民族發祥地不具備的個性特征,且早早在遠古時期已經廣泛傳播到世界尤其北半球的許多地方。昆侖文化不但為幾千年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也為全人類的和諧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相關熱詞搜索:;中華民族篇四
童謠是中國古代輿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比較特殊的傳播媒介。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華民族的童謠,一起來看看吧。
小老鼠上燈臺
小老鼠,
上燈臺,
偷油吃,
下不來。
吱吱吱,
叫奶奶,
抱下來。
跳花墻
羊,羊,
跳花墻,
抓把草,
喂你娘。
你娘沒在家, 喂你們老哥仨。
水牛兒
水牛兒,
水牛兒,
先出犄角后出頭, 你爹、你媽,
給你帶來的燒羊肉, 你不吃,
不給你留。
高高山上一頭牛 高高山上一頭牛, 兩個犄角一個頭, 四個蹄子分八瓣, 尾巴長在身后頭。
一個蛤蟆一張嘴 一個蛤蟆一張嘴, 兩只眼睛四條腿, 撲通一聲跳下水。 兩個蛤蟆兩張嘴, 四只眼睛八條腿, 撲通,撲通,跳下水。
沒有腿
小黑雞,兩條腿, 大黃牛,四條腿, 蜻蜓六條腿,螃蟹八條腿,
蚯蚓、鱔魚沒有腿。
火螢蟲
大麥秸, 小麥秸, 火螢蟲, 落下來, 不打你, 不罵你, 玩玩就放你。
小紅鯉
小紅鯉,紅紅鰓, 上江游到下江來。 上江吃的靈芝草, 下江吃的綠青苔。 靈芝草,綠青苔, 芙蓉開過牡丹開。
小貓上炕捏餑餑 羊,羊,
跳花墻, 花墻破, 驢推磨; 豬挑柴, 狗弄火,
小貓上炕捏餑餑。
同來看
同來看, 同來看,
黑雞下了個白雞蛋。 同來瞧, 同來瞧,
耗子長了一身毛。
小蛤蟆
小蛤蟆, 上蓮蓬, 掉下來, 得了病,
抬到家里不會動。 撥撥眼,睜不開, 拉拉腿, 不動彈,
一家老少齊叫喚。
愛吃李子面單單, 愛吃小棗咯嘣甜。
一對蛤蟆來吊孝。 給它個布條它不要, 給它個孝帽哈哈笑, 咯兒嘎,好熱鬧!
煮狗肉
光偷嘴吃不看家。
劈里啪啦過新年!
兩只小貓
兩只小貓,
上山偷桃。
一個上樹,
一個 哨。
聽見狗叫,
下來就跑,
被狗趕上,
一頓好咬。
咬去皮,
咬去毛,
咬去兩個尾巴梢兒, 疼得小貓“喵喵喵”。
羅鍋子橋
羅鍋子橋,
羅鍋子橋,
哇兒呱,哇兒呱,哇兒呱地叫。
小 貓
小貓主意高,
跳在柳樹梢。
細吹細打唱起來,
先唱魚,后唱蝦,
再唱公雞、癩蛤蟆。 老虎聽見要貓教,
小貓樹上把頭搖,
老虎氣得雙腳跳,
小貓樹上哈哈笑。
螢火蟲
螢火蟲,夜夜紅;
上天去,雷打你;
下地來,火燒你;
進洞去,蛇咬你;
翻坡去, 貓抓你;
快快來, 我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