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孝道字孝道篇一
“笑聲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無孝怎知人間情。”正是那聚首的歡笑,離別的憂傷,讓我倍加珍惜親情的可貴。
中國文明史5000多年,“孝”字當頭。友情故然可貴,但親情更可貴,而“孝順”則是對長輩的關懷或證明。
只要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與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談得上愛我們這個國家呢。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字孝道篇二
最近我們黨勝利召開了xx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實質精神是要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五千多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在今天的新形勢下,作為我們政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今天我作“大力傳承孝道文化,提升群眾道德素質”的發言。
我們樂清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相比發達的經濟和富裕的生活,文化建設較為滯后,群眾的道德素質落后于形勢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與時代要求不大相符的現象,比如:人們心身浮躁不愛讀書,有的人大辦婚喪事,搞違章建筑,公建項目政策難以處理等等,這些都說明我們樂清必須加強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生活。使群眾的道德素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讓我們樂清不僅經濟發達名揚全國,更是道德高尚名聞天下。
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大力傳承孝道文化。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孝親敬老代代相傳,貫穿于整個歷史進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和社會道德教育基本內容。孝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孝道文化所體現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每個人一生都要恪守躬行并實現著至高至善的孝道,做到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孝道文化所提倡和要求人們所做到孝敬父母,尊長敬老,不僅是我們人類固有的傳統美德,而且還是一切動物生存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犢之情、烏鴉還知報恩,尋食喂養飛不動的老烏鴉,被列為孝烏。孝道文化除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把它上升到道德的層面外,還延伸為尊重他人,忠于國家、辦事誠信、鄰里和睦、濟世救人等范圍。孝道文化在歷代都受到尊重和弘揚,在當前加強文化建設,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更要大力傳承孝道文化。
如何大力傳承孝道文化呢?需要全社會來行動,需要每個人來行動,形成學習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踐行孝道文化的濃厚氛圍。通過大力傳承孝道文化,提升群眾道德素質,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在傳承孝道文化上,一是宣傳部門要把孝道文化列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宣傳內容,大力宣傳孝道文化,把孝道文化和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有機結合起來,使孝道文化在新時期中發揚光大,成為人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二是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生的敬老教育,把孝道文化引進學校,使學生明確什么是孝道文化,如何學習孝道文化,如何使自己的日常行為符合孝道文化要求,讓孝道文化從小植根于學生心中,使每個學生成為孝道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三是社區、村、居委會要大力宣傳孝道文化,推薦敬老典型,樹立孝親榜樣,讓大家學習。同時鞭韃不孝道行為和不孝道家庭,形成孝道光榮、不孝道可恥的良好氛圍。四是機關企事業單位要開展系列以“講品行、重孝道”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孝道文化。要建立完善“個人德孝行為”管理檔案,把德孝情況作為晉級評先的重要依據,明確不孝親敬老的不提拔、不重用、不晉級。五是我們政協要發揮人才濟濟、聯系面廣的優勢,組織專家學者宣講孝道文化,編輯孝道文化宣傳小冊子,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把孝道文化深深植根于樂清大地,成為我國踐行孝道文化的楷模與表率。作為市委、市政府可考慮每三年開展一次“十大孝賢道德標兵”、“十大孝賢媳婦”典型評選活動,采取行行推薦、層層把關、注重實績、自下而上的方式,嚴格審查、嚴格標準,確保先進典型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和認可度,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由市委、市政府進行隆重表彰和獎勵,成為全市人們的學習榜樣,把我們樂清建設成為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孝道之鄉。
孝道字孝道篇三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里有一句 香九齡,能溫席 。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小黃香。他九歲喪母,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長輩。
夏季,他幫父親把床席扇涼,趕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床席睡暖,再讓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學習刻苦勤奮,當有 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的贊譽。
相傳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個九旬的母親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由于家庭貧困,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連夜將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像小黃香和郭巨這樣的孝子不計其數。我們對孝并不陌生,似乎從懂事起,我們就常聽長輩們教育道: 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 可事實并非如此。
上小學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幫父母洗腳。可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的 小皇帝 ,家長也不愿讓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簽個字應付作業罷了。
不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體現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特點。不停的找個種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老人們不圖兒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兒女們回家看看。
為人父母更應該孝順于自己的父母,不能總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贍養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僅僅只是盡孝,更是給孩子做出榜樣。
若連大人都不盡孝了,孩子念再多的 香九齡,能溫席 也是無用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 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們都應該發揚和傳承下去,不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
孝道字孝道篇四
常言說得好:百善孝為首,孝為德之先。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孝、德一直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從古至今,孝一直是人們特別注重的,有名的典故就有賣身葬父、行傭供母、扼虎救父等等,這些故事膾炙人口,感人至深。
古時候傳說有一個名叫孟宗的人,他少年時父親便離他而去,而母親又年老病重,醫生囑咐要用鮮竹筍做湯讓母親服用。當時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不多久,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根嫩筍。孟宗大喜,采回筍做湯讓母親喝下,他的母親果然痊愈了。后來,他的孝道感動了許許多多人,被世人傳為佳話。
晉朝時有個名叫楊香的人,他十四歲時隨父親上山割草,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他的父親撲倒并想叼走,當時的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他全然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扼住猛虎的喉嚨。正是由于楊香的奮不顧身,終于讓猛虎放下父親匆忙跑掉了。
今年的5月12日是母親節,我在《處州晚報》上看到了許多感人的圖片以及文字新聞,麗水各地的許多學校在母親節前后都舉辦了母親節感恩活動,有的學校學生為母親寄賀卡、有的為母親送康乃馨、有的組織學生特意為母親洗腳。活動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都有共同點:教育我們學生從小懂得感恩,懂得孝順長輩。
關于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我們身邊就更不勝枚舉了。學校老師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導我們要懂禮貌、講文明、講衛生。文明禮儀在我們周圍成了常態:得到幫助之后會說“謝謝”,若惹別人生氣會說“對不起”,坐公交車時會讓座,公共場所不亂吐痰,閱覽室影劇院里不喧嘩。據我了解,我們縉云縣長坑小學還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單位,她也是我省唯一的一所山村小學獲此殊榮。
當然,我們在媒體的報道中,也獲知了一些孝道文化方面的負面報道,大家對利令智昏的不孝子女所不恥,對好吃懶做的啃老族、對不講社會公德的社會現象同譴責。針對目前社會上頻頻出現的小學生被襲、富士康員工跳樓、地溝油、毒奶粉等社會現象,人們都在苦苦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細細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精神層面出現了問題,只有依靠道德的力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我們重視孝道文化,共創和諧社會吧!
孝道字孝道篇五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的事例比比皆是,或是父母干完活回家送上的一杯熱茶;或是父母累的時候我們一句安慰的話;或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們端上的洗腳水。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為了我們無怨無悔地付出,對我們卻沒有任何的奢求。古人云:“父母之恩大于天!”因此,我們必須盡“孝道”,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每到天冷的時候,她的手就會裂開幾道口子,有時還會溢出血絲。每次大家吃完飯,她都忙碌一陣子。她那雙手,浸泡在冰涼的水里,會像針扎一般疼,她從來不說,但我知道,這種疼痛對于她而言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她心里永遠刻著一個“孝”字。
有一天,媽媽說她很難受,午飯也不想吃。我倒了一杯開水給她端去,走到床前,遞給開水讓她喝。她有氣無力地吞著水,那個樣子可真讓我心疼。我一摸她額頭,好燙啊!我用溫度計一量,居然高燒三十九度五,這么高!太嚇人了。我急忙跑出家門,給媽媽去買退燒藥。不一會兒,我就買回藥讓她吃了。到了晚上媽媽高燒還是沒退,我心里暗暗祈禱,盼望她明天有所好轉。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就醒了,摸摸媽媽的額頭,發現她一個晚上過去還是老樣子,持續高燒。我便把媽媽送進醫院,醫生檢查說是扁導體潰爛,需要住院治療。辦完住院手續,掛上點滴,我對媽媽說要不要告訴爺爺奶奶,她說,千萬別告訴他們,不要讓老人家擔心。
是啊,孝道一直伴隨著我成長,它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家庭和諧的音符。古語說得好:“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情”,更何況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啊。所以,讓孝心永存!讓我們懂得感恩,懂得孝敬親人。
孝道字孝道篇六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我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僅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并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教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么我們不對教師也盡孝道呢。要明白,是教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本事,給了我們機會,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么就不對教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當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教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教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我。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提高,也應當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可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當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當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當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我的努力,去創造屬于自我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教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當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后在自我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我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字孝道篇七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人有許多種美德,而孝敬父母是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由此看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很有道理。老人年齡大,經歷的事情相對也多,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我們年紀輕的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很有必要的。
那作為當代的小學生,我們該如何盡自己的孝道呢?《三字經》上有這么一句:香九齡,能溫席。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東漢的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等被窩里暖和了,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夏天夜里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黃香的舉動雖然很小很小,卻飽含著他對父親濃濃的愛。這無疑為我們作了很好的典范。
我們現在還小,不能給父母錦衣玉食,也不能讓父母住上高樓大廈。但只要我們留心,用心去愛我們的父母。或許是一聲輕輕的問候,或許是一杯普通的綠茶,或許是一份滿意的成績單……都能讓我們的父母、長輩感到莫大的快慰。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重別的老人。在全社會營造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社會風氣,這也是我們新時代學生應盡的義務。
孝道字孝道篇八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字的國家,是一個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圣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順父母,尊敬父母。沒有一個不是自己努力去實踐孝道。中國古代各種古典文學,也常有贊頌孝行和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愛戴的文字。讓我們承接他們的偉大思想和行動,做一個懂“孝”的人,孝敬父母。
《孝經》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讓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惇,他在被射中時,本想把箭拔下來,卻把左眼珠也拔下來了,他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見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來源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萬種,但只有父母對兒女的愛才是最無私的,無悔付出的,偉大的。這,我們無法還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減少他們的痛苦,是掛在他們臉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遠的淚光閃閃。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就本能的想去回報父母,其實,這就是“感恩”。對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擴大到視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們的老師,為我們提供糧食的農民。我們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沒有創造多少,幾乎都是別人給予的,不求回報給予的。因此,就產生了愛心,懂得了回報。
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卻和父母疏遠了疏遠了。那些父母們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舊衣服,被忘了曾經的為他得付出和幫助,和為他減少的傷害,眼睜睜的看著他去穿一些表面華麗,而對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們卻習以為常,不看在眼里,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仍舊不在意。
一個人有了孝,就有了仁愛之心,他自然就會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疾惡如仇,由此而產生正義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產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現為有禮而不輕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會用心,只有用心,才能開啟智慧;有了感恩之心,與人交往自然就會誠信無欺。現在商業上的'信用危機,思想的根源在于經營者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靠別人的“成全”,對社會、對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謂五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優良品德都是由這種感恩之心而來的。他教我們做一個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所以,作為一個在社會生活的“人”不得不需要對父母盡孝,需要對愛的正確認識,需要心存感恩,這樣人活著才能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用,自己有作為,不枉費活在世上的歲月,不浪費父母和他人對自己的所付出的愛。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