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一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2)知道牛頓運動定律在慣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慣性力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辯證的科學思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1)本節屬于選學內容,請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深度和層次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慣性系和非慣性系、慣性力
教學難點:慣性力
示例:
一、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1、發現問題:
2、分析問題:
矛盾的癥結出在:相對于誰來觀察現象,即參考系是誰
閱讀書p65伽利略在《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中的一段話
3、引入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1)慣性系:牛頓運動定律成立的參考系
研究行星公轉時,太陽可認為是慣性系
(2)非慣性系:牛頓運動定律不成立的參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車,它相對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慣性系
二、非慣性系和慣性力
3、例題:見典型例題
探究活動
1、組織部分學生繼續深入研究該課題
2、開有關相對論的科普講座,引發學生研究興趣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幾個主要天體層次;
能力目標
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在這些星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的運行;
情感目標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起源的一種學說,引導學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應用萬有引力定律
:天文學知識
自學與講授
多媒體和計算機
:
問題: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1、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星是什么星?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衛星,是地球與衛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這是第一層.(地球的衛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2、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在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是誰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萬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陽是恒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3、太陽系又在什么范圍內呢?
回答:在銀河系.
4、請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典型例題1:在研究宇宙發展演變的理論中,有一種學說叫做“宇宙膨脹說”,這種學說認為萬有引力恒量g在緩慢地減小.根據這一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情況與現在相比:
a、公轉半徑 變大b、公轉周期 變小
c、公轉速率 變大d、公轉角速度 變大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當 減小時, 增加時,公轉速度逐漸減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漸增加,故正確答案為b、c.
求:
1、“黑洞”的質量.
2、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解: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業: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三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1.復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范,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四
1、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節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 =at2/2
vt2 =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 ,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 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 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創新設計曲線運動 課后練習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精選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六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什么是參考系,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與聯系.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較多,很多知識初中時學過,并且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建議讓同學自學討論的方法進行,可讓同學提前預習或課上給出時間看書,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或讓同學看書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
教學重點:質點和位移的概念
教學難點:位移概念的引入與理解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什么叫機械運動?請舉一些實例說明.
3、同一運動,如果選取的參考系不同,運動情況一般不同,請舉例說明.
4、選擇參考系的原則是什么?(雖然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但實際上總是本著觀測方便和使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的原則選取)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討論問題之間進行)
1、太陽系資料:行星繞太陽運轉情況.
2、銀河系資料:星系旋轉情況.
3、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情況.
4、飛機空投物資情況.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什么叫質點?
3、小物體一定能看成質點嗎?大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嗎?請舉例說明?
4、什么叫軌跡?什么叫直線運動?什么叫曲線運動?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火車(200米長)穿山洞(100米長)情況.
2、地球公轉及自轉情況.
(三)總結提高: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現在是北京時間8點整”中“8點”的含義是什么?
3、校百米紀錄是10.21s、第2s末、第2s內的含義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說“物體由a點移動500米到達b點”,清楚嗎?
2、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
3、什么叫位移?為什么說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區別?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從天津到上海,海、陸、空三種路線抵達情況.
2、在400米跑道上進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況.
1、請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勻速前進,突然釋放石子,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再請站在路邊的人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二者觀察到的運動軌跡一樣嗎?請解釋原因.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20xx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八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二)實驗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范,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九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明確電源在直流電路中的作用,理解導線中的恒定電場的建立
2.知道恒定電流的概念和描述電流強弱程度的物理量———電流
3.從微觀意義上看電流的強弱與自由電子平均速率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和分析使學生對電源的的概念、導線中的電場和恒定電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電源、電流的學習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重點:理解電源的形成過程及電流的產生。
難點:電源作用的道理,區分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和在導線中建立電場的速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先對本章的知識體系及意圖作簡要的概述
(二)新課講述————第一節、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