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一
走到城門邊,就見到一名商人趕著一隊駱駝出了城門,看樣子,是準備到城外買東西吧。集市兩邊有飯館、旅館,有賣甘蔗的、有替人寫書信的、有賣小吃的等。我走進了一家正店,店小二馬上就迎了上來:“客官,吃點啥?”往里一看,那里面都是些達官貴人啊。
單看他們的衣服:紅、綠、青,可都是四品以上的啊。看這架勢,菜也應該很貴,我這平民老百姓可吃不起。我還是走吧。在門口,我又看見兩只轎子正想調頭過來這邊,心想:這又是四品以上的官吧!在正店旁邊,有幾家腳店。腳店的前面,一位大叔正賣力地唱戲,他的周圍圍著一大群人,他們不時地為大叔的精彩表拍手叫好。我選了一張桌子坐下,卻找不到店家,喊了幾聲也沒應。
就在這時,一輛馬車從巷里奔馳而過,頓時滾起了一陣沙塵暴。有個人走了進來,問我;“客官,久等了,要點啥?”我想了想,說;“來碗羊雜碎吧!你怎么這么久才來?”“呵,那位大叔唱得可好聽了,我去聽了聽。”店家一邊燒柴一邊笑著回答。
看來,他也是一位戲迷呵!吃完了羊雜碎,去散散步吧。我走向剛才馬車過來的巷子,看看房上的招牌,咦?“梅大夫”,不對,我又不是來醫館的。走錯了。拐個彎出來,就見到有個小販在賣糖塔,我就買了一些,準備回家給家人吃。
剛買完,迎面就走來一個算命先生,他自稱“半仙”,對我說:“先生,測個字嗎?”我答應了,寫給他一個“林”字。他左看右看,左思右想,過了一會兒,才對我說“先生你看,這里兩個‘木’字,都是‘不’字出頭,想必您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高中狀元。恭喜恭喜!”呵呵,他還真會說話,把我說得心花怒放。“嘿嘿,客官,給點賞錢吧!”他攔住我,對我說。我給了他十文錢,他說了聲“謝謝”就走了。
已臨近中午了,太陽很大,我怕自己買的糖塔融化了,就回家了。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二
今天,我在網上觀賞了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長528.7厘米,屬于國寶級文物。它是一幅現代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館,它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朝、徽宗時代首都汴京的人民生活情景。整幅畫描繪的是秋季的景色,“清明”二字并不是指清明時節,而是描寫當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全圖分為三個部分。首段畫的是汴京郊野的風光——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屋、草橋、流水、古樹、扁舟……一片不遠處的柳林中,樹的枝頭上剛剛長出幾片嫩葉。路上幾個人抬著一頂大花轎子,里面坐著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也有從京城踏青、掃墓歸來的人,獨特的畫面為整幅畫拉開了序幕。
中段描繪的是繁忙的汴河碼頭——畫面上人煙稠密,許許多多的店面分鋪兩邊。有的人在茶館中品茶、休息;有的人在酒樓上飲酒作樂;有的人在路旁的攤鋪上算命;還有的人在小店里買祭祀用的物品,真是好不熱鬧啊!看看河邊,許多的纖夫和船夫辛苦的忙碌著。河上架著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的結構輕巧,造型優美,如同飛鴻一般,于是便叫“虹橋”。一只大船正準備通過橋洞,船夫有的用竹竿撐著,有的用麻繩挽住船,有的則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畫得惟妙惟肖,仿佛仔細聆聽,就能聽到他們在吆喝什么。
后段也很熱鬧:許多百姓在街道上穿梭著,有做生意的商人。有欣賞街景的學士,有騎馬的官吏,有問路的外鄉游客……男女老少,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各種各樣的牲畜,大大小小的房屋、城樓,充分的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感嘆:這幅《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多么精確細致,場面多么宏偉壯大人物刻畫得多么栩栩如生,就像一個場景真實地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么大的一幅傳世名畫,凝結了張擇端多少心血啊!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一幅如此大的名畫,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啊!張擇端持之以恒的態度令人敬佩不已。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三
暑假的一天,我們一家人慕名奔往北京故宮博物館,為的是一睹那幅名畫的芳容——《清明上河圖》。
來到館前,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館前人山人海,一大群人在館前擁著,排成好幾排長龍,人們摩肩接踵,景象頗為壯觀。
我們擠入人群,焦急地等待著博物館的開場。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誕于畫家張擇端的筆下,是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風俗畫,描繪了清明時節京城汴梁的繁榮市景和鄉村風光。之前我就猜想:今天來“赴約”的人一定很多,但隊伍之長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博物館終于開場了,隊伍開始慢慢地向前移動,向博物館深處走去。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終于走到了陳列《清明上河圖》的房間外。隊伍移動得更慢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終于進了房間,終于看到了那幅畫。
那幅畫很長,大概有五米多長,整幅畫幾乎全是一種土黃色。畫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橋,橋上人流翻滾,人頭攢動,好不熱鬧:農民們挑著扁擔,在路邊大聲吆喝,招攬客人。有錢人家掃完墓,正匆匆趕回城里。大官們騎著高頭大馬,在橋頭逛著。一個個商人帶著包袱,身后跟了幾匹馱著糧食的驢,大踏步走上橋。橋上的攤位上熱氣騰騰,一碗碗新鮮的飯菜剛出爐,擺在客人的跟前!
汴河碼頭更是熱鬧非凡。糧船、客船云集,遍布了整條汴河。船上的船夫肌肉緊繃,正使出全身的力氣用竹竿撐著船。船旁有一個人正用長竿抵住橋底,防止船撞上橋。船頂還有幾個大漢,邊放下桅桿邊張大嘴巴,仿佛在大聲喊著勞動號子。
河邊的街道也很繁榮。酒樓,茶坊,客棧,不計其數。商店中的伙計大聲吆喝,推銷東西。一面面旗幟掛在酒樓上,迎風飄蕩,店中的顧客連續不斷,一派繁榮。路邊還有幾個挑酒桶的大漢正在賣酒。街上人山人海,人們摩肩接踵,好一派繁榮的市景。
這畫中的一個個場景被畫家畫得恰到好處。畫家張擇端抓住清明時節京城汴梁的熱鬧情景,畫下了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有幸看到它的人。我雖然只在它面前站了短短的幾分鐘,它卻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它已成為我靈魂中的一部分。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四
在北宋時,我國出了一位畫家,他就是張擇端。在張擇端畫的畫中,最出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
這幅畫長5米左右,高24厘米多。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北京)熱鬧繁忙的場面。雖然,這只是一幅畫,但畫上的人們都栩栩如生,每個人都好像正在做自己的事情。
畫上有著數不清的人物,有醫生,有留著長須的道士,有樵夫,有船夫,有貴族……我還真有些奇怪:畫上的人數都數不清,張擇端為什么就能把每個人的動作和體態清清楚楚地畫下來呢?
我很喜歡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上畫的船和城門。張擇端只畫了城門的一側,可是卻把這一側畫得很仔細。張擇端把城門上用銅做的小裝飾都畫了下來,而且十分整齊,就像印刷出來的。他畫的船,船上有人,人的動作、形態,張擇端都畫了下來。張擇端畫的官船,就更加漂亮了!只見官船上插了一面黃旗,船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有的是船夫,在準備劃船;有的是拜別親朋好友的人,有的站在船上披著披風,披風隨風飄揚,站在船上的人就在此與自己的親朋好友告別了。官船上的裝飾就更不用說了。
張擇端嘔心瀝血畫出來的畫也有許多精彩的鏡頭。《勸架》就是一個好鏡頭。兩個人在街上打起架來,許多人都在旁邊圍著他倆。在勸架的人群中,一位老者高聲勸他倆別打架,以免在大街上出丑。就在這時,一個赤膊大漢竟然說要跟打架的兩人一起打架,眾人相勸……《看戲》也很吸引人。有幾個人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另外一個人在后臺準備。擁擠的人們伸長脖子,想要看戲。雖然畫上的人們只有米粒般大小,可我們還是能看清楚。一個貴婦走過來,他站在人群的后面。用人體她拿椅子,她站在椅子上看演出,小童子替她撐著傘……
張擇端畫這幅畫時,就是清明節。那時正是杏花盛開的時候。一朵朵小巧玲瓏、粉紅色的杏花插在枝頭上,棕色的樹干、樹枝和粉紅色的杏花搭配,真是艷麗無比!
《清明上河圖》現在位于北京故宮博物館里。八百多年來,這幅神奇的畫還是毫無損壞。去北京游玩的游客們,應該都去欣賞這幅舉世聞名的畫。
《清明上河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祖國的驕傲!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五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我從山東來這汴京已有些時日。在這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的汴京城,我有幸結識了一位濟世名醫---趙太叢。今日,他約我前往城中虹橋酒肆一聚。
出得門來,春風拂面,汴河兩岸,桃紅柳綠。一路上,推車的、挑擔的、騎驢的、坐轎的、飲酒的、捕魚的,歇腳的,賞景的,熱鬧異常。一群頗有聲勢的隊伍踏青而來,后有馬夫殿后。突然,馬匹不知何故受驚,在街道上狂奔。三個馬夫慌忙在后面追趕。路人也都驚慌失措,連忙拉回在路上玩耍的小孩。
我不緊不慢地一邊打量著路邊的風景,一邊前行。本該有人值守的望火樓形同虛設,亭內是歇腳的長凳,亭下則開滿了酒館。衙門前,懶懶散散地坐臥著幾個兵卒。此時,我心中不由升起一種隱憂。
因怕趙兄等得心急,我便加快了腳步。虹橋酒肆的幌子已然在望。及至酒肆,小二鞠躬作揖,引我至樓上一雅間,我與趙兄施禮寒暄后落座。酒至半酣,外面傳來一陣異常的`嘈雜,我與趙兄推窗眺望。只見岸上人搖手驚呼:“快停下!快停下!”原來,幾個纖夫只顧低頭拉纖,卻不知道河道上的船要穿過拱橋,船工沒有及時放下桅桿,導致桅桿即將撞上虹橋。這下船上的人慌了,有的急忙落帆,有的用力撐篙,有的往岸上拋繩;岸上,有的熱心人在幫忙化解危機,有的人卻在一旁拍手跳腳看熱鬧。
而此刻的橋上,也正上演著一場官員爭道的鬧劇。坐轎的文官和騎馬的武官互不相讓,而他們的隨從也各仗其主,吵得不可開交。
趙兄淡然一笑,對我說道:“這市井百態好不熱鬧!擇端兄,何不借你的神筆讓它留在畫卷中呢?”酒助雅興,我命小二拿來筆墨紙硯,在臨窗幾案上揮筆勾勒起來。
一個時辰過后,畫作雛形漸露。趙兄看后拍案叫絕,夸贊道:“擇端兄真乃神筆再現,你看這人物形神兼備,這場面細節分毫不差,佩服!佩服!”他要將此畫留下,我深鞠一躬道:“趙兄過獎了,此作太過簡陋,待我回去潤色后再贈予趙兄吧。”
回到家中,我深居簡出,借著那日的靈感埋頭作畫,將我在這汴京城的所見所思,匯聚成了一幅五米多長的畫卷《清明上河圖》。人們只道這北宋盛世繁華,誰又能意識到盛世下的危機呢?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六
一圖一朝代,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題記
文化不可不謂博大精深,但卻又無處不在。頗不了解文化的我,此刻便需要一把文化之鑰去打開文化之門。
它便就是清明上河圖。
兩年前,我曾親臨西安一帶,那兒便有著一處熱門景點——清明上河園。走進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龐大的清明上河圖的浮雕,有聲有色、栩栩如生。我第一次被這件傳奇般得中華神品打動了,這是多么精湛的手法方才能創造出的曠世奇珍啊,這必是一件包含中華文化及其畫風技的刻錄品。
在旅途過后,我帶回了一幅小型清明上河圖,這幅名作值得我深深體會。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趴在地上展開了這幅畫卷,足足能鋪完半個屋子那么長。細細凝視,畫卷雖小,但卻囊括了一個朝代京城的精華,大到清明節祭拜祖先,小到放養牲畜。北宋的張擇端用了他高超的畫技為我展現了一幅北宋汴京城的美景。在畫卷的左端,首先便是郊外的風光,有人在田野上閑逛,從側面闡述了這一朝代的安定。緊接著我步入城內,高大的城門,壯闊的街景讓我無不贊嘆這個朝代的繁華,在汴京這座城內,一切便不同了。
城內的景色更多元、更豐富,我能看到新郎騎著棗紅馬,身著喜服,臉上洋溢著娶新娘過門的欣喜。我也能看到虹橋上竟有著女子的身影,要知道當時社會的婦女地位較低,是不能隨意出門的,哪想到人聲鼎沸的虹橋上有女子漫步,更讓我對此神作無比贊賞。與此同時,我也不難瞧見河邊的渡船上的苦力正在往岸上搬運著貨物,想必此時的宋代造船業已非常發達,已能夠充分利用河道運送貨物了。
在細細鑒賞清明上河圖時,我已無法自拔。仿佛自己就是那背著書筐的進京趕考的書生,自己猶如那縱觀人生百態的算命先生,自己就像那能淡然世間事、悠然漫步的水牛一般。
透過這幅畫卷,我嗅到了文化的氣息,我悟到了文化的真諦,我感到了文化的動人。此刻的我宛若盤坐在菩提樹下,手捧清明上河圖,品味那一花一世界。
一圖含一朝代,一樹有一菩提,一花蘊一世界,看著清明上河圖,我仿佛步入一個積聚中華古代文化精華的世外桃源,令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七
《清明上河圖》系中國宋代長卷風俗畫,原作為絹本,高25。8cm,長534。6cm。是稀世奇珍。
作者張擇端系宋徽宗時畫院高手,字正道,山東東武(今諸城縣)人。早年游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趙佶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臺、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
這件現實主義的杰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這幅畫描繪的是北宋時汴京的繁榮景象。畫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8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
長卷打開,茂盛的樹林,幾塊整整齊齊的農田,和天空中飛舞的鳥兒,一列歸來的隊伍慢悠悠的走著。農田之前,臨時搭建的戲臺上正在演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圍著觀看。遠處是稀少的房屋。
幾只龐大的航船在纖夫的引拉下,緩緩的向河岸靠近。幾個歡快的孩童,在無憂無慮的玩耍著。不少的人正在悠悠的向城市內走去,有的趕著牲畜,有的帶著貨物,有的背著行李。氣勢恢宏的拱橋虹橋上人來人往,一只巨大的貨船正帶過橋,有的人在駐足觀看或喊著什么。
轉眼間,城門出現,一片繁華的景象浮現。來來往往的行人,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的在匆匆忙忙的趕路。綠樹房屋交相輝映,大小各異的房屋,有的豪華,有的簡單。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富麗堂皇的宮殿映入眼簾,平靜的河面上唯有極少的船只,或行駛,或停泊。各種古色古香庭院在綠樹的遮掩下,伸出曲折的路。稀少的行人,使之更加幽靜。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清明上河圖》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經過重重波折,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八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的風俗畫,屬于國寶級文物。
展開清明上河圖,一下子密密麻麻的人群就映入眼簾。感覺想要找一個人,簡直就是海底撈針。
城內熱鬧的集市上,人流如織,各種情景數不勝數。
集市的這頭,一個年輕的小伙兒,扛著一大筐蘋果邊走邊吆喝:“賣蘋果嘍!一斤兩錢嘍!不甜不要錢嘍!”一個老頭兒,戴著官府的帽子,嘴上叼著煙斗,翹著腳,坐在馬車上,悠閑地逛來逛去。一個小孩兒,光著屁股淘氣地在路上跑著,后面跟著一個老大娘追著,張牙舞爪的。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兒,正癡癡地盯著路邊的一個小吃攤兒,饞得忍不住把手指放到嘴邊。
集市的那邊,一群學徒,一手舉著一本書,另一手背在身后,頭抬得高高的,邊走邊讀著,樣子有點像高傲的大公雞。還有一位先生模樣的人,站在桌子上,激情地演說著什么,圍觀的人群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應和著。
集市的一段路上,有兩個抬轎子的,那轎子的木架都已經被壓彎了。可想而知,轎子里頭坐的肯定是一位肥胖的重量級人物。那兩個轎夫,氣喘吁吁的,汗水早已把薄薄的衣衫給浸濕了。還有五六匹馬并排拉著一大車貨物,馬夫正在揮動著手中的馬鞭,好像急著把貨物趕緊送到商鋪。
我的眼光突然被一座大拱橋吸引了。只見橋上寬大厚實的石板路,橋兩邊滿是各種各樣的小地攤兒。在我看來,地攤上擺著的那些都是精致的小古玩,有三十六計的竹簡,有精美圖案的扇子,有雕刻精致的手鐲,還有雅致的青銅小香爐,真讓人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這些情景只是長長畫卷上的九牛一毛,但我僅僅看這一小段集市上的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各色人物、各種建筑、各種情景,我就已經感覺仿佛置身于當年繁華的街頭,仿佛看見了北宋都城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 清明上河圖作文字篇九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的畫家張擇端繪畫而成的一幅千古名畫,是中國中的傳世名畫之一,今天,我終于可以了解它了。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現于北京故宮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國寶,整幅畫以長卷的形勢,采用了散點透視構圖法畫出了一幅無與倫比的畫。整副畫共長五百二十八厘米,寬二十四點八厘米。共計有人八百四十一個、六十多匹畜生、二十八艘船、三十多棟房宇建筑、二十輛車、八頂轎、一百七十棵樹……這些事物在大畫家張擇端的手中變的栩栩如生。
在《清明上河圖》的前部分中,作者用神奇的畫筆將久遠的春景躍然紙上:一條湍急的河水不停地奔流著,河中漂著艘艘小船,岸邊的樹木郁郁蔥蔥,柳樹隨風飄動著綠色的長發像是正在翩翩起舞的婀娜多姿的少女,粗壯的松樹伸開修長的手臂,好像是準備給少女做舞伴的帥氣的紳士。在薄霧中,掩映著幾家屋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生機勃勃的田野,田地中勤勞耕耘的農夫……它就像一張生動的照片,形象的將悠遠的景物展現在我們面前。
《清明上河圖》的中部展現了繁忙的汴河場景,作者用細膩的畫筆描繪出繁榮的汴河。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們有的在茶館喝茶,有的在飯鋪進餐,有的在看相算命……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的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故名虹橋。作者用精湛的技藝,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了當年繁忙的汴河場景。
《清明上河圖》的后部展現了一派熱鬧的古城街景,鬧市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有赤膊挑著擔子的農夫,有衣袂飄飄的秀才,有坐在轎中的官人,有擺攤的小販,有討價還價的婦女……這些人物都被描繪的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整個畫面中充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古色古香的建筑。作者仿佛用馬良的神筆將古老的城市重現在我們眼前。讓我甚至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
整幅畫卷,讓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倘佯在古代的宋朝,不僅讓我感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這幅畫不僅是我國的歷史瑰寶,也被稱為世界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我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