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頂會說話的帽子字篇一
一、問題產生
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個性、陶冶情操、發展能力、提高素質。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樹立,高尚道德價格的養成,健康審美趣味的提升,無不受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優化育人環境,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真正落實德育教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之我們提出了建構校園文化這一主題。
原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通過創設優美而洋溢著人性光輝的教室環境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自然的撫慰、藝術的熏陶和大師的召喚。班級組織學生,精心設計墻體文化,設計“書法園地”、“國學經典共欣賞”等欄目,設立“舞臺秀”欄目,把同學們在家庭、學校等比賽活動中的照片貼成一個“心”形,既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在活動瞬間的風采,又提高了本人在班級中的威信和對班級的向心力。于是,“讓墻壁說話”的課題就這樣產生了。
二、活動目標
1、突出班級管理特色,本著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的原則,緊緊抓住班級這個主陣地通過實施四項文化戰略強化學生德育教育,構建和諧班級,讓班級的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每一個角落會傳情、啟智,讓每一名師生在和諧、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強力發揮班級文化這一隱性資源的教育作用。
2、通過小組合作調查、采訪、匯報交流等,促進學生協作精神、學習交流能力、欣賞意識的生成以及自主實踐、人際交往、口頭表達、自我評價等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課題研究的對象:校園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墻體,力求體現特色,如在走廊、墻壁、樓梯旁等場所設計一些新穎別致的小裝飾,盡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潔優雅,使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發美感的作用,同時也體現了美育的功能。
這次活動主要采用調查、采訪、收集資料、拍攝、問卷調查等方法。
四、前期準備
1、了解一些墻體文化,為自己班級的墻體文化打好基礎。
2、建立課題小組,設計小課題研究方案。
組長:,負責整個研究活動的計劃、組織。
組員:。參與調查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問題的分析,拍攝圖片。
3、墻體文化
班級軟文化,包括班訓、班規、墻面文化、班主任人格魅力、學生學習共同體等等。
班訓,通過分析學生實際,能夠充分反映班級整體的目標追求或者行為約束,能夠為大家所共同接受并能夠持續堅持的一種理念。班訓是振奮人心的精神動力。如我自己班級就在分析學生現狀及相互探討的基礎之上,形成了堅守底線,學會做人的班訓。在班級的管理過程中,時不時地以底線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堅守底線,尊重他人,相互之間友好相處。
班規,即班級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制定切忌假大空:一切由班主任包辦,目標過大或過高。這樣的班規對學生是沒有約束力的,而且在執行也有相當的難度。我曾經在上一學年依據網絡上的某一班規,經過修改之后照搬于班級管理,結果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操作。一份好的班規,可以是由班主任提出制定的大體方向,然后由學生參與討論,提出解決的措施,然后交由全班同學表決通過。如班主任在課堂、自修課、考試、就寢等方面讓學生討論制定相應的班規,學生在討論中強化發自內心的班級榮譽意識,減少違紀現象的發生。
墻體文化。現在的教室除了一些硬件,如電視機、多媒體設備、空調之外,墻體幾乎都是空白的。墻體文化主要是通過發動全體同學的才智,對教室進行適當地布置美化,如設計班級的班徽與卡通人物、自擬警示標語等,營造良好的教室環境來保持同學心情的舒暢,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五、活動過程
(一)1、調查別的班級的墻體文化,看看別的班是怎樣來布置墻體文化的。
2、整理觀察學校各班的墻體文化得來的結論,討論我班墻體文化的設計、主要中心、模塊,設計可以以“書法園地”、“國學經典共欣賞” “舞臺秀”等欄目為主,引導學生讀好書,多讀書,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美化墻壁。
3、有了中心思想,大家開始動手操作,決定主要以“我們的成果”、“讀書角”、“我愛我家”為主題,把自己為班級提出的意見寫下來,或是寫什么地方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4、以資料中的“墻體文化”為中心,為設計班級的班徽與卡通人物、自擬警示標語等,把班級變得更加美麗。
5、班文化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有助于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形成,有助于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整體形象。
6、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校園環境對學生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的作用,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寧靜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實踐
1、訪問
答:我覺得我們班的墻體文化既簡單又十分美觀,我非常喜歡我們班的墻體文化。
(3)為什么你喜歡自己班級的墻體文化呢?
答:我最喜歡“書法園地”這個欄目,大家都可以把自己寫得書法作品都展示在墻壁上。
2、小組成員拍照成果
六、我們的成果
班級環境是師生最直接、最具體、最熟悉的生活體驗場所,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教育內涵,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美感與人文相融,賦予學校建筑和景觀以精神文化內涵,溫馨的環境使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
如果想激勵學生在各方面上進,要給他們營造一種上進的文化氛圍,時時提醒和激勵他們。我對墻體文化和每周寄語也非常上心,精心設計。讓每一面墻說話,是我墻體文化建設的主導思想。
班后墻標語讓學生在課間休息的行走流動中,抬頭能就看見大字標語,駐足就能閱讀教育內容,勝比上百個教育工作者在宣傳教育,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讓墻體文化也在唱響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中發揮作用。小小標語,潛移默化、潛滋暗長地影響著學生不斷進步。
班級右面墻設置一角“才藝展示”園地。該活動旨在彰顯個性,展示風采,呈現魅力,美化校園,傳承文化;同時為大家創造豐富業余生活的良機,展現才華的舞臺。學生積極參與這個校園文化活動,敞開想象的閘門,為校園增添靚麗的一撇,涂抹絢麗的一捺,相信“才藝展示”會為學生高中生活留下值得記憶的一頁。
亞斯貝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陶冶。“班級是孩子成長的天堂,心靈的港灣。”教室是學生在校生活的主場所,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主陣地,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舞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班級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通過創設優美而洋溢著人性光輝的教室環境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自然的撫慰、藝術的熏陶和大師的召喚。
首先把教室中黑板報、“學習園地”等常規教育宣傳陣地辦齊辦全,并且形成從內容到形式緊跟學生年齡和學校德育計劃而定期出版、更換和專人負責的制度。如三月份以“學雷鋒獻愛心”為主題,渲染班級文化,強化德育環境。
一頂會說話的帽子字篇二
;我北漂10年,錢賺得不多,白頭發倒大把大把冒出來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喜歡發個朋友圈,苦于染發過敏,無奈,每次拍照,都戴頂帽子,又美又蓋住了白發。
這天,在故宮午門騎自行車拍了照,發朋友圈后,有個筆會見過一面的文友叫廖小枚,居然在第一秒鐘給我微信點贊做了評論:午門很美,閑人姐姐的美照很漂亮。據我觀察,閑人姐姐的照片幾乎都戴帽子,不知道這是為啥。
我敷衍:年齡大了,得了見風頭疼的毛病,不戴帽子不行。廖小枚“哦”了一句,繼續評論:同病相憐。閑人姐姐,我也有這毛病,見風頭疼,也戴帽子。
廖小枚給我發來她的照片,果然是張戴帽子的,一頂花帽子,非常漂亮。
過了幾天,我和愛人去天壇逛了逛,為了蓋住白發,特意戴頂大帽子,感覺到風景不錯,照片角度也美,沒有多想,又發了朋友圈。又有人秒贊做了評論,點開一看,不是別人,依然是廖小枚:閑人姐姐,天壇真美,羨慕你們兩口大秀恩愛啊。只是,美中不足的是閑人姐姐的帽子太不搭了。我送你一頂花帽子吧。請把北京地址私信給我。
我推辭再三,但廖小枚堅持要送我帽子,心想反正一項帽子,錢不會太多,情不會太大,于是,把北京地址發了過去。
第三天,快遞到了,打開一看,是她快遞來的花帽子,戴上一看,果然漂亮。我趕緊拍了張戴新帽子照片,發到了朋友圈。
廖小枚果然又是秒贊與評論,夸得我暈頭暈腦,感覺回到18歲了。
我無論如何是要給廖小枚錢的,包括快遞費啥的。可廖小枚說,咱們是文友,都認識20年了,啥錢不錢的,太俗氣了吧。見她不說價錢,我只好發個微信紅包。結果,廖小枚不收還惱了:給錢傷感情。是小城市的,還沒有去過首都,等下個月到北京,閑人姐姐帶我游覽四九城吧。
果然,廖小枚進京了,她說自己是個路盲。我到火車站花費兩個小時去接,然后帶她去故宮游玩了大半天,出來時,她提出要去天壇北門喝正宗豆汁,說是看我的朋友圈知曉的。這很方便,我熟門熟路帶著廖小枚到了百年老字號喝豆汁吃豌豆黃了。我倆還戴著同款帽子拍照片發了朋友圈。
我們又坐地鐵到火車站。道別后,我打開手機,可不能貪這個便宜,立刻給廖小枚微信轉賬1萬元。這回,廖小枚秒收。那一瞬間,我發覺自己上當了,一氣之下,把廖小枚拉到了黑名單。
相關熱詞搜索:;一頂會說話的帽子字篇三
獨聞雨滲透土心,方覺大地憐草情。
忽見風搖曳樹憶,便曉人生惜故戲。
——題記
只是聽說,夏天要結束了。我還是一樣地寫寫畫畫,一樣地聽著音樂,一樣地循環著記憶。
原來我的執著、依然執著。
自從我來的那天開始她就一直在那里,每次去買菜或者路過,她總是面無表情。我想,或許她習慣了那種生活,不怕被嘲笑,不怕沒有面子了。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吧。
有一天,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著名生物學家,他來到山上考察。他看見了一只蟒蛇正在吃一只失跡百年的鮭蛙,大家都以為他會上去營救那只罕見的蛙。可是他卻說:我選擇尊重自然,不帶走樹葉的一片枯葉,易不去打擾蟒蛇的一頓美食。
自從這以后,我似乎不再同情弱者。不再支持向天橋邊的殘疾人放一丁點物質上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應該也是一種手段。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當著導演,扮演著主角,玩著人生這場華麗而低調的游戲。如果,能玩就好好玩下去吧。所以,她有自己的人生,她是有路可尋的,我又有什么資格去同情她。
風雨停之后,她還是在那里。她應該是從未離開過,那里已經是她家了,她唯一能寄托的港灣。看著她那張平靜的臉,不曾有笑的記憶,不曾有哭的痕跡。我知道,她是個有故事的人。其實,我想知道那個知道關于她的秘密。可是,我于心不忍的忍住了口。
最后,我提著手中失去重量的菜。慢慢走遠。一路上回憶著她那張我好奇的臉。我知道,她的故事我不配分享。
如果,可以、請給我戴上一頂帽子。遮住這個事件,遮住這些故事,讓我在這個夏末的雨季不去看透這一切。
金堂淮口中學高一六班: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