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一
我生在杭州,長在杭州,可是在假期去過一次媽媽的老家——東陽后,我便認定東陽是我的家鄉,因為那里有我喜歡的味道,醇厚、溫暖,我把它叫作家鄉的味道。
傍晚,當晚霞暈染天空的時候,東陽電臺的廣播響起,那悠揚的音樂聲在整個村莊上空飄蕩。家家戶戶的屋頂騰起縷縷炊煙,在天空中交織、縈繞。這是鄉村最富有詩意的時候。嘴里咬根青草,漫步在田埂上,仰望藍天,感受著十足的鄉村田園氣息,祖輩們昔日的生活會浮現在腦海中。
這個時候,勤勞的農婦們便會把鋤掉曬干的草梗在田里堆成一堆,再在草堆上覆上幾鍬生土,然后點燃,讓草土堆慢慢地燒,待草梗燒盡,生土便成了肥沃的黑土。縹緲的煙氣、俯身勞作的農婦的身影襯著映紅半邊天的夕陽,此時是一幅多么溫暖祥和的圖畫!在燒堆肥的過程中,田野里會彌漫開釅釅的煙火味。我太喜歡這種氣味了,抽抽鼻子深深地吸一下,煙火味夾雜著泥土的醇香、草梗的清香,飄過身邊,飄進鼻子,滲入心里,讓人從里到外都覺得暖洋洋的。我愛這味道!
可惜,難得到家鄉去,便也難得聞到這味道,真是心心念念地忘不了。然而,更忘不了的還有那濃濃的人情味。
鄉村和城市只是規模有差異,一個村莊其實就相當于城市里的一個社區。可是在城里同一個社區里住了快有十年了,我甚至連鄰居的臉都沒看到過幾次。偶爾在樓道里遇上同單元的人,也只是微笑著擦肩而過,沒有只言片語的交流。但在家鄉就不同了。盡管我一年最多才去一次,村莊里的人我也都不認識,但走在街上,不時會有老爺爺、老奶奶、大伯、大媽熱情地招呼我,笑談一番。“你看,這是××的外孫女,一年不見長這么高了,越來越漂亮啦!”“剛回來的?你外公外婆也回來了嗎?”……一路逛過去,一路聊過去,這家坐坐,那家停停,一路地被問候,被人情包圍著,一路的新奇、感動和快樂。
天氣晴好的日子,傍晚時分,許多人家都會在門外院中搭張小桌,放幾把竹椅、幾個方凳,一家人圍著吃晚飯。說是吃晚飯,更是聚會交流。左鄰右舍你來我往,好菜大家吃,趣事一起聊。還不時有飯后出來閑逛的村民,哪里人多有趣就湊到哪里。主婦們不停地從屋里往外拿凳子,來一個,又來一個,再一起吃點,再一起喝點,總要聊盡興了才散去。我最喜歡湊這種熱鬧,這里聽聽,那里看看,村子里一圈繞下來,肚子里裝滿了各種美味的零食,腦子里裝進了各種活生生的趣聞。那個味道啊,夢里都在不斷地回味。
每天清晨,我都興沖沖地早起,總覺得有一整天的快樂在等著我。打開門,門外已經放了一堆滴滴綠的青菜和幾根散發著清香的絲瓜了,外婆也不再去打聽是哪位鄰居放著的了,誰都不會把這事當回事兒。多少鄰居已經來跟外婆說過了:自家種的蔬菜吃不完,好在新鮮、放心。嫂子你別為買點菜還特意跑趟鎮上,這算事兒嗎?那兒,那塊是我的菜地,要吃蔬菜,你自己去摘就行!我和外婆都讓這菜的清香給陶醉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味道,你說,我能不時時憶起我的家鄉嗎?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二
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情懷;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思念;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民俗;是異于城市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味道,是值得一生細細品嘗的味道。
我的故鄉在麗水,那里清純山水、風雅古樸、崇山峻嶺,空氣清新。夜晚抬頭瞭望天空仍然能看見些許的星星在空中閃爍。“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描寫的就是這個地方。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夜,也是我回家的日子,當我抵達家時已是傍晚,走進家門,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甜甜的味道,不用猜就知道一定是外公在做紅糖糕了,每到這個時候外公就會親手做紅糖高,年過七十的外公不嫌麻煩地說:“紅糖糕就要自己親手做的才好吃,只要我還活在,我會一直做下去。”是啊外公做的紅糖高色香味樣樣俱全,吃上一口真是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是家鄉的味道,更是傳統小吃的味道。
兒時嘗上一口心里就無比的快樂,而現在吃遍了山川海味的我仍然忘不掉紅糖糕的美味,因為它是我兒時的記憶,也是我對家鄉的回憶。
吃過紅糖糕后,外公端上一盆豆腐,原來外公已經早早的做好了豆腐。從選豆,洗都,磨豆,煮豆。要經過好幾天的時間,而外公已經堅持了好幾十年了,每一年都要為我們準備一鍋,雖然是一鍋普普通通的豆腐,但那是外公用勤勞地雙手做出來的,這里充滿著它對我們的期盼,也充滿著對新年的美好的祝福。
雖然在杭州也能吃上豆腐,但是菜場里的豆腐遠遠比不了外公做的豆腐,外公做的豆腐嫩但又不容易碎。每一口都很入味,也很鮮美。
外公會做的小吃遠遠不止這些,家鄉的味道也遠遠不止這些,比如端午節會包粽子,中秋節會做月餅,清明節做清明菓,冬至會做包子等等,不管做的是什么,都是家鄉的味道。
外公燒的面條是出了名的好吃,從揉面、打面再到煮面全都是它一個人的活,我們只負責吃,曾經我吐槽過媽媽,為啥你和外公燒的面用料都一樣,就是沒有外公燒的好吃呢,也許這就是傳承吧,從媽媽小時候就吃的面條到我這仍然覺得美味,這是舌尖上的美味啊。
鄉愁是味覺上的思念,無論居住在何處,即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食物,仍懷無限意念,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家鄉味道。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三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岐山人,我始終無法忘記的,是家鄉臊子面的味道了。
做臊子面第一步是做臊子。做臊子的肉必須是肥廋搭配的,不然,出來的臊子不好吃。把肉洗凈,切成小塊,倒上自己榨的菜籽油,溫火炒,等炒的半熟了,再加上鹽,醋,辣面,五香粉等調味料,等一會兒,臊子就做好了。第二步,嗆湯。即讓醋走油鍋。先在鍋里燒油,并放少許姜末,在此之前,根據人的多少確定醋的多少。等油熟了,把醋倒進油鍋里,等一會兒,滿屋子都是熟了的醋的香味。然后加水,加鹽,加辣子,再加上提前準備好的黃花和木耳,溫火熬制幾分鐘,然后加入底湯菜(以紅蘿卜為最佳)這樣,湯就做好了。但是火不能停。最后一步,煮面,煮好的面過一下涼水,為了面吃起來勁道。
臊子面在岐山的地位很高,婚喪嫁娶早上的第一頓飯就是臊子面。尤其是在冬天,吃一碗真的是享受。記得那時候還小,每每要求奶奶做臊子面時,奶奶總是嫌麻煩,很少做給我吃。所以,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村子里有人過事。一旦有人,奶奶必帶我。每每這個時候,吃貨的本性就暴露無疑了。我對中午的大魚大肉不感興趣,反倒是早上的這一頓,往往是我吃的最開心的一頓。我小時候吃過好多家的臊子面。每一家的味道都大同小異。可以這樣說,我對小時候記憶最深的莫過于奶奶牽著我的手去坐席的畫面和奶奶給我端湯的動作。每每回憶,都會笑出聲來。
我去上大學時,家里人破例給我做了一頓臊子面,還是和往常一樣,吃了幾口又不想吃了……而現在,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每每去飯堂,點一碗沒有一丁點醋味的所謂的岐山面,吃各種各樣不同地方的東西,但是這些都使我味同嚼蠟,我曾經試圖在網上找尋,希望能夠找到,果然,我找到了。但是,一碗近四十的它讓我望而卻步。我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對一種食物如此想念,突然好想在家里的日子,想起每每我吃不完的臊子面,突然好想這個味道,好想好想,或許,這一碗臊子面,就代表著家鄉的味道吧。人,總是這樣,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懂得去珍惜吧。
我決定了,下次回家,一定讓媽媽做一頓臊子面給我,這次,我一定要吃個夠,因為,它,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四
我呢,也算是個“老”北京人了,家里世世代代可都是北京人,我也是從小就在老北京四合院里長大的。今兒個呢,我就跟您聊聊,別的咱不聊,咱就聊聊這老北京城。
每次吃餃子時都會先夾好幾個到碗里,雖然嘴上說是為了餃子涼得快,好能快點吃。但是小孩子怎么會想這么多呢,其實心里想的都是不能讓有硬幣的餃子進了別人的碗。
“民以食為天”,北京人也不例外,在一個胡同里的但凡是認識,見面就要笑著說:“吃了嗎您?”其實打招呼的話還有很多,比如“嘛去啊您”,“您有空上我那坐坐去啊”這些的話我就不一一說了。
把北京和吃這倆詞放在一塊肯定是最先想到烤鴨和炸醬面,其實在北京您要是想著好的烤鴨那您可就得去那大地方,大飯店吃去,可您要是想吃上一碗好的炸醬面,那您可就不能去飯店吃了,去胡同里里隨便找一老北京的爺爺或奶奶,那做的準比大飯店里做的味兒好。
還有就是炸糕和鹵煮,您要是想吃好的炸糕那您可就別怕排隊了,吃炸糕就得去那排著大長隊的地兒,這里面可是有講究的,一來證明這家店的炸糕好,二來您拿到的炸糕準是剛出鍋的。鹵煮就正好跟炸糕反著了,就得在沒人的點去店里,這您可能就覺得奇怪了,心想這飯店不講究去人多的地方嗎?這你讓我在人少去“冷清”不坑我呢嗎?。實則不是,您想啊,這鹵煮不是越煮越好吃嗎,所以您要是在那人多的點兒去可能煮得就不夠功夫,別怕不好吃,人少的點兒去準沒錯。
其實北京這座城市的味道遠不是一篇作文能寫下來的,如果您有機會來一趟北京,那您就會發現。北京的一切,無論是北京的事、物、景、人無不散發著迷人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五
早晨,迎著海風,沉在其中,趴在窗臺上,聽著打漁人的號角,輕輕閉上眼,呼吸一口新鮮的'口氣。早晨,好清爽。
一會兒,每家的煙囪上,冒出縷縷青煙,向天空飄然而去,回到天空的懷抱。我也要出門了。從中墩家里下山獨自一人,走去赤溪,一路在海風縈繞下,在麥香撫摸下,走著不平的石子路上。赤溪里有許多東西是平時吃不到的,小時候的我,特別嘴饞,就向一條老街走去。
一進老街,一會兒飄來雞蛋餅的香,一會兒飄來米飯的清香,剛想掏出錢時,摸摸褲袋,什么也沒有,丟七丟八的我又忘帶錢了,我有點沮喪,剛想回去時,“嘿!你也來吃東西嗎?”我轉過頭,是兩個小時候的玩伴。“嗯,是啊!”我與他招了招手,“可我忘帶錢了。”“我請你!”其中一人拉著我,向一家拉面店走去。
端午節前,走在老家任意街里,處處都可以看到一個個可愛的粽子,要說包粽子還要說外婆的手藝,她包的粽子,香軟可口,整條街的人都愛吃,我也不例外,每當外婆包好做好,總是第一個想起我,就在窗外喊“吃粽子啦!”我一吃就至少兩個。
每當秋天,麥子成熟,我手拉著手與朋友在田里玩,一會兒躺在稻田中,沐浴那溫暖的陽光休憩,直到黃昏。天邊的火燒云讓我癡迷地望著,當看累了,便閉上眼,當睜開時,天空已開始昏暗,變成深藍色。我也要回家了。
當回到家,洗完澡,趴在窗上,迎著海風,一種愜意之感涌上我的心頭……
家鄉的味道,不止有美食,還有最難遺忘的記憶。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六
行千里路,涉萬里水,不覺中,我又回到了起點,我一直最熱愛,最熟的那個地方——家鄉,昌黎。
我愛我的家鄉,我無時無刻都沉醉在它那夢幻的味道中,不可自拔。
我愛那天海的味道,來自那,專屬于我家鄉黃金海岸的味道。海浪沖擊著沙灘,踩上去留下深深淺淺的足跡,風夾雜著海鹽的氣味笑來,把心中的煩悶都帶走,連唯一的一絲不安與躁動也消失殆盡。金黃色細沙中,淺淺的余暉灑上,傾耳聽海浪的拍打聲,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與靜謐。
我愛那葡萄的清香來自那,專屬于我家鄉葡萄溝的味道。秋季總是讓人心情沉重,看不到一點兒生機,而我卻不嫌這個季節太過于沉悶。葡萄溝,他總能讓我這寂靜的秋季眼前一亮,找到屬于自己的別樣風采。一串串色彩艷麗的葡萄被高高架起,味道香甜,似乎隔著距離再遠,都能聞到那無法藏匿的清新。那是屬于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昌黎獨特的味道。
在昌黎,大小不一的酒廠分布在各處,那些酒桶被美酒所浸透,充斥著葡萄酒的香氣。粗糙的木頭是時間的.滄桑,正是葡萄酒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我愛我的家鄉,他的各處構成了家鄉中最珍貴的記憶,是心中最熟悉的記憶。
我在這兒,繼續去感受著,那纏綿的家鄉情,那些,無可替代的昌黎味道。
【本文作者:盧琳。(公眾號: 快樂讀寫)】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七
一窗暖陽外的一方蔚藍,一泉溪水后的一片墨綠,一彎明月下的一抹淡黃,是我僅記得的家鄉的味道。
這是一個普通的村落。
幾聲洪亮的雞啼準時傳進一間白墻黑瓦的小屋,將我扯出夢鄉,我眨著惺忪的雙眼適應這籠罩著我的一窗暖陽,心情不由得開朗起來。然后我斜倚在窗邊,望向那一方蔚藍的天空,等著一聲聲嘹亮有力的吆喝從遠處傳來:“炒果條、鼠殼果、鴨母捻,五塊錢一碗嘞!”等著家鄉的味道彌漫在屋外的小巷上。
一彎明月遠遠地掛在天邊,星星被隱沒了身形,晚風拂過,將這一大家子熱騰騰的飯菜香帶去很遠。爺爺興致勃勃地從屋內捧來一壇糯米酒,道:“這酒可是自家泡了好幾年的,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說罷將壇子打開,一陣濃郁的酒香在這夜色下散開,身后幾顆平日被爺爺精心呵護的`桂花樹似也不甘示弱,一抹抹淡黃的小花躲在綠葉間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在這醉人的月光下,在這醉人的家鄉的味道中,與爺爺奶奶聊著天,我也微醉了。
家鄉的味道,是異于城市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味道。一座山、一片湖,沒有城市中山山水水背后的人工雕琢的刻意,有的只是那一份獨有的自然、清靜。
家鄉的味道寫景抒情字篇八
回家鄉過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年輕時年年歸去,是游子歸家的甜蜜和溫馨。后來父親去世,母親在我們兄妹三家輪換居住,回老家的次數漸漸減少,異鄉也漸漸成了家鄉。
直到去年母親不慎摔倒骨折,回到老家陪護住院,一呆就是二十幾天。在醫院忙于侍候和安慰,時間過得很快。離開醫院的時侯卻十分無聊。這里已不是少年時光的釀溪小鎮,40年的歲月變遷,已難找到舊時的模樣。除了寥寥幾個親友,所有人都叫同一個名字:陌生人。每日走在往返醫院和妹妹家的街道上,心里總有一絲迷茫。無聊而寂寞,陪伴閑下來的每分每秒。有點像一個人走在空曠漫長的夜路上,找不到一個伙伴,看不到一絲燈光。感嘆人生易老滄桑易老唯有寂寞不老。幸好有一樣叫做邵陽米粉的家鄉傳統美食還能喚醒兒時的溫馨味道。頭兩個早晨妹夫開車陪我去百年老店寶隆和叫上一碗大片牛肉粉大快朵頤。第三天開始謝絕了妹夫的引領。一清早走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街,憑感覺尋找味道正宗的米粉店,來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紅油満溢香氣撲鼻的大片牛肉粉,品嘗四十年不變的家鄉味道,突然間不再寂寞不再傷感而無比充實無比快活。
這次春節回老家陪母親,屈指算來已有四年沒回鄉過年。除了米粉,許多久違的家鄉味道,不但勾發了食欲,更勾起了內心珍藏已久的兒時的回憶。
什么叫家鄉的味道?那不僅僅是一枚香香的豬血粑,一碗可口的大片牛肉粉,一串嚼勁十足的'臘鴨腳……真正令人蕩氣迴腸的是,銘刻在我們骨子里、生命里、靈魂里的家鄉記憶,是你我永不能忘懷的記憶----無論你走得多遠、離開多久。
早上起來,趁驅車來接我的朋友還在途中,又去小店點了份米粉,吩咐老板娘多放點辣椒。一碗米粉下肚,頓時心胸爽然。母親的傷情不再是心中沉甸甸的石頭。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我也會像母親一樣蒼老,但時光依然不會蒼老!就像這碗邵陽米粉,百年千年,還是這個令人回味一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