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小學字話端午字篇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廣泛流行于漢、壯、布依等民族地區。
據說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曾經有位詩人,名叫屈原。當自己的祖國被占領時,他無比絕望,于這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用種種方式來追思他。我們吃粽子、賽龍舟,據說都是為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說起吃粽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習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傳統形狀為三角形,也有長方形的。一般根據其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在粽子里撒上白糖,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當屬賽龍舟。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來紀念他,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蛟蝦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記得小時候,媽媽用具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聽說這叫長命縷,也許戴著便能“長命百歲”吧。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了。另外,在一些較為傳統的家庭中,還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我猜這些東西和辟邪有關。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小學字話端午字篇二
最近,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美食節八九不離十:春節——狂吃一頓年夜飯、元宵節——吃的都擺名字上了、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這也正迎合了各大吃貨的心意,可以抓住過節這一借口大吃一頓了。
粽子肯定是剛剛過去不久的端午節的重頭彩——又甜又軟還帶點咸味的糯米,配上可口的板栗,極富嚼勁的肉粒。美味不可擋,口水已流三千丈。stop!粽子還不是主角,壓軸的來了!
“開飯了——”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號角,我們如同猛虎一般奔向餐桌。
“啊——什么菜這么香!”我的唾液開始瘋狂的分泌。
來到餐桌前,我如同強盜看到財寶般欣喜若狂,“鴨子!”天哪!這鴨子看上去平常,但一聞,濃郁的香味,吃一口,鮮嫩多汁又帶有一些恰到好處的辣味,吃完后,滿嘴余香,“太好吃了!”再來一塊,湯汁的味道全都到極富嚼勁的肉里了,簡直是上等佳品。
一塊一塊又一塊,這鴨子看上去有點油,但根本就不膩,吃一塊還想再吃一塊,那金黃的、上面綴滿了紅辣椒的雞爪比起這鴨子來又算得了什么?飯更是只動了幾口。
最后一鍋鴨子被我消滅了2/3,還有1/3被爸爸吃了,太美味了!
我不由得贊嘆道,此鴨只應天上有,人間更得幾回吃!
依稀記得上一次發出這樣的贊嘆,是因為我聲稱吃到了最好吃的紅燒肉,我真是個肉食高級動物。
“啊——什么東西這么香!”去也。
端午小學字話端午字篇三
“來,來。”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你猜對了。今天是端午節,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老家。端午節有吃粽子、蠶豆、插艾葉、灑端陽水、端陽洗澡、喝雄黃酒的習俗。在一些地區,有龍舟比賽。
端午節前的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門窗上插艾葉、菖蒲。你知道為什么要插艾葉嗎?因為端午節是夏天傳染病開始上升的時候。將艾葉插入門窗,利用揮發性芳香氣味凈化空氣,驅走蚊蠅,驅走瘟疫,消除邪惡,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端午節除了插艾葉,還吃粽子。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這一天,媽媽從超市買了各種好吃的粽子。有鮮肉栗子味,原味,甜蜜棗.當我媽把粽子從電飯鍋里拿出來放到我的盤子里的時候。我聞到一股清香。我剝下粽子的葉子,咬了一口。感覺糯米和各種豆在嘴里跳舞,味道極好。吃這個粽子就像來到一片竹林,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藍天綠草。
大人吃飯時還會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寫“王”字,以驅邪防蟲咬蛇。
灑端陽水也是端陽節的習俗。艾葉、菖蒲、柏枝等芳香植物放入桶中。在戶外過夜。第二天,把艾葉和菖蒲蘸一點端陽水,灑在房子的每個角落。灑完后,在水里放一些雞蛋或鴨蛋,然后燒開水。水涼了,用這些端陽水洗澡。洗澡時,把端陽水中煮好的雞蛋或鴨蛋滾遍全身。奶奶說在端陽洗完澡,夏天就不會有痱子了。因為端陽水有驅邪殺菌的作用。
在一些地方,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賽龍舟。幾名參賽者坐在雕刻精美的長槳龍舟上。兩只手有節奏地左右劃水。旁邊的觀眾為參賽者歡呼。而參賽選手則是自己駕龍舟,征服風浪,戰勝困難。
這就是我們家鄉快樂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