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紹春節風俗江西春節風俗篇一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拜年的風俗由來和寓意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風俗由來
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2、寓意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闔家幸福,吉祥安康。
常見的春節拜年方法
一、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平輩間的拜年。
四、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春節互訪拜年、賀年。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三十晚上人們有的熬一宿,有的春節起大早互拜互訪。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親朋鄰里之間互相道賀,互相說一些吉祥吉利的話,以示新的一年里人們一帆風順、身體健康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也有不少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來拜年。
第一:拜年的時間
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選擇上午,但也不要太早,因為人們一般在春節這天雖然起的早,但是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做,太早登門拜年會讓主人來不及準備。
第二:拜年的穿著
在拜年期間,人們一般會選擇穿上新衣服,代表新年新氣象,所以需要注意穿著得體,不要穿的過于隨便,也不要穿得過于奇裝異服,因為畢竟大多數長輩還是喜歡中規中矩的服飾。如果衣服顏色較深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圍巾來襯托,突出節日的喜慶。
第三:拜年的禮儀
在去到親朋好友家后,要對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說一些新年的祝福語,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不要像在自己家的一樣隨意到處走,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談舉止要禮貌。
第四:拜年的交流
拜年時要多說好話、贊美的話,關于新年吉利的話,多談別人開心的的事情,交談以對方為主,不能自己一個勁的講,可以適當的搞笑一點,但要把握尺度。
介紹春節風俗江西春節風俗篇二
在閩南一帶,按農歷算每個月都有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它的來源和民間傳說,祭拜活動更是盛行,春節更是如此,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歡迎大家閱讀。
閩南人過年基本上是從臘月十六“尾牙”(福建舊時稱改善伙食為“做牙”,而“尾牙”則為最后一次做牙)這天開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個月,過年“過”翻天。前期是預熱階段,比如置辦年貨,祭拜灶王爺等。轉入除夕,就熱鬧起來了。除夕之夜,閩南稱之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今年就是“二九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準備好“春飯”等供品。“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在閩南話中,“春”與“剩”諧音,表示“年年有余”。在大門后,還要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意味著又長又甜,家運吉祥。
一到臘月二十四這天,民間傳說這些供在家里的神仙們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本年度的“工作”,閩南人把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稱為過小年,并會舉行比較隆重的祭拜儀式,恭送這些神仙上天去做客,直到正月初四這天這些神仙才會重新回到家中,為人們送來新年的財運并保平安。
說完了拜天公、拜年的閩南風俗,再說說閩南人的除夕夜的團圓飯是如何吃的。除夕夜的團圓飯在閩南被貫以一種特殊的稱謂叫“圍爐”,記得小時候吃年夜飯時,在桌子的正中央都要擺放一口特制的火鍋,中間有個煙囪,里面放置木炭,這種火鍋在一些地方今天還在沿用,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火鍋和液化氣火鍋,但使用新式的火鍋卻少了幾分年味,因為使用老式的火鍋所散發出來的那種香味是新式火鍋所代替不了的。
閩南人對于“圍爐”即年三十晚上的這頓飯是特別的重視,并且也比較講究食物的名稱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選擇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別的意義。餐桌上一定要有魚,那叫年年有余(魚),吃魚頭預示著來年“富饒饒”(閩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為芋與富裕的裕同音,還要有蚶,蚶的殼類似于古代的銀子,有金銀萬兩的象征,一般是在圍爐快結束時吃的,這種海產不需要要蒸煮,只需用開水生燙一下即可,要是拿去煮就失去了新鮮性,不好食用了。
在閩南人年夜飯的菜譜里帶有普遍性的菜肴還有:“海蠣煎,鮮帶魚,紅鱘(螃蟹)、對蝦、芋堡……等等。佳肴配美酒,美酒當然也是少不了的,圍爐時一般選用茅臺、五糧液或劍南春。圍爐前要在大門口燃放鞭炮,然后緊閉大門晚宴開始,圍爐時,家中的下輩要先向長輩敬酒并送出祝福,盤中的菜即使再好吃也不能吃得一點不剩,至少要留下一點在盤底,在圍爐的過程中不可以打破碗、湯匙等,因為那是不祥的象征。
圍爐結束后,大人們開始給小孩派發壓歲錢,發紅包也有講究的,如果是己婚的人向未婚的人發紅包,則要發雙份的,即發兩包,如果發紅包的人是未婚的,則只能發一包,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大的給排行小的發紅包,輩份高的給輩份低的發,己婚的給未婚的發,所以最劃算當屬在家中排行最小。
圍爐結束后,打開大門,放鞭炮,然后才可以出去玩,但大多數人不會出去,一般是在家里陪伴父母泡茶、聊天。這樣大年三十就算過去了,到了大年初一,無論大人小孩都要起早床,換上新衣服,出門去向親戚長輩們拜年,初一早上的早餐也比平時特別,是用糯米煮的甜稀粥,粥中放紅糖、紅棗、桂圓等,這種甜稀粥按閩南的方言說叫“米糕粥”,同時如果有客人到訪,還要敬上一杯放有紅糖的紅棗茶,然后才喝鐵觀音茶,閩南的茶道是聞名遐邇的,每家每戶在過年時都備有小包裝的上等鐵觀音茶,配以沸水泡之,其香、色、味俱佳。
大概的意思是:
初三就可以睡早床,
初六舀稀飯是說過年時人們常常大魚大肉,過于油膩,到了初六這一天就要歸于平常,吃點稀飯等素食用于調節飲食,以利于身體健康。
初七摸、初八摸這句話如果不是閩南人就沒辦法理解了,可能還會以為是搓麻將呢,其實不然,初七和初八是為初九祭天公做準備工作,小時候在閩南過年,大人們都要用手工制作很多年糕,這些年糕絕大部份是用糯米為原料做的,分為兩種,一種叫“粿”另一種叫“龜”,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粿”是無餡的,一般做成圓形,要多大有多大,主要看蒸籠的大小,“粿”一般是用米漿來作為原料,蒸熟后在最上面一層涂抹一層生油,然后在正中央貼上一張剪成圓形的紅紙,以示吉祥。另一種年糕叫“龜”,有餡,一般是用炒花生攪碎后加上白糖加工而成,與花生湯圓的餡類似,“龜”一般作成巴掌大小,包好后用專用的木模印在年糕的表面上,花紋就是以龜殼的樣式為參照的,所以閩南人把這種年糕稱為“龜”,寓意健康長壽。“龜”制作好后,在底部放一張竹葉,材料類似于端午節包粽子時的竹葉,在葉片與年糕之間也要涂抹上一層薄薄的油,以防粘住鍋底或蒸籠。
初七、初八這兩天除了制作年糕外,還要準備一種叫壽桃的食物,其方法和材料與做饅頭沒什么兩樣,只是外形上比較講究,要仿做成桃子的形狀,并用紅紙將其染上紅色。閩南的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拜天公一般選擇在初八晚上,家家戶戶會在這天晚上舉行盛大的朝拜儀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這時還會焚燒一些紙錢還有一種叫“補運單”的紅紙,上書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選擇三牲(豬、牛、羊)或以雞代替其中一種,另外鮮花、水果、柿餅、桂圓干、紅棗等也是必備之品。
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元宵節”又稱為“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按照閩南地區的風俗習慣,元宵節的活動要持續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最具閩南特色的民俗踩街活動拉開了“鬧元宵”的序幕。
在閩南春節的熱鬧氣氛非常的濃厚,尤其是元宵節,我們閩南又稱為小過年,除了春節以外,元宵節是很重視的,掛花燈,猜燈謎,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團圓,全家的團圓,大大小小從海外、從外地都回來團聚,所以叫做團圓,真正的團圓,所以人家稱為小過年”。
看花燈是元宵節的重頭戲,在中國臺灣還有“偷俗”和“鉆燈腳”的習俗,“偷俗”的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別人家菜園的蔥菜,如果不被主人發現,就是吉兆。預示她能遇到稱心如意的郎君;已婚婦女如偷得喂豬盆而被人罵或偷拔到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則認為是生男之兆,就是因為閩南話“竹籬”和“得兒”發音相同來取義的;“鉆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們故意在燈下鉆來鉆去,也是因為“燈”和“丁”同音,取其“添丁”的吉意,所以在中國臺灣還有“鉆燈腳,生男丁”的諺語。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各地共同的風俗,元宵也叫做湯圓,關于它的傳說和典故非常的多,但都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1品美食大嘴吃四方
閩南有一句俗語是“說到吃,頭發蓬三liah”,這很形象地說明閩南人歷來講究飲食,也因為這樣,在閩南才形成“鮮、香、淡”的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尤其是在春節里,閩南各地大街小巷,匯集著各種各樣小吃,吸引大量海外僑胞及游人前往品嘗。光是街邊小攤上各種作料的肉粽,香菇的、瘦肉的、蝦仁的或者雞蛋的,入口不膩,甘美可口,遠遠飄來的香味都會讓你口水直流了,而且價格很便宜了,一個才3元。
另一種不能在街邊小吃攤上錯過的小吃當然是土筍凍了,它是廈門、漳州著名風味小吃,生長在海灘泥中一種狀似蚯蚓的昆蟲,因形狀如白筍切條又挖于土,需結凍方覺味美,故名“土筍凍”。它晶瑩、剔透、柔韌嫩脆、鮮甜爽口,在這樣一個美食的天地里你就甩開腮幫子盡情地吃吧,更何況是過大年,就算是要減肥的妹妹又怎么會經得起這種誘惑為難自己的肚子呢?還有外層酥脆清香,里層牡蠣鮮美可口的蠔仔煎;甘滑可口,清香鮮美閩南著名風味小吃鹵面;香甜酸辣、溢香生津的漳州特有的民間傳統小吃手抓面;色澤雪白晶亮、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鮮美細膩又名魚丸的深滬水丸。
如果你在漳州、詔安,千萬別忘了品嘗當地有名的風味小吃貓仔粥,一種既是粥,又是菜肴的傳統名吃,米粒韌嫩,湯清味美,越吃越愛吃。龍海石碼的地方風味小吃五香卷,吃起來外酥肉潤,香味濃郁,令人贊不絕口。還有諸如四堡漾豆腐、汀州白斬河田雞、新泉燜狗肉、菜干扣肉、麒麟脫胎、新泉溪魚等一些客家名菜,數都數不過來,只怕你在餐桌上一邊不停地翻著菜譜一邊強咽下嘴里的口水,心中還在猶豫不定,這道、那道,這道、那道,每道菜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精致,每道菜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味,道道菜都想嘗一下,道道菜都想親眼見一見,那就盡情地點吧,大不了撐爆一回自己的肚皮,那是挺值的。
編后語:小聚會,大聚餐亦或者一年一度的春節年菜。做家宴是可以讓你盡顯賢惠范兒最好的表現舞臺。家宴中不僅僅可以表現你的賢惠,還可以表現出你的品位。擺桌布置餐具,鮮花的搭配和主題的選定都能很好的展示一位女主人的風格和品位。
2泡功夫茶“泡”功了得
閩南有種說法:“抽喇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福建既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自然情有獨鐘。既到福建,何能不好好體會一番茶文化,試試你的“泡”功。在閩南一帶,客人來臨,主人一定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情地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說”。客來無茶等于失禮,閩南人心目中茶甚至重于酒,故同安一帶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
你可以選擇在某個閑散的下午,酒足飯飽之后呼朋喚友在街邊的一個小茶館里,叫上一壺鐵觀音,手持宜興陶壺,細斟慢酌,此時此刻天南海北任你調侃也好,打牌喝茶任你喧鬧也好,或者趁勢打個盹也好,一切都是那么心滿意足。在這種小茶館里說不定還能欣賞到品茶時光中最動人的風景,經驗老到的茶家總會身懷絕技,提著紫銅壺對準小小的茶碗,高高舉起,低低收回,開水正好注滿小茶碗。
介紹春節風俗江西春節風俗篇三
(1)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 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2)滿水缸。
燃放完爆竹以后,每家的男子都要做一件事情,即挑水。男人們用扁擔挑著水桶去水井旁打水,而且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滿水。據說這種習俗起源于唐朝時期。有一年,過春節的時候,由于燃放爆竹,引發了一場大火災,由于沒有足夠的水來滅火,導致大火燒掉了很多的物資,以至于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心理恐懼。因此在以后的春節,每家每戶都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去挑水,以防備再有那樣的火災出現。后來演變成了春節的一種習俗。也有的解釋是說這樣做是因為聚財,因為水滿缸,可以看作是家里的.錢財滿盈的表現,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習俗一直在廣大的農村還保留至今。不過,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快,農村里的水井也已經不怎么多了,這種習俗已經快要消亡了。
(3)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現在則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而沒有原有的“門簿”之類的做法。 在初一這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吃完飯后,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人便使用各中貼片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網絡視頻百年等方式。
拜年時有很多的規矩要遵守的。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表明長輩對晚輩的愛護;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介紹春節風俗江西春節風俗篇四
新年的鐘聲敲響,你的心情是如何呢?春節的到來就代表著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介紹春節的由來及風俗,以供大家參考!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看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禹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伴隨著噼里啪啦的炮竹聲就不知不覺的過年了,充滿節日氣氛的街道里掛滿了紅通通的燈籠,在漆黑的夜晚中映襯的異常明亮。
“嗖!”的一聲。啪!煙花開花了,帶有云南風情的金鳳凰飄在天空上,還有笑臉等各種各樣的煙花。好漂亮啊!我和家人歡呼起來。驟然變化的氣溫并沒有阻礙我們過年的歡樂;過年的時候最開心了。開心的讓我認為地上也跟著銀光閃爍起來。哈哈,只不過是假象而已。南部地區雖然比不上北部地區有冰雕。但是這里也非常好玩。過年不光有各種各樣的菜吃,還可以去公園里面欣賞花燈。各式各樣的,五彩繽紛的,美極了!也趕上北方的冰雕了。
這一派美麗的景象。讓我想起王安石的《元日》: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想起古時那簡單又樸素的生活。過年也異常熱鬧。大街小巷里賣著各式各樣的好玩的好吃的;各大小酒家都貼起喜幅春聯。燈火通明的。別樣非凡;小孩子爭著搶著要糖葫蘆,風車,捏糖人,玩具等他們認為的好東西;有錢的人家去很遠的縣城里看唱大戲。沒錢的人家就在生活的地方放花燈來慶祝新的一年到來。
過年了!又是新的一年。我祝愿天下人民團圓幸福,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