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一
隨手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里行間感慨著年少輕狂。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這本書,是魯迅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他老了,回憶著當初的一點一滴,心里還是會有當初天真爛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著小時候的事情,想必也別有一番風趣吧。如同在清晨盛開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樣,雖然開放時的嬌艷已經退去,但夕陽的映照更為它平填了一份神秘與美麗。我的神思似乎飄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時光。
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無限樂趣,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正形成對比,魯迅用文字寫出了以前的無憂無慮,寫出了在三味書屋的乏味,很好的體現了他對舊時私塾的不滿。
我讀著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時鉆進了百草園,捉昆蟲,摘野果……那份自在與快樂,在書的這頭的我都可以體會得到。他之所以能寫出這些,正因為他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熱愛自然的童趣。
還記得我小時候,也擁有同樣的美麗的童年呢。我喜歡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著,也會因為風在耳旁吹過的聲音感到興奮與充實。我也喜歡藏起來,看著伙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竊笑,然后再靜靜地走到他們背后,若無其事地拍拍他們肩膀……。
幼時的時光已走遠,留下的只有回憶,童年真的很讓人懷念呢……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二
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過:“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可見他的童年多么有味道,即使時光久遠,也記憶深刻。就像日出時的桃花,在陽光的照映下綻放出它的美,在清晨中散發出它的香,那美就映在你心中,令人回味無窮。
每個人的童年就像五味瓶,有苦有甜。我讀過魯迅先生的一篇篇童年回憶畫面,一切是那天真爛漫。他很頑皮,在百草園,牽連不斷地拔著何首烏根。最讓我有印象,是魯迅先生聽故事被教訓: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句話使我想起小時候出門上一課,父母常常叮囑我們不要聽陌生人的話,別跟他走。有時卻不以為是,很不耐煩,可那是父母對我的關心。
我只迷迷糊糊記得,我的童年大部分被壓在學習下,被埋在堆積如山的試卷下,周圍的視野被擋在教室中。快樂的時光卻在節假日里,能有出去玩耍的時間,然而要好好珍惜,尤其是過年到溫州買衣服,甭提有多興奮了。童年并無多少美好時光。
童年就像星空中璀璨的明珠,我是多么向往魯迅的童年,向往魯迅的百草園無窮無盡的趣味!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三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雖然在書塾讀書很煩悶,但是我覺得魯迅的小時候還是很快樂的,看到這,總是能回想起小時候的趣事,在現在看來,總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我多麼想再回到小時候,在體驗一下那小時候的事情,雖說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感到無聊,沒趣。但在小時候,是多麼值得回憶的事啊。
還記得那一次,我去鄉下玩,和小伙伴下水捉魚和蝦,雖說是個小溪,但還是令我恐懼,但是為了面子,還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適應了在水里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拿個小簍子捉魚捉蝦,我不會捉,看著小伙伴捉,看著看著我的手癢癢了,于是我也開始捉了,雖說不大會但是好歹我還捉上來了一兩條。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里摸索一會,摸到一個長長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趕緊把捉的東西往岸上一甩,一看——啊啊啊!蛇啊!這是小伙伴圍了上來,打家討論來討論去,把它……嘿嘿!小伙伴拿著幾個小棍,把它挑來挑去,不讓它走。蛇不大我們便把它的頭壓住,然后生起一堆火,然后把它的尾巴放在火里……那次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深。
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四
對魯迅的作品里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朝花夕拾》了。
對于善良又愚昧的同胞,先生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但是在這一本書里全部藏起來了,用了一種帶著哀愁的回憶的方式。比如,《父親的病》里雖然也是溫婉的柔和的,但是還是隱藏著他中醫黑的本質(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這位先生自然是西醫。);以前課本上就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還依稀記得那時候只覺得無趣,像一些碎碎念。
但是現在再讀,卻彌漫著一股鄉愁,那些書塾、拜先生的故事,諷刺和批判已經藏起來了,讀到的卻是有一點對少年時候的追憶,更不用說藤野先生那唯唯諾諾的氣質,讓人懷念讀書的時候那些給你鼓勵的,之后卻消失了的長輩老師。
喜歡的,還是《小引》里對“朝花夕拾”這幾個字的闡述,他說本來這個集子叫《舊事重提》,但是改了,因為: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了。
這幾天剛好高考,而年近四十的我,再讀到魯迅,想起高中時候,也是“朝花午拾”了吧。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五
前幾天我買了一本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對著這個題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我還年輕,只有十幾歲,可總喜歡回憶兒時的往事。對現實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沒有對理想的渴望,沒有感情的迸發只有當我沉浸在對我們的童年的回憶中時,我的全部熱情才會真正蘇醒,火一般地燃燒起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天空,房頂,或隨便什么地方,長久地踱著步我的靈魂深處會突然爆發出一陣奇異的顫抖,血,涌上了我的臉,快樂,我們的童年的快樂,那樣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暈眩之中,我仿佛又變成了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寬闊的訓練場上揮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潑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場上歡快起舞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難忘懷的事情,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我們的童年時代的回憶。
小時侯,我會因為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終于當了一次兒歌中的那位撿到一分錢的小朋友;而今,長大的我也會撿起路上的硬幣,理由是——那上面有國徽。
小時侯,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錯別字而舉手,不到老師投降決不罷休:如今,即使老師寫了一黑板的錯別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決不會有其他動作。
我們的童年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當品味的時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因為你失去了童稚的,失去了那份堅持真理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崇拜的心靈依托;但隨即你就會發現這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長——你的確的到了很多:民族的自尊心,恬靜而悠長自得的處事態度,決不盲目的理性(也許有點偏執),一顆日臻成熟的仁愛之心當一個冥然兀坐時,不妨品品長這杯茶,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到了很多。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六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一篇文章了。七年級學習這篇課文時,我真可謂拿出了一百分的精神。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鳴蟬、黃蜂、叫天子,至今都記憶猶新。美女蛇的故事,讓我不禁也想起小時候外婆所講的野人婆婆,說是晚上不睡覺的小孩子會招來野人婆婆,要吃小孩子的手指。如今再憶當時睡不著覺害怕的樣子,甚是天真。
同先生一樣,我在冬天也總是渴盼下雪,一眼望去,無邊無際的白色總能讓我感到歡喜。與先生不一樣的是,現在小伙伴多,拍雪人顯得更為有趣,不過偶爾還是能看到有六七歲的小孩子拿著面包屑捕鳥。
魯迅到了三味書屋,便不能亂問問題了,這與現在是不同的。那時魯迅的先生博學而又嚴厲,總是要求他們讀書、對課,體現出封建教育對兒童思想的鉗制。至于描繡像,我小時候也干過,只是沒有像魯迅先生一樣堅持描一大本罷了。
他們都說初中生有三怕,而里面最怕的就是周樹人。可是就我而言,對于這位偉大的先生,我有的都是尊敬。他總是用最平淡的語言寫出最真切的情感,我想這才叫會寫文章吧。就算是諷刺“正人君子”的《狗·貓·鼠》,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對于弱小者,我們應該學會同情,而對于暴虐者,絕不能寬恕。而《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則讓我想到了奶奶。在我的童年中,奶奶的形象幾乎是與阿長一樣的,善良、樸實,迷信得很,總是不放心我,嘮嘮叨叨,卻又為我付出很多,愿意到處給我借西游記的小人書。《二十四孝圖》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腦海里不由浮現出小時候的晚上,媽媽把我抱在腿上,打開橙色的臺燈,給我講的那些孝敬長輩的故事。盡管那時還不懂,卻也知道了孝道的重要。今天再回顧《二十四孝圖》,發現有些行為確實太過殘忍,封建孝道不懂得顧及晚輩的生死,讓人倍感心寒。
哼唱一段舊時歌謠,懷念那扎兩條辮子跳皮筋的時光。
孩童無忌的笑嚷,和著草地上沁人的香。
那一年的我們還沖著井里扔石子,那一年的我們還不懂為什么abcd讓大自己十幾歲的哥哥姐姐皺了眉頭。
朝花夕拾,就是那時的寫照,現在的情。而魯迅,在數十年前回頭朝漫漫行路一望,我便看到了樹根底下的年華。
在那段時光內,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斗爭依然如火如荼,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對妨礙白話文的守舊人群痛恨至深,正如他所描述的,哪怕是世間最毒最黑的咒言,也應加諸在他們身上。我顫栗于魯迅的決絕,為尋求因果的根源,去看了他撰的《二十四孝圖》。書中提到,當時中國的孩童書籍簡陋,遠不能與歐美國家相提并論,卻好歹圖文結合,有些懵懂。可恨文言浪潮的到來,仿佛是一群洪水猛獸,要把讀書的樂趣洗刷干凈。我此刻不禁為那些幼童默哀。時至今日,教育業的發展已非往日所能比擬,甚至是寓教于樂的國外教學方式也已經被逐漸接納,連課本上的習題都有彩色的漫畫點綴其旁。倘若到了圖書館,感覺就似比百花齊放更像繽紛的海洋。再讓我來品讀古韻悠悠的《荀子》,不但會嫌封皮嚴肅簡易,且在內容上大難適應晦澀難懂的文字。思量彼時七、八歲的小兒就要日日人手一本念誦,辛酸和憐惜就撐滿了心田。
七、八歲的年紀,應該是在翻閱著帶拼音的《西游記》,模仿著插圖上的齊天大圣,暗暗憧憬那些英雄們得意的戰績;七、八歲的年紀,應該是和同伴在院間戲耍,或者偷偷跑到大自然的天地間奔跑,把學習當成新奇的未知物。
那么,魯迅七、八歲的年華,若是倒帶回去,命運的轉輪又該沙沙吟出什么調子的歌謠呢?我凝神諦聽。
恰應是百草園內歡快的童聲與三味書屋沉悶的轟響快速連串的琶音吧。起伏的旋律又勾起了我回憶里的塵霜,我在泛黃的紙頁中覷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意境。徘徊在蟬鳴長吟,黃蜂微伏,云雀直竄云霄的樂園中,與蟋蟀的琴聲、何首烏藤、木蓮偎在泥墻根一帶。魯迅的童年如同生活在伊甸園的天之寵子,沉浸在歡樂的玩鬧之中。可惜,伊甸的樂土輕易地被打破,學童們鎖在先生們制成的囚籠中,再也無法日日哼唱田埂上的童謠。沉重的墜落,憶昔何其心悵。
我看著時光機里的沙漏,聽一曲舊時歌謠的呢喃。
忽而一起一首詩,于是默吟: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七
寒假期間被迫讀了讀魯迅的朝花夕拾,為什么要說“被迫”呢,因為我一直認為我的思想和魯迅或許大有不同。曾經抱著不理解的心情認為魯迅是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為大家的,而我這種深信墨家“非攻,兼愛”思想,略有排斥儒家思想的人,經不起這樣的思想撞擊。可是才讀了一篇,就發現,原來魯迅的想法和儒家思想完全沒有什么關系,讀朝花夕拾還真是讀對了。
自此我真的理解了魯迅,相信之后對魯迅的文章會更有感覺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八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里與一只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里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篇九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比較熟悉的一篇文章。七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真的是表現出了百分之百的精神。綠油油的花壇,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金合歡,紫色的桑葚,蟬,黃蜂,帝王,至今記憶猶新。美人蛇的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外婆講的野蠻婆婆,說晚上不睡覺的孩子會引來野蠻婆婆吃孩子的手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睡不著,很害怕,真是幼稚。
和老師一樣,我也一直向往冬天下雪。乍一看,一望無際的白色總是讓我感到幸福。和老師不一樣的是,拍雪人更有趣,因為現在朋友多了,但是偶爾六七歲的孩子也可以用面包屑抓鳥。
魯迅到了三池映月,不能亂問,和現在不一樣。當時魯迅的老師博學多才,嚴于律己,總是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教書,體現了封建教育對孩子思想的束縛。至于描摹繡像,我小時候做過,但沒有像魯迅那樣堅持描摹一本大書。
都說初中生有三怕,周樹人是其中最怕的。但就我而言,我所擁有的只是對這位偉大老師的尊敬。他總是用最平實的語言寫出最真實的感情。我覺得這就是寫文章的能力。甚至諷刺“一個紳士”的《狗貓鼠》也讓我產生了共鳴。我們應該學會同情弱者,但永遠不要原諒暴君。而《阿長與山海經》里的指揮官讓我想起了奶奶。小時候,外婆的形象和阿昌幾乎一模一樣。她善良、單純、迷信。她總是不信任我,嘮嘮叨叨,但她為我付出了很多。她愿意到處借我西游記的圖片。《二十四孝圖》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給我講的故事,她把我抱在腿上,打開橘黃色的臺燈。雖然當時不懂,但也知道孝道的重要性。今天回過頭來看《二十四孝圖》,發現有些行為真的很殘忍,封建孝道不懂得照顧后輩的生死,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