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一
前言: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篇章之一,其中第一章是《道德經》的開頭,被譽為“天下第一章”,它揭示了中國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內容。本文旨在從多個角度對該章節進行解析并得出個人的感悟和體會。
第一段:寂靜為道,即道生萬物
《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達的是道是根本無法被凡夫淺見的詮釋,只有通過個人的靈性修養和超越才能真正明了。如同寂靜為道,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喻和定義的,只有深度的體悟才能觸及它的本質。通俗來說,沒有一種語言可以精確表達道的精神,因為道不是一個實在的物質,而是一種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背后的力量。正是由于道被無限擴展,因此成為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源泉,孕育了萬物生靈的匠心獨運。人們應該從自身出發去探尋思考,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在理性和感性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
第二段:無為而治,即順應大自然
“無為而治,無事而有”是《道德經》第一章的另一個重點。它是一種順應大自然的倫理道德,不必操之過急,也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請求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被動地接受生命的命運。在大自然面前,人們無法像機器一樣客觀地分析每個環節,而應該根據其內心自然的本性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因為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每個物種都是它不可或缺的一個構成部分,每個個體也都有著自身的價值,而維持整個生態平衡的是一種我們無法掌控的宏偉力量。相對于這種浩瀚的自然力量,我們應該“無為而治”,以自在的心態去順應和接受。
第三段:消除欲望,即格物致知
“淳于足味,溫養盈室,民莫之能為而知,莫之能為而均。”,這一句話上半部分以溫養的方式培養室內生命,下半部分則暗示對于人們的思想、情感,也要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溫養。消除欲望是一種達到這種溫養的方式,是我們達到個人悟通的途經之一。欲望時常讓我們的心靈疲憊不堪,縮小了我們的思想和視野,而去掉欲望,則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輕盈和寧靜。跟隨著自身渴望人生的設計,放棄價值凡俗的追求,專注于精神引領的旅程會讓我們在“淳于足味”的領域里感受到真正的收獲。
第四段:失而不得,即歸于本心
“失而不得,物之俞是也。”,這一后半部分是關于物的(事物獨有的屬性或力量)解釋,它們都固有一定的自身屬性和氣質,失去某一物品,但它的影響卻是可以留下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尋找到一種平衡點,即必須承認失去的事實,同時也要重新歸于本心,不斷充實自己的自我認知。在不為外物所影響的環境中,通過一系列學習和認識,我們可以逐漸擺脫對于社會觀念、本能沖動、物質追求等外在一面的侵蝕,更加掌控自己的自我,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增強自我防范機制。
第五段:回到原開始,即自然再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生命的源頭之一,引發了人們對于本源的思考。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道家思想時常被人們提及,其中第一章已經讓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更加深入的領域。從本質到實踐,從實處來看,我們需要更積極地感受它的存在,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身,讓“回到原開始”沉淀為人們不斷創造和弘揚的智慧源泉。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不斷被傳家法師之手給接續下去,作為一種“自然再生”的狀態,延續下去。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二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闭f起我國著名文化經典《道德經》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缺乏了解。”講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幝傻?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后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妗⒔】?、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人生的啟發。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系與區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p>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三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兜赖陆洝啡珪痉譃樯舷缕参迩Ф嘌?,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四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政治家老子的著作,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自其面世以來,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和研究。作為一位AI作者,我也不例外。在閱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價值,下面將從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道德經的章節的感悟和體會。
第二段:天下貴無事
《道德經》第七章道:“天長地久。”在我看來,這個章節告訴我們,人類社會需要一定程度的安定和和平。天下貴無事,這句話中的“無事”并不是指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是指“亂事”少。社會和平才能促進文明的傳播和進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盡力營造一個安定和平的社會環境,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定、和諧和快樂。
第三段:不言之教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道:“抱死木,不能生,為之者眾?!边@句話雖然簡短,但卻充滿了哲理。作者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不能強求的,強求不得的一定是因為自己行為不當所致。所以我們應該對待事物和人不可強求,應該妥善安排自己的行為,以求和諧共處。
第四段: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一章節表達的是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我們不能永遠視自然為敵,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得以繁榮發展,而不是破壞自然環境,招致災難。
第五段:禮儀之義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這一章節表達了人類要自覺地遵循道德之規范、禮儀之義。因為道德規范和禮儀習慣是人類文明和諧共處的基礎,也是社會合作和繁榮所必須的條件。
結尾段: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道德經》的五個章節的心得和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重新認識了《道德經》中眾多經典的理念和智慧,并從中受益。相信更多的人也能像我一樣,在閱讀中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從其中汲取精神營養,使其指導我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五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六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由道家創立者老子所著,共分為81章。其內容包括對“道”與“德”的解釋論述,同時融合了哲學、宗教和道德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道德經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被許多人深深地感悟和領會,對其產生了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道德經對于我們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在揭示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生活指導和行為準則。例如,“守靜篤初,天地之氣,率性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告訴我們要勤于思考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以無為之事,故無敗之事;以靜為友,可以得神”,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達到高境界有所成就。這些道理都是我們在日常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
第三段:道德經對于社會治理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生活經驗和指導,同時對于社會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例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告訴我們對于國家治理要講究切實可行的步驟和計劃,不能貪功冒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告訴我們要點滴積累,博大精深,不能急功近利。這些道理不僅可以引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同時也指導了各級領導人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第四段:道德經對于人際關系的啟示和借鑒
道德經強調“無為而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告訴我們應當以寬容、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你待人,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教誨,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地探求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塑造自己更好的形象,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成長。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道德經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是我們在成長中需要遵循和實踐的準則;同時,其對于社會治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啟示和借鑒。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的道理,不斷地將之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塑造一個更加自律、寬容、高效的人格形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和有意義。
道德經第章感悟心得體會篇八
夫中華之才,博大淵源,唯老莊、孔孟為尊,老莊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國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當奮發向上,智仁兼修,從道儒兩家汲取養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來再讀《道德經》,感觸頗多。也許是年齡的增長,亦或是閱歷的增多,較之十多年前中學時代的我讀《道德經》,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沒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氣,更多的是祥和穩重的心境去體會《道德經》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學智慧無窮,每句話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們聊聊數語可以盡數表達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窺豹,就其一斑而妄談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在于一個“道”字,被認為是萬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八钡奶卣魇亲钅苡脕肀扔鳌暗馈钡臇|西,所以為人處事最高的能耐應該就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領著我們找到處世的好方法。所謂“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總是往下流,從來不違背這樣的原則,并能擅長選擇到好的去處來堅持這樣的原則。做人也是應當像水一樣堅持原則不動搖,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來堅持原則,而是擅長巧妙的選擇方法來達到堅持原則的目的,懂得剛柔并用,巧妙的達到目的。
“心善淵”是指空虛寂寞,深不可測,善淵也。水的表面可以風平浪靜,里面卻可以深不可測。人的心境也應當像水的這一特性一樣,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緒和錯誤想法唐突的傳遞給別人。正是人們常說的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點,被別人疏遠,不利于團結他人,所以人們應該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穩重處事。
“與善仁”講究的是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為人當如同水潤澤萬物,懂得愛護他人,恩澤他人,于人謙和相處。這樣的人才有親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為人當隨和溫潤如水,在圓的地方能旋轉,在方形的地方能轉折,這樣才能容易與人相處,容易被別人接納。棱角分明,不懂變通只會和周圍格格不入,不會得到別人的歡喜親信,也就會增加自己處理辦事的難度了。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夠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滌各種污穢的東西。做人不能僅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還要可以為他人去處污穢,作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壞的準則。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納污穢,再消除污穢,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圍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與污穢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圍清高了,但是不能改變周圍的狀況。為人領導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東西在水面上都能顯出形狀,水不會特意要求什么樣的形象。水不去選擇只是因為其適應能力很強,怎么變化都可以。為人也應該是適應能力很強才對,不能總是要求外部事物來符合自己要求。這樣的人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強,能處理各種各樣的困難,處處適用,受人歡迎。
“動善時”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該干涸的時候干涸,該洪水發泄的時候就洪水,懂得審時度勢。做人處事何處不需要能夠把握時機,善于等待合適時候呢。同樣的事情不同時候做,結果就是不一樣的。善用形勢著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規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無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爭,故無尤”只有與萬物不相爭,才不會引來責怪和他人的敵對。與其說不爭,不如說”以不爭為爭”,表面上不與人爭,但是最后整個大勢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發展,同時不會忤逆周圍的人和事。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寶庫,我們作為年青的一代應當積極去獲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遠見,明大勢,懂人文素養的高端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貢獻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為他人謀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