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一
《梅花魂》是一篇精讀課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們賦予堅強的品格,是歷代詩人和畫家所贊頌的對象,梅花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象征。課文由故鄉的梅花又開放了,引出了對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的回憶。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勾勒出了一位摯戀祖國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與老人交相輝映,融于一體,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一、教學效果
本課是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讓學生弄清了外祖父為什么常常教“我”讀唐詩宋詞,而且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句子,就流下眼淚。二是弄清了外祖父愛梅花、送梅花圖和愛祖國之間的關系。
二、成功之處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著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靈魂”“ 骨氣”。開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完梅花的圖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鄉之情時,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淚和斥“我”污梅。在這里,我設計了兩次想想情景說話,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在體會梅花精神時,我主要采用朗讀的形式。在指導朗讀“做有氣節的中國人”之前,我先讓學生談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圖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氣氛,為朗讀做了鋪墊。最后《我的中國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聲。縷縷梅花魂,悠悠愛國心,讓我們永遠銘記梅花魂。
三、不足之處
本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便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
四、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不足,我要是能通過欣賞梅花圖,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贊美,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層層引出。并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托著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動學生。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二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明白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潛質,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盼、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梅花魂》主要講述了身在異國的老華僑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表露了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課文敘述的順序是: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透過吟詩落淚、珍愛梅圖、不能回國悲哀落淚、贈送梅圖、贈送梅絹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這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難點體此刻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第十三自然段)上。最后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首尾呼應,結構十分嚴謹。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狀況,我采取在讀中感悟、聯系實際的方法幫忙學生到達教學重難點的基本要求,從而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潛質,落實課題思想。
1.設計思路新穎,層次清楚,抓住了重、難點進行感悟。
課堂上以背誦歌頌梅花的古詩入課,使學生感受到歷代文人墨客都很喜愛梅花,歌頌梅花。使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愛梅花呢。帶著好奇心進入課文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整體感知課文,說說課文都寫了哪些事情,認識到這些事都和梅花有關,為重點感悟做了鋪墊。再直插重點段(第十三自然段),讓學生進行畫批,讀一讀,滲透學習方法,對文字進行深刻感悟,找到人們喜愛梅花的理由是:喜愛梅花那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精神、品格,認識到梅花的氣節與品格,就象我們有骨氣的中國人一樣。先舉例說說有骨氣的中國人,再做四個愈的填空,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人,為此而感到驕傲,產生熱愛祖國的榮譽感,進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國、熱愛祖國。透過有語氣地朗讀表達情感。再由重點段擴展到其資料,找一找哪還能看出外祖父熱愛祖國的,讓學生結合找到的句子,談明白,有語氣朗讀,體會到外祖父把愛國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課題的含義,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國心。
2.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情境。
入課時,背誦學過的關于梅花的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人們都很喜愛梅花,課文中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講課過程中伴著老師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結尾讓學生體會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
本人在課堂上的狀態不夠好,情感不夠投入,沒能真正放開,沒有能透過自身感染學生,使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好。
處理隨機狀況的潛質有待于提高。有一個學生找到答案,我先處理前這一段,說一會兒再解決她那個問題,結果由于緊張給忘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
教學機智少,駕御課堂的地方需要提高。當學生舉例說知道的有氣節的中國人的事例時,學生說了很多例子,隨后我梳理不夠明確,沒能與中心聯系起來歸納,顯的這個環節有些偏題了。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三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的一篇精讀課文。梅花凌寒傲放,被人們賦予堅強的品格,是歷代詩人和畫家所贊頌的對象,梅花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象征。課文由故鄉的梅花又開放了,引出了對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的回憶。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勾勒出了一位摯戀祖國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與老人交相輝映,融于一體,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這篇文章,重在使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個性化閱讀,深入感悟梅花精神體會外祖父深厚的愛國情意。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的能力,在本節課上,我運用“預習單導學”的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教學。這節課的落腳點是:讓“預習單”為我們的課堂服務、幫助學生充分地預習課文,學生只有預習好了,課上才會精彩無限。課上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知識的魅力,體驗語文閱讀的快樂。讓課堂成為多元對話的過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感悟、思考的陣地。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著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靈魂”、“骨氣”,開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完梅花的圖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了解。在感受老人思鄉之情時我主要抓住了老人三次流淚和斥我污梅。在這里我設計了兩次想想情景說話。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在體會梅花精神時,我主要采用朗讀的形式。在指導朗讀“做有氣節的中國人”之前先讓學生談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圖片更加渲染了激昂的氣氛為朗讀做了鋪墊。最后《我的中國心》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聲,縷縷梅花魂,悠悠愛國心,讓我們永遠銘記梅花魂。
1、小組討論的實效性不是很好,發言的同學仍然比較集中,學生的參與面不是很廣,課下我統計了一下舉手發言的同學只有26人,怎樣讓那些沉默的同學開口?怎樣讓所有的同學都積極起來?這是我一直想解決的問題。
2、教師的評價不夠積極、靈活。很多時候少了老師的評價,孩子們的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怎樣讓評價更及時、更靈活、更發自老師的內心,這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改正的地方。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四
首先借此機會感謝各位教研組老師陪著我一路走來,是你們一次次幫我磨課,對我的肯定與指點,才使得我今天可以較為自信的執教完這一課。而剛才你們深刻的剖析、中肯的建議又使我受益匪淺。
今天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同時也突破了難點,學生感悟到了外祖父的愛國情和思鄉情。下面,我就老師們的兩個觀察點簡單談談我的課后反思。
剛才,周老師對我的課堂評價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評價語主要可以分為激勵性評價語和提煉性評價語兩種。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那會兒,師傅就在指點我的教案時指出,要將課堂評價語也作為備課內容之一,作好充分的預設,學生說的好改怎樣評價,學生沒說好又該怎樣說,所以本堂課,我就力圖通過適時的評價,使學生樂于說,樂于讀。比如當我問學生外祖父心里當時會怎樣想時,剛開始比較冷場,但當一個學生回答完后,我就適時的鼓勵:你真的是說出了外祖父的心聲!下面舉手的同學頓時多了,甚至有了“外祖父此時已經把圖當成了是自己的祖國”這樣精妙的回答,我就及時點出他真是外祖父的知音。機智、巧妙的一句評價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在朗讀指導時,學生剛開始比較羞澀,舉手的孩子不多,所以我通過評價語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從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傲雪而放的梅花”、“我似乎聞到了寒意中傲人的芳香”……于是,學生賽讀的激情高漲,朗讀指導達到了預想的效果。有時機智巧妙的一句評價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感謝呂老師對于我本堂課的情境創設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實《梅花魂》這篇文章情真意切,所以備課時我力圖營造一個個的情境,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與外祖父的距離。比如學生對于梅花不畏嚴寒的精神只是停留在文字層面,感受不深刻,所以我就創設了將寒冬的蕭條和梅花的傲放對比的圖片,當學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壓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氣,這個似乎是有點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發出了贊嘆聲,我就及時的讓他們用學過的古詩來贊一贊,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經被這梅花所感動,都和著音樂吟誦起一句句贊美的詩句來,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
但是今天還是留有不少遺憾,我的設計初衷,四個情境的創設是在第四個情境齊讀民族魂時達到高潮,但這節課,這個教學高潮似乎來得晚了些。由此我進行了反思。首先我覺得有一個小遺憾,可能是因為沒有進行課前熱身,開始教學有些倉促,所以第一個情境的創設揭題,讓學生初識梅花,學生似乎沒有進入狀態,有的學生還游離在外,沒有被帶入情境中,使得整堂課的情境場進入滯后,也為高潮的形成帶來一定難度。
另外一段情境是由梅花精神引申開去感悟有著梅花精神的人物。我以江姐這一人物為例,使學生領會到象江姐這樣堅貞不屈的人就是有中華民族氣節的,由此再來回憶中華幾千年的氣節人物,學生就很容易的入境了。但今天我將試教時放在后面的體會不屈不撓的民族魂放在了前面,而學生對文本欠熟悉,又說不準中華民族有怎樣的精神,這里一糾纏,之前好不容易形成的一個小高潮就被打破了,冷了下來,之后再出示江姐的資料,教學的最好時機就錯過了,學生在回憶時有些冷場。雖然之后在朗讀時,學生的這種情緒很快又被激發起來,齊讀得也很不錯,但我想,如果可以一氣呵成,趁鐵打熱及時地緊跟第二個情境之后,像張老師說的,有了人物的范例,再來說民族魂是什么?環環相扣,效果會更好!所以也正如呂老師所說,今天的情境創設梯度十分明顯,但欠連貫,有割裂之感,這也是最后教學高潮滯后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的這堂課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著不少的遺憾,但我回想,踏上工作崗位兩年半來,正是在一次次的彌補遺憾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我會帶著老師們的建議,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以此作為前車之鑒。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五
梅花魂是一篇精讀課文,我課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本篇課文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太遠,學生對外祖父關于梅花品格的闡述的理解有一定困難。為此,我除了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認真讀書外,還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詢、到圖書室閱覽、向他人了解、回顧以往學過的相關內容的課文等各種渠道,搜集關于梅花以及歷史上有氣節人物的資料,使學生在對梅花圖的欣賞、梅花詩的感悟、有氣節的人物故事的了解中走進文本、走近外祖父,初步感受外祖父愛梅、眷戀祖國的情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確定目標,分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層設標,力求使目標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充分體現差異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通過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默讀課文。分析交流時,我充分估計學生可能產生的理解(和認識),在交流過程中,堅持以學定教,根據學生需要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資料和自身資源,采用背梅花詩、看梅花圖、讀梅花句等形式,深入體會外祖父喜愛梅花的緣由。并運用換字對比體會“她”的含義,從而引入對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都具有梅花精神的理解。通過學生講述有氣節的人物故事,進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作為一個中國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
成功之處:我做到了以下兩點:
1、在課后延伸部分,我安排了說話和寫話練習,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和需要,提供學習資源。既能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能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在作業方面,我采用分層作業:設計的學生作業分三層,既有必做題也有選做內容,目的是把“真正實現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落到實處。
不足之處:
課后我經過反思,知道,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做到為全體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外祖父的愛國情懷,聽說讀寫相結合,進一步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情感,實現有差異的教學,但是由于孩子們的感悟能力不一樣,聽說讀寫也存在差異,因此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提高,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今后我會更加注意的。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六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所以我有意識地選取了王冕的《墨梅》,這首詩贊揚了墨梅的高風亮節。邊看墨梅圖邊朗誦古詩,學生一下子被梅花的俏麗所吸引。
學生讀到第13段時,讓學生帶上感情、帶著崇敬之心,讀出梅花的精神、讀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讀出一位老華僑的愛國之心。通過朗讀、齊讀等方式從外祖父對鶯兒的話中體會:一位海外游子,他漂泊海外,作為中國人的氣節沒有變,對祖國的愛沒有變。就像他深愛的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他希望年輕一代的華僑也要像梅花一樣,有骨氣、有氣節。將來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做一個有氣節的中國人!
隨著《我的中國心》這首動情的音樂,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牽掛、眷戀之情。我想,此時此刻,牽掛著祖國、愛著祖國的已經不僅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美術教案梅花點畫篇七
一個新老師,初到一個新學校,難免想上一節好課,上一節讓大家贊賞的公開課。
接到上課的通知,便滿懷信心,不辭辛勞地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備課大行動。在校抽空仔細閱讀教參,放學回到住所匆匆應付完肚子,迅速跑到網吧,查教案,下課件,找圖片,回來之后,再絞盡腦汁查漏補缺,完善設計。盡管辛苦,想到這次公開課關乎班級士氣,個人榮譽,也覺得值!
雖然課最終上得不理想,但兩位校長和語文組全體教師的精彩點評,使我受益匪淺:
首先,任何成功的教學設計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節課,一方面為了保持設計思路的完整性,和自以為的“精彩”,另一方面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不了解。結果課堂內容安排太多,兩節課的內容基本壓縮到一節課,上課時心急,手忙腳亂,很多環節一晃而過,甚至直接跳過了。很多環節都變成走過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總擔心學生基礎不好,回答不到。很多時候,自己直接總結出了答案,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我想要及時充電,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第三,語文課上應有朗朗書聲。這節課缺乏朗讀的知道,加之內容安排太多結果實現設計的朗讀都漏掉了,學生讀得太少沒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后面設計的歌曲欣賞自然談不上情感的升華。語文課堂離不開朗朗讀書聲。
第四,教學中細節要處理好。這節不少地方說得太快,沒有仔細講解,學生也沒有細心體會,走馬觀花一晃而過,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直接影響下一步的教學,甚至影響對文章理解的深度。
第五,多媒體是為教學服務的。備課時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自己上課的思路,內容制成幻燈片,上課時按照幻燈片一步步繼續,結果思路僵化,不能隨課堂的變化而變化。本來多媒體是為上課服務的,結果反而受制于它了。
在華安學校我還是一個新教師,要從零開始,需要不斷的完善、充實和提高,要虛心學習,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才能百尺竿頭,更上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