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一
《四邊形的認識》這個單元的內容看起來好像不多,只有4個例題,所以只用了6課時就完成了。但是后來學生雖說已經掌握了求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是學生對把求周長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就好像無所適從,總是做得一塌糊涂。因此,一直都沒進行這個單元的考測,還多花了兩節課去復習,原以為應該沒問題了吧,于是在星期五利用早上的時間再對這個知識點疏導了一下,下午就借了兩節課進行考測。
這個單元的考測題的題量較多,所以足足用了兩節課,但3班還是有幾個學生沒能完成,真是有點失望。昨晚11點多終于把兩個班的卷子批改完了,成績確實是在意料之中。我想這個成績雖說是意料之中,但從這也反映出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學。
反思一:對這個年段的小孩子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這幾年一直都在低年級打拼的我,這個學期“升級”了,可是這個“升級”卻使我總是心驚膽戰,以致開學至今竟瘦了5斤。為什么?人人都說你跟班上,而且你兩個班的成績也非常好。可是現實并不是想像中那樣,這幫可愛的“小祖宗”在一二年級時還是挺乖的,很多事都不用我去操心。但一上了三年級他們的思想轉變確實比較大,自覺性也大大降低,總是要在老師的`眼皮低下才表現出原來那種乖巧與自覺,尤其是學習積極性,是最讓人頭痛了,在課堂上明明都感覺他們都掌握得不錯的,可是回到家的作業總是馬虎應付,其中一個班就更明顯,一些優生都是如此。這段時間都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顯,看來我還是對他們這個年段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夠,以致不能對癥下藥。真的要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來參考參考,想想辦法才行。
反思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這次的試卷分析中我發現很多中等生對一些概念題都掌握不好,這讓我很郁悶。因為很多的概念在平時上課的提問中學生都能迅速且正確的回答,而且課前五鐘也讀了不少,可學生還是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簡單計算方法,每天都讀,結果還有一部分學生寫不出來。有一部分學生把“平行四邊形”寫成“平形四邊形”,很多學生不會寫“寬”字。我想這也許是我想錯了,以為學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做出來,平時沒怎么讓學生去寫去練,看來真的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該練的還得練,該寫的還得寫,是我對這點的認識不足所致。
反思三:在新課教學時,對學情分析不足。在教學《周長》時,自我感覺這幾個知識很簡單,于是把“周長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共3個例題合為一課時授完課,因此教學的時間較緊張,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只是讓學生去掌握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知識進行整理,利用所學的知識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導致學生不會學以致用。后來補充時總是覺得不那么到位了,學生掌握知識較被動。
總體來說,還是我對教材的把握不夠,總感覺對很多知識點都很猶豫。猶豫的是這樣的知識點應當到什么程度為止,哪些是必須的,哪些則是可以忽略放寬的,還得在教學中不斷摸索。
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二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是結合實際,使學生初步體會集合這種數學思想方法。一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礎,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經驗,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觀圖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層次性。
為幫助學生從具體中抽象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師注重了教學的層次性。從教學環節看:首先通過例題展現完整的集合圖,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理解數量關系,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后在練習時,通過讓學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圖、自己嘗試畫圖分析等,體現“給出元素―只給圖填元素―沒有圖抽象思考”的學習層次,引導學生由直觀過渡到抽象,進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從學習資源的選材看:從學校里課外小組活動,到學生熟悉的家里買菜情況,再到社會中商店進貨情況,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教學方法看:結合例題教學,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師指導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2、鼓勵算法多樣,體現思維訓練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要求學生去強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借助已有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使學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借助已有經驗想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在學生匯報的時候,教師要適當注意引導,適時通過學生的匯報加深理解維恩圖的意義,突破重難點。在課堂上,為了突破難點,一味的強調了左邊表示什么?右邊表示什么?反而忽略了集合圈的意義,沒有使學生的匯報得到更深層的提升,如果在學生的匯報后適時的追問一句為什么重復的人數有時是加上,有時是減去,讓學生說清楚思路,鞏固想法,整節課的重難點突破的會更好,學生的思路也會更清晰。
3、借助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化、活動化、自主化,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的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生本課堂中小組的合作學習研究尤為重要,但是教師的適時點撥和引導也不能忽視,不僅要合理設計安排整節課,還要在學生匯報中能夠及時出手,能夠及時抓住關鍵點,才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使學生的匯報得以提升。今后的教學中我不僅要多潛下心鉆研課前研究,還要靜下心多思考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把控生本課堂,使學生的發言更到位,使生本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三
一、活用教材,內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數字搭配”和“配衣服”,內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樂于生活實際,特別是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西游記故事引入課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預習到位,學生學得輕松有趣。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初級密碼鎖和高級密碼鎖的密碼問題,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的,通過這兩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擺一擺”、“連一連”、“猜一猜”等數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數學王國”玩這條線把整節課串了起來,我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
1、學生討論的時間短,學習的過程明顯不足。
2、在解決分巧克力一題時,學生雖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但是,其一直沒有想到用簡便的符號代替方法將問題的'答案表達出來。實踐中,孩子還是沒有很好說出我所預想的,所以課堂效果一般,沒有預想的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在這一點上,我以后會注意。
4、對學生的贊賞語言不夠,有些匱乏,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學習,加強自身修養,積累經驗,更好的服務教學工作。
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教學反思與改進篇四
五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的內容是“數字編碼”,讓學生認識到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主要介紹了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學號、圖書編碼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
在教學郵政編碼前,我布置了如下預習作業:1、在家里找一找收信的信封,并且觀察信封上有哪些信息,各表示什么意思?2、收集一些郵政編碼,如學校所在地的郵政編碼、父母單位所在地的郵政編碼、親戚朋友家的郵政編碼等。3、可以通過網絡、書籍、咨詢等方式了解郵政編碼的結構與含義。這樣在學生有所準備的情況下,我開始講解如何寫信封,郵政編碼的好處,再結合教材給出的郵政編碼的結構圖具體說明它的組成,也就是每個數字代表的含義。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我們學校這的郵政編碼說說它的.組成,各個數的含義。凡是預習過的同學都能對郵政編碼加深了解。
身份證號碼的教學我也重視預習,讓學生記錄父母和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可以上網查閱也可以咨詢父母有關身份證號碼各個數的意義。在教學時,拿出一個身份證,很多同學都能找到出生年月日,也能判斷出性別,但較少的同學知道前面六位表示省、市、縣,出生年月日后面兩位是所在地的派出所代碼,最后一位是校驗碼,說明學生預習作業在做,但做得不是很透徹。
本單元第三塊知識點是讓學生給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來運用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進行編碼,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我先讓學生討論學號中要體現的內容,比如學生入學年份、所在的年級、班級、學號、性別等,然后再根據這些內容來設計編碼的方法。在實際編碼時,我讓學生思考學號1號的為什么不寫1而要寫成01?讓學生體會到每個同學要編成的學號位數都是一樣的,因為一個班級都有幾十名同學,所以1號等一個數字的也寫成兩位數。
這個單元教完了,但我覺得學生對生活中的編碼關注不多,以后在數學教學中,我要不斷地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而且數學可解決生活的許許多多問題的理念。
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五
集體備課活動我執教了《數學廣角》一課。課后,我根據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與本低年組全體老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現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的思考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p108例1,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復部分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情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我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與創新的理解是這樣的:用好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從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學內容變為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發展的信息資源。
二、課堂中的幾個亮點
《課標》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在以下幾個環節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點一:在情境中,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集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一個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對教材做了改動,課前我調查了46中三(2)班喜歡語文、數學的情況,將例題改成三(2)班同學參加語文、數學小組情況,用統計表出示了調查結果。讓全班學生從統計表中收集數據。并統計一共有多少人參加。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共對多少人進行了調查?從而引發矛盾。
亮點二:探究新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矛盾已激化,順勢引導學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們怎樣才能讓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一樣呢?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游戲:讓統計表里有名字的同學站在兩個圈里,一個表示參加語文小組的人,一個表示參加數學小組的人。“誰站的位置最特殊?”學生在明確目的之后,獨立思考、大膽設計。思維發生了碰撞,由此得到韋恩圖。這種集客觀性、多樣性于一體的調查其實是最好的數學資源,它既挖掘知識的內涵,體現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集合的各種情況:子集、并集、交集)和應用性,避免人為對知識的割裂,為學新知而學;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集合有初步的體驗,并從直觀的實際中感知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匯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知識網絡的建構。在統計這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時,有學生提出是6人,也有學生提出是5人,這時我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不一樣呢?”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未能充分利用學生錯誤素材,為教學服務。
在學生獨立完成韋恩圖時,有一學生畫成這樣
這時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錯誤,讓學生展開討論,并比較
這兩種圖形的區別,從而更加深學生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不足三: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我自身認為自己在教學語言、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機智方面還需要學習,今后我將會努力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在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