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篇一
《美麗的小路》是一篇較為生動的童話故事,寫了鴨先生門前小路的變化,讓學生懂得整潔美好的環境能讓人們心情舒暢,要愛護環境,保持環境整潔,在教學時,我分為“美麗的小路——美麗的小路不見了——美麗的小路又回來了”這三層進行教學,重點進行幾句話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美麗的小路變臟了,是大家亂扔垃圾、破壞環境造成的。從而在讀中理解,在理解后讀得更有感情。課后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談談本課教學的優勢、不足及今后措施。
一、優勢:
1、創設情境,調動情感。在教學中,媒體與學科很好地整合,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動態化。花花綠綠、鮮花盛開的小路;垃圾遍地,蒼蠅飛舞的小路;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兔姑娘、鴨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讀課文,心靈受到熏陶。
2、以讀為本,自讀自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不斷地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摹仿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語感聯結了學生的感覺、感受和情感。學生自己的感情體驗,代替了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捂住了鼻子”、“皺起了眉頭”、“一拍腦袋”,學生的表演是那么貼切、自然。這是對語文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同時,也突破了本課閱讀教學的難點,又體現了本單元課文內容的整合,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二、不足:
1、對于閱讀課文教學來說,我的教學設計還是過于細致,面面俱到了。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時間稍顯不足,沒能更好地體現閱讀教學的特點,即以學生多讀多說為主。
2、由于時間緊迫,最后的“環保小衛士環節”沒能讓學生好好發揮,沒能進一步加深理解環保的重要性。
三、措施:
1、課堂教學要有取有舍,要舍得放手。
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學設計時便考慮好取舍。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及時點撥,而不是為完成教學過程代替學生分析思考。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著手,設計不同的教法,把學生引上自己去理解課文的軌道,使學生自主學習,優化閱讀教學。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啟發學生樂于質疑,“欲求真智,必先疑之”,凡事都問個為什么,凡事都創根問底。在學生想不下去的時候,要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再給時間讓他們思考。
2、加大朗讀力度,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感悟。
盡可能地增加學生朗讀的機會,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創設各種讀書的情境,保證學生有思考、討論、練習的時間。課堂上,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逐步讀出情(情感),讀出意(意境),讀出味(品味),讀出神(神韻)。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品析語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學中,應加大“讀”的力度,重視“讀”的訓練,讓學生運用朗讀去積累,讓學生們從親自實踐中品嘗到朗讀的甜頭和樂趣,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篇二
《美麗的小路》是一篇環保題材的童話故事,課文語言形象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以小路的變化(美——不美——美)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我精心制作了課件幫助學習過識字關。識字當中我通過以下方法完成,首先帶拼音讓學生自由讀,后讓學生說出在讀音方面在注意的'地方,老師再歸類讓同學再讀,其次再去調拼音讓學生抽讀,并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的字形、結構記下來。其中特別是“鹿”,通過小篆字體一直過渡到今天的宋體字,通過形象教學法,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字當中象形字的唯吵之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字的興趣。然后通過練習,運用數學當中加法合成變成今天所學的新字。這樣處理,我覺得效果挺好的。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學習的效果也很高。
本課的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第一,在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注意了三個好朋友說話時不同的動作,但是沒有讓學生學著小動物們的樣子加上動作朗讀。對于一年級好動的小同學來講,加上動作朗讀,孩子們的興趣可能會更高。第二,分角色朗讀時,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在展示環節,如果在課前準備幾個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上臺表演效果會更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篇三
《美麗的黃昏》這一課的難點就在于二部輪唱,所以教案的重、難點設計都是圍繞歌曲的二部輪唱做著充分的準備。教案的設計分為六個步驟,第一步驟:讀古詩引入教學(引發問題,引出主題);第二步驟:了解輪唱的定義與類型;第三步驟:輪唱《兩只老虎》練唱間隔一小節的輪唱;第四步驟:《美麗的黃昏》二部輪唱片斷練習;第五步驟:《美麗的黃昏》二部輪唱;第六步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第一步驟:我首先夸贊孩子們會背很多首古詩,來激發他們上這一節課的激情,然后,再說出怎樣按我的要求讀古詩,很自然的引入到我的思路上來。
第二步驟:通過讀古詩,孩子們已經獲得了有關二部輪唱的感性認識,然后趁熱打鐵,孩子們了解了常用演唱形式、輪唱的定義與類型,從這里開始的設計,都是為后面歌曲的二部輪唱做充分的準備了。
第三步驟:輪唱《兩只老虎》練唱間隔一小節的輪唱,通過優美抒情地多次練唱,分齊唱、二部輪唱,課堂也開始在我的調度之中,我要根據實際情況聽學生練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應的指導,注意音色美、聲部齊、聲音慢慢漸弱等的要求。學生在達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繼續引導下去。
第四步驟:進入正題,《美麗的黃昏》二部輪唱片斷練習,因為這首歌不同于常見的間隔一小節的輪唱,所以,我還是先設計了《美麗的黃昏》二部輪唱片斷練習,先按間隔一小節的輪唱來練習。在學習定義時是間隔一拍或一小節先后出現的齊唱叫輪唱,孩子們是這樣認識的,所以就有了這一環節,為學習后面的間隔一句的輪唱做鋪墊,同時也分散了難點。
第五步驟:《美麗的黃昏》二部輪唱學習正式開始,有了前面多個環節的鋪墊,孩子們很快從歌譜上看出這是間隔一句的輪唱,接著我又引導孩子們,觀察歌曲的結尾是先后結束還是同時結束,他們都能看出是同時結束,這時,從歌譜上孩子們已完全掌握這首歌是一個怎樣的二部輪唱了。在學習分聲部齊唱,二部輪唱后,我在音色的和諧、整齊上特別注重,在情緒上加以引導,效果很好。然后,通過分開練習掌握各自聲部,再把兩個不同的聲部組合進行二部輪唱,如果這一環節的程度學生可以接受的話,那么歌曲的二部輪唱應該也沒有太大的難度了。在這一環節我給學生練習的時間長了一點,但我覺得根據不同的學生素質,時間是需要自己掌握調整的。
第六步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當這一節課的難點解決之后,為了讓這首歌曲更加完美,我又一次給孩子們下達了下一項任務,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抽出四名學生手拿三角鐵、碰鈴、響板、沙錘站在講臺上,臺下學生和老師一起與臺上學生共同練習樂器的演奏,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對于打擊樂器學生一直都是很喜歡的,課堂也因此被帶入了高潮。我認為在課堂上,選用小型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在平時的課堂中也應該多多運用,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
整個一節課下來,我認為只要老師能把每一個環節都設置成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合作的意識、體驗的意識。這節課應該是學生體驗的多,說的少,老師引導的多,提問討論的少,一路跟著感覺走的一節課。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篇四
《美麗的小路》是一篇有關環境衛生的童話故事,它告訴學生要保護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知道不美的行為習慣會破壞美麗的環境,文中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有趣,人物角色較多,是一篇指導朗讀的好材料。
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將課文的5—8自然段來演一演。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劇組,先分小組演,再在全班抽小組進行比賽,評出表演最成功的同學頒發“最佳表演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人人參與。“演員”精心表演,“觀眾”興致勃勃地觀看,一張張表情豐富的臉面似乎在告訴:這樣的活動我們喜歡!課本內容的表演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篇五
《美麗的小路》是一篇環保題材的童話故事,課文語言形象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以小路的變化(美——不美——美)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課堂上,我主要采用以下幾點幫助學生學習課文: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課件中的插圖色彩明麗,對深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如能運用好配圖,將會形成師生共愉的教學氛圍。第二課時開始,我出示美麗的小路圖片,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一句句稚嫩的話語,時時蹦出精彩的詞句,引來聽課老師的陣陣夸贊。
二、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導說話。
三、利用重點詞語,指導朗讀。
文中二三自然段兔姑娘和鹿先生走上這條小路時,它們“輕輕地”、“慢慢地”走過。在這里,我讓學生猜想,它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天闊說:“它們怕把小路踩臟了。”蘇暢說:“它們怕把小路上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踩壞了。”迎雪說:“它們怕踩到路邊五顏六色的鮮花。”多好的答案呀!孩子們體會到了兔姑娘和鹿先生的用心。接著,我問:“那咱們該怎樣把這句話讀好呢?”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說:“要讀得輕一點,慢一點。”
四、學以致用,體現新課標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在學習完文章內容后,我引導學生觀察校園。這么美的校園環境,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呢?從而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種在學生心間。
課堂教學是有遺憾的藝術,本課的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在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注意了三個好朋友說話時不同的動作,但是沒有讓學生學著小動物們的樣子加上動作朗讀。對于一年級好動的小同學來講,加上動作朗讀,孩子們的興趣可能會更高。
第二,分角色朗讀時,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在展示環節,如果在課前準備幾個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上臺表演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