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具用處大教學反思篇一
《家鄉特產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個主題“生我養我的地方”中的第三個話題,由于學生生活圈小,社會活動能力弱,對家鄉特產不甚了解,從調查問卷來看,90%的學生只知道家鄉2、3種特產,更聯想不到家鄉經濟效益,應設計思想:讓孩子們由于所處家庭環境不同,對家鄉特產了解不甚全面,再實物羅列,感悟家鄉特產與家鄉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提升孩子的情感體驗”是本教案設計的一大特色。實物是生活的一大濃縮,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就是讓兒童的真實生活進課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生活的德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摘自《品德與生活》新課標)。該課例牢牢抓住“實物”(電腦圖片)兩字,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以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德育實踐和德育體驗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課中分為四大板塊,以板塊式的德育活動推動學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在第一板塊中教師設計了看一看的活動,讓學生對普通桔子與橙子進行觀察觸摸,品嘗辨清,分清兩種水果的不同之處和特別之處。第二板塊,課堂實現多向互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家鄉特產展銷會(電腦圖片)的形式,實物(電腦圖片)擺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看、品、評,不再是空洞的描繪,立體化的感受會比平面感覺更完美。小組互動,各組參觀,解說員解說,自己觀賞等多種形式,互相補充,互相合作,橫向的,縱向的,使他們發現和了解了更多的家鄉特產,從而發出感嘆,原來我們的家鄉有那么多特產,我們的家鄉是多么的可愛。第三板塊,以統計法將家鄉特產給家鄉經濟帶來的效益作統計,學生在具體、科學、真實的統計數據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產創建與家鄉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使課堂環節環環緊扣,課堂內容層層深入,而對家鄉的熱愛情感也會隨之提升,由此產生我也要為家鄉的經濟繁榮出點力的想法,自然進入第四板塊,夸夸家鄉特產。學生帶著自豪的情感向我這個所謂的“外鄉客“介紹了自己家鄉的特產,看看他們的表情,聽著他們的語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課一環緊扣一環,一波推動一波的實物(電腦圖片)展示法的教學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鄉的富饒、家鄉的可愛,從而激發了他們愛家鄉的情感。總之,所設教案,以“實物”(電腦圖片)為主線,層層推進,絲絲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這節課,缺憾之處仍存,如:由于學生學習時間緊,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條件限制,家鄉特產展銷廳并不十分豐富,幸好教師備課考慮到了這一點,把教者所帶物品補充給學生,我覺得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甚高,如這堂課教師要有豐富的家鄉知識,要進行社會調查,還需查閱許多資料,才能上好一堂滿意的課。
工具用處大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要求學生從多種渠道搜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但是學生收集的資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須在老師的引領下,有的放矢地釋放。在課前,教師給出調查提綱,讓學生從家鄉特產的產地、特點、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學生有內容可談。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為課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推銷特產時,我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例如;有些學生善于演講、有些善于動手、有些善于表演。在活動時,要求小組長,落實好每位同學的任務,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僅僅是一位旁觀者。一些小組推薦出來的代表交流時,允許,組員做補充。教師要隨時關注同學的反應,同時邀請一些同學上來聞聞、摸摸、嘗嘗,讓大家調動多種感官了認識家鄉的特產。
總之,本節課教師努力挖掘學生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多種渠道搜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整合教材。讓學生在角色演繹中、親身體驗中,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工具用處大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工具:打開隨筆寫作這扇窗趙道夫1,卞東華2
(1.江蘇省盱眙中學,211700;2.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221002)
摘要:寫作教學工具之于寫作教學,就像農具對于農事一樣重要。要為學生打開隨筆這扇窗,關鍵是找準隨筆寫作教學的切入口和著力點,即隨筆寫作教學工具。通過對隨筆寫作教學的根本性教學工具(閱讀教材《精品隨筆100篇品讀》、實踐練習本)、過程性維護工具(《隨筆周刊》)、輔助性教學工具(《隨筆寫作教學經典課型案例選編》)的研制與使用,實現“心動”、“筆動”、“行動”,達到寫作訓練的理想境地。
關鍵詞:隨筆寫作工具研制使用
《語文教學通訊》20第1期上發表了李勝奇的《隨筆寫作,讓自由的心靈展翅飛翔》一文,文中說:“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經營好這塊語文園地的后花園(隨筆寫作)。后花園經營好了,學生的心靈就會有展翅飛翔的空間了,作為語文教師的你,不也就輕松了嗎?”但教學實踐中,教師講講隨筆的特點與意義,轟轟烈烈開場,容易;想高效“經營”、持續推進,難度不小。
如何為學生打開隨筆這扇窗?關鍵是找準隨筆寫作教學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我以為,這個切入口和著力點,就是隨筆寫作教學工具。寫作教學工具之于寫作教學,就像農具對于農事一樣重要,它能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積累寫作素材,修煉寫作技能,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寫作能力,養成真誠作文、真誠做人的習慣。近年來,我們對隨筆寫作教學工具的研制與使用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根本性教學工具
該教材既作為學案又作為教案,師生共用,旨在促使學生的隨筆寫作逐漸走上科學、有序、高效和常態化發展之路。其中的選文是從內容、表達俱佳,可讀性強,便于學生領悟借鑒的優秀雜文隨筆中選出的,字數在800――1000字。全書包括“選文”、“美句抄錄”、“讀后感言”、“名師圈點”等欄目。“美句抄錄”呈現的是讓學生眼睛為之一亮的文句;“讀后感言”三言兩語,留下的是學生讀后的感慨與感嘆、體會與領悟,或共鳴或贊嘆或批評,直抒心靈;“名師圈點”要言不煩,直抵文章精華與精髓,以名師的見解與體悟,為隨筆寫作明確方向、指點迷津、開啟智慧。這四個欄目,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教師主導的引領作用,師生攜手、扶放結合,引領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
該教材的施教時間是一學期,以學生的自讀品悟為主、教師的指導講解為輔。教師應通過適當的調控與有效的指導,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技巧,借鑒寫作經驗。我們的做法是:指導學生學會“兩讀”、“兩找”、“兩積”。
“兩讀”即學會賞讀、品讀。(語文教學論文)賞讀就是要求學生:(1)說出自己欣賞和感受的內容;(2)圈畫批注、摘抄美句;(3)平時每天讀1――2篇,假期每天讀2――3篇(一周大概5――10篇)。品讀則是要求學生:(1)不僅要說清所欣賞的內容及原因,而且要作出鑒別、評出高下;(2)寫出600――800字的感悟評析文章(可以以一篇為對象評析,也可以幾篇為對象綜合評析);(3)每周至少寫一篇品讀文章。
“兩找”即找立意、找思路,旨在引導學生把握隨筆“主線突出(一根主線貫穿)、層次清晰(生活一社會一生命)”的特點:立意上,既要深入思考文章主題,又要嘗試從新的角度思考寫作話題,組建自己的“立意庫”;思路上,要找出文章的線索、層次。
“兩積”即積累素材、積累語言。學生讀后,既要將相類似的素材記下來、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又要摘錄優美語句、揣摩精彩寫法,建立“語言庫”。
(二)隨筆實踐練習本――統一規格的軟面抄
用于寫生活隨筆和讀書筆記,目的是積累素材、展示成果。軟面抄的具體標準是:(1)厚實耐用(夠用一個學期最好),方便使用和保存,建議采用21cm×14cm規格左右的軟皮抄;(2)留足空頁,扉頁寫上“前言”或“自序”,第2――3頁作為目錄頁碼;(3)從第4頁起寫正文內容,每篇文章寫完之后可根據情況適當插圖(或自畫或剪貼)加以點綴(一本寫下來就相當于自己編輯、出版了一本精彩的青春雜志);(4)一本用完,留頁寫好“跋”(一方面是一個很好的回憶、總結和反思,另一方面為下一步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于隨筆練習,一是要求明確:(1)數量上先少后多、合理調節。開始時一周1篇,一個月后一周2篇。(2)質量上先低后高。開始時只要觸動心靈,三言兩語也行;一個月后要有鮮明的態度與認識,做到記敘細節傳神、議論有理有據、描寫形象生動,不僅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序、言之有“彩”。二是檢查嚴格:(1)開始時一周檢查一次,查態度、書寫、數量,從態度、書寫工整、數量等方面找亮點。(2)一個月后半個月檢查一次,查質量、效果,根據階段目標、對照標準,分出高下、打上等第,可表揚到人,不僅列出學生姓名和亮點,而且選出優秀作品在班上貼出或刊印。(3)一段時間后,可根據情況相機減少查閱次數,并盡量采取面批、個別指導、互批互評相結合的方式。
二、過程性維護工具
為了及時把脈探索的進程,診治隨筆寫作教學的問題,修正隨筆寫作教學的方向,展示隨筆寫作的最新成果,激發隨筆寫作的熱情,營造隨筆寫作的濃烈氛圍,為常態化隨筆寫作加油鼓勁,我們又策劃了《隨筆周刊》:每周一期,一人統籌協調,語文組教師輪換擔任責任編輯,定期出版,定時發放;欄目主要有“繁星精華苑”和“隨筆蓓蕾園”,選文以不少于800字為宜;利用早讀、晚讀時間適時點評、指導閱讀。其中,“繁星精華苑”的選文都是切合學生實際、可資學生借鑒的最新出版的《揚子晚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刊載的隨筆文章,引導學生學習名家寫法,觀察現實生活。“隨筆蓓蕾園”的選文都選自學生的隨筆習作,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并增強競爭意識,形成比學趕超、你追我趕的熱潮。這些。范兒”、“榜樣”,在啟蒙階段,是必須的,與隨筆的“隨性”特點不矛盾。
三、輔助性教學工具
我們還精心編制了《隨筆寫作教學經典課型案例選編》,供教師備課、指導時參考使用。這些來自實戰一線的案例,或高中或初中,或前輩或同仁,或總結或思考,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由于課型齊全、鮮活適用、便于操作,遇到的很多困惑和難題幾乎都會在這里找到化解的思路、破解的路徑和突破的方向,因而大受教師的歡迎和青睞。
上述一書、一本、一刊、一案就猶如一套“組合拳”,是經營隨筆寫作教學的有機的系統工具,缺一不可。它旨在激活學生悟性,使學生“心動”;指導學生寫作,使學生“筆動”;嚴格檢查落實,使學生“行動”――“心動”是本源,“筆動”是關鍵,“行動”是歸宿;沒有“心動”只有“筆動”,只能寫出假、大、空、廢的“四話”文章;既有“心動”又有“筆動”,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洋溢著生命氣息的文章;至于“心動”、“筆動”之后追求“行勝于言”,做到“三動”兼備,方能登上生命寫作訓練的理想境界。
這套“組合拳”立足于學生的生活情感發展、思維能力訓練和語言能力提高等寫作核心素質,具體實施中還要注意三點:一是明確要求,讓學生規范寫作;二是積極推行,讓學生有效寫作;三是嚴格檢查,讓學生堅持寫作。三點一一落實、扶放結合,有利于教師適時規范、破疑解難,有利于寫作教學的轉化升級、健康發展。當然,要切實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還要著眼整體、著力個體,統籌謀劃、精致管理。破舊立新并非易事,但勇于嘗試,永遠比墨守成規更具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5]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工具用處大教學反思篇四
一、教材分析:
在六年級里,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和邏輯性思維來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參與完整的和部分探究過程的機會。在完整的探究過程中,學生首先提出問題,然后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數據、構造原有問題的答案、交流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在部分探究過程中,培養他們探究過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
杠桿是簡單機械的基礎。在研究“打開蓋子的工具”的過程中,我們期望學生通過研究打開油漆桶蓋子的鐵片和打開飲料瓶的開瓶器,比較分析,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這兩種工具都是當作簡單機械——杠桿使用的,它們都能夠幫助我們比較容易地打開蓋子——都能省力!我們從它們上面都能容易的找到杠桿的三個點:支點、重點、力點。通過仔細觀察,我們還能夠發現,這兩種工具也是有不同點的,他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是不相同的。打開油漆桶蓋子的鐵片,支點是在重點和力點之間的;打開飲料瓶的開瓶器的支點是在開瓶器的末端,也就是在力點和重點的另一端的。引導學生經歷深入分析就很容易產生新的問題:為什么不同的杠桿都能省力呢?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省力呢?如果不是這樣,那么符合什么條件的杠桿才能省力呢?因此而引出了下一研究主題——杠桿的秘密。通過觀察,描述在利用杠桿這種簡單機械來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時,因為杠桿支點位置的不同而帶來的力的變化。
二、教學目的:
1、認識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簡單機械——杠桿。
2、能找到杠桿的三個點:支點、重點、力點。了解不同的'杠桿他們的三個點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從而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實驗,體驗部分探究的深入過程。
三、教學準備:
油漆桶、鐵片、開瓶器、末開起的飲料瓶、筷子、鑷子、剪刀、鉗子等。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打開油漆桶。
1、不用工具打,用鐵片打的不同感受。
2、觀察用鐵片打開油漆桶蓋子的過程中,蓋子及鐵片各部分的位置變化。
3、引入杠桿,尋找杠桿中的三個點:力點、重點、支點。
4、再次體驗用鐵片打油漆桶蓋子的過程,觀察力點、重點、支點的變化及力的方向。
(二)活動:打開一瓶飲料。
1、體驗用開瓶器打開一瓶飲料。
2、認識開瓶器也是一種杠桿,觀察這一過程中的三點。
(三)比較用鐵片打油漆桶蓋子和用開瓶器打開飲料過程中力點、重點、支點的不同及各點力的方向不同。
(四)尋找生活中其他地方應用到的杠桿。
(五)比較生活中杠桿的不同應用,產生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情趣。
工具用處大教學反思篇五
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清晰,目標明確。教師能引導學生通過調查、交流、合作、體驗等途徑,探究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的情況及特色特產。學生從多方面收集信息由表及里地認識了家鄉;從不同方面(自然狀況、地形地貌、風景名勝、風俗文化)體會家鄉的特色,進而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樂于探究的情感,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2、體驗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課堂上讓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家鄉,如講到家鄉的特產時,讓學生拿著自家生產的水果、蔬菜來展示,品嘗。在展示過程中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不足之處
1、教學手段可以更豐富。除了學生的探究合作以外,教師應讓學生更充分地品嘗家鄉的特產,或者多點形式,如表演、朗誦等!這樣課堂的教學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體會故鄉在中山時,圖片欣賞過快,應盡量讓學生多說說,便于適當引申,幫助學生形成對家鄉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覺之中樹立做家鄉小主人翁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