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歸園田居說課稿子歸園田居說課稿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板書標題、作者)。對于陶淵明,同學們應該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理想世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樸,安居樂業。外國人把理想世界稱為“烏托邦”,中國人則稱為“桃花源”,指的都是無法達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淵明為什么要創造出虛構的桃花源呢?這和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個人追求有關。
陶淵明生活在什么時代?(生答:東晉)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正是如此,陶淵明才創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歸園田居》正是陶淵明個人理想追求的寫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小聲跟讀;
2、學生齊讀,正音。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 jī拘束
蔭 yīn 四聲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曖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顛 diān 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 fán 籬笆樊籠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細讀講解
1、詩題解讀
這首詩的題目是“歸園田居”,作者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歸”的意思是返回,作者從哪里返回?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答案。
(板書)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
歸
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2)為何而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3)歸向何處?(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無塵染/有余閑/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憶過去做官的經歷和歸隱田園的原因;
前兩句開門見山,點出作者的愛好和追求。作者是熱愛自然生活的,厭惡官場的世俗生活,無奈“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個“誤”字寫出了詩人的悔恨和滄桑,“塵網”,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羈鳥”和“池魚”用了比興的手法,寫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2)中間十句,描繪了田園風光和山村生活圖景;
a、守拙: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里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向往歸真返樸。
b、詩人描繪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前四句是近景,雖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對于掙脫“塵網”的人來說,卻是另一個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從自己的住宅寫起。“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語句間流露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d、這些尋常的農村風光,為什么會被陶淵明寫得這樣美?
明確:作者能把常見的景物描繪得如此詩意,體現了陶淵明對鄉村的喜愛。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淵明開創了將農村生活作為題材的田園詩,農耕、農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寫入詩歌中。
(3)后四句,作者歸田的心情
“虛室”簡樸空寂居室,同時也指虛空純凈的內心。“無塵雜”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惡心的“官場現形記”,“有閑余”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作詩,這一“有”一“無”正是詩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兩句更是詩人對以前誤入塵網中官場生活的形象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虛室:雙關,既指環境的清幽,又指內心世界的虛靜;
自然:雙關,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內心的自然狀態。
四、小結:
1、思想上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語言樸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如《歸園田居?其三》中的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問題。
任縣令八十多天后,他辭官返鄉,終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話,叫做“不為五斗米折腰”。(講述典故)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愿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也常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
反面——消極避世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注意對仗和押韻)
歸園田居說課稿子歸園田居說課稿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板書標題、作者)。對于陶淵明,同學們應該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作者虛構出來的理想世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樸,安居樂業。外國人把理想世界稱為“烏托邦”,中國人則稱為“桃花源”,指的都是無法達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淵明為什么要創造出虛構的桃花源呢?這和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個人追求有關。
陶淵明生活在什么時代?(生答:東晉)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正是如此,陶淵明才創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歸園田居》正是陶淵明個人理想追求的寫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小聲跟讀;
2、學生齊讀,正音。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 jī拘束
蔭 yīn 四聲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濕;
曖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顛 diān 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 fán 籬笆樊籠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細讀講解
1、詩題解讀
這首詩的題目是“歸園田居”,作者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歸”的意思是返回,作者從哪里返回?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答案。
(板書)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
歸
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2)為何而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3)歸向何處?(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無塵染/有余閑/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憶過去做官的經歷和歸隱田園的原因;
前兩句開門見山,點出作者的愛好和追求。作者是熱愛自然生活的,厭惡官場的世俗生活,無奈“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一個“誤”字寫出了詩人的悔恨和滄桑,“塵網”,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羈鳥”和“池魚”用了比興的手法,寫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2)中間十句,描繪了田園風光和山村生活圖景;
a、守拙: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里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向往歸真返樸。
b、詩人描繪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前四句是近景,雖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對于掙脫“塵網”的人來說,卻是另一個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從自己的住宅寫起。“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語句間流露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d、這些尋常的農村風光,為什么會被陶淵明寫得這樣美?
明確:作者能把常見的景物描繪得如此詩意,體現了陶淵明對鄉村的喜愛。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淵明開創了將農村生活作為題材的田園詩,農耕、農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寫入詩歌中。
(3)后四句,作者歸田的心情
“虛室”簡樸空寂居室,同時也指虛空純凈的內心。“無塵雜”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惡心的“官場現形記”,“有閑余”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作詩,這一“有”一“無”正是詩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兩句更是詩人對以前誤入塵網中官場生活的形象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虛室:雙關,既指環境的清幽,又指內心世界的虛靜;
自然:雙關,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內心的自然狀態。
四、小結:
1、思想上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語言樸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如《歸園田居?其三》中的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問題。
任縣令八十多天后,他辭官返鄉,終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話,叫做“不為五斗米折腰”。(講述典故)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愿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也常常說“不為五斗米折腰”。
反面——消極避世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注意對仗和押韻)
歸園田居說課稿子歸園田居說課稿篇三
陶潛
1、還記他的那些作品?有怎樣的印象?
2、朗讀,疏通
3、找出寫田園的詩句,讀
(這里是桃花源,這里充滿了動感,這里天人合一,這里蕩滌著靈魂,這是他的希望和理想之所在,這里野\\\\趣\\\\閑……)
c、采用了什么修辭沒有?(白描)有何表達效果?(和心靈和契合)
讀,一曲天籟
4、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這樣的田園(自然),“返自然”是回到哪里?
(家、精神的后花園、回到自由、個性、獨立、坦蕩、心靈,同樣的,也回到一個和曾經的壯志與豪邁告別的重新的開始……)
5、和自然相對的一個詞是什么?(塵網)
6、陶潛說進入“塵網”是“誤落”,你作何理解?
(一去三十年,說明什么?說明他沒有自知之明?顯然不是,他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他“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他“猛志固常在”。所以,這一“誤”,是自嘲,是自憤,也是自絕(和往事干杯)
讀全詩。
( 陶淵明,懷瓊握蘭,不肯矯飾,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與諸如桓玄、劉裕這類置蒼生社稷于不顧,專謀霸權的獨夫民賊廝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歸隱家園,獨善其身。徹底歸隱之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于朝政還是時時留心。應該說,陶淵明遠離污濁官場,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歸隱后并非心如枯井,不問世事,而是不斷地思索、寫作,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絕妙詩文。他是一棵“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遠挖掘的精神寶庫!陶淵明不是處世消極,而是知世知己知人,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實際最勇敢最高尚最愜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無悔的選擇,他之為人和為文,真是“君子固窮隱田園 豪華落盡見真淳”)
板書
塵網 自然
樊籠 (誤)————(返) 故淵
塵雜 舊林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