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一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筑位于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筑與輔助建筑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_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云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
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劃算的。
因為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么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面食,個人以為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二
歡迎大家來到銀川!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銀川。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黨項族在這里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后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后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位于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著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準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著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游客們,銀川城區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里,又為商業區。新城位于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后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筑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于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著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三
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境內,距銀川市區約10公里,距離黃河約3公里。這里是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第一家國家濕地公園,景區集黃土高原、黃河、湖泊、蘆葦、濕地等景觀于一身。當你來到這里游玩后會有一種感覺,這里不像是大西北,更像是在江南的某處,銀川不愧是塞上江南。
公園內里湖水清澈,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景。夏天你來到這里,可以沿著水邊漫步,釣釣魚,近處是垂柳,遠處是蘆葦。你還可以在湖中蕩舟,近距離的欣賞荷花。景區為年輕游客準備眾多娛樂項目,比如:水上梅花樁、水上s橋、水上云梯等水上娛樂活動,此外還有一些刺激的拓展運動可供游客選擇。
如果你是冬天來到景區,也不會讓你失望,可以在景區內的滑雪場玩玩雪上運動。如果你是個鳥類愛好者,那么你在春夏時節,能在宮內內觀賞到成千上萬的珍貴鳥類,其中不乏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等國家保護鳥類。
濕地公園可以分南北兩部分,幾乎所有的人工景點和娛樂項目都在公園的北部,公園的南部是非常自然狀態的生態保護區。公園有四個入口,幾乎都位于北部區域,西南部的入口位于南北兩部分的分界處。
位于銀川東郊的鳴翠湖濕地生態旅游區,距市區9公里,鄰黃河2公里,規劃面積10000余畝,是集生態保護、旅游觀光、會議度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示范園區。
到鳴翠湖濕地觀鳥,靜聞百鳥齊鳴的天籟之音,可以說是人生一大樂事。鳴翠湖有鳥類97種,其中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大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園區內的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構建了“水車苑”、“蘆葦迷宮”、“野生垂釣”、“觀鳥賞花”等旅游項目,是一處休閑養性的好去處。
5篇有關寧夏鳴翠湖的導游詞范文(二)
銀川鳴翠湖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境內,距銀川市區9公里,距黃河3公里。是我國繼江蘇溱湖和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后第三家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的國家濕地公園,也是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第一家國家濕地公園。享有“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公園之一”的美譽。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鳴翠湖、閱海分別位于銀川的東側和北側,被稱之為銀川的“前廳”和“后花園”。來自國內林學、地學、生態等領域多名專家組成的考察組一致認為,鳴翠湖和閱海濕地承載了古老的黃灌文化,體現了塞上江南水鄉文明的特色;既有顯著的濕地生態特征和生態過程,濕地景觀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又是我國西部地區鳥類遷徙的中轉站之一,作為干旱地區存在的濕地景觀,具有長期穩定的補水來源;獨特而豐富的濕地人文旅游資源,奠定了建設濕地公園的基礎。同時,專家建議在規劃和建設中,要遵循“生態優先、最小干預、適度利用與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設立絕對生態保護區、鳥類繁殖期禁游區等。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四
中衛高廟位于中衛城北,接連城墻的高臺上。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后,改稱“高廟”,建筑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筑群。
高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筑位于兩側,均衡對稱;主體建筑與輔助建筑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xx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真是寧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高廟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還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令人目不暇接。高廟地獄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進入陰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嘆為觀止。
登上中衛高廟的最高層,又是另一番景象。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近處,云蒸霞蔚;遠處,飄來的瀚海駝鈴深沉悅耳。
1、交通:高廟距離中衛火車站較近,可以直接走過去。
2、中衛高廟門票:10元。
3、開放時間:08:00—18:00。
美食:中衛是寧夏紅的故鄉,據說光寧夏紅去年就創造了7個億的產值。可見一顆顆枸杞的經濟價值。所以帶上幾斤高品質的枸杞回家熬粥泡水喝還是比較劃算的。
因為是在寧夏,所以手抓羊肉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烤肉串,糊辣羊蹄等清真食品,味道沒有平羅一帶那么辣了,主食當然是各種面食,個人以為還是揪面片比較好吃。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五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于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陜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復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臺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為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干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為5℃~9℃,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筑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里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游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余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于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陜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于元代。關于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于通婚和社會經濟關系,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征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圣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群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群眾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著、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凈。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煙,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尸、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眾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并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寧夏玉皇閣的導游詞如何寫六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xx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易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分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獷奔放,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偽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巖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考證,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續時間可能達20xx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愿望、信仰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
各位游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后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表現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秘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