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一
大家好!昭陵,因為位于沈陽市的北郊,所以又稱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擠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我過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出生于現在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陣,在位17年,完成了東北統一大業,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崇德八年,也就是公歷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陽故宮的清凝宮東屋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2歲。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順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現在的規模。在建筑風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又具有滿足陵寢建筑的特點,是漢滿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建筑采取對稱形式分布,中軸線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體。
現在我們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進行參觀游覽,首先是第一部分。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位于沈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為分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
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筑,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造形生動,引人注目。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里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顯得異常華麗。
隆恩殿后經過明樓,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陵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北陵還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游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沈陽北陵(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二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昭陵,因為位于沈陽市的北郊,所以又稱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擠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我過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出生于現在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陣,在位20xx年,完成了東北統一大業,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崇德八年,也就是公歷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陽故宮的清凝宮東屋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2歲。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順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現在的規模。在建筑風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長處,又具有滿足陵寢建筑的特點,是漢滿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建筑采取對稱形式分布,中軸線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體。
現在我們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進行參觀游覽,首先是第一部分。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位于沈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為分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
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筑,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造形生動,引人注目。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里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后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顯得異常華麗。
隆恩殿后經過明樓,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陵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北陵還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游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里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沈陽北陵(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三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 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地理座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8.72萬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積15.02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萬平方公里,北黃海7.19 萬平方公里。
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 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
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 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 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 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遼寧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 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
遼寧,滿族語祈愿遼河流域安寧。28萬年前,人類即棲息于斯。一條大遼河,曾彈響多少狂飆壯歌。努爾哈赤新賓嘯聚,八旗軍鐵馬金戈,彎弓射日,經九門口長城血戰,清王朝的發祥,被這片龍興之地穩穩托起。今佇立沈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聽松濤陣陣,猶聞鼓角聲聲。
展北國之雄奇,藏江南之毓秀,富名山、秀水、奇石、異洞,兼火辣辣的關東風情,令多少游子,沉醉不知歸路。人稱“東方魯爾”,又謂“共和國長子”,為新中國工業崛起,曾孵化出無數神奇。第一爐火紅的鋼水噴涌,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凌空,第一艘萬噸巨輪入海,第一臺深海機器人大洋探秘,第一個軟件園報曉于知識經濟……。
無數個新中國第一,就從這里冉冉升起。北溫帶大陸氣候,陸地與海域面積各約15萬平方公里。更2177公里海岸線風光無限,惹萬余家外資企業,從開放的大海,奔涌搶灘。海浪有意,海風溫暖,而4200多萬遼寧兒女,迎八方友人,比海風更溫暖,比大海還多情。遼寧,將所創造的輝煌永載史冊,將以不懈的努力,頑強的拼搏,走向更加宏偉、燦爛的明天。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四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8.72萬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積 15.02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萬平方公里,北黃海7.19 萬平方公里。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56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9個縣、8個自治縣。省會沈陽市。
遼寧省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 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 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 西南與河北省毗連,與山東省隔海相望。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遼寧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本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東部的山地丘陵區。此為長白山脈向西南之延伸部分。這一地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鋼山位于撫順市東部與吉林省交界處,海拔1347米,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干,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340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梁,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布,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凌河發源地并流經于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9%。
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余條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布,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洼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氣候特點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2861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212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最低氣溫零下30℃。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年平均無霜期130-- 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 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五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參觀葫蘆島興城古城。
興城古城位于葫蘆島興城市區,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1430年,當時稱寧遠衛城,清朝時改稱寧遠州城。1620xx年,駐守此地的袁崇煥主持重修。當時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城池以外,在其周圍還構筑了眾多的溝壑、碉堡、防御墻等其他軍事設施,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古城也逐漸發展為明朝末年關外第一軍事重鎮。
古城作為山海關外明朝的重要衛城,見證了明亡清興的歷史更迭,歷經580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洗禮,如今又煥發了新的生機,先后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韻滄桑的興城古城,瑞氣升騰的溫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蕩漾的大海,桃源仙境般的菊花島,交相呼應,相得益彰,正成長為我國北方新興的沿海風景旅游勝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參觀游覽!
古城是一座正方形衛城,這種形制在我國是不多見的。城墻外表用大塊青磚砌成,里邊用巨石砌成。古城城墻四面正中各設一座樣式相同的城門。四座城門雄踞四方,雄偉壯觀,給人以固若金湯的安全感,城門上都筑有兩層高的門樓,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的四角設有方形炮臺,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現在城墻上擺放的大炮炮擊后金軍,擊中努爾哈赤,使他深受重傷,被迫撤軍,返回圣經的途中重傷而亡。行走在古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300多年前戰馬嘶鳴、硝煙四起的歷史煙塵。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興城古城南門延輝門。延輝門兩側的半圓形圍成叫做甕城。這里取的是甕中捉鱉之意,它的功能是保護城門。
古城東南角是一座魁星樓。‘魁星’是28星宿之一,亦稱‘文曲星’。古城的魁星樓因其他地理位置而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我們面前的這條大街稱為延輝街,街道兩側是以經營商業為主的舊式建筑,建筑不高,多為一二層。延輝街上矗立著兩座古樸壯觀的石牌坊,這兩座石雕藝術瑰寶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其優美的旋律回蕩在古城內外,給人以一種美德享受。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位于延輝街南端的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向北大約85米處,矗立著組大樂“登壇駿烈”坊。兩座石坊形制大體相同,都是方形坊木結構,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而且都是柱高樓小,更加顯得牌坊凌空矗立,古樸蒼勁。jing。祖氏石坊雖經歷300多年的風雨剝蝕,仍保存完好,這對于研究明清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石刻藝術和研究明清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內十字大街交叉處,即古城中心,建有一處鐘鼓樓。樓座上建有兩層樓閣,是舊時城內更夫為官衙及居民撞鐘擊鼓報時辰的場所,戰時則有預警及指揮作用。現已辟為文物陳列館,陳列興城出土的各類文物數百件,其中荷蘭牛皮大鼓為省內現存最大最完好的一面軍鼓。
文廟位于古城東南隅始建于1430年,占地面積1.68萬平方米,是東北三省最古老的、遼寧省境內最大的一座文廟,也是古城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群落。
文廟南墻之外、東西角門的兩側,各有一塊石碑,碑上面刻著同樣的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這就是從古至今的下馬碑,彰顯出這位功蓋天地“至圣先師”的威嚴。這座文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4米,是一組平面呈長方形的古建筑群。它是一座三進院的建筑群,照壁、欞星門、泮pan橋、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安排在建筑的中軸線上,整個建筑群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行走在這莊嚴肅穆、儒氣十足的孔廟中,心中不自覺地便生出一些恭敬、禮贊之情,不由得慨嘆孔子儒家思想的高深厚重。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游詞怎么寫六
遼寧概覽
遼寧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
全省國土面積14.8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292公里,近海水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有24種,其中硼、鐵、菱鎂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
全省地形概貌大致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列東西。遼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國家糧食主產區和畜牧業、漁業、優質水果及多種特產品的重點產區。全省有14個省轄市、100個縣(市、區),總人口4271萬人。
行政區劃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解放戰爭期間,遼寧地區曾先后建立過遼寧省、安東省、遼南行署、遼吉行署(部分地區)、遼北行署(部分地區)、熱河省(部分地區)等行政區劃。
建國初期,遼寧分為遼東、遼西兩省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五個直轄市。1954年6月兩省合并,五市改為省轄,正式成立遼寧省,省會設在沈陽。
1955年,中央撤銷熱河省,將其所屬朝陽等六縣劃入遼寧;同年成立遼陽、錦州、安東、鐵嶺四個專區分轄各縣,各市由省直轄;1958年第一次實行市管縣領導體制,撤銷專區;1964年又成立了沈陽、朝陽、遼南、錦州四個專區及盤錦墾區,實行市、專區、墾區領導縣體制。1969年內蒙昭烏達盟劃歸遼寧,1979年又劃出。1984年設立盤錦市,鐵嶺、朝陽市改為省轄,其所屬各縣不變,至此,再次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89年錦西升為省轄市,1994年更名為葫蘆島市。
截止20xx年底,全省下設14個省轄市、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56個市轄區。
自然地理
遼寧省位于祖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南瀕浩瀚的黃、渤二海,遼東半島斜插于兩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相呼應;西南與河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東北與吉林省為鄰;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
全省陸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5%。在全省陸地總面積中,山地為8.8萬平方公里,占59.5%;平地為4.8萬平方公里,占32.4%;水域和其他為1.2萬平方公里,占8.1%。
全省地形概貌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廂,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遼東、遼西兩側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均海拔200米的遼河平原;遼西渤海沿岸為狹長的海濱平原,稱“遼西走廊”。
遼寧省境內有大小河流30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7條,在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31條。主要有遼河、渾河、大凌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朝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遼寧省的主要水系。遼河是省內第一大河流,全長1390公里,境內河道長約480公里,流域面積6.92萬平方公里。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向往中南部匯集注入海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按利用現狀劃分,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7.65%,人均占有耕地約0.096公頃,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遼寧中部平原區和遼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帶;園地面積59.85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4.04%;林地面積569.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8.47%,是各類土地中面積最大的一類。
動物資源遼寧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7綱62目210科492屬827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68種,三類保護動物107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腹蛇、爪鯢、赤狐、海豹、海豚等。鳥類400多種,占全國鳥類種類的31%。
水產資源遼寧近海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有3大類520多種。第一類浮游生物107種;第二類底棲生物280多種,主要有蛤、蚶、鮑魚、海膽、牡蠣、海參、扇貝等;第三類游泳生物137種,包括頭足類和哺乳類動物。
植物資源遼寧有各種植物161科2200余種,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1300種以上。藥用類830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龍膽等;野果、淀粉釀造類70余種,如山葡萄、獼猴桃、山里紅、山梨等;芳香油類89種,如月見草、薄菏、薔薇等;油脂類149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雜料類、纖維類等。
礦產資源遼寧處于環太平洋成礦北緣,地質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配套,區位條件好。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其中已獲得探明儲量的有66種(不含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礦產、地下水和礦泉水),礦產地672處。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45種主要礦產中,遼寧省有36種620處礦產地。
歷史變遷
考古發現,早在40—50萬年以前,遼寧已是古人類活動的場所,營口金牛山猿人遺址與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比駕齊鳴。新石器時代,在這里居住的除漢族的先人外,還有東胡、肅慎等民族的先人。
當我國中原地區進入奴隸社會后,遼寧逐漸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夏、商、周時,畜牧業和手工業已有雛形,開始使用青銅器。步入封建社會,河北、山東等地居民遷至遼寧,開發遼河流域。這時,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使用,人口增多,土地開墾面積不斷擴大。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牧業、漁業、蠶業都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明朝中葉,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用武力、懷柔、聯姻等手段征服了東北的各族部落,定都新賓,建立了后金政權,獎勵移民開墾,關內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積再度擴大,使遼寧成為當時重要的糧食調出區之一。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國號為大清,女真族逐步強大,至福臨繼位后,統一中原,建立了清王朝,國都由盛京(沈陽)遷至北京。遼寧因是大清的“發祥地”,劃歸盛京特別行政區管轄。
鴉片戰爭后,外國勢力開始瓜分中國,俄國首先將遼寧劃為其勢力范圍,而后,日本勢力侵入遼寧。1931年9月18日,駐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突然炮擊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致使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并策劃建立了偽滿洲國。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官僚資本憑借壟斷權,對工礦企業的器材、設備進行盜賣和破壞,遼寧經濟被摧殘殆盡。解放戰爭中,我軍在東北發動了著名的“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萬,取得東北全境解放的重大勝利,至此,遼寧沖出黑暗,走向光明。
人口與民族
遼寧省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除漢族以外,還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67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6.02%。少數民族人口絕對數列全國第五位;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例,排在西藏、新疆、廣西、寧夏、云南、貴州、內蒙古等省區之后,居第十位。
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xx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6.5萬人,鄉村人口1712.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6.2萬人,出生率6.06‰;死亡人口22萬人,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長率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