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以及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學工作計劃是一個有效組織和安排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教學工作計劃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一
2.把握作品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寫景。
1.把握作者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多角度寫景。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導入。
2.明確學習要點。
1)古文學習要點(朗讀、翻譯、內容理解)。
1.誦讀。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示范讀。
3)師生互讀。
4)師生借鑒讀(觀看朗讀視頻)。
設計意圖: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磁環一意在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
1)學生結合工具書理解詞句。
2)班級交流與展示。
3)教師預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曉霧將歇。
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理解課文內容,班級展示。強調重點詞句,為課文的理解蓄勢。教師適合推出預設譯文,供學生參考。
3.內容研討。
1)主問題:作者寫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學生在讀課文理順思路。
班級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總領全文----描繪景色---議論總結。
2)探究內容。
作者寫景沒點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試做分析。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山水映襯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
這句話山中之靜景。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木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麗輝煌的氣,新宜人,充滿了萬物勃發的生機。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
這句話山中之動景。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畫面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
明確感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理順作者的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合)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質疑與探討(理解駢句)。
的句式特點。
設計意圖:拓寬課堂容量,引導學生能夠從句式角度理解課文的表達,為以后學習賞析奠定基礎。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線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設計意圖:在理解作者寫景的同時,能夠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現代語言在線作者筆下的美景,進而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二
1、準確流利朗讀并背誦課文。
2、分析、理解、賞析文章的意境,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并賞析文章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展評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導入。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寫景狀物的文言文,今天我們再次跟隨陶弘景的腳步,去領略一番祖國的山川之美。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題,應該如何斷句?(屏顯:答謝中書書,不加標點)。
生自由回答,并說明理由。
師補充解題:答,答復;謝中書,姓氏加官職是一種敬稱;書,書信,一種文體。這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回信。那么這封信里寫了什么呢?請大家齊讀課文。
(二)美文初讀。
生齊讀課文。(提示重點字音:頹,與)。
本文出現了較多古今異義詞,請找出來。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師補充:歇,頹,鱗,四時,與)。
同學們對文中字詞已經了解了,再讀課文希望讀出點味道來,在節奏和韻律上下點功夫。
生再讀課文。
(三)美景再現。
同學們都讀得很流暢了,為我們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礎。“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川的美麗,自古以來都為人津津樂道。陶弘景筆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請同學們用美景再現的方式,將它翻譯出來。
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討論,五分鐘后,我們進行眼明手快小游戲,屏幕上隨機出現一句原文,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看誰翻譯得又快又準確!
(生討論,五分鐘后搶答翻譯)。
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把幾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語言還原了,下面我們再讀課文,試著把作者觀賞這美景的心情也還原出來。
(生再讀課文。)。
(四)美感尋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達了極致的贊嘆之情,他為何發出這樣的感嘆?請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橫線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從景物、描寫方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方面賞析。
(屏顯: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組討論)。
山水相映,五彩斑斕,生意盎然,實是欲界之仙都啊!難怪陶弘景對此帶有滿滿的贊嘆,現在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感受我們找尋到的山川之美。
(配圖誦讀課文)。
(五)美情體悟。
實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誰都能領略到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為何唯獨陶弘景能有這樣的領悟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顯作者背景,請一同學朗讀)。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時就入南朝為官,在朝廷任職20年。37歲這年,陶弘景辭官隱退,隱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給予的有力支持,親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書“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懷抱之中,并為道家仙風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詔書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決心。提筆寫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明確: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賞,卻不能獻給君王。
生:沒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來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師:可以看出陶弘景是個怎樣的人?
生自由回答:厭倦官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寄情山水……。
這是鐘情于山水的陶弘景,這是熱愛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呢?現在我們試著通過背誦課文,體會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圖,音樂,生背誦課文。)。
(六)小結。
千百年來人們對山水之美津津樂道,我們通過對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學們游歷名山大川時也要學著用美的文字再現美的景致。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三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四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答謝中書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靜態、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靜態、色彩) (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 (動態、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 ,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五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優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景的巧妙。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題解。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三)作者與背景。
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作者簡介: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疑答疑。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與:參與,欣賞。
3、指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
(五)合作探究。
1、總領全文的一句話是什么?(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全文圍繞哪個字展開?(美)。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四季,晨昏。)。
4、寫了哪些景物?(有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
5、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作者按什么樣的順序來寫的?
(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由早到晚。)。
6、活動:這短短的幾句話里蘊含著多少美呢?請你帶上發現美的眼晴,當一次小導游,用“我從_______,看到______之美,尤其是___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確: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嘩嘩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體現出一種向上的氣勢)。
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綠,石壁五色交輝。尤其是“交輝”用得好,(交相輝映,共增山色)。
這里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霧繚繞,猿啼鳥鳴;傍晚紅日西沉,沉魚競躍。尤其是“將歇”、“將頹”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
這里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峰的靜,流水的動;你看青林翠竹的靜,五色交輝的動;你看曉霧將歇的靜,猿鳥亂鳴的動。尤其是“亂鳴”、“競躍”用得好,(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七)總結。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六
答謝中書書》,開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來,人人樂道。
教學目標:
1.誦讀古文,積累實詞。
2.把握作品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寫景。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多角度寫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導入。
二、揭示課題,明確學習要點(檢查預習)。
2.明確學習要點。
1)古文學習要點(朗讀、翻譯、內容理解)。
三、課文內容研討。
1.誦讀。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示范讀。
3)師生互讀。
4)師生借鑒讀(觀看朗讀視頻)。
設計意圖: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磁環一意在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
1)學生結合工具書理解詞句。
2)班級交流與展示。
3)教師預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曉霧將歇。
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理解課文內容,班級展示。強調重點詞句,為課文的理解蓄勢。教師適合推出預設譯文,供學生參考。
3.內容研討。
1)主問題:作者寫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學生在讀課文理順思路。
班級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總領全文----描繪景色---議論總結。
2)探究內容。
作者寫景沒點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試做分析。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山水映襯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
這句話山中之靜景。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木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麗輝煌的氣,新宜人,充滿了萬物勃發的生機。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
這句話山中之動景。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畫面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
明確感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理順作者的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合)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質疑與探討(理解駢句)。
的句式特點。
設計意圖:拓寬課堂容量,引導學生能夠從句式角度理解課文的表達,為以后學習賞析奠定基礎。
四、朗讀成誦。
五、課后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線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設計意圖:在理解作者寫景的同時,能夠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現代語言在線作者筆下的美景,進而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七
答:答復。謝中書:謝征,作者的朋友。中書,是謝征的官職。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寫作背景簡介。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八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朗讀法、討論法
一、導語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現了嗎?
預設:讓學生發現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柔并濟。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交輝”,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李賀”。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競,逐也。——《說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現、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所發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現。
預設:(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先請學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梁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爭連綿不斷,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小結: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皇上很不解,問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在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后,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后,一齊誦讀。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計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機脫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九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一、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動靜結合(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四、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弦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背誦全文,并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u盤。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于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眺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37歲辭官隱居于茅山,繼續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二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體會縝密的結構和凝練的語言特點。
3.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前,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談一談對山水自然之美的體驗和感受,啟迪。
學生以審美的心態來學習這篇課文。
2.本文的語言凝煉生動,富有音韻美,在翻譯、理解之前能夠引導學生多加以。
誦讀。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一處風景,并談談感受。
二、解題。
引導學生培養從題目中獲取信息的潛力。
要點:謝中書指謝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機密文書的中書鴻臚,所以稱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實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我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從“答”中能夠看出,本文是作者寫給謝徵的回信。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讀后引導學生發現本文語句上的特點: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節奏。
2.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譯文,劃出疑難,討論交流。群眾解疑。一個學生譯文,大家訂正。
3.落實重點詞語:
四時具備四時:四季。..。
曉霧將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沉鱗:潛游水中的魚。...。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那里指欣賞。奇:奇異,奇妙。..。
四、欣賞分析,體會文章內涵及特點。
1.文中哪個詞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點?明確:山川景色的秀麗,自古以來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
在資料上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也表達了自己期望與古今往來的文人雅士比肩。結構上總領全文。
一個“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點。
2.文中哪些語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達了什么感情?
明確:語句:從“高峰入云”到“沉鱗競躍”。感情:歸隱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脫俗,欣然自得。
3.本文語言的優點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四字短句,語言凝練,意蘊豐富。
4.根據課文資料,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總結。
本文寥寥六十八個字,就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晨昏,山川草木,飛禽游魚,使文章清幽雋雅,像一首優美動人的山水詩,像一幅怡神悅情的山水畫,讓人欣賞不夠,回味無窮。
板書設計:總(統領全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寫作手法)黃昏。
(具體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輝青林翠竹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清流見底四時俱備猿鳥亂鳴沉鱗競躍。
(江南山川秀美圖)“人間仙境”
感嘆抒懷:欲界仙都....。
總(酷愛自然,歸隱林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見,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描寫。所寫之動態,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靜態、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靜態、色彩)(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動態、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五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謝中書書教案(實用16篇)篇十六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古時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