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學評價的依據,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來規劃和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文檔,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教學進程的順利進行。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份完整的教案模板呢?一個好的教案模板應該包括清晰的教學目標和詳細的教學步驟,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教師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夠給教師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發。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一
4、運用地圖,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范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過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沖積而成,亞馬孫平原是有哪條河流沖積而成的呢?
二、亞馬孫河。
1、引導學生觀察圖3-41,思考:亞馬孫河的發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閱讀思考。
3、思考:為什么亞馬孫河能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過渡)巴西工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圖,了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2、引導學生閱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點。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
作業布置。
見基訓。
板書設計。
第六節巴西。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
3、氣候: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二、亞馬孫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長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概況:南美洲經濟勢力最強的國家。
2、表現:工業體系完整水平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3、資源:鐵礦、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文檔為doc格式。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點:
(1)讓學生掌握歐洲西部主要國家的名稱、位置、特點,說明本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環境特征。
(2)認識歐盟以及歐盟在本地區及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理解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說明制造業在在本地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
(4)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明確獨特自然環境對地區農業、畜牧業的影響。
(5)了解歐洲西部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繁榮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其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
歐洲西部的經濟發展特點。
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1、位置、范圍(讀圖并歸納)。
歐洲西部地區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
2、本區國家眾多,人口稠密。
3、關于歐盟。
1定義歐盟?
2為什么要建立歐洲聯盟?
3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哪些利益?
[活動1]。
活動目的:讓學生讀圖了解主要的歐洲國家和首都了解歐洲的政治地圖的格局。
活動要求:1找出歐盟的15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
2找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首都。
[活動2]。
活動目的:通過分析圖表和數據,從對外貿易的角度體現歐盟在世界的經濟地位。
活動要求:讀圖并說說歐盟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當今世界經濟狀況呈現一超多級的發展。
第二、本區進出口額在世界上的比重,出口大于進口。
第三、為什么以輪船的圖形表示本區進出口的`比重呢?
第四、由圖中可以看到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發展迅速,但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二、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
指導學生讀圖“不同國家gdp與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數的關系”
要求: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制造業的從業人數方面的相關性,更直觀地表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
分析:1圖中選取的德、法英是本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尤其以德國最為突出。
2發展中國家則以三個不同類型的亞洲國家為代表。
工業落后,資源匱乏的山國尼泊爾。
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印度。
單一經濟問題突出的農礦業國家馬來西亞。
3圖表表明,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困,與其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水平較低,從業人數比重少直接相關。
[活動]。
活動目的:了解歐洲西部工業中心及一些著名的工業區。
活動要求:對照政區地圖,說出本區主要的工業中心分布在哪些國家?哪些方位?
1、歐洲西部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
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2、主要工業區:
德國的魯爾區。
法國的巴黎盆地。
英國的倫敦。
英格蘭中部地區。
三、傳統的畜牧業。
提問:為什么歐洲人愛吃牛羊肉?
引導學生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條件。
1、地理位置: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
2、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地形:以平原為主的地形。
總結:歐洲人的飲食結構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歐洲農業結構多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相結合,以畜牧業為主。
[活動]。
活動目的:了解歐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活動要求:p63頁。
四、繁榮的旅游業。
旅游業是目前世界經濟中創匯最高的行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就業部門。
提問:結合教材p65頁圖“歐洲的旅游勝地”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來歸納本區的旅游資源,分析旅游業的發展條件。
[活動]。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
活動要求:p66頁。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三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排第六的國家,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澳洲大陸面積769萬平方公立,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最小的大陸,南北長約3,700公里,東西寬約4,000公里。
澳洲平均海拔僅330公尺,是平均高度最低的大陸。最高峰科西科山也只有2,228公尺高。地形雖然不高,但澳洲的地形地貌卻相當豐富多樣。無論是雄偉的烏魯汝(艾爾斯巖),或東澳鬼斧神工的蜂窩山,都令全世界的觀光客趨之若騖。
澳洲地表風光的差異極大,中西部遍布著巨巖、沙漠于高原,往東則是傾斜的臺地、平原以及狹窄的海岸地形。澳洲的海岸地形相當豐富,從悉尼以西懸崖峭壁的藍山,布里斯班以西聳立著火山口巖頸的玻璃屋群山,到阿德萊德西部平坦的南岸大草原,讓澳洲的海岸區除了有廣闊的沙漠以外,還以多變幻的地表風貌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植物。
毛利與達令河是澳洲境內最長的水系,它所灌溉的毛利達令盆地范圍達100萬平方公里,相當與澳洲大陸面積的14%。在澳洲大陸中央的艾爾湖,是個廣達9,000余平方公里的大型咸水湖,大部分時間都呈現干涸狀態。
澳洲約有1/3的陸地位于南回歸線以北,其余地區則延伸至南緯39度。澳洲大約70%的地區都是干燥或半干燥地區,中部地區大多不適合人類居住。澳洲的11個主要沙漠,即已占據澳洲陸地20%的面積。而因為雨量過少,澳洲1/3以上的地區幾乎都可以稱作沙漠地帶。
澳洲的平均降雨量為465公厘,但每年降雨量差異很大,降雨的地點也極不平均。艾爾湖盆地是最干燥的地區,平均年降雨量不到125公厘;塔斯馬尼亞東北部與西南部的熱帶地區,則是雨量最豐沛的地區。
即使如此,澳洲沿岸地區仍有灌溉良好的土地。而這些地方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帶。澳洲人在自己的國家內就能體驗多種不同的氣候,從最北端炎熱而潮濕的熱帶氣候,到中部東西海岸的溫暖宜人,甚至更涼爽的南部海岸和塔斯馬尼亞。澳洲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與相當溫和的冬季,在人口密集區也幾乎不下雪。澳洲的最高溫記錄于1889年出現在東北部內陸的科隆古里,為攝氏53度;而最低溫為零下23度,于1994年出現在科西科山附近雪原的夏緣蒂隘口。
澳洲共有三個時區:位于東海岸的各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首都特區、塔斯馬尼亞州)和中國的時差為2個小時(北京時間+2小時),中心地區(南澳州和北領地)與東部時間時差為30分鐘(北京時間+1.5小時),西部地區(西澳洲)與東部時差2個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另外,原則上從10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天到3月份的最前一個星期天為止,在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首府特區,塔斯馬尼亞州(該州從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實行夏令時(被稱為“白天節約”制)。這時候這些州和中國的時差又將增加1個小時,也就是說實行夏令時的悉尼和中國的時差將會是3個小時。但是,夏令時的實行和起始時間各州每年都又規定,需即時確認。
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小,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自流盆地(澳大利亞大盆地),東部為大分水嶺。
4、墨累河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從東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氣候具有半環狀分布的特點,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面積大。
鴨嘴獸,考拉等。
7、澳大利亞羊的數量特別多,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8、澳大利亞農牧業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
9、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品出口比重大,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0、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四
1、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范圍、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亞地形和氣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看景觀圖片和澳大利亞古老生物錄像(或vcd盤),運用小組探究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記住主要的動物名稱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亞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因而有了獨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過引導學生采用合作學習、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分析本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分布圖及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分析出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并通過填圖記憶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分布。
3、讓學生讀圖,采用自主式學習法找出人口、城市、礦產的分布式,再用小組研究式分析出區域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目標。
1、學生通過探究澳大利亞人與環境的關系,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2、學生通過澳大利亞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2、澳大利亞以發達的農牧業、工礦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2、分析區域地理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
三、課時安排。
二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第一課時。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見到了澳大利亞的國旗、國徽,就相當于來到了澳大利亞。因為我們知道,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所以,在任何時候,見到我們中國的國旗、國徽,就像是看到了我們的國家一樣親切。我們一定要愛護國旗、國徽呀!(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教師簡單小結介紹:同學們很快發現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動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獨特的,它就是形似鴕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鹋。同學們將它和你見過的鴕鳥比較一下各有什么特點?(鴕鳥能負重,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只起到輔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亞人在國旗上都要做上動物的標記,說明澳大利亞的動物一定非常獨特和可愛。那么,同學們就來詳細地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學生自學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動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鴕鳥鴯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
老師播放有關錄像或vcd,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自學了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的珍奇動物,從進化的角度講,這些動物都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種類,現成為人們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亞也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二、面積、人口與城市。
教師承轉:為什么澳大利亞保存了這么多古老的動物,而且成為這個國家特有的動物呢?這些特有的動物和澳大利亞自然地理特點有什么關系?我們只有對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評論。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澳大利亞這個國家。1、展示課件: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圖和大洋洲圖。看書上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具體位置,結合大洋洲圖,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澳大利亞位置特點及領土組成。(澳大利亞位于赤道以南,是個南半球的國家,周圍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圍,南回歸線從中間穿過。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在拉丁語中意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之所以保存著特有的動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長期隔離造成的。
2、教師播放有關地球演化的錄像帶,同學們討論思考下列題目。
(1)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自然環境比較單一,生物的進化速度減慢,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大陸也長期孤立存在,為什么沒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極大陸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教師引導:從時間、環境、天敵等方面考慮。
3、教師承轉:澳大利亞生物獨特,面積、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樣的特點?
提問: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是世界面積第六位的國家,其面積數是多少?(769萬平方千米)。
教師補充:澳大利亞是大洋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數只有1875萬人。同學們計算一下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大約2.5人/平方千米)。
教師小結:人口密度大約為中國的1/45,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城市怎樣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在東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爾本)。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點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點。
4、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本國著名城市的圖片。
教師播放有關著名城市的錄像或vcd,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
教師播放悉尼標志性建筑——悉尼歌劇院景觀,提醒學生為什么的成功的綠色奧運會能在悉尼舉行?(擁有白帆逐浪的海,細膩迷人的沙灘,街道處處野芳幽香,佳木秀麗,海鷗盤旋,有聞名世界的建筑藝術經典——悉尼歌劇院、悉尼塔、海港大橋等)。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城市的分布與自然原因和歷史原因都有關系,下一節我們再詳細分析。
(二)第二課時。
一、“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導人新課:上節課我們討論了澳大利亞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亞的經濟狀況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問題。
2、教師提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產品嗎?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在一些羊毛衫的標簽上,發現標有“100%澳毛”字樣,這些羊毛衫全部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織成的。還有毛線、皮衣等)。
小結引入: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3、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養羊業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所以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讓學生學習了解76頁閱讀材料,了解澳大利亞養羊業的歷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后來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這種羊產毛量高,現在,澳大利亞大部分是這種羊)。
教師小結:我們了解了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的發展史,是由于自然環境適于綿羊的生長,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國的自然條件:提示從地形、氣候等方面來考慮。
4、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分析澳大利亞的地形適于發展養羊業的條件。((1)東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嶺。(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
指導學生讀圖:澳大利亞地形圖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亞最大河流,北艾爾湖——地勢最低,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導學生分析農牧業與地形的關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發展農業與牧業也不同)。
5、出示氣候圖:討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特點及適于發展養羊業的條件。
(1)找出南回歸線,看看它穿過澳大利亞的位置,說出澳大利亞在五帶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討論分析其分布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特點及適于發展農牧業的條件(中西部、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較干燥,適宜牧畜過冬和繁殖)。澳大利亞70%的羊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為什么?(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干燥,這些既適合于畜牧業又適合農業)。
6、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人民充分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并且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錄像,了了解一下自動剪毛、機械化耕作的農場情景,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7、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農牧業(板書),主要的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綿羊數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其次牛肉、小麥出口也較多。
教師承轉:澳大利亞不僅有發達農牧業的優越條件,發展工礦業的條件也得天獨厚(引入)。
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教師展示澳大利亞礦產分布圖,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重要礦產?說出它們各自的分布地區。(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礦: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銅礦:分布在東北部;還有金礦、石油、鋁土礦、鉛鋅礦、錳礦、鎳礦等等)。
教師小結補充:澳大利亞確實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埋藏淺、質量優、儲量大等特點。
2、教師強調:二戰后澳大利亞利用豐富的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了采礦業、冶金業和機械制造業,現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源之上的,澳大利亞開采的礦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由于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稱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工礦業。20悉尼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亞發達的服務業。目前,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已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其經濟支柱。同學們,你認為在服務方面可為中國的2008年的奧運會提供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教師提示:可以從城市環境、城市建設、全國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環境方面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書設計。
古老的動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館。
產生原因。
地廣人稀。
二、面積、人口與城市。
主要分布在東南部。
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發達的農牧業。
四、“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發達的工礦業和農牧業。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五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結構,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標本的種類。
能力目標:
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訓練學生規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標:
1、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訓練,對學生進行遵守實驗室紀律的教育和愛護公共財物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2、在實驗中,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于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知識體系圖解。
本節教學內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練習使用顯微鏡”是學生步入中學后的第一節實驗課,課本從取鏡、安放、對光、觀察到收鏡,每一個步驟都詳細敘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認真組織并上好起始實驗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紀律,對于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的重點是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在學習過程中,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了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為下一節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法建議。
這節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實驗課,因此,開始實驗操作前,應進行實驗室規則、愛護實驗設施的教育,注意將實驗過程組織好。
這一節課的重點要放在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上。這一節課不要求觀察載有實驗材料的玻片標本(只要求觀察諸如貼有“上”字薄紙的代用玻片標本)。目的也在于讓學生弄清楚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達到教學目標:
(2)盡量的讓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反復多次練習,以提高學生記憶的牢固性;并把學與用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記憶的形象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觀察細胞的用具。
重點: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難點:第一次實驗課的組織。
教學手段:以學生個人及小組活動為主。
教學設計思路: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圖表示得很清楚,教師不需要講的過多或過細,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教師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顯微鏡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本節內容為1課時。
導入:顯微鏡是一種可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體放大的儀器。
活動一:學習顯微鏡的各部分的結構及用途。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9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利用實物觀察并記憶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用途。
(觀察前,教師需先講解顯微鏡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把顯微鏡靠在胸前,平穩的置于桌面。)。
2、同組同學相互考查記憶結果。
3、請幾位同學上講臺利用掛圖或實物講解。
教師總結(重點介紹反光鏡、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活動二: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學生對照課本p8—10的圖片和相關文字,按要求用顯微鏡觀察“上”字裝片。
2、由于對顯微鏡使用還不夠熟練,要求學生練習時動作要輕,以免損壞顯微鏡。
教師對學生活動進行巡視,并急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教師總結:顯微鏡的操作過程提問: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數的計算。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得出結論:1、物像與實像相反。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活動3:學習玻片標本的類型。
組織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一片樹葉,感受在顯微鏡中的視野狀況。
提問:為什么視野中看不到圖像?如何才能在顯微鏡下到樹葉的微觀結構?
組織學生討論、設計方案、匯報。
教師總結:顯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玻片標本的種類。
(1)永久性玻片標本:可長期保存。
(2)臨時性玻片標本:不用長期保存。
組織學生閱讀p10玻片標本的類型,并在給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對應的切片、涂片、裝片。
三、作業:完成實驗報告冊。
板書設計:
第一節觀察細胞的用具。
一、顯微鏡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
二、玻片標本:
切片。
涂片。
裝片。
探究活動。
自制簡易顯微鏡。
目的:通過自制顯微鏡,了解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材料:圓形花鏡片兩個;馬糞紙(鞋盒也可)一張;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小鏡片一個;鐵絲和圓釘若干;乳膠;小木條。
制作方法:
1、取長15~20厘米馬糞紙,寬以花鏡片周長為準,寬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狀。
2、用透明膠條將花鏡片分別固定在紙筒兩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塊,中央開直徑為1厘米孔一個。
4、在三合板一邊的中點和相對的兩角處各粘一個高5~8厘米的木條腿。
5、在三合板(相當于載物臺)的上面兩后腿的中間位置豎直粘一個高20厘米的小木條。
6、用鐵絲(10號鉛絲)彎成一鏡筒支架。一端套住鏡筒,另一端固定豎直木條上(手動其一端可使鏡筒上下移動)。
7、在三合板下面,用鐵絲彎一個反光鏡支架,將小鏡片裝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時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動鏡筒時要輕慢和穩(放大倍數依花鏡的度數而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六
澳大利亞(australia),是全球占地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是世界上唯一獨占整個大陸的國家,也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不僅國土遼闊,而且物產豐富。澳大利亞國境東南鄰近新西蘭,西北鄰近印度尼西亞,北邊靠近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它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陸,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島及單一國家的大陸,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于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陸,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干燥的沙漠,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于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干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干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七
1.使學生了解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水文、動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亞豐富的資源條件;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規律;了解“坐在礦車上”和“騎在羊背上”的含義。
2.通過閱讀分析澳大利亞地形圖,農牧業分布圖,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技能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澳大利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認識到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的道理,加強對學生的人地觀教育。
教學重點。
1.從地形和氣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
2.澳大利亞的主要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錄像:袋鼠。
師: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動物?是哪個國家特有的嗎?
生: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袋鼠。
師:今天咱們就來學習澳大利亞.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生:(略)。
師: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是一個獨自占有一個大陸的國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亞大陸分布著豐富的古老生物物種。(播放“澳大利亞動物園”視頻資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駝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等等。看到它們,仿佛進入到遙遠的地球演化年代。
師: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有兩種特有的動物,
你知道它們是哪兩種嗎?(出示澳大利亞國徽)。
生:袋鼠和鴯鹋。
師: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袋鼠拖著美麗的長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袋鼠”,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潔凈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它比鴕鳥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會飛翔,但善于飛跑,由“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稱號。
師:其實,澳大利亞還有許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樹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亞稱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下面請同學們來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澳大利亞長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對生物的進化會有什么影響?
(2)南極大陸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得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師:對問題進行總結。(分析1: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長期獨自占領著南半球的一塊大陸,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種類;2:南極大陸由于自然條件太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沒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師:請一名同學來讀一讀有關澳大利亞動植物資源種類的閱讀資料,同學們可以從中體會一下澳大利亞這個“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含義。(可以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生:談自己的具體體會和感受。
師:(過渡語)澳大利亞盡管古老的動植物多,但如果從數量的多少來說的話,澳大利亞在世界上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國家居然有將近2億頭羊,是世界上擁有羊最多的國家。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生:回答、舉例等。
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可謂是大發“羊”財。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
師:其實,澳大利亞不僅羊養得好,其他的農牧業部門也十分發達。下面,我們來看看澳大利亞人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的。
師:請同學們看圖8.37“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并從圖中找出澳大利亞的四大農牧業區:“粗放牧羊區”“粗放牧牛區”“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生:回答。
生:因為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質量比較好,含鐵量很高。
師: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礦石產量高,礦產品出口創匯額占總出口額的很大部分。(請一個同學閱讀教材p78頁的閱讀材料“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所以,人們就稱澳大利亞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生:(略)。
師:英國移民首先到達澳大利亞,建設城市,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請同學們思考:假如是你先發現澳大利亞,你準備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結合澳大利亞氣候圖。)。
生:學生暢所欲言。
師:澳大利亞東南沿海人口稠密,這一帶有較好的港口,對外聯系便利,大城市相繼出現,如首都堪培拉,全國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爾本都位于這里。因此,澳大利亞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出這些城市。
生:讀圖,查找城市。
師:(小結)。
南太平洋上有個國家,它的環境很美,那里的人“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被特有動物簇擁著,正揚著悉尼的白帆駛向世界。這就是咱們今天講的澳大利亞。
5.初一下冊地理俄羅斯教案。
6.澳大利亞地理知識。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八
澳大利亞屬于東半球。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有很多獨特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簡介。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后抵此。1788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為堪培拉。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因此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澳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其也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創始成員,也是聯合國、20國集團、英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九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最大的河流是墨累—達令河。讀圖8.38p75,了解澳大利亞的經緯度位置、地形。讀圖8.39p76,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
2、澳大利亞有許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代表動物有袋鼠、鴯鹋、考拉、鴨嘴獸等(前兩種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
3、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此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區,讀圖8.37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
4、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20世紀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
1、知識目標。
(1)了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在中東地區及世界中的影響。
(2)通過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
(3)通過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和圖片,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2、能力目標。
(1)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提高學生們的收集資料、處理資料、對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2)學生通過對世界上熱點地區或者熱點問題的原因分析,學會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生通過簡單分析中東成為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和公正、平等的觀念。
(2)學生通過了解巴以沖突的一些事例,形成對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理解,初步形成處理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和種族之間的正確態度,逐步養成同情弱小、不畏強權的價值觀。
(3)讓學生們走入生活,走入社會,去開拓他們的視野,進一步關注國家的發展及國際時事政治,成為新時代的中學生。
二、重點難點。
1、中東地區成為世界熱點地區的原因。
2、作為主要矛盾的雙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如何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局勢。
三、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略)。
板書:中東。
了解中東:
1、幻燈片: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
教師:解釋中東,“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來源是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2、幻燈片:中東政治地圖(學生指圖說出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
教師:“中東”地區的范圍沒有明確的劃分,它是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國家和地區的總稱,總面積為7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阿拉伯國家。
板書:三洲五海之地。
學生活動:[幻燈片]。
(1)閱讀課文,了解中東的地理位置。
(2)讀圖8.3。中東聯系了哪些大洲和大洋。
板書:
三洲:亞洲、歐洲、非洲。
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
(3)完成p52活動題第(1)題。
(4)100萬噸石油從波斯灣通過海運到俄羅斯要經過哪些海洋和海峽?
(5)對比圖6.4和圖8.3,說說中東和西亞范圍的差別。
承接:中東除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也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地區,在這里沖突和戰爭不斷發生。
板書:長期的熱點地區。
學生活動:[幻燈片]。
(1)閱讀課文,了解中東的以前和目前的狀況。
(2)列舉中東主要戰爭。
(3)你所了解的發生在中東地區的戰爭?
學生:自由發言。并且由其他同學點評。
學生總結:印象中的中東地區。
全課總結:
鞏固練習:
1、填圖冊。
2、課堂習題。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一
1.了解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水文、動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亞豐富的資源條件;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規律;了解“坐在礦車上”和“騎在羊背上”的含義。
2.通過閱讀、分析澳大利亞地形圖、農牧業分布圖,進一步培養讀圖用圖的技能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澳大利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認識到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認識到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的道理,加強人地觀教育。
教學重點。
1.從地形和氣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
2.澳大利亞的主要礦產資源及其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從地形和氣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地區差異的原因,進而理解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主要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等。
教學準備。
自制幻燈片、錄像片段等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板書設計。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錄像)澳大利亞風光。
師:同學們想知道這段視頻播放的是什么地方嗎?
(課件展示)世界地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
引導讀圖:出示“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并閃爍澳大利亞部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以下問題,明確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生:(略)。
師: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是一個獨自占有一個大陸的國家。(播放“澳大利亞動物”視頻資料)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亞大陸分布著豐富的古老生物物種。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養育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鴕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等等。看到它們,仿佛進入到遙遠的地球地質演化年代。
下面,請同學們從“大陸漂移”學說的角度來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澳大利亞長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對生物的進化會有什么影響?
(2)南極大陸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得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師:對問題進行總結。
分析1:澳大利亞很早與其他大陸分離,長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傳播,致使大陸上沒有其他動物與它們進行生存競爭;澳大利亞形成后沒有發生過大的褶皺運動,地殼一直比較穩定,自然條件比較單一,故動物進化緩慢。
分析2:南極大陸由于自然條件太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沒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師: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有兩種特有的動物,你知道它們是哪兩種嗎?(出示澳大利亞國徽)。
生:袋鼠和鴯鹋。
師: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袋鼠拖著美麗的長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袋鼠”,跳躍著行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潔凈的城市里。有“跳高、跳遠冠軍”之稱。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它的體積僅次于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
師:請同學讀一讀p74頁有關澳大利亞動植物資源種類的閱讀資料,同學們可以從中體會一下澳大利亞這個“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含義。(可以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生:略。
師:(過渡語)澳大利亞盡管古老的動植物多,但如果從數量的多少來說的話,澳大利亞在世界上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國家居然有將近2億頭羊,是世界上擁有羊最多的國家。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生:略。
師: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可謂是大發“羊”財。
師:澳大利亞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羊呢?
師:請同學們從圖中找出澳大利亞的四大農牧業區:“粗放牧羊區”“粗放牧牛區”“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討論:為什么牧場主們要把牧羊場建在這些地方呢?
小結:西部、北部、中部地區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積的平原,有優良的牧草,沒有大型肉食動物,因此適合露天圍欄放養。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區,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展耕作業,二者在時間上不會發生沖突,所以發展混合農業。
討論: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有何特點?
小結:澳大利亞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區,較為干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以粗放為主。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干燥,這樣的氣候特點適宜畜牧業,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
師:其實,澳大利亞羊養得好,農牧業部門十分發達。歸納起來是澳大利亞人是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的。
生:略。
生:因為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質量比較好,含鐵量很高。
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多達70余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鉆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和第三大鋁、黃金出口國。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
(學生閱讀教材p78頁的閱讀材料“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師:到20世紀70年代后,澳大利亞的服務性行業迅速發展起來。
生:略。
師:英國移民首先到達澳大利亞,建設城市,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請同學們思考:假如是你先發現澳大利亞,你準備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結合澳大利亞氣候圖)。
生:學生暢所欲言。
師:澳大利亞東南沿海人口稠密,這一帶有較好的港口,對外聯系便利,大城市相繼出現,如首都堪培拉、全國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爾本都位于這里。因此,澳大利亞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出這些城市。
生:讀圖,查找城市。
師:(小結)南太平洋上有個國家,它的環境很美,那里的人“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被特有動物簇擁著,正揚著悉尼的白帆駛向世界。這就是咱們今天講的澳大利亞。
注:如還有時間,播放“澳大利亞特有動物”的視頻資料。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二
新南威爾士,澳大利亞轄州,簡稱新州或nsw。該地位于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以北、昆士蘭州以南,東瀕太平洋,首府在悉尼。
新南威爾士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州,擁有世界最大之一的天然良港悉尼港。
從地理區域上可分成沿海低地、大分水嶺與西部平原。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旅游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農畜產品在澳大利亞占有重要地位。
工業部門多,鋼鐵工業最為突出,機械制造業、紡織業等都很發達。
主要城市有悉尼、紐卡斯爾、臥龍崗等。著名景點有:悉尼歌劇院、海港大橋等。
“陽光之州”---昆士蘭州。
昆士蘭州(queensland)位于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西與北部地方及南澳大利亞州相接,南鄰新南威爾士州,北瀕卡奔塔利亞灣。是澳大利亞的六個州之一。
昆士蘭州約有54%的面積位于南回歸線以北,降雨量少,氣候溫暖、陽光明媚,有“陽光之州”的美譽。
昆士蘭州有許多著名景區,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昆士蘭州有多個主題公園和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礦產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礦業、農業和旅游業是該州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
昆士蘭州的首府為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
“現代藝術之州”---維多利亞州。
維多利亞州位于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南沿海,西北部分別與南澳大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相鄰,是澳大利亞最小的大陸州。東北部是峰巒聳立的山區,海拔多在1000米至米之間,東南部分布著廣袤的森林、眾多的巖洞和湖泊,西部是廣闊的丘陵、草原,素有“花園之州”的美譽,被稱為“澳洲縮影”,是澳大利亞傳統經濟大州,也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密集、工業化程度最高、農牧業生產最為發達的一個州。
“自然絢麗之州”---南澳大利亞州。
南澳大利亞州是澳大利亞面積第四大州,位于西澳大利亞州以東,北領地和昆士蘭州以南,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以西,南冰洋(southocean)和大澳大利亞灣(greataustralianbight)以北,也是澳大利亞大陸唯一一個與所有的州和領地接壤的州。
首府是阿德萊德。
西北部為澳大利亞西部高原一部分,多沙漠和半沙漠,人口稀少。東北部為大自流盆地區域,地勢低洼,有艾爾湖等鹽湖。
西澳大利亞州位于澳洲大陸西部,瀕臨印度洋,面積相當于整個西歐,占澳洲總面積1/3,是澳大利亞最大一個州。該州多沙漠和鹽湖,地廣人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自然風光與生態環境仍保留原始狀態,是澳大利亞最富有原始自然景觀的一個州,是最能領略澳大利亞風情的地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最富裕一個州。
“走在地球之心”---塔斯馬尼亞州。
澳大利亞聯邦唯一的島州,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最小的州,距離墨爾本有240公里,與澳大利亞主島中間隔了一個巴斯海峽,從上方看塔斯馬尼亞州呈一個心形,因此也被譽為是“世界的心臟”。而塔斯馬尼亞州再往南就是南極了,由于這片陸地與南極不相連,因此這里也被稱作是“世界的盡頭”。
塔斯馬尼亞州的氣候溫和宜人,被稱之為“全世界氣候最佳溫帶島嶼”,四季分明,各有特色。酒杯灣、搖籃山、惠靈頓山、皇家植物園、亞瑟港等景點是塔斯馬尼亞州的著名景點。塔斯馬尼亞州還有南半球知名的薰衣草園,每到盛開之際便紫海飄香,薰衣草小熊更是國民手信,基本上每人都要帶一個回家。
待解鎖的寶藏”---北領地。
首府是達爾文市。
紅土、巨石、叢林峽谷、原住民圖騰……關于北領地的元素總能讓冒險者熱血沸騰。這里是澳大利亞大陸上一個待解鎖的寶藏,將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當地的文化遺產完好保存。澳大利亞地理與精神的心臟烏魯魯巨石引人朝圣,呈現野性大陸地貌的卡卡杜國家公園則是戶外愛好者的天堂,隨處可以邂逅的原住民藝術令人著迷,而海港城市達爾文散發的異國風情同樣讓游客難忘。
“原生與現代之州”---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以堪培拉為核心的2358平方公里土地,19前,堪培拉只是一個代名詞,這里的山丘、草地也只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園。今天的堪培拉已是澳大利亞擁有眾多現代化建筑的、發展最快的城市。與那些由早期的殖民地或由于風景優美而發展起來的城市不同,堪培拉從一開始就是經過周密計劃而建設的。不同一些在城中建造花園城市,堪培拉可以說是一個建在花園里的城市,它的中央是一個11公里長的人工湖。綠地占市區面積一半以上,重要公共建筑繞湖而建,整座城市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三
6.植被(種類、分布狀況)。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學科應用。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
使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
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四
氣候: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降水豐富,冬春降水較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東高西低,地形起伏大。
河流:流域內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河道狹窄、落差大。
植被:植被主要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資源: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豐富。
田納西河簡介。
田納西河是美國第八大河,全長1043公里,流經七個州,流域面積10.4萬平方公里。俄亥俄河第一大支流。源出阿巴拉契亞高地西坡,由霍爾斯頓河和弗倫奇布羅德河匯合而成。以霍爾斯頓河源頭計,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大部流經阿巴拉契亞高原區,上中游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僅能通行小汽輪。下游河谷較開闊,從帕迪尤卡至弗洛倫斯之間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
流域內降水豐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節變化較大,冬末春初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濫;夏季水位較低。河流的主汛期為12月至次年4月中旬。成立于1933年5月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對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防洪、航運、發電、供水、養魚、旅游等綜合效益的水利網。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五
(一)知識目標。
1、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范圍、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亞地形和氣候的分布、特征。
4、市、人口的分布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看景觀圖片和澳大利亞古老生物錄像,運用小組探究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記住主要的動物名稱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亞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獨特的自然環境,因而有了獨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過引導學生采用合作學習、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分析本國的地形圖和氣候分布圖及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分析出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系,并通過填圖記憶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分布。
3、讓學生讀圖,采用自主式學習法找出人口、城市、礦產的分布式,再用小組研究式分析出區域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目標。
1、學生通過探究澳大利亞人與環境的關系,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2、學生通過澳大利亞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亞以發達的農牧業、工礦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特征。3、人口、城市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有獨特古老生物的原因。2、分析區域地理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
三、課時安排。
四、教學步驟。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物,中間一個盾。)。(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請大家注意,澳大利亞的國徽上怎么會有兩只動物?它們是什么動物呢?教師簡單小結介紹:同學們很快發現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動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獨特的,它就是形似鴕鳥、三趾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的鴯鹋。同學們將它和你見過的鴕鳥比較一下各有什么特點?(鴕鳥能負重,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只起到輔助行跑的功能)3、澳大利亞人在國旗上都要做上動物的標記,說明澳大利亞的動物一定非常獨特和可愛。那么,同學們就來詳細地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學生自學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動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形似鴕鳥鴯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動物鴨嘴獸;憨實可愛的考拉)。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自學了澳大利亞的幾種特有的珍奇動物,從進化的角度講,這些動物都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種類,現成為人們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亞也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教師提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產品嗎?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在一些羊毛衫的標簽上,發現標有“100%澳毛”字樣,這些羊毛衫全部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織成的。還有毛線、皮衣等)小結引入: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養羊業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所以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讓學生學習了解閱讀材料,了解澳大利亞養羊業的歷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迅速增加。后來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這種羊產毛量高,現在,澳大利亞大部分是這種羊)。
教師小結:我們了解了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的發展史,是由于自然環境適于綿羊的生長,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本國的自然條件:提示從地形、氣候等方面來考慮。
3、教師展示課件: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分析澳大利亞的地形適于發展養羊業的條件。((1)東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嶺。(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
指導學生讀圖:澳大利亞地形圖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亞最大河流,北艾爾湖——地勢最低,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導學生分析農牧業與地形的關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積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天敵,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發展農業與牧業也不同)。
4、出示氣候圖:討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特點及適于發展養羊業的條件。教師指導學生讀澳大利亞氣候圖。
(1)找出南回歸線,看看它穿過澳大利亞的位置,說出澳大利亞在五帶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討論分析其分布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什么?(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干燥,這些既適合于畜牧業又適合農業)。
5、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人民充分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并且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錄像,了了解一下自動剪毛、機械化耕作的農場情景,并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6、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農牧業(板書),主要的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綿羊數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其次牛肉、小麥出口也較多。
教師承轉:澳大利亞不僅有發達農牧業的優越條件,發展工礦業的條件也得天獨厚(引入)。
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教師展示澳大利亞礦產分布圖,找出澳大利亞有哪些重要礦產?說出它們各自的分布地區。(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礦: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銅礦:分布在東北部;還有金礦、石油、鋁土礦、鉛鋅礦、錳礦、鎳礦等等)。
教師小結補充:澳大利亞確實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埋藏淺、質量優、儲量大等特點。
2、教師強調:二戰后澳大利亞利用豐富的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了采礦業、冶金業和機械制造業,現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源之上的,澳大利亞開采的礦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之一。由于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稱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有發達的工礦業。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亞發達的服務業。目前,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已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其經濟支柱。同學們,你認為在服務方面可為中國的2008年的奧運會提供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教師提示:可以從城市環境、城市建設、全國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環境方面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四、面積、人口與城市。
教師承轉:為什么澳大利亞保存了這么多古老的動物,而且成為這個國家特有的動物呢?這些特有的動物和澳大利亞自然地理特點有什么關系?我們只有對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評論。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澳大利亞這個國家。1、展示課件: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圖和大洋洲圖。看書上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具體位置,結合大洋洲圖,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澳大利亞位置特點及領土組成。(澳大利亞位于赤道以南,是個南半球的國家,周圍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圍,南回歸線從中間穿過。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在拉丁語中意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之所以保存著特有的動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長期隔離造成的。
2、教師播放有關地球演化的錄像帶,同學們討論思考下列題目。
(1)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自然環境比較單一,生物的進化速度減慢,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大陸也長期孤立存在,為什么沒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極大陸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教師引導:從時間、環境、天敵等方面考慮。
3、教師承轉:澳大利亞生物獨特,面積、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樣的特點?提問: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是世界面積第六位的國家,其面積數是多少?(769萬平方千米)。
教師補充:澳大利亞是大洋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數只有1875萬人。同學們計算一下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大約2.5人/平方千米)。
教師小結:人口密度大約為中國的1/45,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城市怎樣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在東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爾本)。出示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圖。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點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點。
4、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本國著名城市的圖片。
教師播放有關著名城市的錄像或vcd,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
教師播放悉尼標志性建筑——悉尼歌劇院景觀,提醒學生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綠色奧運會能在悉尼舉行?(擁有白帆逐浪的海,細膩迷人的沙灘,街道處處野芳幽香,佳木秀麗,海鷗盤旋,有聞名世界的建筑藝術經典——悉尼歌劇院、悉尼塔、海港大橋等)。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城市的分布與自然原因和歷史原因都有關系,下一節我們再詳細分析。
5、談談你對澳大利亞的印象。
板書設計。
一、世界化石博物館。
二、面積、人口與城市。
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發達的農牧業。
四、“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發達的工礦業和農牧業。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六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設計要體現探究學習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學習情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地圖找規律,探究問題引資料,并能夠運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
1.知道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的獨自占有一個大陸的國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農牧業和工礦業發達。
2.學會利用舊知識探究新問題,利用資料說明為什么澳大利亞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的發展布局,認識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必要性。
1.能夠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探究澳大利亞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2.通過澳大利亞的農業、牧業和礦業發展的案例,分析說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必要性。
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推薦相關網址或參考資料
學生:分組搜集有關澳大利亞的資料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學生位置、地形、氣候、農業、工業……
教師那么我們今天就利用已學會的這些方法再來認識一個國家:澳大利亞。
教師出示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圖。
學生讀圖找出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南半球、獨自占有一個大陸、南回歸線穿過中部等。
教師澳大利亞位置的獨特性決定了它自然環境的特點,造就了它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下面我們一起到澳大利亞的國家野生動物園去看一看。
學生觀看影片欣賞動物,感悟澳大利亞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亞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1.澳大利亞生物的原始性與大陸漂移的關系?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對生物進化的影響?
3.比較澳大利亞大陸與南極大陸在生物物種方面的差異。
學生小組自選探究課題,尋找證據。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可展示圖像材料或文字材料證明觀點)
課題1:運用大陸漂移學說從時間上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原始性。
課題2:利用物種進化原理從空間上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原始性。
課題3:說明自然環境對澳大利亞生物的影響。
教師出示閱讀材料:
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師生共同感悟:澳大利亞不愧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學生自讀“閱讀材料”,了解澳大利亞的養羊史。
教師同學們,我們在逛商店時看到一些羊毛衫上標有“100%澳毛”的字樣,就是說這些羊毛衫全部是用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織成的。澳大利亞發達的養羊業使其成為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此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根據澳大利亞的地形來選址。
學生小組自選課題,選擇牧場位置。組長匯報結果指圖講解(不僅要說明所選位置,而且要闡明選擇依據):
課題1:充分利用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圖8.38):通過讀圖得知澳大利亞的地形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為山地,北有大分水嶺,東南有該國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中部是澳大利亞大盆地,有北艾爾湖;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據此得出可將牧場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東南沿海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為天敵,一年四季可露天放牧。
課題2:充分利用澳大利亞的氣候圖(圖8.39):通過讀圖可以看出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的中部,氣候主要為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類型,南部沿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據此得出可將牧場建在熱帶草原地區,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利于牧草生長。
學生西部和中部的.南回歸線附近地區不能建牧場,因為雖然這些地區具備了地形方面的優勢,但卻是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缺少水源。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僅選擇了自己的牧場址,而且學會了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請來驗證一下你的選址是否合適。
教師多媒體出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8.37)。
學生選址正確,感受成功的喜悅。
學生讀圖進一步了解澳大利亞四個不同農牧業區的分布,認識澳大利亞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農牧業,因此農牧業一直在其經濟中占居著重要地位。
教師同學們,澳大利亞不僅有發達的農牧業,而且礦產資源豐富,在發展采礦業方面具有很大的資源儲量優勢。(出示閱讀材料):
澳大利亞鋁土礦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35%,居世界首位;鐵礦、鎳礦、鋅礦和錳礦的儲量居世界前5位;其他礦產,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金礦、鎢礦等的儲量也很豐富。
教師現在澳大利亞的采礦業、冶金和機械制造業等工礦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教師出示澳大利亞礦產和城市分布圖(圖8.40)。
學生讀圖找出:1.澳大利亞的主要礦產(煤、鐵礦石等)及分布。
2.澳大利亞的主要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等。
1.地形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的影響。
2.氣候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的影響。
3.交通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的影響。
4.歷史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的影響。
教師多媒體出示悉尼歌劇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觀圖片。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七
第一課時。
澳大利亞的自然地理。
教材分析:
澳大利亞是我們學習《日本》《印度》《俄羅斯》之后學習的又一個獨立國家,本節教學內容2課時完成。這節課重點是確定澳大利亞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對下一節課學習澳大利亞人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教學中我對教材內容做了調整,把氣候作為重點由活動內容放到課堂教學重點。因為氣候是影響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本教學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很多內容密切相關。而我校教學條件有限,沒多媒體設備。想要有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前必須讓學生復習有關內容。
學生分析:
通過進入初中以來對地理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認識地理事物的能力,特別是我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探討的人地關系理論,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因而學生已經初步擁有地理頭腦,學習起來思想比較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提問,也富于想象,學習的積極性較高。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復習知道大洋州在七大洲中面積的大小,通過查找地圖懂得澳大利亞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獨自占有一個大陸的國家。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說明澳大利亞特殊的海陸位置。3.在地形圖上查找澳大利亞地形并總結其特點。
能力目標:
1.用地理及生物的知識探討澳大利亞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原因。2.根據影響氣候的因素分析澳大利亞氣候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
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澳大利亞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原因的探討,樹立愛護大自然的情感,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我做起。
教學重點;
1.通過地圖冊查找并總結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2.通過對澳大利亞的地形和位置分析,了解影響澳大利亞氣候的因素。(教師引導學生查找世界回歸線附近氣候的類型,補充影響氣候的又一因素:副熱帶高氣壓帶)。
3.運用影響人類聚居的因素分析澳大利亞人口的分布特點及原因。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將作為一個導演,設計教學內容,并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調整,特別是有關澳大利亞的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學生將在教師的主導下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運用地理的理論知識思考和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將通過理解掌握本節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學生:位置、地形、氣候、農業、工業??。
(1)澳大利亞的緯度范圍及熱量帶位置(2)澳大利亞的海陸位置學生看圖討論,師生共同解答:
(1)澳大利亞大概位于南緯10度至南緯40度,南回歸線在中部穿過,位于中低緯度范圍,位于熱量帶中的熱帶、溫帶。
(2)澳大利亞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南面隔海與南極洲遙望,北面與亞洲的馬來群島相臨。可以說澳大利亞孤立與南極洲一樣孤立的位于海洋中。
完成《學案》p52面自主平臺2.3題。
教師:同學們收集的有關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有哪些?這些動物有什么特點?學生:略。
教師:澳大利亞為什么擁有這些動物?
檢查課前布置學生復習有關板塊構造的情況:略。
(澳大利亞位于獨立的大陸,長期處于孤立的狀態,生態環境較為單一,天敵少,古老的動物得以保存下來)。
教師;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分析澳大利亞擁有特有古老動物的其他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領悟:澳大利亞開發較晚,而且人口稀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對環境的破壞較小,生態環境較為穩定,古老的動物得以保存下來。)。
完成《學案》p52面自主平臺1題,p53面達標提高2.3題。
教師:同學們查找地圖冊p44面,澳大利亞地形有何特點?東部、西部、中部各是什么地形?有什么大的河流、山脈、湖泊?學生:查看地圖冊并且討論以上問題。(回答略)。
教師:參照教材p76面,從地形和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氣候的類型及特點。學生: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分析總結。
教師:同學們回顧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因素,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學生:學生討論。
完成《學案》p52面自主平臺4題,p53面達標提高1、5、6、7題。
課堂小結:
1.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國家,其發展經濟有什么有利的自然條件?2.澳大利亞人民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條件的?其主導性經濟部門有哪些?下一節課我們將進行了解和分析。
板書;
1.位置。
2.地形。
3.氣候:a復雜多樣。
b呈環狀分布。
教學反思: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討的人地關系理論在本節教學中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繼續鞏固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堂上學生能掌握大部分教學重點。但差生在學習過程中表情茫然,如何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提高整體地理水平,還有待探討和解決。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八
(1)半球位置:澳大利亞大致位于10°s—42°s之間,位于南半球;113°e—153°e之間,位于東半球。
(2)經緯度位置:澳大利亞大致位于10°s—42°s之間,113°e—153°e之間。南回歸線從澳大利亞大陸穿過,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還有部分溫帶地區。
(3)海陸位置: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位于澳大利亞大陸,部分地區位于一些島嶼。因此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東面和北面是太平洋,西面和南面是印度洋。
(4)相對位置:澳大利亞是一個孤獨的國家。它的北面與東南亞距離較近,與非洲、南美洲、南極洲隔洋相望,但距離這些大洲遙遠。
澳大利亞的交通和通訊位置比較重要,這里附近海域是海底電纜的交匯處,還是許多國家前往南極考察重要的物資補給站。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十九
澳大利亞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首都堪培拉,人口2000多萬,澳居民中70%是英國及愛爾蘭后裔。他們大多數信奉基督教。英語為通用語言。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征。
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于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boomerang)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在旅游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游客搜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
一.開場。
活動目的:讓家長和寶寶深入的了解澳大利亞,豐富寶寶的生活體驗。活動準備:澳大利亞的國旗,國徽,美食,服裝等圖片。活動內容:
導游結合圖片講解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傳統服飾,特色食品,地理環境等,使大家對澳大利亞有個簡單的了解。具體解說:
1、教師身穿具有澳大利亞特色的服飾,引導家長抱起寶寶跟隨音樂的節奏走起來,慢慢的圍成一個圓圈,可以抱著寶寶變化各種動作。
2、圍圈過后,導游介紹今天的主題,引導家長帶著寶寶到主題板前來,結合圖片講解關于澳大利亞的各種文化。
二、漢堡包。
活動目的:讓寶寶體會自己動手的樂趣,品嘗異國的美食。
活動準備:面包片,香腸,生菜,沙拉醬,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小盤子。活動內容:
1、導游組織家長帶領寶寶來到美食城,美食城的老板熱情的和大家打招呼:“hello,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美食城,請坐。今天,我們要做的美食是漢堡包。”(這里,教師可介紹清楚,澳大利亞是個多元化的國家,人們都愛吃袋鼠肉和鱷魚肉。漢堡包也是他們常吃的食物之一)。
2、教師拿出所需材料,讓寶寶一一來認知。
3、教師給每個寶寶洗手,分給每個寶寶兩片面包,引導家長輔助寶寶,將香腸片放到一片面包上。
4、教師拿出生菜,引導寶寶來撕開,并把撕好的生菜放到香腸上。
5、教師引導家長輔助寶寶將沙拉醬撒到面包上,并將另外一片面包蓋在上面。
6、分享美食。
三、欣賞舞蹈。
活動目的:讓寶寶欣賞異國舞蹈,感受異國風情。
活動準備:服裝,頭飾,彩虹條,在教室的各個角落插上白色羽毛。活動內容:
1、導游帶領家長和寶寶坐到教室的中間,請大家坐下欣賞澳大利亞特色的舞蹈。(之前要介紹清楚澳大利亞的土著民族)。
2、跳舞過后,教師引導家長帶領寶寶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尋找白色的羽毛。找到后,教師在每個寶寶臉上獎勵彩虹條。(兩邊的臉都要有)。
四、畫羽毛。
活動目的:讓寶寶大膽創作,充分的感受異國風情。活動準備:羽毛,可洗顏料,黃托盤。活動內容:
1、導游組織找到羽毛的寶寶來到手工吧,手工吧的老板熱情的和大家打招呼:“hello,歡迎大家來到我的手工吧,請坐。”
2、教師拿出已經畫好的彩色羽毛展示給大家:“你們看,我這里有五顏六色的羽毛,非常好看。你們剛剛很辛苦的找到了白色的羽毛。可是,它們沒有顏色,一點也不漂亮。這里有好多顏色的顏料,現在,我們就來制作屬于自己的彩色羽毛吧。”
3、教師演示并講解制作過程,引導寶寶一起來做。
五、音樂游戲。
活動目的:刺激寶寶的前庭覺,鍛煉寶寶的平衡能力及節奏感。活動準備:土著音樂活動內容:
1、教師引導家長帶領寶寶站起來,跟隨音樂的節奏,一個家長和一個寶寶手拉手,大家在教室里隨意跳舞。(可將羽毛扮成頭飾)。
2、跳舞過后,教師引導家長圍個圓圈坐下來,雙腿伸直,將寶寶放在膝蓋上,跟隨音樂的節奏顫動起來。(教師可跟隨音樂碰碰鼻子,要講解清楚,土著人的習俗是見面碰鼻子)。
六、活動總結。
導游用簡短的語言來總結澳大利亞游的所見所聞,講到每個環節的目的,要突出重點。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
地形:平原、丘陵為主,沙漠廣大.
氣候:中亞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半干旱氣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熱。
河湖:多為內流河。
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中亞深居亞洲內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
水文特征。
由于地形特征為東南高西北低,故而河流走向基本為西北走向。水量小,少水能。汛期在春夏氣節,原因是冰山融化和夏季降雨。
河流湖泊。
作為自然地理的中亞來說,它的'所有河流都沒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于灌溉外,或者消失于荒漠,或者注入于內陸湖泊。
氣候。
由于處于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征是:
第一,雨水稀少,極其干燥。
第二,中緯度大陸內部地區,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溫度高,蒸發旺盛。
第三,溫度變化劇烈。
地形地貌。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一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二
墨爾本大學:
據飛世界國際教育聯盟介紹,墨爾本大學校園占地22.5公頃,校園里有美麗的花園和古老的建筑。該校位于澳洲以文化藝術氣墨爾本大學地理位置息濃厚而諸稱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市中心以北的帕克維爾,校園環境異常優美,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建筑,其古典的鐘樓、方場與新式的多棟教學大樓交相輝映。著名的南草坪于20世紀70年代重新修葺,其建筑設計曾在澳大利亞獲得殊榮。
澳洲國立大學: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位于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市,占地145公頃,其四周被國家自然保護區環抱,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學校與堪培拉市的其他地區之間有暢通的公共汽車服務,以及自行車通道。學校與城市中心的距離很近。
悉尼大學:
悉尼大學主要校區緊靠新南威爾士的首府悉尼市中心西南,占地72公頃靠近中央車站及唐人街,離中心商業區僅5分鐘的路程。其它校園分布在城市中心及其周圍。
昆士蘭大學:
昆士蘭大學的圣魯西亞主校區位于昆士蘭州布里斯班市。布里斯班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一座“澳大利亞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為那里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安全、多文化、友好的生活環境。
新南威爾士大學: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離太平洋很近,澳大利亞最為大的公園就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旁邊,新南威爾士大學離市中心坐車就5分鐘。
西澳大學:
阿德萊德大學:
目前阿德萊德大學有四個校區,大部分的學生都在位于市區的校總區—northterrace;學子立于高聳的教學大樓上便能將阿德萊德市區中的繁忙、torrens河及兩邊的花園和草坪全部盡收眼底。
莫納什大學:
莫納什大學位于維多利亞的墨爾本市,是澳洲最為大的大學之一,是世界前百強大學。共有八個校區,每個校區皆各具特色。克雷頓和考非爾校區位于墨爾本市郊;帕克威爾校區在市中心;半島校區在海灣邊;柏瑞克校區位于墨爾本東部。
地理澳大利亞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三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