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范文范本,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種特定文體的寫作規范和特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增加大家的寫作技巧和視野。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一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里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并不多。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了解與掌握的。在本節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于學生已養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后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p>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現,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于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二
原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卜算子:詞牌名。
鮑浩然:詩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要,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觀)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山水交匯的地方。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唐宋詞鑒賞集》:詩貴緣情。這首小詞正是用它所表現的真摯感情條打動讀者的心弦的。且不必問題目云云,它那從民間營養吸取來的健康情調、鮮明語言、民歌的藝術技巧引起讀者的美感和共鳴,使它臻于詞的上乘。
《能改齋漫錄》:王逐客送鮑浩然游浙東,作長短句云:“水是眼波橫”云云。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詩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問歸路?!痹?、詞意同。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北宋高郵(屬江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曾著《揚州賦》、《芍藥譜》。有《冠柳詞》。今有趙萬里輯本。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三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妍惷餍悖腥缗拥男忝己兔难?;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四
令人期待的寶安區語文教學總決賽已告一段落?;仡檪湔n、賽賽的整個歷程,心潮澎湃,諸多感動,幾分遺憾?,F將幾點思索,記于文字當中,懇請前輩與同行們多多指教。
一節好的語文課該如何上?這是所有有責任有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思索的基本問題。在上課之前與賽課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曾經說過:“每一節課,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量。”因此,在備課之初,我先思索的是這一節課究竟會給學生帶來怎樣有益的幫助,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正能量與影響。因此,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個方面: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2、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
3、積累送別詩詞,聯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肯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于是,本人將本節課的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該目標主要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縱觀課堂,學生基本上達成了第一目標。
第二個目標為“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里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并不多。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了解與掌握的。在本節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于學生已養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后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第三個目標為“積累送別詩詞,聯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泵绹逃叶磐J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因此,在本節課里,設計了第三目標,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現,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于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當努力的尋找自己獨特的語文教學風格。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認為:“對語文教學的追求,向來存在三個層面上的東西。一是功利層面上的追求,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很好,學生的作文獲獎等等;二是科學層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論主張,建構自己的教學體系等等;三是審美層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規律和要求審視語文、設計語文、實踐語文、評價語文,讓語文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币虼?,作為語文老師,應當不僅僅局限在第一層面,而更應將目光放在第二、三層面,教師要努力追求語文教學的美感,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師的“詩意語文”,還是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結晶,他人很難借鑒與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任何學習都只是“邯鄲學步”。每一個教師要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來確定自己的教學道路,在教學中要大力發揚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要認清自己的不足,通過種種途徑來克服自己的弱勢,讓弱勢也變得強勢。
在本節課中,本人努力發揮自己在讀寫上的些許優勢,既抓住學生讀的指導,又注重抓住學生寫的訓練,旨在培養學生讀的興趣,同時想通過寫來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活力,讓他們的生命有所成長。但從整堂課的效果來講,學生在“讀”的方面略顯不足,這與本人“吟誦”的指導不到位有很大關系,但學生在“寫”的方面卻又十分精彩,這也充分說明本節課激發了學生的內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學教研中,本人會繼續努力學習,堅持閱讀,不斷反思,不斷成長,努力找準自己的優缺點,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與潛能,力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語文課堂,從而擁有獨特的教學個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每一次比賽,每一次教學研討課,都牽涉到諸多的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因此,每一堂公開課,要考慮到其影響性。教師公開課,面對的群體既有每日時光像金子一般寶貴的學生,也有從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活動的教師。因為對語文共同的熱愛,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語文教學活動。所以,在公開課中一定要有能啟發聽課教師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節課的設計當中,從開課的兩首詞《蘇幕遮》、《雨霖玲》,到臨近結尾的《再別康橋》的引用,意在引導學生愛上宋詞與積累送別詩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詩文的熱愛,這都是對文本組合的一種探索,供大家思考與商討。在本節課里,在引用一些古詩文及現代詩時,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對于引用文本的喜歡,并且能將引用的文本內化,運用到自己的練筆當中,收效不錯。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人認為,語文教材是一扇窗戶,一扇門。通過這扇窗戶,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更高遠深邃的天空;通過這扇門,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門去,真正走到語文的廣闊天地里去。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語文課本這個“重要例子”。在我們建構大語文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如何去“微觀”語文。這也將是本人以后教學上努力的方向。
在這次賽課當中,準備不夠充分,對教學設計還沒有做到爛熟于心,因此在教學中略顯倉促,特別是還有看教學流程的行為,應予多多批評。在今后的語文公開課或教研課、或比賽課中,本人會更加努力,力求讓公開課達到爐火純青,渾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遺憾。
總之,雖然比賽已經結束,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是精彩還是平庸,這均屬于過往。未來那些難以確定的未知,我們很難預料。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唯一能把握的是我們的現在?,F在的每一天,教學與成長是我們永恒不變的主題,思考與創新是我們必須追求的境界。讓我們在語文的百花園里,如同蜜蜂一樣賞百花之美,釀人生甘露;讓我們在語文的燦爛星空里,如同百靈鳥一樣在斑斕里放歌,在夢鄉里沉醉!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五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姑娘流動的眼波,山峰像姑娘蹙起的眉峰。
想要問行人去哪里,到那眼波眉峰盈盈欲語處(實指江南)。
剛剛送走春天,又送你還鄉。
若你到了江南正好趕上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同住。
《卜算子》是土觀送友人鮑浩然回家之作。這首詞情真意切,構思新巧。
關?!把鄄M”是熱淚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緊鎖,有了心思,眉皺得像小山一樣。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這個設問是緊承上文??吹叫腥说难勖忌駪B異常,必然引起疑竇;f文的解答,正好用來點明題意。“眉眼盈盈處”,既指鮑浩然浙東家鄉的秀麗山水,又有送別時含情脈脈的神態。這又是一語雙關。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庇谩安拧帧北硎窘舆B不斷。春來是好事,春去卻令人遺憾,再加上摯友又要回去,兩件事頻頻發生,確實使詞人黯然銷魂。這又有什么辦法呢?不言自痛。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在無可奈何之下,作者只好作臨別祝福了。這里的“春”應是“春心”,或指情人;還有一層深意是“春光”。祝他和愛人長相廝守,希望他春光常在。
送別友人鮑浩然,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祝愿和惜別之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六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稱作手。詞人丟開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說水是眼波橫轉,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語,便覺清新可喜。藉此輕快的一筆,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點個成了美人兒的俏眉眼,活靈活現、盈盈動人了。順此筆勢而下,那詞客的兩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沒了往常的纏綿徘徊,變得做來輕輕巧巧,全不費力。送春也沒什么愁,江南還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還興許趕得上春。不如叮嚀一聲“千萬和春住”吧。你的幸運,也是我的欣慰。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既是喻指友人故鄉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妙語雙關,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文檔為doc格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宋代王觀寫得一首送別詞。很多寫離別的詩或詞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讓人腸斷。但王觀的這首詞卻不同。他表達了對友人一種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思考讓學生感受到這與眾不同的情懷呢?這成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反思本節課,有以下幾點還是做的比較好的,第一,朗讀到位,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并且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結合讀。第二,展現學生的自主性,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學習本詞。第三,抓住重點,幫助理解。在學生自學之后,讓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處,千萬和春住”。從哪里感覺到很美麗?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這樣一來本課的難點就自然解決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八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宋代王觀寫得一首送別詞。很多寫離別的詩或詞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讓人腸斷。但王觀的這首詞卻不同。他表達了對友人一種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就思考讓學生感受到這與眾不同的情懷呢?這成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反思本節課,有以下幾點還是做的比較好的,第一,朗讀到位,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并且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結合讀。第二,展現學生的自主性,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學習本詞。第三,抓住重點,幫助理解。在學生自學之后,讓學生提出沒有解決的疑問。在這個過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處,千萬和春住”。從哪里感覺到很美麗?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這樣一來本課的難點就自然解決了。
文檔為doc格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九
1.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教學中,我將兩個簡單的問題“測量桌子的高度度”與“測量鉛筆的長度”讓學生觀察討論,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長度單位。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膠帶、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3.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上,一名學生在測量實物時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點、2毫米不到。于是,我對學生說:“那對于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怎么辦呢?”學生感覺應該有一個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我又告訴他們:“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出了新問題,教師也讓學生在允許范圍內加以討論,這些看似對教學不利的“突發事件”,實際上把它利用起來,讓學生再一次產生探尋課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讓他們知道知無止境,也為學生走出課本、走向課外創造了機會。
4.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5.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時,沒有向學生強調說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學生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概念產生誤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盡量做到合理準確。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
令人期待的寶安區語文教學總決賽已告一段落?;仡檪湔n、賽賽的整個歷程,心潮澎湃,諸多感動,幾分遺憾。現將幾點思索,記于文字當中,懇請前輩與同行們多多指教。
一節好的語文課該如何上?這是所有有責任有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思索的基本問題。在上課之前與賽課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無論如何,也要努力讓學生在課里有真的收獲。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曾經說過:“每一節課,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量?!币虼耍趥湔n之初,我先思索的是這一節課究竟會給學生帶來怎樣有益的幫助,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正能量與影響。因此,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個方面: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2、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
3、積累送別詩詞,聯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肯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于是,本人將本節課的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該目標主要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縱觀課堂,學生基本上達成了第一目標。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一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段骶╇s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為遠山,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才始:方才。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二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二、初讀詩詞。
(散讀——個讀——齊讀。)。
2、賞析: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如皋(今江蘇省縣名)人。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譯文】。
(3)通過品讀,你們從中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背景: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樣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著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麗眉眼之間風情萬種的地方。才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三
【設計理念】。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自內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__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現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評析:學生聯系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實現,感悟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我們都要學會面對現實,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達地對待失敗與挫折,要看到未來、看到希望?!?.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
三、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板書設計】。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四
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稱作手。詞人丟開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說水是眼波橫轉,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語,便覺清新可喜。藉此輕快的一筆,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點個成了美人兒的俏眉眼,活靈活現、盈盈動人了。順此筆勢而下,那詞客的兩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沒了往常的纏綿徘徊,變得做來輕輕巧巧,全不費力。送春也沒什么愁,江南還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還興許趕得上春。不如叮嚀一聲“千萬和春住”吧。你的幸運,也是我的欣慰。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眉眼盈盈處”,既是喻指友人故鄉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妙語雙關,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精選15篇)篇十五
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積累送別詩,通過整合學習《畢業贈言》,能讓學生聯系生活,體悟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多媒體課件、人手平板一塊。
一課時。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因此本教學力圖放手讓學生誦讀、品味,在此基礎上,感悟本詞所蘊含的情感所在,走近作者,想象意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本詞帶給自己的收獲。
課前:古詩游戲:“飛花令”,圍繞“送別”一詞,來吟誦詩句。
如:(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5)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解題。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圍繞“送別”這一關鍵詞,吟誦了一些經典詩句,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首有關送別的詞:
1.生讀(誰來讀一讀?)(請2位學生讀,再齊讀)。
2.“卜算子”是詞牌名,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嗎?(清平樂西江月漁歌子蝶戀花菩薩蠻滿江紅蘇幕遮長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