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針對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制定出一定時期內的具體教學安排和計劃。它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和參考,能夠幫助教師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范文五:這份教學工作計劃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進行個性化教育。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文學常識。
三、語音。
甚蕃()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褻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八、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益:副詞,更。
3、亭亭凈植植:樹立。
4、陶后鮮有聞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卻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只,僅。
九、特殊句式。
1、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十、朗讀節奏。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_(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_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_(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_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_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_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1)牡丹---“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_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_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后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9、下面對選文內容和寫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3分)。
a、選文以愛蓮之情來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及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b、在文中作者從蓮的生長環境、形態香氣、風度氣質等方面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
d、“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表達了作者對雍容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
十四、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_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境”的關系)。
2、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_略。
3、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二
1、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讀書的名言或名人讀書的趣事:
2、你知道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哪些嗎?
學習目標:
1、梳理并概括本文的論述層次。。
2、談談你對本文的讀書觀的理解。
3、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體會比喻、對比論證在議論文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
學法指導:
這是培根的著名隨筆,見解深刻。對于僅接觸過兩篇小議論文的初一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需要認真復習有關議論文的知識。同時學生間應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在合作中深入理解文章較難句子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建議你積累這些生字詞:
消遣()馳惰()狡詐()挑剔()。
吞咽()咀嚼()狡黠()煩瑣()。
運籌()辯駁()蒸餾()辯證()。
二、建議你查閱并積累關于作者培根的生平簡介。
培根:
三、初讀課文,自主探究:
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三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并積累重點字詞。
(2)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螞蟻的形象,并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賞析文中對螞蟻的生動傳神的描寫,并學習文章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主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螞蟻的形象,進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學習本文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理變化以及對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介紹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現一只螞蟻,為一粒餅干屑而奔忙,你會想什么呢?是螞蟻的勤勞,還是螞蟻的渺小,還是生命力的頑強。讓我們一起隨作家南帆走近螞蟻,去認識它,思考它。
2.介紹作者:南帆本名張帆,現任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同時為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帆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與感悟》《沖突的文學》等學術著作。他寫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與植物》《追問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對于當代文學最大的貢獻在于,他獨立創造了一種散文風格并迅速風靡。他以一種冷峻的目光對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軀體做文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評論家曾認為“讀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對南帆散文極富理趣、哲思又豐滿潤澤的褒獎。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現出一個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現代知識分子與現代文明發展的多維對話,又有作者與自己開展的一場推心置腹地深度對談,還顯出作者對日常生活活潑趣聞的調侃;更運用他的學理來看待歷史,引發讀者對歷史進行形而上的思考。他冷峻地審智,旨在超越抒情,突破話語的遮蔽,讀來智趣無限。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一縷涵義餅干屑捻成頃刻戳破。
蹣跚感慨憐憫嗅著打量。
2.根據意思填寫詞語:
害怕而不敢向前。()。
為了正義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回顧。()。
處在高處,俯視下面,形容處于有利地位。()。
用盡全部力量。()。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過對的生動細致的描寫,引發了作者”的句式來概括。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4.明確:本文通過對一只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著餅干屑離開的情景的描寫,由此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讀課文,感悟螞蟻形象。
1.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著餅干屑離開的情景?(1-5自然段)默讀課文1-5自然段,畫出描寫螞蟻的語句,想一想這是一只怎樣的螞蟻,把你認為傳神的句子多讀幾遍,并把你的感受寫在句子旁邊。
2.匯報交流,抓住重點詞句分析并相機指導朗讀。(膽小、謹慎、信念堅定、自足、幸福的螞蟻。)。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螞蟻的形象。
3.想想作者寫螞蟻時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說說運用擬人的好處是什么?
(1)交流匯報。(生動刻畫了螞蟻的動作、形態、心理,賦予了螞蟻人的思想、感情,更親切、更生動,寫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總結:像作者一樣,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你筆下的動物就可能寫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4.小結:
根據剛才的交流,填空: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四
1、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臺灣省苗栗縣,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五歲時隨父母到北京定居。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臺灣。
曾任《純文學》主編,被譽為編輯和出版界的“常青樹”。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是她的小說代表作。
2、讀準字音:
撅()煞有介事()踱()威風凜凜()。
詛咒()眾目睽睽()踉踉蹌蹌()饑腸轆轆()。
3、搜集有關讀書的名言。
相關課程標準:
“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逐步加深個人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認識。”“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注重個性化閱讀,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五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及優美的描寫日出的句子。
2、積累古代詩人留下的描寫“日”的詩句。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義。
3、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自我內心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板書課題)。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六
學習目標:
1、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讀音。
蕃淤泥濯清漣褻玩鮮有聞。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
2、香遠益清。
3、亭亭凈植。
4、陶后鮮有聞。
5、濯清漣而不妖。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宜乎眾矣。
8、晉陶淵明獨愛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用來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句子是,。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
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6、蓮,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課文內容理解。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七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生字新詞,整體把握文意。
2、體味作者對天氣悶熱的妥帖表達,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3、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體會作者渴望革命風暴滌蕩一切舊勢力的火熱激情和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46—1981),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蝕》、《三人行》、《子夜》、《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腐蝕》、《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造了珍貴財富。
(二)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國,社會極其黑暗,1934年,國民黨政府加緊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對革命力量大舉圍剿的一年,而此時蕩滌一切污濁的風暴卻正在醞釀,即將來臨,黑夜即將過去。本文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人們常把它和高爾基的《海燕》相媲美。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八
唐李商隱詩作之解難,古有微詞。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是什么,我理解不著。李詩往往因其意蘊之深邃、情感之深厚、用詞之瑰麗、情調之逶迤、色澤之艷麗、筆法之宛曲,常令人置身于莫衷空靈而至美的審美氣氛中。他的許多詩作都是至美而又難解的炙口名篇,《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語文第二冊選用了此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寂雨時。教材與“教學參考書“對此詩是這樣理解的。教材的注腳中有:詩人當時在巴蜀,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苯虒W參考書“中這樣理解:此詩是寄給誰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寄給妻子的,一種說法是寄給長安友人的。我們采取后一種說法……這首詩象是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與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對友人思念的深情。從這兩個理解可以看出,教材是把此詩作為思友詩理解。我以為,這樣理解欠妥,意蘊分析過于表面化。按照新批評學派以文字自身作用的“細讀”方式,單從字面解讀,此詩親切明快,寫出了設想歸后與親友秉談此時此地的情形。但,由于此詩主體與對象的隱在性,時空轉換的限制無倫次,使此詩的真實意蘊與字表義有較大的距離,可以說是一種曲折的表意方式。
竊以為,此詩仍為抒臆詩,抒發的是一種無奈的企盼。
要解讀此詩應與李商隱先貴后寒先寵后貶的人生際遇聯系起來。李是才子,他的發跡得于他文才達豁,被牛黨孤楚賞識,后直線輝煌。李是牛李黨爭的犧牲品,因牛李黨爭,使他清寒潦倒、遠離貴官、客死汞陽。這種前后質的變化,使詩人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痛。川東環境的凄清、生活的清寒,怎不叫他魂牽繁華富足的長安?政治的失意,際遇的落拓,怎不叫他癡想昔日的威風?與故交新貴的分隔,怎不叫他倍感孤獨與無助?因此,在川東的此地此情此景,總企盼有人能伸援助之手,使他重回昨日的天地,對于一個受寵慣了的多情詩人,就不足為怪了。詩人在《安定城樓》中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再創輝煌的高遠抱負。長安,就是詩人欲回的“天地”。然而,現實就是現實,此時的詩人只能是無奈,只能是苦笑,在癡想中尋求心靈的慰藉。
由此可見,“北”應指長安,指詩人苦思冥想的能發揮詩人才能的地方?!熬龁枤w期未有期”,采取的是一種委婉的手法,是詩人的捫心自問,是詩人無奈無助的感嘆。第二句突出了此時之苦,秋雨夜滴,渲染出一種凄涼的氣氛。后兩句則寫出了詩人的期盼,色調也現得較明快,而這種明快則反襯出詩人那種欲求不得的掙扎心理。
詩人矛盾、煩悶、苦慮的內心世界,使此詩的意蘊沉厚晦膩含蓄,使詩的色調也灰暗與明快各半,前兩句的灰暗與后兩句的明快。這種筆法上的矛盾統一,又反襯出詩人的苦楚與企求。
總之,李商隱在本詩種是有所渴求的,他的渴求又是無奈的,是不能實現的企盼。如把此詩看作是愛情詩或是思友詩。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九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五、小結: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經驗,清楚地介紹一種動物,能說出有趣之處。
2.能認真聽別人介紹有趣的動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禮貌地提問和補充。
教學重點:
認識動物的特征,對奇妙的動物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逐步提升學生吐字清晰,能結合動物的特點說清楚的能力;培養禮貌提問和等別人說完再補充的習慣,做到問明白、說清楚。
課前準備:
動物頭飾、動物的視頻、ppt課件、學生課前準備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猜謎激趣,理解交際內容板塊。
1.導語: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一位,大家來猜一猜:勾勾嘴兒巧,身穿彩色袍,鳥類里面找,學舌逗人笑。
2.學生猜一猜:鸚鵡。
3.引導學生說說是如何猜出謎底的。
4.老師小結,鸚鵡真是有趣的動物。(板書:有趣的動物)。
板塊二:創設情景,設置互動問答。
1.導語:動物世界無奇不有,同學們通過提前查閱資料一定有很多話想和同學們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當動物園中的講解員,看誰能把有趣的動物介紹給大家,讓大家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
2.怎么講?講什么?老師先和同學們說清要介紹的動物名稱,然后可以從外形、生活習性、獨特的功能等方面說明它新奇有趣之處,也就是把它獨有的特點說出來,吐字要清楚。
3.老師說清要求后開始講解——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鸚鵡,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它還可以學人說話。
4.學生評價老師的講解,根據學生的不滿意引發提問或補充的主動性。講明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禮貌地提問。
5.模擬問答。
(1)預設:“阿姨您好,請問為什么鸚鵡會學人說話?”
老師順勢引導:“你可真是會思考的孩子?”
(2)請調查過得孩子來補充,老師順勢指導補充的學生有序補充。
預設:“阿姨,這個問題我可以來補充,鸚鵡的舌頭很發達,就好像人的舌頭一樣,轉動靈活,舌頭很肉質,特別的圓滑,而且很厚,也很軟,前端是細長月狀的。一般來說,那些野生的鸚鵡都不會說話,那些家養的鸚鵡需要經過訓練才能說話。在它們學說話之前,需要把它舌頭外面的硬殼去掉,讓它的舌頭變得柔軟,然后每天早晨空腹的狀態下利用條件反射教給它說話。但是可惜的是,它們知識學舌,并不懂得語言的真實意思。我補充完了,謝謝大家?!?/p>
如果學生沒有準備,老師就可以做介紹,還可以加上結合生活的例子:“我。
家鄰居就有這樣一只有趣的鸚鵡,每天回家,他們都會有這樣的對話——“您吃了嗎?”“您吃了嗎?”“沒吃趕快吃去吧?”“沒吃趕快吃去吧?”這樣的例子一定逗得學生露出笑臉,有趣的意思得以實現。進而感受出鸚鵡不同于其他鳥類,因為它會學人說話,所以有趣。
6.分組講述和問答。
學生的情緒此時已被激發,老師們要適時引導學生回顧剛才的交際過程,梳理出說者和聽者之間的注意事項,然后出示教材中的圖片,讓學生4人一小組進行交流。
板塊三:角色體驗,分組交流互動。
1.老師可以先提示交流活動小建議。
(1)4人一小組輪流當講解員,介紹圖中有趣的動物,也可以介紹自己喜歡的其它動物。
(2)游客可以有禮貌地適時提問??梢耘e手說:“我提問?!?/p>
(3)遇到想補充的問題,要等別人說完再表達,可以說:“我想補充”。
(4)交流之后,每組推薦一名同學全班展示。
2.老師在巡視中盡量多發現一些有價值的交流信息,有意識的讓一些有提問和補充空間的同學來全班交流,提升生生互動的機會。
3.學生匯報互動交流。
每位學生交流后,老師都要回扣交流主題:這真是有趣的動物,加深理解的同時,為后續發言提示交流主旨。
4.在全班交流之后,頒發“講解員”“特色講解員”“風采獎”等不同獎項,在鼓勵的同時激發參與的熱情。
5.倡議學生愛護動物。
板塊四:遷移運用,樹立心中榜樣。
1.導語:這節課,同學們抓住了各種動物與眾不同的特點,說出了它們有趣的地方。其實用在我們的學校生活中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榜樣就在我們身邊,引導學生發現身邊同學的閃光點,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指名發言。
3.老師幫助學生梳理出班級中學習、紀律、愛勞動、關心集體等多方面的榜樣,引起學生關注。
4.發現者和榜樣合影留念,建立互助小組,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文檔為doc格式。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八)練習。
1、《望岳》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二
1、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方法】誦讀、分析、點撥.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滁州()西澗()黃鸝()。
2、朗讀詩歌。
(二)課內探究。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2、仔細揣摩作者對“鸝”的態度?
4、“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操守品行?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三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也被稱為“詩圣”。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杜少陵。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就寫于這一時期,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報復。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長安考試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騙術,使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十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杰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樂觀坦蕩變地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戰亂流離時期。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兩首古詩《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望岳》,先請同學們自由的把《望岳》讀上三遍。指名兩位同學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體學生齊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首,為眾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綿延不絕,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這一聯是遠望泰山所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大自然,鐘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麗的意思。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將神奇秀麗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陰陽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有陽光,故說曉。山北不見陽光,在曉猶昏?!案睢弊钟玫臉O好,是說陽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斷了一樣,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這一聯是近望泰山所見。一二兩聯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通“層”,層層的云氣飄蕩在胸前,形容泰山極高。眥指眼角,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寫泰山的幽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它不僅是詩人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四
1、有感情的朗讀文章,體會作者對草原的深厚感情。
2、預習把握各章的具體內容和語言特點。
3、與《靜默草原》的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把握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多樣修辭。
3、比較閱讀。
【學習難點】。
與《靜默草原》的比較閱讀。
【學習方法】。
自主預習學習,合作交流探究(朗讀體會)。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把握要點,用心體會。
二、導入。
三、結合預習情況,完成下列問題。
自主解決。
1、找出你認為最喜歡的章節,讀給大家聽,請大家用心感受。
2、找出文章中的典型修辭,并舉例說說其作用。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五
二、學習新課《雷雨前》了解作者茅盾(184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腐蝕》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造了珍貴財富。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之一,革命文學奠基人之一。
三、識記本課重點字詞。
字音字形:帳幔揩汗水門汀嘔吐齷齪踱步模樣剝落噤聲乘隙。
字義詞義:水門汀猛可乘隙齷齪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晚快邊。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
按時間變化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清早(1——10段)。
上午(11——12段)。
下午(13——20段)。
五、賞析文章中描寫悶熱的語句,分析其妙處。
(分別從環境描寫與人物感受兩方面進行賞析)。
六、本文僅僅是一片寫景散文嗎,聯系本課寫作背景。
灰色的幔:國民黨統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蒼蠅、蚊子、蟬兒:反動官僚、幫閑文人。
七、拓展訓練。
比較閱讀《雷雨前》與《海燕》有無相似處,談談你的看法。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六
1、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
2、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機制善變的才能。
【重點難點】。
1、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
2、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機制善變的才能。
【自主導學】。
1.給下列字注音。
酣()詣()枳()耶()。
2.解釋下面句子中指定的詞。
(1)王曰:“何坐?”坐:
(2)晏子避席對曰避席:
(3)圣人非所與熙也熙:
(4)吏二縛一人詣王詣: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齊人固善盜乎b.縛者曷為者也。
c.圣人非所與熙也d.系向牛頭充炭直。
4.解釋以下虛詞意義用法。
(1)楚王聞之之:
(2)何以也以:
(3)縛者曷為者也曷:
(4)人楚則盜則:
5.翻譯下面句子。
(1)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2)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七
原詩: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綠羅裙融入荷葉仿佛一色裁剪,荷花與采蓮女的面容相映爭艷。那么多蓮舟蕩入池塘都看不見,聽到歌聲才覺察人在荷塘采蓮。
1.作者簡介: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著名詩人,其詩歌題材以邊塞和宮怨為主,形式多絕句,尤共七絕。
2.本詩描繪了人面荷花相映紅的美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的情景,表現了采蓮女美麗活潑、勤勞能干、純潔天真、歡愉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表達了作者對勞動的美好青春和對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贊美與向往之情。
3.詩人采用側面描寫和襯托的手法,視覺和聽覺相結合,有色有聲,有靜有動,動靜結合,情景交融,人美景美,意境清新優美,引人遐想。詩中“向”“開”“入”“聞”“覺”“來”展現了采蓮女在田田荷葉和艷艷荷花中若隱若現、忽出忽沒的生動畫面。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第二課預習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八
原文:
《采蓮曲二首》其二·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對這首詩的前兩句,歷來釋家大同小異。關鍵是對第三句中“亂”的解釋。它決定了這首《采蓮曲》主旨。
第一種,主流解釋。以《唐詩鑒賞辭典》為例,劉學鍇先生就把“亂”字解釋為“雜”和“混”,詩中的“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不過我倒認為這個“亂”字還不如解釋為“以假亂真”好。劉學鍇先生接下來對整句的解釋為:“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解,只有再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少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詳見《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由此得出這首詩的主旨: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采蓮姑娘的美麗容貌,以及江南采蓮姑娘的勞動生活和青春歡樂。詩歌巧妙地級昂采蓮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不過這里有個常識性的問題,詩歌第四句的“聞歌始覺有人來”,是“誰”“聞歌”?又是“誰”“人來”?如果以劉先生所說,是作者“聞”采蓮歌,而感覺感覺采蓮女在,并大贊這是詩歌的精妙之處,是詩歌從視覺之美(前兩句的荷葉荷花之美、采蓮女之美)轉換到聽覺之美(“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歌聲美),是不見其人,卻聞其聲,是一聲只甜美悅耳,暗襯人之美麗。從而使詩歌更有想象性,更有延續性。那么,詩歌的第一、二句所描繪的羅裙之綠、臉頰之紅,似乎應該是想象之筆。因為作者從頭至尾是沒有看見采蓮女的。劉學鍇先生引用唐代詩人崔國輔的《小長干曲》“菱歌唱不徹,只在此塘中”,來應征自己的觀點,并在文章結尾強調:“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詳見《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可是,我們反復吟誦“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句詩,那像少女般亭亭玉立的荷花,那像荷花嬌姿欲滴的少女,形象而生動,呼之似欲出,絕不應是想象之筆。如果我們為了自圓其說,硬說是作者的一種手法,似乎太牽強附會,不是作者真意。而絕大多數的作者也不理解。
第二種,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編者之觀念。我們先看編者對“亂入”的注解:“亂入”,“爭先恐后地進入”。那“亂”自然就是“爭先恐后”之意。順著這個思路,采蓮女就不是一個,而是一群。她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應該是正進行著一場“勞動競賽”!詩歌的主旨和第一種也差不多,不過重點是表現采蓮女的“繁忙不息”的勞動場面。編者大概還是受唐朝詩人崔國輔《采蓮曲》的影響。
《采蓮曲》·崔國輔。
玉溆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蘭舟。
其中“金塘水亂流”的“亂”字,就是表現采蓮男女爭先恐后,輕舟競渡的勞動競賽場面,這大概和編者的注解相吻合。
不過,這同樣有一個常識性問題。既然“亂”是“爭先恐后”,那作者所描繪的就應該是一個熱后朝天的勞動場面,也應該在那蓮葉荷花不怎么“田田”之處,要不何來“輕舟競采”、“爭先恐后”?如果是這樣,作者就應該早看見采蓮女了,而不是“聞歌”才知有采蓮女。顯然,北師大八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的編者是不同意劉學鍇先生的上述觀點的。也就是說,不是作者“聞歌”,而是采蓮女“聞歌”?!坝腥藖怼钡摹叭恕辈皇遣缮徟?,而是出詩人之外的第三方人。
第三種,嬌羞說。筆者認為,全詩描寫的是采蓮女的美麗、純真和嬌羞,抒發的是作者一種歡快和閑適的心情。理由如下:
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應該是位置顛倒。正是采蓮女聞歌警覺有人來,才會慌亂地駛入荷花深處,讓人看不見。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僅符合《采蓮曲》“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域風光,采蓮女勞動生活場面,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的主旨,也巧妙地解決了劉學鍇先生那種前后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更主要的詩歌依然情趣盎然,“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王昌齡是唐代的“七絕圣手”,特別善于處理絕句的第三句,他不會留下不能自圓其說的硬傷讓后人詬病。有時,我們在解說前人的詩句時,首先要考慮一個通暢,而不是因為追求這個美,那個美,而傷害了詩歌的本意。
簡單的才是最美的。
參考文獻:《唐詩鑒賞辭典》12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版劉學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