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一
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可結合教學設計(a)
三、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外機功學”。
i.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功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允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③“卿言……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后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為什么對呂蒙會“刮目相待”?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7是怎樣表明的7沒有直接表現目獲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占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表現了魯市怎樣的感情?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象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于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非淺。
5.“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動學
《資治通鑒》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二
本文是歷史典故,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以往的教學中,多以教師翻譯課文,總結中心思想,學生記憶文言詞語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指導下,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多角度挖掘文章內涵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以達到以下教學目標:(1)學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2)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3)使學生懂得“好學”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師:想必同學們都看過《三國演義》,誰能說出里面稱霸天下的三個梟雄?
生:(不難回答)
師:他們是: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個人不僅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思想家。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孫權手下有一個草莽英雄呂猛,英勇善戰卻不習文,后經孫權勸告,成為學識英博之士。孫權究竟是怎樣勸學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補充完整。
(二)、學生自讀課文
可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或小組討論理解文意,掌握課文的整體內容。對學生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詞語,可采用小組互相提問的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示,指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識。
(三)、探究課文內容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
2,呂猛是如何做的?
3,魯肅為什么與呂猛“結友”?
(這些內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并可加以適當的發揮,進行表演。在編寫劇本,進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深入研究課文,同時,表演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呂猛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2,試將本課與《傷仲永》作比較,一個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個幼年不學,毫無所成。談談你的看法。
3,你是怎樣看待學習的?
在日記中寫寫學后感。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三
1、了解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知識。
2.通過預習、解釋重點詞語,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3.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學生閱讀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問答法;以朗讀貫穿全文教學。
1、學習領會勸說的藝術。
2、認識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認識開卷有益的道理。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并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魯肅贊學與孫權勸學之間有何關系。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1、 播放《刮目相待》動畫視頻。
2、 出示課題。
3、 補充介紹作品、作者。
1、 朗讀欣賞(聽準字音和停頓)。
2、 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3、 預習匯報:解釋部分沒有注釋的詞語。
4、 學生自由讀課文、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5、 結合圖片,概括本文內容要點。
(2)二勸:思考: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孫權說此話時的神態?
揣摩:“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這樣勸說好嗎?為什么?
(3)小結第一層,探討朗讀技巧,指導朗讀。
這與孫權勸學有什么關系?
思考: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總結全文對話為主的特點,回顧體會人物對話語氣,分角色朗讀。
4、談談學習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啟迪;欣賞讀書的名人名言。
1、找出文中兩個成語,分別解釋并各造一個句子。
2、搜集三國故事中的成語、熟語、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個(條)。成語、熟語請查明并寫出意義,典故請簡要寫出事情。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孫權勸學》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四
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聯系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的道理。
1.學生在課下借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1課時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并記下疑點。
一 導入。
以關羽導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 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
通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鑒》應該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明確:了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并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 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 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并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五
本課例有三大特點:
1、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生自主學習;
2、老師以書面的形式指引學生培養文言文學習的習慣;
3、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以組內、組外、老師評價的評價方式讓每位學生學會反思,促進發展。
1、新課程標準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須要在學習過程突顯出合作、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就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引導、激發他們去主動探究、團結合作。例如在《孫權勸學》一課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讀音、詞語解釋、翻譯等基礎問題入手,共同發現問題,利用工具書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礎很差的學生也是“發現問題”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初一學生尤為重要。
我們都很清楚,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效益,而在學生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非常顯著。所以對于剛踏進中學門檻的初一學生,對于尚未擺脫“乖乖聽課”學習模式的初一學生,語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
《孫權勸學》一課中,設計了小組學習成果的展示、小組間挑戰打擂臺、我當小老師、設計板書等環節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滿足感,讓學生嘗到成功的感覺,嘗到愉快的感覺。國外心理學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說”指出:學習動機需要帶有強列的情感作用,并趨向于預期的目標;動機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尋求愉快的學習。所以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當然,有趣并不代表鬧哄哄課堂,在熱鬧的課堂中如何讓學生真正的學到,關鍵在于老師的指引。老師應幫助指引學生養成文言文學習的習慣。
文言文的學習關鍵在于多讀,而且每一次的讀的目標應是層層遞進的。《孫權勸學》一課中,為學生設計出不同要求的層次目標: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三讀──讀準句讀;細讀──合作探究;熟讀──讀出味道。學生遵循這樣的思路學習,慢慢的便會養成“多讀”的良好習慣。
3、對于學生的評價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①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每個學生學業成就的參差,但這個參差與每個學生在過程中學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們的評價應僅從學業成就的關注轉為個體發展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孫權勸學》的評價表中就設計了“參與熱情、學習態度、合作意識”幾個評價指標,力求讓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原基礎上有所發展。
② 重視質性評價,實現評價方發的多樣化。
質性評價能全面、深入、真實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使學生的個性特點、曾經付出的努力、獲得的進步、還欠缺的地方明顯表現,這樣就可以使被評價者更明確地取長補短。
基于此思考,《孫權勸學》的活動記錄表中設計了幾方面的質性評價:a、“妙語連珠”“結繩記事”的課堂行為記錄;b、“堂上檢測成績及主要存在問題”的填寫;c、“通過活動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小組填寫)”“本次活動的一點收獲(個人填寫)”的填寫,對這些環節作出具體描述性評價,目的讓學生學會思考量化成績背后得失,讓學生從不同方面了解自己優缺點。
對于本課的評價還包括課后興趣活動:“通過與《傷仲永》的比較得出的啟示”;“任選一種方式表達你們小組對本文的收獲”。
評價方發的多樣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輸贏的局面,讓每一個學生都盡可能表現、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閃光點,讓他們有熱情、有興趣去參與學習。
③ 強調參與與互動,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孫權勸學》的評價表中就設計了自評、組評、組外評價、老師評價幾方面的評價主體每位學生包括老師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這樣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從而打破“等著別人來打分”的被動局面,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促進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這樣,不同的評價指標、不同的評價方發、不同的評價主體的設計,可以讓老師發現、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并給與充分的肯定和欣賞,從而豎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從而不斷改進,這樣就可真正意義上的促進發展。
(具體的評價表詳見附錄)
1、處于學習的過渡期。
初一學生,尚未擺脫小學“乖乖聽課”的學習模式,對主動學習的概念比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2、較少接觸文言文,沒形成完善的學習方法。
初一學生普遍語文基礎知識較差,對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對詞語的理解能力較弱,特別是在閱讀文言文時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
3、有團隊合作精神與好勝心。
初一的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集體意識,而小組學習成果的演示也能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好勝心理。
1、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意識;
2、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教學目的
⑴ 教會學生學習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預習中設置“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兩個環節,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體現語文教學的基礎性。
⑶ 通過小組內組員的共同查找、訂正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熱情,滿足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和好勝心理。
⑷ 課后的興趣活動,與《傷仲永》的比較閱讀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小組對文章的理解一環節可以尊重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各展所長表達自己的感受。
⑸ 活動表的“妙語連珠”一欄是想讓學生學會發現身邊人的'閃光點。“結繩記事”一欄是讓學生記錄課堂回答的次數,以形成一種競爭氣氛。
⑹ “學習效果檢測”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動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組內、組外、老師評價”可以讓小組每位成員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動中自己的優缺點,力求不斷改進。
2、教學過程
⑴ 布置預習
通過工具書完成文章的“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兩個環節。
⑵ a、導入:認識成語的出處,提出“為何一個昔日的‘吳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標題:“刮目看阿蒙”。
b、“初讀──讀準音”:一個小組朗讀,其他小組訂正,歸納出本課應掌握的字詞。
c、“二讀──理解大意”:以打擂臺的形式,小組間互相挑戰文中的翻譯,從而歸納出個段落的重點詞語。
d、“三讀──讀準句讀”:全班朗讀,要求吐字清晰錯落有致。
e、“細讀──合作探究”:問題:孫權勸學的理由有哪些?呂蒙學有所成了嗎?要求:在文中找關鍵性句子,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板書。
f、“熟讀──讀出味道”:小組內練習,后派代表讀。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心情,語氣。
⑶ 上學習效果檢測。
⑷ 老師小結。
⑸ 布置課后興趣活動
附錄一:小組合作記錄表紀實
附錄二:課后興趣活動──辯論會紀實
孫權勸學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六
《孫權勸學》一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主要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文章記事簡練。
1、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詞語并理解課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闡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體和各種參考資料,引導學生朗讀、表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懂得“開卷有益”,讀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
教學重點: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強,能自主學習并查閱相關資料。
探究引導策略:探討式學習;教師啟發引導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策略:建立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的課堂氛圍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資源準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二十二課
一導入。由《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敗走麥城”引入, 介紹孫權、呂蒙、魯肅,讓學生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激發閱讀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先介紹,老師再補充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質疑問難、合作探究、對比閱讀、課外拓展等多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新的學習模式。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觸動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個人合作討論、理解、然后明確,適時請求老師點撥與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學生“開卷有益”的道理。
資源準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二、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
提問:你在預習中對作者和《資治通鑒》了解多少,由學生先介紹,不完整老師再補充。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讀出自我,合作交流
四幫助學生通讀全文并理解文意。
教學流程圖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課堂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本次課綜合性總結;課后,通過測試題和作業來作評價和反饋。
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探究、討論、課堂發言等給予及時的評價、引導和總結;課堂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本次課綜合性總結;課后,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網上的討論發言,教師給予引導與總評,并且對課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幾個問題的探究情況作評價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