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工作計劃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目標。這些范文為我們提供了不同教師制定教學工作計劃的思路和角度,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發。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一
本文是歷史故事,是依據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關情節改寫的。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課文一開頭告訴“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寫出兩軍隔江相對的形勢。然后點出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這就是火燒赤壁的起因。
2、黃蓋向周瑜獻策,提出火攻之計,這是因為:曹軍80萬,我軍才3萬,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另外,曹操把船都連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3、赤壁之戰東吳只有3萬,卻能打敗曹軍80萬。因為黃蓋、周瑜知已知彼,看準了敵人的弱點,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簡要復述課文。怎樣做到長話短說呢?例如,對《赤壁之戰》我們要抓住時間:東漢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黃蓋。課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兩點:1、曹操率兵南下,要奪取東吳,與周瑜的兵隔江相對。2、曹軍的弱點:坐不慣船,曹操叫人把船連起來,鋪上木板,練水上打仗的本領。第二段雖屬于事情發展的基本過程——定計,但不是重點,可以復述得簡略些,只要點明黃蓋定了什么計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我們可以分五個步驟簡要地復述清楚,注意哪些該復述,哪些可刪去,哪些可合并。
(難句理解)“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具體的內容?因為下文有這一計策的描寫:黃蓋寫信向曹操假降,趁東南風起的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著,船上裝滿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后面拖著幾只小船向北岸駛去。等船隊離曹營很近時,就命令士兵把火點著,士兵們上了小船,解開纜繩,讓20條火船沖進曹操的船隊。
課文這樣寫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避免了內容的重復,使文章結構嚴密,語言簡潔,引人入勝。這是寫文章的一種技巧。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它描述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公元1xx年)開始,到晉武帝司馬炎滅吳(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歷史故事,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各個統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小說結構宏偉嚴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簡潔流暢,以至成為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頂峰之作。
作者:羅貫中(約1330————約1400),太原人。他根據《三國志》和有關傳說資料,經過再創作寫成了這部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二
(一)我們通過速讀已經理清了赤壁之戰的前因后果,可這個故事,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請你快速默讀,在你認為需要討論的地方作上記號,試著給全文提幾個主要問題。
(二)梳理歸納問題,課件顯示。
1.赤壁之戰前,雙方的形勢怎樣?
2.雙方安排了哪些戰術?
3.赤壁之戰,,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80萬,原因在哪里?
(三)速讀與精讀結合,解疑。
1.回憶釋疑的方法:
(1)尋找式速讀全文,找到解決問題的段落。(找)。
(2)輕聲自讀找到的段落。(讀)。
(3)畫下你認為能解決問題的詞句。(畫)。
(4)細讀句詞,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議)。
2.學生按以上四步自讀自悟。
3.自學反饋。
(四)課件演示。
赤壁之戰的過程(出發、炸降、點火、著火、大勝)。
(五)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原因1:
(1)課件顯示描寫曹操的句子。從這些詞句可以看出曹操這人怎么樣?(輕敵)。
a.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2)朗讀訓練:讀出曹操輕敵的語氣。
原因2: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曹軍號稱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
c.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對方弱點)。
原因3:
畫出有關句子讀議東南風對火攻戰術的幫助?(船速快、火勢大、蔓延快)。
這說明——(巧用天時地利)。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20條船里裝滿蘆葦,上面鋪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著。
b.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聽得背后鼓聲震天,周瑜的兵逃來了。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考慮安排周詳)。
(六)小結原因:東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雖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對強大的敵軍,東吳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動腦筋,想辦法,看準對手的弱點,狠狠地打,使戰斗取得了勝利。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三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四
1.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初步學會根據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3.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懂得戰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五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讀懂課文,知道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學習遇事周密考慮、機智靈活的思維方式。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的`方法。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程,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原因。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
教師:東西南北方位圖、制作課件,選錄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斷。
2課時
同學們,上節課你們饒有興趣地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國人物,匯報了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也理清了課文的線索。今天,我們將深入學習這一課。(板書:17、赤壁之戰)
1、談話:火攻的辦法是誰想出來的:(黃蓋)黃蓋為什么會想到用“火攻”?請同學們讀讀相關的課文。
2、學生自讀自悟。
3、提問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1、談話:東吳對“火攻”之計已經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計策如何實施,周瑜和黃蓋又是如何進行周密安排的,請你找一個合作伙伴,一個扮演周瑜,一個扮演黃蓋,根據課文內容,演一演,說一說吧。
2、學生扮演角色練演。
3、指名上臺表演。
1、通過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條妙計,誰來說說火攻分幾步進行?
2、指名回答,學生補充,教師相機板書。
3、在你看來,“火攻”之計哪一步最重要,最能體現黃蓋計策的高超?
4、學生各抒己見,并說明理由,涉及提到“東南風”時,教師要求找一找、畫一畫并讀一讀課文中描寫東南風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寫東南風的句子,出示明寫、暗寫東南風句子,全班齊讀。
5、小結有關內容,分組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計安排的巧妙,考慮的縝密以及火猛、風大,戰斗的激烈。
6、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段。
2、學生自愿結組,熱烈討論。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獲?
1、上節課就有同學問:“曹操為什么相信了黃蓋?”文中寫的比較簡略,而原著描述了龐統獻連環計、周瑜黃蓋上演苦肉計、蔣干中計等。請你們到《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中去讀一讀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從華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將關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請讀《三國演義》。
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講三國故事,評“故事大王”。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六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赤壁之戰 教學設計示例 教案。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教學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直奔重點,創設情境,用作戰圖和人物畫像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順序地介紹本文,并根據疑點讓學生展開辯論以完成本課教學。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闡明觀點,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同學們,最近班上哪些同學寫字有進步?
請一名代表,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板書:17赤壁之戰)
1.圍繞課題的“戰”字想一想,課文會寫一些什么內容?
(學生可能提出:交戰雙方是誰?他們都是干什么的?為什么交戰?交戰結果怎樣?等)
2.激勵學生積極讀書。
教師導語:我們先把課文讀一遍。怎么讀呢?自由選擇,當讀到你愿意讀的段落時,可站起來讀。(讀后,了解讀的情況并表揚多讀的同學。)
1.直接了解,開門見山,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 教學設計示例 教案》。
教師設問:學這篇課文前,有誰了解“赤壁之戰”?你是通過什么知道的?
2.設計情境,展現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圖和人物畫像。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過、結果的方式介紹。)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
2.交流回答。
1.熟讀課文。
2.書寫生字詞。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頭,自由組成創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啟發: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學生:除了課文中現有的成語,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容和原因。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環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這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1.復述《赤壁之戰》給爸爸、媽媽聽。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七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智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八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
2、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的條理。?。
2、了解的原因以及雙方大致的情況。?。
教學教程:?。
一、揭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用生字卡片檢查讀音。?。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4、提出讀不懂的問題。?。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課文,想一想的過程,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結果怎樣,分段。?。
2、討論分段。?。
(1)(2—4)(5—11)?。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句讀第一段,評議。?。
2、“調兵遣將”是什么意思?周瑜為什么要這樣??。
3、“隔江相對”怎樣理解??。
(大江兩岸,兩軍相對)?。
4、這段話講了什么?(起因)?。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讀后同學評議。?。
2、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3、說說段意。?。
(打仗之前的準備工作。)?。
六、朗讀課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業?:?。
預習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吳怎樣以少勝多的。?。
2、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
2、這節課我們要了解周瑜和黃蓋是用怎樣的計策打好火攻這一仗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讀后評議。?。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學生默讀第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理解。?。
(1)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為什么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
(2)從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而沒有防備??。
(3)黃蓋是怎樣接近曹軍的??。
(4)請同學根據這些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出示掛圖,讓學生結合畫面體會兇猛的火攻場面。?。
4、火攻這一戰的結局怎樣??。
(1)“鑼鼓震天”??。
(2)曹操為什么要逃跑??。
三、總結段意。?。
(1)朗讀課文第三段。?。
(2)這段話講了什么??。
四、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2、練習造句,鞏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2、學生讀全文,思考后討論。?。
三、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說說怎樣記住的。?。
2、抄寫詞語。?。
五、練習造句。?。
1、體會“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頭造句。?。
六、作業?:?。
預習《田忌賽馬》。?。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九
教學目標?:
1、查閱資料,對課文的時代背景有個了解,學會自學。
1、初步學會10個生字,理解26個新詞語的意思。
2、初步讀懂課文,理清思路。
3、分段,學懂一、二兩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課文。
教學難點?:赤壁之戰雙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目標?: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萬兵力打敗80萬曹軍。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3、理清課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學過程?:
一、揭提導入??。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2、這幾句是我國哪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最開頭的幾句詞?《三國演義》。
3、《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同學都看過電視,并課前查閱過許多資料,請同學說說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國演義》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學生上來介紹。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赤壁之戰》就是根據這部我國著名的小說中的第49、50回的章節改變過來的。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學要求:(1)、?自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作好標記。
(2)、通讀課文,哪些一學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學情況,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有些暫不解答,以便進一步學習時重點考慮。
可能有的學生要提出以下問題:
(1)曹操有很強的實力,為什么會敗給周瑜?
(3)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上來寫在黑板上)。
三、討論分段,瀝青課文條理。
1、再讀課文,課文按什么來寫得?可分幾段,說明理由。
四、深入學習,理解第一段。
1、自學互學,討論思考。
自讀,齊讀,抓住哪些詞句,讀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調兵遣將”和“隔江相對”并按照地圖標出方向規定,畫出曹、周兩軍對陣的示意圖。(通過畫圖直觀了解兩軍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周瑜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敗的原因。指名學生到黑板上話示意圖。)。
板書:隔江相對。
3、讀,這段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五、深入學習,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對江南的東吳虎視眈眈,蓄謀已久,這次他認為時機成熟,終于挑起了這場戰爭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段。
1、自學第二段,,你讀懂了哪些詞句?
2、檢查自學情況。
思考: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須)。
b、坐不慣船,卻還要坐船,曹操是怎樣解決這個矛盾的?(連接戰船)。
c、書上是怎樣寫曹操兵士連戰船的?
d、如有錄象,就看一下連船后戰船是怎樣的及曹操當時的表情說話的語氣,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議論。(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輕敵,不可一世)。
“火攻“是東吳將領黃蓋分析形勢后,精心制定的,(板書:火攻)可是周瑜說這一仗怎么大還得想個計策這說明什么??(周瑜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到)。
2、讀課文這段重點寫了什么?(戰斗準備)。
六: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同學通過自查資料掌握了許多《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及內容。為我們學習《赤壁之戰》奠定了基礎。在學文時,我們主要是同學自學,討論,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從整體到局部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下節課我們還具體學習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黃蓋如何實施他們的“火攻”計劃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業?1、熟讀課文。?。
2、抄寫詞語。
板書:??????????????。
曹軍??80萬。
江??????????????火攻?。
長
周瑜??3萬?????????東南風?。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
設計理念:
創造自主探究的課堂空間,帶學生走進研究性學習的境界,在不斷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尋找新的方法,自學自悟,自得其樂。
學習目標:
1、學會按提示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2、通過質疑、讀書、分析、討論,懂得要取得戰爭的勝利要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3、從課文出發,拓展閱讀,掀起“三國演義熱”。
探究過程:
一、情境引入?,誘導參與。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問:“這是哪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
2、交流:你對《三國演義》知多少?
(三國的名稱、三國的主要人物、三國所處的位置等等)。
3、(邊演示課件邊敘述)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國的曹操打敗了蜀國的劉。
備,企圖一鼓作氣消滅東吳,一統天下。面對強兵壓境,孫權與劉備聯。
合起來,于是在赤壁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板書課題)。
二、抓住關鍵,確立探究專題。
1、師引導:“火攻是個好辦法,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辦法。”圍繞。
這個關鍵句你想提出幾個問題?
專題1:火攻為什么是好辦法?(定計)。
專題2:火攻計劃是怎么實施的?(用計)。
三、組織引導,自主探究。
1、選擇一個研究專題,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反復自讀課文,嘗試自解。
2、在探究小組中,與自己的合作伙伴交流:你學懂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
發現、新疑問,做好記號,準備隨機交流。
四、班內交流,互啟互解。
專題1:火攻為什么是好辦法?(定計)。
以下是兩個研究專題的交流鏡頭:
生:曹軍八十萬,我軍才三萬,敵強我弱,不能硬拼。
生:曹操用鐵索把船連起來了,不易疏散。所以火攻是個好辦法。
生:曹操也有雄才大略,為什么要把船連起來?
生:曹操的兵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江,非坐船不可。
生:黃蓋畢竟是員老將,他已經對敵我的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才定下火攻一。
計的,太妙了!
……。
縮寫訓練:
a、學習課后問題2的例句,掌握縮寫的要求和方法。
b、熟讀第3自然段,討論這一段主要事件是什么?
c、嘗試縮寫。
d、評議:意思是否準確,文字是否簡潔。
專題2:火攻計劃是怎樣實施的?(用計)。
生:黃蓋先寫了一封詐降信。聽說周瑜又用了苦肉計,使曹操深信不疑。
師點撥: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具體內容是什么?
生略???????????????。
生:曹操是行事小心的人,但這時為什么喜歡得不得了?
生:曹操雖然是行事小心的人,但對擁有80萬兵馬的他來說免不了有一種輕。
敵的心理。他想:周瑜投降應該是錯不了的。(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曹操。
的語言反復讀,體會曹操得意洋洋的心情。)。
師點撥:黃蓋真的來投降嗎?你從哪里讀懂?
生:為了使火攻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東吳選擇了一個東南風很急的日子進。
攻。
師質疑:為什么要選個東南風很急的日子進攻?
生:(在黑板上邊畫圖邊講解):曹軍在北岸,東吳兵在南岸,選擇東南風。
很急的日子,正好可以趁風行船,火燒曹船。
生:風急浪大,曹軍不容易看清。
生:火被大風一吹,會越燒越旺。
生:大火被風一吹,竄上岸去,使岸上的兵營也燒起來。
生:東吳軍打得快,結束也快,真可謂“速戰速決”。這是火攻計劃得以成。
功的又一關鍵。
師點撥:哪些語句寫出船快?你能讀好這些話嗎?
生讀略。
五、指路點化,總結升華。
師點撥:你級分析一下這場戰爭取勝的因素嗎?
(生交流略)。
六、拓展延伸,掀起“熱點”
師:本文出現的人物中,你最欣賞誰?為什么?
生(略)。
師:如果你還想對其中的人物、情節了解得更透徹,課后請大家去閱讀《三。
國演義》并交流心得。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一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赤壁之戰教學設計示例教案。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教學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直奔重點,創設情境,用作戰圖和人物畫像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順序地介紹本文,并根據疑點讓學生展開辯論以完成本課教學。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闡明觀點,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同學們,最近班上哪些同學寫字有進步?
請一名代表,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1.圍繞課題的“戰”字想一想,課文會寫一些什么內容?
(學生可能提出:交戰雙方是誰?他們都是干什么的?為什么交戰?交戰結果怎樣?等)。
2.激勵學生積極讀書。
教師導語:我們先把課文讀一遍。怎么讀呢?自由選擇,當讀到你愿意讀的段落時,可站起來讀。(讀后,了解讀的情況并表揚多讀的同學。)。
1.直接了解,開門見山,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教學設計示例教案》。
教師設問:學這篇課文前,有誰了解“赤壁之戰”?你是通過什么知道的.?
2.設計情境,展現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圖和人物畫像。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過、結果的方式介紹。)。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
2.交流回答。
1.熟讀課文。
2.書寫生字詞。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頭,自由組成創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啟發: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學生:除了課文中現有的成語,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容和原因。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環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這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二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赤壁之戰 教學設計示例 教案。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教學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直奔重點,創設情境,用作戰圖和人物畫像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有順序地介紹本文,并根據疑點讓學生展開辯論以完成本課教學。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闡明觀點,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同學們,最近班上哪些同學寫字有進步?
請一名代表,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板書:17赤壁之戰)
1.圍繞課題的“戰”字想一想,課文會寫一些什么內容?
(學生可能提出:交戰雙方是誰?他們都是干什么的?為什么交戰?交戰結果怎樣?等)
2.激勵學生積極讀書。
教師導語:我們先把課文讀一遍。怎么讀呢?自由選擇,當讀到你愿意讀的段落時,可站起來讀。(讀后,了解讀的情況并表揚多讀的同學。)
1.直接了解,開門見山,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赤壁之戰 教學設計示例 教案》。
教師設問:學這篇課文前,有誰了解“赤壁之戰”?你是通過什么知道的?
2.設計情境,展現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圖和人物畫像。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過、結果的方式介紹。)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
2.交流回答。
1.熟讀課文。
2.書寫生字詞。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頭,自由組成創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啟發: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學生:除了課文中現有的成語,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容和原因。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環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這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1.復述《赤壁之戰》給爸爸、媽媽聽。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三
(板書課題)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戰例。你們一定想知道它發生的歷史背景,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斗的過程怎樣,結局如何?請聽: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員老將,叫黃蓋。他對周瑜說:“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相差太遠了。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把船連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那么,“火攻”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黃蓋是怎么辦的呢?讓我們從今天要學的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讀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詞的音,把每一句話讀通順,自己覺得有困難的地方多讀幾次。
讀第二遍,注意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在每段旁邊作簡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發展、高潮和結果是什么。
在個體默讀、畫句、思考之后,教師可組織全班交流。
1.回憶故事情節,看看“火攻”計策的實施主要有哪些關鍵的步驟?
2.從“火攻”計策的制定與實施,你對周瑜和黃蓋有怎樣的印象?
3.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為什么能夠獲得勝利?
4.抄一抄,背一背。
滿江火滾喊聲震地火須兵應兵仗火威。
魏吳爭斗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1.東漢末年: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周瑜黃蓋諸葛亮。
(注:供介紹歷史背景用)。
2.周瑜火攻曹操。
(三萬兵)(八十萬兵)。
黃蓋假降喜接降書。
趁風行船笑迎黃蓋。
備引火船省悟已遲。
二里點火叫苦連聲。
伏兵追殺登岸逃走。
數軍合圍傷亡慘重。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曹操。
黃蓋詐降?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1、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五
(2)、 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
(3)、 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4)、 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了解課文內容,改課文分段。
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的相互關系。
(板書3萬 80萬)
多媒體出示: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魚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師念此詞一遍,說三國,道三國,一直以來人們都為三國的故事所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三國演義》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來談三國。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談一談三國吧。
大家看這首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地點是什么?隨機板書:長江
要求:
1、讀準音,給每個小節標上記號。
2、仔細讀每一小節,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1)、 問:通過讀課文,那些人物在本書中出現了?他們能不能稱得上是英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周瑜——統率三軍、擊潰曹軍;黃蓋——獻計火攻,火燒曹營;曹操——驕傲自大,落荒而逃)
(投影出示:(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
(2、 敵眾我寡、不宜久持、應速戰速決 2、曹操戰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船及其帆篷、繩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1、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
(2、曹操驕傲自大,盲目樂觀 2、曹操深信黃蓋的話
(3、 黃蓋的船偽裝的好,使曹操不容易發覺其中有詐。
過渡:通過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讀書是比較認真的。下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一節一節的瀏覽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
(1)、曹操率軍欲滅東吳,周瑜調兵遣將。這應當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黃蓋獻計,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敵船應是妙計殲敵的經過。
(3)、赤壁之戰,曹軍慘敗,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應是結果部分。
歸納:隨機板書:
(起因1--2) (經過3--10) (結果11)
大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兩軍 黃蓋 寫信 草船 火燒 上岸
相對 獻計 詐降 沖寨 敵船 追擊
過渡:赤壁之站的結果是曹軍慘敗,周瑜大獲全勝。那么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誰起了關鍵的作用。(黃蓋)黃蓋的兩大計謀:一是火攻,二是詐降。是整個戰役取得成功的關鍵之處。黃蓋當時在信中提到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雞蛋指的是誰?(周瑜的力量)
石頭呢?(曹操的力量)
為什么說周瑜的力量是雞蛋,曹操的力量是石頭?
(1、我們從誰的話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黃蓋的話:(指導朗讀)。
所以周瑜認為火攻是個好辦法,值得可行。事實也證明周瑜采納黃蓋的意見是正確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稱得上是英雄。而黃蓋的計策對周瑜來說真是及時雨,對曹操來講真是一把利斧。通過以上的學習大家應該對全文有了比較深的了解。下面,我們進行進一步的鞏固。
(2、先來看一下,一首詩:
(投影出示:清明 (杜牧)) 赤壁戰歌
清明時節雨紛紛, 改后為:三國時期亂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曹操率軍欲滅吳。
借問酒家何處有, 黃蓋獻計用火攻,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小勝多定大局。
(3、指導講評。
(1、出示本校王保華老師的書法作品《赤壁懷古》,讓學生鑒賞。
(2、贈送此作品,教育學生更努力的學習知識,研究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
板書設計:
(起因1--2) (經過3--10) (結果11)
大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兩軍 黃蓋 寫信 草船 火燒 上岸
相對 獻計 詐降 沖寨 敵船 追擊
赤壁之戰教案(匯總16篇)篇十六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愿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知識點。
一、?通假字。
1、進住鄂縣之樊籬口。(住,通“駐”,駐扎)。
2、將軍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萬兵難卒合(卒,通“猝”,倉猝)。
4、卿能辦之者誠決(誠,通“請”)。
5、頃之,煙炎張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軍大壞(雷,通“擂”,敲擊)。
二、古今異義。
1、鼎足之形成矣(古義:形式確立;今譯:逐漸發展成某種事物)。
2、劉琮束手(古義:投降;今譯:沒辦法)。
3、權起更衣(古義:上廁所;今譯:換衣服)。
4、初一交戰(古義:剛剛開始;今譯:農歷每月第一天)。
5、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古義:中原地區;今譯:中華人民共和國)。
6、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譯:妻子)。
7、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古義:老交情;今譯:與“新”相對)。
8、兼仗父兄之烈(古義:功業;今譯:強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義:駐扎;今譯:次序)。
10、荊州與國鄰接(古義:疆域;今譯:國家)。
11、致殷勤之意(古義:懇切慰問;今譯:熱情而周到)。
12、割據江東,地方數里(古義:土地方圓,縱橫;今譯:方位詞)。
13、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古義:他實際上;今譯: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折)。
14、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古義:官職名,這里指一般屬官;今譯:致力于,投身到事業中)。
15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古義:一旦,萬一;今譯:偶然遇見,不期而遇)。
三、一詞多義。
資:多載資糧(物資)。
此帝王之資也(憑借,資本)。
能:表惡其能(才能)。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能夠)。
蓋:英才蓋世(超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撫:權撫其背曰(撫摸,輕拍)。
上下齊同,則以撫安(安撫)。
難:五萬兵難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難乎(災難)。
次:引次江北(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死)。
五萬兵難卒合(倉猝)。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于)。
當: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
當橫行天下(應當)。
操當以肅還付鄉黨(會)。
方:助畫方略(方法,計謀)。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將要)。
操軍方連船艦(正)。
挾天子以征四方(地區)。
并:行將為人所并(吞并)。
將兵與備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與圖大事(事業)。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與圖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預備走舸(輕快的)。
備南走,肅徑迎之(逃跑)。
可燒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
乃罷會(于是就)。
騎乃得過(才)。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乃至)。
四、詞類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名詞作狀語,向南)。
2、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名詞作狀語,表面上,實際上)。
3、劉備、周瑜水陸并進(名詞作狀語,從水路,從陸路)。
4、敬賢禮士(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交情)。
6、為漢家除殘去穢(形容詞用作名詞,都指壞人)。
7、瑜等率輕銳繼其后(形容詞用作名詞,輕裝的精銳部隊)。
8、敬賢禮士(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的人)。
9、兵糧精多,足以立事(使動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動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將軍(使動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動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斷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斷句)。
3、且此帝王之資也(判斷句)。
4、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判斷句)。
5、田橫,齊之壯士耳(判斷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斷句)。
7、劉備天下梟雄(判斷句)。
8、行將為人所并(被動句)。
9、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動句)。
10、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被動句)。
11、嬴兵為人馬所踐踏(被動句)。
12、逼兵事耳(被動句)。
13、卿欲何言(賓語前置句)。
14、何以知之(賓語前置句)。
15、欲安所歸乎(賓語前置句)。
16、今戰士所還者(定語后置句)。
17、荊州之民附操者(定語后置句)。
18、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定語后置句)。
19、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定語后置句)。
20、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狀語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狀語后置句)。
22、敗于長坂(狀語后置句)。
23、亮見孫權于柴桑(狀語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