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指導和組織教學而編制的一種教學計劃和教學參考資料。通過閱讀下面的小學教案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一
1、學生看書自學,同桌討論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筆算加法筆算減法筆算加減混合估算。
2、教師:筆算加減法應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當十再減。
3、練習:算出下面每組數的和與差。
42、3654、29。
4、教師:筆算加減混合運算需要注意什么?
練習:計算。
5、教師:估算兩位數加減法有什么方法?
練習:一本80頁的書,小明第一天看了32頁,第二天看了27頁,他大約看了()頁,大約還剩()頁沒有看。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二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案例描述。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三
1.操作:。
1)同學做抓花片游戲,排一排比一比哪種花片抓得多?多多個?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還有別的方法嗎?你是怎樣想的?
3)引導學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從13個里面去掉8個,剩下的就是紅花片比藍花片多的。用減法算。138=5.所以紅花多,多5個。
同桌說說是怎么想的?
4)再抓幾次比比看,誰抓得多,多多少個?(每次都要說出怎樣計算花片比另一種花片多多少個)。
2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說說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隊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會解答嗎?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書:2420=4。
集體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該怎樣解答.
3.老師小結:。
像這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題目物品們可以用減法計算,從較大數中去掉同樣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四
一、基礎練習:
1、口算。
25+770+921+832+9。
2+5559+94+669+91。
38+767+443+279+7。
2、聽算。
45+459+104+5863+8。
3、填空:(課件出示)。
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二、練習十一的習題。
1、計算練習:
23+775+98+23。
56+950+548+6。
76+542+505+44。
先說計算過程,在寫得數。
2、練習十一的第14題。
要求:(1)、看圖,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2)、現在一共有多少架飛機?怎樣計算?
(3)、獨立計算,后集體訂正。
3、練習十一的第15題。
要求:自己看圖,理解題意然后列式計算。
4、課件出示第16題,比一比誰算的又快又對。
57+86+5625+70。
42+671+97+80。
三、作業設計。
練習十一的第17題。
自己讀題理解題意,后獨立計算。
四、思維訓練。
讀題,解答p66面的思考題。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五
知識技能: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數學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嘗試運用分析、推理和轉化的學習方法。
問題解決:使學生學會綜合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或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2、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六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這樣就需要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帶回生活中,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介紹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明確前后的確定與面對的方向有關,為分清左右突破難點,學習左右時采用介紹同學、作游戲解決生活問題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習數學。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七
1、量一量我們的課桌面有多長。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質疑:為什么大家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的測量結果相同呢?(用同一種測量工具)看來,只有在測量時使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你知道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嗎?(課件出示:尺子)對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八
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這一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九
師:同學們參加過游園會嗎?你們在游園會中看到過哪些有趣的場景呢?說出來跟同學們分享一下。
(1)課件出示教材10頁例1情境圖。
師:許多同學都圍在小丑身邊買氣球,那么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小丑手中有多少個氣球,賣了多少個氣球吧。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
生:還有幾個?
(3)引導學生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說一說這道題和以往學過的十幾減幾的題有什么不同。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十
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黃河的走向,弄清楚黃河流域與黃河長度的區別,匯報自己發現的信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師:黃河流域的面積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誰會解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學生根據圖中信息獨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師:黃河全長約多少千米?可以怎樣算?
生:a+(b+c)=(a+b)+c。
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加法中還有其他的規律嗎?請完成填空,然后觀察,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兩個加數交換他們的位置,和不變。
師:這也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規律,叫加法交換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嗎?
生:a+b=b+a。
師:學習了加法的兩個定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觀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樣算比較簡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結合律可以簡算。
四、自主練習。
第1題。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3、4題。注意用簡算。
五、簡要回顧。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六、作業。
自主練習3題。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十一
案例反思:關于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么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2、為什么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并沒有復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本課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精選12篇)篇十二
表內除法(二)是在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本單元的學習屬于《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是對表內除法(一)單元除法意義的鞏固,其次是為三年級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做好知識儲備。著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訣一些簡單和稍復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