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還能夠傳遞正能量和積極的思想。這里有一些優秀作文的寫作心得和經驗分享,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一
有一天,楊萬里坐在船中享受著春天的美景,這艘小船行到安仁的小河中,他看到了一些柔美的柳樹,楊萬里的心情格外舒暢了。
無意中楊萬里看到了一只小船,小船上面坐著兩個可愛的小孩子,他們在小船上跑跑跳跳,多么自由自在!
小孩子玩累了,然后把撐船的竹竿和槳收了起來。天氣十分晴朗,他們卻撐起了傘,楊萬里非常奇怪,他想了想,還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楊萬里問這兩個小孩子,小孩子笑嘻嘻地講給他聽。楊萬里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還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小船前進。小孩子的話和幼稚的舉動,讓楊萬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他欣然提筆,記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
手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語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波光粼粼的湖面,細浪一圈接著一圈,湖邊的垂柳把這碧水粼粼的湖面當作梳妝用的鏡子。陽光照在湖面上,湖水發出了萬丈光芒,好像要反抗似的。瞧,水中的小魚兒在歡快的游戲,小蝌蚪在四處尋找著自己的媽媽。看,那兒還停著一對大蜻蜓,正在觀看這美麗的風景。聽,小鳥在不停的`贊嘆這美麗的景色,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在給周圍的外物唱這優美動聽的歌。這會兒,湖面的周圍一片寂靜,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陶醉;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魂牽夢繞;這歌聲,似乎讓他們沉睡在這歌聲之中。
清澈的湖水中,飄蕩著一葉漁船,漁船緩緩的劃出了無數波紋。一頁漁船中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了撐桿,停下了船槳坐在了漁船的前面,船在水中漸漸的停下了。一個小孩對另一個小孩說:船現在停在了湖水的中央,咱們現在有什么辦法,既不用船槳,又不用撐桿能讓船前進呢?另一個漢字手扶下巴,靜靜的想著辦法。哦有了,我們用雨傘來讓船前進吧!說罷,他急忙從船艙中取出雨傘打開,并把雨傘高高舉著,讓風吹到雨傘上面,雨傘帶動了漁船。就這樣,漁船緩緩的行駛著。
過路人看見了,都驚訝的想:現在有沒有下雨,這兩個小孩把傘打開干什么。哦,怪不得沒有下雨都張著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利用風讓船前進。這些過路的人想明時,都不由的贊揚起了這兩個小孩子,說他們很有頭腦,非常聰慧,值得令人佩服。
當這些過路人再次回頭看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漁船已經遠去了,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些細小的波紋。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酷愛游山玩水的詩人楊萬里乘著小舟在向著安仁的方向行駛著,準備拜訪那里的好友。
這一路上風光秀麗,周圍的群山連綿起伏,周圍的草樹木都倒映在波光粼粼水面上,時不時有小魚從水面上躍起,楊萬里不禁被這美麗、寧靜景色所陶醉。
小孩們先是嘻嘻哈哈地說了一陣話,然后異口同聲地說:你猜呀!楊萬里看看天空問:要下雨了嗎?不是的!小孩一邊說一邊笑。突然,一陣風吹來,船一下了駛了很遠,行駛的更快了,楊萬里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你們撐傘是當做船帆用呀!這樣不但可以不用用力劃船,而且也曬不到,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真是太聰明了!
詩興大開的楊萬里來到安仁后,便寫下了這首《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長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二
初夏時節,樹木郁郁蔥蔥。詩人楊萬里為了看望他一位生病的朋友,來到了安仁。他坐在船上,向四周眺望,欣賞著安仁河面上的風景。遠處有幾座大山,山上隱隱約約能看到幾座白塔。江岸邊長滿了甩著長發的綠柳,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江水中,魚兒在嬉戲玩耍。楊萬里陶醉在這景色里。
忽然,一陣嬉鬧聲打破了寂靜。尋聲望去,原來是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在漁船上談笑。水聲、風聲和小孩的談笑聲合在一起,像一首美妙的音樂。
突然,兩個孩子把篙和棹都收到了船里,還爭辯著什么。楊萬里十分納悶,就湊上前去,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一個孩子說:“劃船太累了,咱先休息會兒吧?!?/p>
“那總不能停止不前吧,船可不會自己走?”
“那你有什么省力的辦法呀!”
“我見到帆船是靠帆帶動的,為什么不可以造一個帆呢?”
“可我們沒有布呀?”
“可以用船里備用的大傘呀!”
說完,兩個孩子就急急忙忙地把傘給拿了出來。他們舉著傘,風來了,風娃娃帶著他們飛快地向前沖去。
詩人楊萬里終于明白,原來是兩個孩子累了,他們張傘來前進呢?隨之詩性大發,吟詩: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出節奏。]。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矗?/p>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通過回憶,既鞏固了舊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查字典、看圖、聯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結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能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二、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寫兒童的詩?(牧童)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一首寫兒童的詩。和《牧童》這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背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六)、讀寫,延童趣:。
1、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舟過安仁》,還讀了幾首童趣詩,詩人為什么能寫出兒童的種種童趣呢?我想這和他們擁有一顆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觀察著生活有關。冰心奶奶曾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就是兒童。一個成人再也無法變成兒童。然而兒童世界永遠是一個人最眷戀的精神家園。
2、師:同學們,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把詩中的鏡頭再放大一點,將它變成一幅流動的畫,一個美麗的小故事,寫一寫《舟過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五
湖南省有個安仁縣,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那里住著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的漁民。在東白水村有一戶人家,住著小柱子和小石頭兩兄弟,他們每天都幫助父母去打漁。
初夏的清晨,天空湛藍、白云朵朵。今天,他們準備去安仁縣城幫家里買一些東西。他們早早就起床了,小柱子穿著白色短袖和藍短褲,小石頭身穿紅背心和綠短褲,他們興高采烈、心情十分愉快。他們的爸爸媽媽給他們帶上了干糧和水,還帶上了一把大傘,以防下雨,然后他們就出發了。
他們劃著小船離開了家,在路上他們有說有笑,一會兒釣魚、一會兒又去劃船,一會兒又坐下來欣賞兩岸的風景。只見河水清澈見底,一眼都能看見許多活蹦亂跳的小魚和小蝦。陽光照到水面上,波光粼粼,蕩起一圈圈漣漪。岸上的樹木蔥蘢、枝葉繁茂。剛劃了沒多久,他們覺得用船槳劃太累了,正好路過一片小竹林,就用帶的小刀子,麻利地砍下合適高度的竹竿來用。然后,他們兄弟倆每人用一個竹竿劃船,劃得可快了,不一會功夫,就已經劃出好幾里路。劃著劃著,他們漸漸感覺有些疲倦,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于是他們就停住竹竿,拿出爸爸媽媽給他們帶的干糧大口吃了起來。正當他們美餐的時候,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船有點開始往下沉。小石頭水性好,一個猛子扎到水底,原來船底下的倉庫破了一個大洞,他們趕緊把船劃向岸邊,奮力把船拉上岸,找出船上的備用工具把大洞及時修補好。干完這些,小柱子和小石頭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他們把船駛向河中,就倒在船上睡著了。
等他們一覺醒來,已經是大中午,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小船正在河面上停泊,可他們太累了,實在劃不動,這可怎么辦呢?如果不抓緊時間,晚上就趕不回家了啊。他倆坐在船艙中苦思冥想,小石頭腦瓜轉地快,眼睛咕嚕嚕一轉說:哥哥,咱們把爸媽給咱們的傘當船帆使用,可以借助風的力量讓小船劃得快點啊。小柱子說:對啊,咱們快試試吧!他們迅速地把傘拿到船頭,撐開傘,這時一陣大風吹來,把他們的衣服都吹亂了,可小船卻像水中的小魚一樣,飛快地向前駛去。他們興奮地手舞足蹈,大聲唱起了山歌:小船飄飄,小傘開開,帶著我們駛向遠方。
很快他們就到了安仁縣城,買齊需要的東西之后就劃著小船飛速向家的方向駛去。傍晚時分,他們終于到了村邊,停好小船,拿上東西,哥倆高高興興地跑上岸。他們的爸爸媽媽正在岸上焦急地等待他倆,看到他們安全到達,一家人手牽手,高高興興地向家中走去。
前面是翠綠的.小山丘,腳下是一片青翠的草地,轉過身,也可以看到開滿小花的、翠綠的芳草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從下往上看,仿佛一條青翠的、碧綠的,繡著各色鮮花的絲巾。而這一切,都被大詩人楊萬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正當楊萬里陶醉之時,自己身旁的清澈的小河里,一片梧桐葉似的小舟緩緩駛來。光波粼粼舟上坐著兩個小孩兒,慢慢的劃著小舟,愉快的聊著天。
劃了一會兒,兩個小孩也許是累了,也或許是劃到地兒了,兩個孩子收了篙,停了棹,端坐其中。
正當楊萬里準備轉身走的時候,兩個孩子的一組對話引得他再度轉身,想看個究竟。
去把船上的油紙傘拿出來一個看起來大一點孩子說。
干什么?另一個孩子不解的問。
一會兒你就知道了大孩子回答道。
他們要干什么?楊萬里不解的想。
兩個孩子撐開傘,傘帶的風驅使著小舟向前進。
哦!原來他們是要利用風來讓船前進??!真聰明!楊萬里被兩個孩子的機智所折服,不禁在心里稱贊。想了一會兒,楊萬里向著小舟遠去的方向,吟道: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六
《舟過安仁》這一課,是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吨圻^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結合教材、教參,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2、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理解后兩句詩并體會詩人的情感。
接下來,說一下的設計意圖。本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知詩人、解詩題;劃節奏、讀詩文;抓重點、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吟詩句、誦詩篇;拓展、延童趣。
1、知詩人、解詩題。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和大家做個游戲,你們愿意和老師配合嗎?
生:愿意。
師:請同學們聽好游戲要求:請你根據老師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學可以搶答。
提示一:此人性別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詩人,字廷秀,號誠齋。
生:楊萬里。
師:很好!你們猜對了,他就是楊萬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板書課題:舟過安仁)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游戲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一種形式,而這樣的猜詩人,也是對詩人了解的一個過程,在學生傾聽競猜的時候,她或多或少的都會記住一點,我想這要比學生說或是老師介紹,學生記憶要深刻些。而與此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劃節奏、讀詩文。
這一部分,讓學生自主讀詩,然后教師泛讀,根據老師的讀,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詩的節奏,然后自由朗讀,這是第一次讀詩,目的是讓學生對詩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3、抓重點、明詩意。
這是整節課的第二次,讀詩文,讀后引導學說說自己都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懂與不懂的交流過程中,學生了解了詩文的意思,對詩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4、想詩境、悟詩情。
這是整節課的第三次讀文,學生自由讀,讀中體會作者的心情,感受當時的情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去讀,然后指生朗讀,在這做到學生自評、師評、生生評,在學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讀后,教師再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讀,學生閉眼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詩文展開合理的想象,這一環節是重點,要讓學生多說。
5、吟詩句、誦詩篇。
這首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有充滿了童真童趣,引導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這也是整節課的第四次讀,同樣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指生朗讀,在學生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背誦時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兩個人互背,男女生對詩句等不同形式,最后指生背誦,爭取達到當堂背誦。
6、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個個美妙的夢,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童年是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時一首首美妙的詩。引入楊萬里的又一首兒童詩《稚子弄冰》,引導學生讀一讀。我們看到的師兒童生活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如果我們把詩中的鏡頭在放大一點,就會成為一幅流動的畫,也可以變成一個美麗的小故事。設計一個小練筆,做到課內與課外的延伸。
以讀為基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思考、讀中品味,這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可能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懇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七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边@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注意,是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肮稚鸁o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边@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竇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在這首詩中,詩人看到在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張開了傘。而詩人悟到了兩個小孩之所以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八
“停船靠岸了!”船家的一聲吆喝收回了大家的思緒。詩人楊萬里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剛才只顧欣賞江岸的美景,現在眼睛確實有點累了。
初夏的江南著實讓人陶醉,沿江兩岸的樹木郁郁蔥蔥,綠樹與紅花互相映襯,高低相錯,真如連綿不絕的畫卷啊!一陣涼風襲來,頓時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兩天的旅程讓詩人心緒安寧,平添了幾分雅興,隨從的仆人也正玩的高興,楊萬里不忍打攪他們,自己信步走下船去。
詩人收回目光,咦!遠處飄來一首小船,在這樣的江面常見到這樣的漁船。可這只小船上只看到兩個小漁童,他們正在船上休息,船槳和船篙被隨意地擺放在船上,船頭擺著兩條小凳,兩個小童都穿著短小的衣服。忽然,一個小童轉身進了船艙,拿出了一把傘,撐了起來,看樣子是做好了防雨的準備。楊萬里滿心疑惑,禁不住想向兩個小童問一問。這樣想著,噢!突然明白了,兩個小童撐傘不是遮雨,不是遮陽,而是當作船帆,為了讓船順風行駛,加快行船的速度啊!看到這里,年過半百的詩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兩個頑皮的小童!楊萬里恐怕兩個小童過于貪玩跌入水中,不由得朝小船喊去:“兩位小童,注意安全,千萬不要掉入水中?!贝狭r傳來兩個孩子清脆的童音:“知道了,謝謝您老人家。”
多像自己的童年?。《嗝刺煺娴暮⒆?,詩人疾步回到船中,研墨提筆,鋪下紙張,一氣呵成,把剛才看到的情景寫了下來:“《舟過安仁》: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p>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九
同學們,先讓我們來一個對詩游戲。
師:籬落疏疏一徑深,(生接后三行)。
師:泉眼無聲惜細流,(生接后三行)。
師:畢竟西湖六月中,(生接后三行)。
同學們對答如流,真好。這三首傳世名作都有一位共同的作者,他就是——(楊萬里)。
關于楊萬里,大家有什么了解?(生自由說)。
請看,張老師搜集的楊萬里的資料,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疑問?(出示課件,介紹楊萬里)。
關于“誠齋體”,還有一個故事,宋代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流派,叫“江西詩派”,里面聚集了很多優秀的詩人,這個詩派作詩講究借用前人詩句,每個字都要有典故和出處。年輕的楊萬里曾經是這個詩派的“粉絲”,模仿這種風格寫作了很多詩。到了他36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覺得這樣寫詩很沒有意思,就點燃了一把火把以前的那些模仿之作全部燒了,然后花了15年的時間研究琢磨,終于形成了自己寫詩的獨特風格,也就有了以楊萬里的號命名的“誠齋體”。
聽了這個故事,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詩人?他創作的詩歌與其他詩人所寫的詩有什么不一樣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楊萬里的《舟過安仁》。
1、翻開語文書17頁,認真、仔細地將這首詩讀3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清楚節奏。(同學們讀得很投入,這就是讀詩的狀態!誰來讀?)。
指名讀。(字音讀得很準)這兩個字,大家一起讀:篙、棹。
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注意聽他是怎么停頓的?
聽出來了嗎?他的停頓是“四、三”,但古詩的朗讀講究一唱三嘆,所以要讀得慢一點,讀出更強烈的節奏感,你跟著老師的手勢讀。(生讀第一行)。
后面三行,全班同學跟著我的手勢輕聲讀。
2、這樣的朗讀就讀出了詩歌的韻味來了。蕭紅說:“讀新詩,一定要先講的?!睂W詩,會讀遠遠不夠,還要讀懂,再請同學們靜下心來,細細默讀古詩,結合注釋,看看插圖,想想詩句的意思。
誰來做小老師,上臺給大家講講?
扣“一葉”、“使風”,理解詩意。
你的發言給了大家很多啟發,大家都會說了嗎?同桌倆一起說一說。
我發現有的同學說著說著,就情不自禁笑了起來。你為什么而笑?(為小童的奇思妙想,天真幼稚,聰明伶俐而笑)。
帶著這份贊賞,誰再來讀?(朗讀融入了情感,就能打動人心。)齊讀。
只是讀一讀,議一議,這首詩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兩小童的形象也鮮明地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這是為什么?(板書:通俗淺白)這正是“誠齋體”的語言特色。
詩人的好奇不已、啞然失笑、恍然大悟并未直接寫出來,而是通過一個詞含蓄地表達了,找到它了嗎?(怪生)淺近明白的語言也能表達豐富的情感、意蘊,這也是詩人的過人之處呀?(和著音樂,想象畫面,再讀詩。)。
3、楊萬里就像一個獨具慧眼的畫家,把他生活中一閃而過的美景一一捕捉,才有了這清新活潑的《舟過安仁》,再讀。
才有了這生機盎然的《小池》,背《小池》。
才有了這兒童戲蝶的歡快,背《宿新市徐公店》。
才有了這風光獨特的六月西湖,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也才有了這兩首詩。(出示《稚子弄冰》、《閑居初夏午睡起》,自由讀,理解詩意)。
冬有冬的樂趣,夏有夏的精彩,世間萬物,生活百態,在他的眼里都可入詩,也使他的詩散發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書寫生活)。
4、讓我們再靜靜地回想這些詩作,你一定會發現,楊萬里的詩中經常出現的主人公是(孩子),透過這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童,稚子形象,你感受到了什么?(對孩童喜愛,對童真的向往。)。
創作《舟過安仁》的楊萬里已是66歲的高齡,此時的他早已厭倦了官場的勾心斗角,面對這天真無邪的孩子,他的心靈怎能不感到寧靜與舒暢?寫完這首詩沒過幾個月,他就辭官不做,歸隱田園。(板書:表達自我)借兒童表達自我,這也是“誠齋體”的另一個鮮明特點。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詩,更透過這首詩了解了一個人,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這就是學詩的快樂。
板書設計:
楊萬里。
通俗淺白。
書寫生活。
表達自我。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
“開船啦,開船啦。”早晨,在小溪旁,一位船夫正催著陶醉在秀麗景色中的楊萬里。正處在遐想中的楊萬里突然驚醒,連聲應道:“來了,來了。”說著,就進了小舟。
這么美麗的風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呢?溪邊是一株株依依多情的楊柳,其中還混雜著數株桃李。此時,花開得正旺,紅得似火,粉得似霞,白得似雪。這柳暗花明的,怎能不使人心曠神怡呢?桃李的花瓣隨風飄落,落在岸上,就給湖畔鋪上了花地毯;落在河里,則點綴著湖面。這條小河清澈見底,在陽光下波光粼粼。而河水是那樣得靜,仿佛是一位淑女似的。徐徐的`微風在世間穿梭,是那樣得輕柔。好一個室外桃源!
船行了許久,楊萬里感覺船艙里太悶,就走出了船艙,欣賞美麗的風光。突然,奇怪的一幕映入了他的眼簾:兩個小孩收回了竹篙停止了劃槳,坐在船上,還在這大晴天里打著傘,而且船還在飛快地行駛。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見鬼了不成?楊萬里怎么想也想不通。這收篙停棹的船怎么行駛?沒下雨,陽光也不猛烈,他們撐傘有何用途?“奇怪,奇怪?!睏钊f里發動了全體腦細胞大軍,也想不出個所以然。船夫看透了楊萬里的心思,笑道:“他們這是在使風。說白了,就是借傘作帆,來幫助船前進。想當年,我也做過這事。不過,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啦?!睏钊f里望著遠去的小舟,不禁啞然失笑。這兩個小孩,倒夠古靈精怪的,竟然能想出這種辦法,真顯得有些可愛。
看到這,楊萬里不禁詩興大發,作詩一首: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二
《舟過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吨圻^安仁》這首詩,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本組課文以“童年”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樂趣,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出的對童年的眷戀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這首詩集中刻畫了一對孩童的聰慧機智與行動中散發出的單單屬于童年的童真、童趣,讓人心生向往與眷戀,學生對于這種感情的感受,為此后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難忘童年”作了一定的鋪墊。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詩積累,知道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和基本方法。學生對于小組活動的展示也充滿了興趣,而如何順應這種學情則是教師所應該把握的。在《舟過安仁》這首詩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首關于童趣的《牧童》,對于這種淺白易懂,充滿情趣的詩歌興趣濃厚。
根據這些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并結合學情,我安排了一課時的教學時間,并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課標中明確要求,詩歌教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畫面是關鍵,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詩歌的意境上。此外,在這首充滿童趣的詩中,兩小童的形象非常的鮮明、突出,怎么從詩句中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童聰慧伶俐的形象,體會詩人對他們的喜愛之情和詩人那不曾泯滅的童心,成為我這節課的難點。
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讀法,“以讀促情、以讀感悟”。以各種形式的朗讀,匯成學生知識、情感的海洋。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選擇“以畫入手,生發想象”,“以想為器,培養思維”,“以說為主,鍛煉口語”。通過對詩歌一層一層深入的解讀,感受詩人對孩童的贊賞與喜愛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引出童趣:
新課導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導入能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
首先我以學生身邊的趣事入手,讓生自由的說一說在他們身邊發生的充滿童趣的事,使這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
接著我總結學生的故事,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詩歌。
在引出課題之后,我及時的對課題進行分析理解,以便學生了解這堂課的學習方向。
(二)初讀感知,讀順讀熟:
詩歌,朗讀是生命,怎么樣一步一步深入的朗讀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在這一環節,我采用二層次教學。
第一層-----讀正確,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等朗讀方式,達到讀正確,讀流利的目標。
第二層-----讀節奏,通過同桌互讀互評,教師范讀,小組賽讀等形式,達到讀出音律,讀出節奏的目標。
一葉︱漁舟︱倆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并且我還在ppt上打出詩歌的節奏,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感知。
(三)自讀自悟,理解詩意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三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在一個明媚、清風徐徐的日子,宋代楊萬里乘船來到安仁縣游玩。
他被周圍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吸引住了,突然聽到遠處傳來小孩子的歡聲笑語,不禁站在船頭向四周張望。不遠處的一葉漁船上并排坐著兩個年齡相仿,機靈可愛的小孩。他們即不用竹竿撐船,也不搖動船漿,只是任由小船隨著湖面的微風輕輕蕩漾。這時穿著紅肚兜的小孩撐起了一把傘,但是天氣晴朗,并沒有要下雨的征兆。楊萬里也不知道兩個孩子要干什么,好奇地看著他們。只見兩個小孩商量著把傘舉過頭頂不停地變換著方向,船終于徐徐地動了起來,隨著風越走越快。兩個孩子高興極了,湖面上傳來了一陣陣銀鈴般的笑聲。
楊萬里這才恍然大悟,感嘆道:好聰明的兩個孩子!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四
《舟過安仁》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整理的改寫。
作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一天,楊萬里坐在船中享受著春天的美景,這艘小船行到安仁的小河中,他看到了一些柔美的柳樹,楊萬里的心情格外舒暢了。
無意中楊萬里看到了一只小船,小船上面坐著兩個可愛的小孩子,他們在小船上跑跑跳跳,多么自由自在!
小孩子玩累了,然后把撐船的竹竿和槳收了起來。天氣十分晴朗,他們卻撐起了傘,楊萬里非常奇怪,他想了想,還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楊萬里問這兩個小孩子,小孩子笑嘻嘻地講給他聽。楊萬里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還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小船前進。小孩子的話和幼稚的舉動,讓楊萬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他欣然提筆,記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
手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語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波光粼粼的湖面,細浪一圈接著一圈,湖邊的垂柳把這碧水粼粼的湖面當作梳妝用的鏡子。陽光照在湖面上,湖水發出了萬丈光芒,好像要反抗似的。瞧,水中的小魚兒在歡快的游戲,小蝌蚪在四處尋找著自己的媽媽。看,那兒還停著一對大蜻蜓,正在觀看這美麗的風景。聽,小鳥在不停的贊嘆這美麗的景色,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在給周圍的外物唱這優美動聽的歌。這會兒,湖面的周圍一片寂靜,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陶醉;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魂牽夢繞;這歌聲,似乎讓他們沉睡在這歌聲之中。
清澈的湖水中,飄蕩著一葉漁船,漁船緩緩的劃出了無數波紋。一頁漁船中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了撐桿,停下了船槳坐在了漁船的前面,船在水中漸漸的停下了。一個小孩對另一個小孩說:“船現在停在了湖水的中央,咱們現在有什么辦法,既不用船槳,又不用撐桿能讓船前進呢?”另一個漢字手扶下巴,靜靜的想著辦法。“哦有了,我們用雨傘來讓船前進吧!”說罷,他急忙從船艙中取出雨傘打開,并把雨傘高高舉著,讓風吹到雨傘上面,雨傘帶動了漁船。就這樣,漁船緩緩的行駛著。
過路人看見了,都驚訝的想:現在有沒有下雨,這兩個小孩把傘打開干什么。哦,怪不得沒有下雨都張著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利用風讓船前進。這些過路的人想明時,都不由的贊揚起了這兩個小孩子,說他們很有頭腦,非常聰慧,值得令人佩服。
當這些過路人再次回頭看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漁船已經遠去了,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些細小的波紋。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酷愛游山玩水的詩人楊萬里乘著小舟在向著安仁的方向行駛著,準備拜訪那里的好友。
這一路上風光秀麗,周圍的群山連綿起伏,周圍的草樹木都倒映在波光粼粼水面上,時不時有小魚從水面上躍起,楊萬里不禁被這美麗、寧靜景色所陶醉。
突然,“嘩嘩嘩”一葉漁船駛進他的視線中,遠遠望見漁船上只有兩個小孩坐在里面,一位身穿紅肚兜,另一位穿著白色短褲,他倆頭上都扎著一個朝天辮,很可愛的小孩。楊萬里立刻來了興趣,他慢慢地追上了那葉漁船跟著他們,楊萬里發現兩個小孩并沒有在撐船,竹竿和船槳都收到船尾,但船只卻緩緩地移動他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不用竹竿撐船?是不是壞了?那為什么船會自己游呢?于是,楊萬里便靠近小漁船,發現孩子們已經撐起了一把大傘,不知在說著什么,楊萬里對著孩子們喊道:“喂,你們的船有問題嗎?為什么又撐起傘來?”
小孩們先是嘻嘻哈哈地說了一陣話,然后異口同聲地說:“你猜呀!”楊萬里看看天空問:“要下雨了嗎?”“不是的!”小孩一邊說一邊笑。突然,一陣風吹來,船一下了駛了很遠,行駛的更快了,楊萬里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你們撐傘是當做船帆用呀!這樣不但可以不用用力劃船,而且也曬不到,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真是太聰明了!
詩興大開的楊萬里來到安仁后,便寫下了這首《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長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舟過安仁(通用15篇)篇十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兒童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