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理論知識,同時經過反復思考和修訂。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對大家編寫教學工作計劃時有所幫助。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一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同學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個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會形成什么圖形?(板書課題)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1、感知圓柱、圓錐。
師: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圓柱、圓錐形狀的物體,大家看,這個茶葉盒的形狀就是圓柱,這個積木的形狀就是圓錐。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者圓錐?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圓柱、圓錐物體的畫面,當去掉這些畫面的顏色和圖案,就得到了圓柱、圓錐的立體圖形。
師:圓柱、圓錐有什么特征呢?
2、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先來研究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同學們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來研究圓柱的特征,看哪個小組合作的好,發現的多。
(1)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2)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結合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再來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質疑: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側面是粗細均勻的?
(4)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
圓柱的高有多少條?這些高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幣的高叫什么?鋼管橫著放高叫什么?圓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結合實物,師生一起整理圓柱的特征。
(7)誰能結合板書,完整的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探究圓錐的特征。
(2)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3)說一說圓錐的特征。
4、對比。
三、拓寬應用。
1。圓柱上下面是兩個()的圓形,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
2。圓柱有()個面是彎曲的,圓錐的側面是一個()面。
3。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一個圓柱有()條高。
4。從圓錐的()到()的距離是圓錐的高,一個圓錐有()條高。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二
教學反思:
練習課應該怎樣上?是不是學生只要會做書上的題目呢。我覺得應該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拓展和有針對性的練習。
圓柱、圓錐體積的綜合練習是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出圓柱、圓錐體積計算的方法和熟練掌握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節練習課教學中,我讓學生畫草圖幫助理解,經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解決了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不足的地方:學生在審題時不能關注細節。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三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運用已學的多種策略來解決問題,通過對條件的進一步分析和轉化,使一個問題多種思維、多種解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假設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課件出示例2)。
提問:解決這個問題,你準備選擇什么策略?
學生小組討論。
畫圖法。
先畫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舉法。
從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開始,有序列舉。并填寫右表。
(1)列表假設。
假設大船和小船同樣多,那么我們要如何調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出示表格。
2.借助表格調整。
第一步:假設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會比42人少2人。
先想一想,再在小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體交流,得出方法。
引導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調整為大船,一條小船調整為一條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條),所以調整為小船4條,大船6條。
3.檢驗結果。學生口答檢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29頁練一練。
(1)引導學生先用第一種方法,根據要求提示動手操作,獨立完成。
(2)用列表假設的方法再進行思考練習。
學生交流,并匯報想法。
2、完成練習五第4題。
根據題中所給的假設學生自主調整,并匯報調整想法。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
五、課堂作業:練習五第5題。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四
1.下面幾何體有什么共同特點或生成規律?
這些幾何體都可看做是一個平面圖形繞某一直線旋轉而成的.
2.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有關概念.
3.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表示.
4.旋轉體的有關概念.
1例題剖析
例1
例2 指出圖 、圖 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的幾何體構成的.
圖 圖
例3
1鞏固練習
1.指出下列幾何體分別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
3.充滿氣的車輪內胎可以通過什么圖形旋轉生成?
1課堂小結
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有關概念及圖形特征.1課后訓練
一 基礎題
1.下列幾何體中不是旋轉體的是( )
2.圖中的幾何體可由一平面圖形繞軸旋轉 形成,該平面圖形是( )
abcd
6.如圖是一個圓臺,請標出它的底面、軸、母線,并指出它是怎樣生成的.
二 提高題
7.請指出圖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的.
三 能力題
adcb圖1a圖2dbc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五
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7題,“拓展與實踐”,“反思”等。
1、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理解這些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
2、熟練地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1、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3),板書關系。
2、基本練習:
通過上述兩題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底面積相等、高相等與底面直徑相等高相等之間的區別。
3、公式推導的深化理解。
(2)學生交流發言。
(3)教師引導:回憶推導過程,有什么收獲?
1、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的合理搭配。
2、先實際測量,再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
分小組測量并計算。
(1)每組先出示一個茶杯,量出有關的數據,算出茶杯的容積。
(2)給每組一個土豆,利用剛才的茶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土豆的體積。
3、解決問題。
討論解決第6題。
根據學生的解答教師質疑:
題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紙板最少?
學生交流。
討論解決第7題。
評議、交流。
4、完成探索與實踐。
探討、交流。
你有何收獲?
學生交流。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與練習。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六
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3.通過觀察、設計和制作圓柱、圓錐模型等活動,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七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并認識取近似數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教學重點: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單元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3~4頁圓柱和圓柱的側面積、“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八
1.聯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了解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圓柱和圓柱的基本特征,激發同學們的探究欲望。
2.通過觀察、思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九
1.說出物體名稱。
出示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體和模型,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么形體。
2.復習特征。
(1)同時出示圓柱和圓錐的圖形。
指名學生說出各圖的名稱。(板書:圓柱、圓錐)。
(2)提問:誰能拿出圓柱和圓錐,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在圖中板書)圓錐的高怎樣測量,試著量一量你手里圓錐的高。
(3)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學來說說圓錐有什么特征?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
1、通過列舉實例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2、根據特征總結出圓柱的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整理特征,總結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一個圓柱的?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這些同學的優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課有何收獲?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一
教材分四段進行教學。第一段,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運用此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第四段,探索并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并應用體積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最后,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進行了整理與練習,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二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并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等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并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前面的學習內容既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也積累了探索的經驗,準備了研究的方法。學習了新知,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又拓寬了學習空間,知識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為今后學習其它的立體圖形打好了基礎。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三
1.練習與應用第1題。
出示表格,說明要求,讓學生計算,填在表格里。學生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填表。
2.練習與應用第2題。
提問:壓路機前輪是什么形狀的?前輪滾動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當于前輪的哪一部分面積?接下來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與應用第3題。
引導思考:水桶底部的鐵箍大約長15.7分米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做這個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圓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積之和。這個水桶能盛120升水嗎?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較?學生自主完成。
4.練習與應用第4題。
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要求得數保留整數。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四
做你來說我來猜的游戲。(就是中央電視臺幸運52的記時搶答)隨著屏幕上出現一組漂亮的幾何圖形,一名同學根據已有知識在描述著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學在認真的猜著,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屏幕上出現圓柱體和圓錐體,由于學生還沒學圓柱和圓錐。造成下面的學生無法猜出。此時學生自然會產生想深刻認識圓柱體圓錐的特征這一要求。
(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進一步了解圓柱和圓錐。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五
練習二第14頁內容。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二、實際應用
1、練習二第7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需要白鐵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幾個面的面積?(側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3)集中分析評講。
2、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9題
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4、練習二第10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這個“博士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分別求哪些面的面積?
(3)學生自主完成。
(4)集體評講,注重后進生輔導。
5、練習二第11題
(1)學生讀題。
(2)提問:要想求“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須先求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
6、練習二第12題
(1)學生讀題。
(2)引導思考。
(3)集體練習
7、練習二思考題(學有余力學生完成。)
引導思考:截成3段截了幾次?一共多了幾個面?幾個什么樣的面?那么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會做嗎?接下來學生練習。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對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六
我們已經學完了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今天開始復習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通過復習,一方面,要進一步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熟悉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掌握圓柱表面積、圓柱和圓錐體積(包括容積)的汁算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七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個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會形成什么圖形?(板書課題)。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師: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圓柱、圓錐形狀的物體,大家看,這個茶葉盒的形狀就是圓柱,這個積木的形狀就是圓錐。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者圓錐?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圓柱、圓錐物體的畫面,當去掉這些畫面的顏色和圖案,就得到了圓柱、圓錐的立體圖形。
2、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先來研究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同學們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來研究圓柱的特征,看哪個小組合作的好,發現的多。
(1)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2)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結合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再來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質疑: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側面是粗細均勻的?
(5)在日常生活中,硬幣的高叫什么?鋼管橫著放高叫什么?圓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結合實物,師生一起整理圓柱的特征。
(7)誰能結合板書,完整的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探究圓錐的特征。
(2)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
(3)說一說圓錐的特征。
4、對比。
三、拓寬應用。
1、圓柱上下面是兩個()的圓形,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
2、圓柱有()個面是彎曲的,圓錐的側面是一個()面。
3、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一個圓柱有()條高。
4、從圓錐的()到()的距離是圓錐的高,一個圓錐有()條高。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教案(通用18篇)篇十八
本課時的內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現教材力求體現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課中應該體現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圓柱的特征,而且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反思教學過程,我體會如下:
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