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與生活篇一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涉及到很多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總結,就可以解決身邊的許多問題。
一天,媽媽給我了9個硬幣,說:“這兒有9枚硬幣,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夠將假硬幣找出來?”我說:“這還不簡單!”,我接受了任務。
我先把硬幣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兩邊各放一份。天平沒有反映,我想假硬幣肯定不在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從天平上拿下了左邊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開始時沒什么反映,但左邊的這端慢慢的翹起來了,哦,假硬幣果然在左邊的這3枚硬幣里。我又拿出了左邊硬幣中的2枚稱,好像一樣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幣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來。“對,你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出生活中的數學題,真不錯!”媽媽說。
其實,我只是用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只需稱兩次,就從9枚硬幣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幣。
所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不但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如果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你就會發現數學——原來是那么有趣。
數學與生活篇二
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當老師手把手無微不至地教我們1+1=2以后,快樂而神秘的數學旅程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然而,在六年的學習數學的基礎上,榮升為初中生的我,對于數學,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數學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為我們以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了基礎,數學對我們的影響是無形的,我們雖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到。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牽扯到計算的問題。
……正逛著,我突然看見在商店那邊有幾個大字很引人注目,上面印刷著:5月1日到5月10日全場打八折。我指著牌子問媽媽:“媽媽,什么叫打折呀?”“打折就是優惠、便宜的意思,”媽媽說,“打8折就是用十分之八×原價。”“哦,我懂了,那打5折的就是原價的一半”,我的回答讓媽媽很滿意。后來,我們又去買了一些生活用品,付完賬時,阿姨給了我一張發票,我仔細看了看,咦?發票上總計不是明明寫著155。32元嗎,怎么只收了155。30元?我想了想,肯定是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現在分幣用得少了,所以精確到角。那個時候起,我突然感覺對平時枯燥難學的數學有了興趣。
在這個生活例子中,除了購物發票本身是一張統計表外,至少還涉及了打折、四舍五入等數學問題,其中打折是六年級教材學習的內容,正因為它與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所以對于那時從沒學過打折的小學生來說,也顯得易于理解了。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從小就開始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希望讓大家也一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的運算無處不在,小到生活的買賣,大到科技事業的發展。比如:我國神州九號的成功升空,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速度、重量等都離不開數學的周密計算。若有絲毫誤差,則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險。
總之,因為有了數學,生活才更便捷、省時、高效,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國防科技才更高端、先進、強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所以只有學好了數學知識,把數學基礎打好,才能很好的運用數學,為國家以及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數學與生活篇三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如買菜,裝潢,做實驗等。我就有過這樣一經歷。
在暑假里的一天,媽媽叫我幫她買一些東西,順便看看有沒有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也可以買一些。于是媽媽給了我一百元錢我便高興的出發了。
來到超市,我先把媽媽所要買的東西拿好(李錦記醬油六元八角,綿糖四元七角,鹽四袋十一元兩角,番茄醬兩瓶十二元六角,雞精九元一角),共四十四元四角。我默默的記在心里。接著我推著小推車來到學習用品區,為自己挑選需要的學習用品。修正帶用得到拿一個加三元五角,藍黑中性筆拿一板加十二元,膠棒加九角,信紙加三元七角。一共花了六十五元五角,收銀員應該找我三十四元五角,我心里默默計算著。到了收銀臺,收銀員用掃碼機一算,六十四元五角,我心里還挺美的一定是掃碼機出故障了,少收我一元錢。一路上我高興地笑著,拿著發票又仔細計算一遍,結果是我自己計算錯了,掃碼機并沒有出故障,而是我的小腦瓜出了故障。看來我做計算還要細心呀,不然在生活中會鬧出很多笑話來的!
現在我給大家出幾個數字成語:
(七零八落)
(三五成群)
(接二連三)
生活中還有許多數學奧秘等我們去發現,讓我們加油吧!
數學與生活篇四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數學
【摘要】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課標明確指出了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 本文以此為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數學課堂生活化的觀點,具體闡述了如何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數學走進生活. 只有密切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才能學好數學,而學好數學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進行再創造.
【關鍵詞】 數學;生活現象;生活化;數學現實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而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講,在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因此,強化數學教學的生活性,注重實踐第一,對于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整體素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又用于實踐. 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 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幫助他們接觸實際,了解生活,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1. 初步地認識數學與生活
原來,人們認為“數學就是計算,數學就是測量”. 例如,古時候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人們在進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時,人們在進行土地測量時……盡管數學也只是起著計算與測量的作用,但人們還是想到了用數學來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問題. 現在,隨著數學自身的發展,其作用已遠遠不是原來那么狹窄,數學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數學作為一種人們思維的特殊工具在社會中“隱式”地存在著,雖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樣“看得見、摸得著”,但它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要遠遠超過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說它是一種“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這種工具,就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一些數據處理、數據運算甚至推理與證明.
2.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現象”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把生活和數學有效地聯系起來,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先布置學生觀察家中的電冰箱、電視機、音響等類似長方體、正方體物體的基本形狀,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逐步抽象出它們的形體特征,再加以歸納、分類. 另外,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在“數的認識”的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家里的人數、學校教學大樓的層數、操場周圍的樹的棵數、家中客廳的瓷磚的數量等. 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
二、使數學課堂生活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 鑒于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
1. 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即數學教育源于現實、扎根現實. 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引進生活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商店服務員與顧客進行商品的買賣,從而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關系;讓學生計算銀行存款的年利率,應繳稅款,比較各種優惠方案……例如,對于完成“時間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看作息時刻表,聯想平時幾點起床,幾點上學,幾點放學,每個時間讓學生在鐘面上演示出來,以幫助他們初步認識時、分、秒等概念,帶著問題再讓他們完成一分鐘內可以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數,呼吸的次數等. 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了時、分、秒的單位. 可見通過學生興趣盎然的活動,可以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充滿生活氣息,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 聯系實際,化難為易,理解數學新知識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 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教授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分鉛筆的比賽:“把4支鉛筆平均分給小組中的4個人,每名學生分到幾支鉛筆?還剩幾支?”討論以后每組請一名學生發表意見,看哪組的同學說的最好最完整,同時在人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小組中共同討論,從而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力量之大,增進他們的興趣. 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三、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數學的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學數學,會使他們嘗到探索奧妙的樂趣,從而萌發對數學知識的渴求,能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但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社會. 所以,授完新課后,在要求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例如: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以此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 特別是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到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 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又如:學習“分類”之前,先讓學生到社會中去調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類這個數學問題,它們又是怎樣分的. 學生調查后匯報:“超市中有分類,小食品放一起,餅干放一起,酒放一起……”“書店也有分類,大人書放一起,兒童書放一起……”學生從生活中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分類. 這時請同學運用學到的分類方法,將自己的書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樣分類整理. 學生馬上將從生活中學到的分類方法運用到整理書包上,有的按學科內容不同分,有的按書本不同性質分,有的按書本大小不同分. 總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將自己的書包由原來的無序整理為有序,鍛煉了自理能力. 回家后請同學幫助家長做一件能用到分類這個數學問題的家務,和家長共同評價,從而檢查分類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況.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 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在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多結合生活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生活離不開數學,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鴻. 在活動中經歷,在探索中體驗[j]. 小學教學參考, 2012,9(659):21.
[2]周琴. 讓生活浸潤數學課堂[j]. 小學教學參考,2012,9(659):79.
[3]王乃彬.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策略初探[j]. 小學教學參考, 2012,12(668):64.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