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名著史記的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埃米爾,他是一個居住在德國新城的小男孩,他五歲時就失去了爸爸,和女理發師蒂施拜太太——埃米爾的媽媽相依為命,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媽寫信來邀請埃米爾去那里度假,媽媽把攢下來的一張140馬克用別針別在了埃米爾的上衣口袋里。上了火車,埃米爾碰見了一位名叫格龍德艾斯的戴硬邊帽的男人男人。因為旅途遙遠,埃米爾在火車上睡著了,他上衣口袋里的140馬克被偷走了,是格龍德艾斯干的。埃米爾一路跟蹤著小偷,還認識了一個帶喇叭的男孩——他叫古斯塔夫。埃米爾對他講述了自己被偷的故事后,古斯塔夫很愿意幫助他,就又叫來了許多同伴,其中有教授、小禮拜二、滕茨維爾兄弟等人。他們分配了任務,小禮拜二負責守著電話,隨時報告情況,盡管小禮拜二不愿意這樣做,但他還是乖乖地呆在了家里。男孩們一路跟蹤小偷兩天,小偷第二天到銀行想用換錢來掩飾證據,埃米爾阻止了他,還說出了小偷的名字叫“格龍德艾斯”小偷卻謊稱自己叫“米勒”。后來,埃米爾證實了錢上有別針留下的針孔。工作人員立刻報了警,警察帶走了男孩們和那個不知道他到底叫什么的男人來到了警察局。沒想到的是:這男人真名叫“郝伯特·基斯林”,是公安局追捕了一個月的搶劫犯。埃米爾抓住了這個小偷,不僅領回了自己的錢還得到了1000馬克的獎金,受到了記者的采訪還登上了報紙頭條。
從這本書中我最佩服一個人,也許你們都已經忽略了他,因為他從頭到尾只露過一兩次面,文中并沒有重點提到他——他就是小禮拜二。我之所以佩服小禮拜二,是因為他在電話機旁呆了兩天。他知道,什么是他的任務。盡管他不樂意,但還是履行了他的職責,這很不簡單,捉捕小偷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勞是屬于他的。記得有一次,我們出去秋游。在吃飯的時候,大家選出來我當收垃圾的工作人員,我心里非常不高興,心想:憑什么你們都去玩了,讓我留下來撿垃圾?真可惡!但又轉念一想:如果,讓別人來撿垃圾,別人不也一樣不愿意。萬一又發生矛盾怎么辦?不就有影響了大家的好心情,算了,我還是自己撿吧。想完,我便拿著垃圾袋,彎下腰來撿著同學們吃午餐時留下來的紙屑、果皮、包裝盒、包裝袋等垃圾。十分鐘后,我撿完了垃圾,把它們扔進了垃圾桶,十分高興地說道:“耶!終于撿完了!”雖然因為彎著腰撿垃圾,弄得滿頭是汗,背還有點酸,但是看到自己撿完后干凈的草坪和同學們玩耍時開心的笑臉,我也就把辛苦都跑到了腦后,心里還甜甜的呢!這就是責任,盡管你再怎么不樂意,但那也是你的任務,你要抱著為集體著想的態度完成它,那樣你會感到十分快樂!
名著史記的讀后感篇二
人們稱贊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
19世紀末,法國杰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贊嘆之聲。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
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就是法布爾。
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90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書市上幾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都大受歡迎。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名著史記的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閱讀了英國著名小說丹尼爾·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名叫魯濱遜·克魯索的男孩兒不聽父母的勸告私自與同伴去航海冒險。圖中幾波轉折,它乘上了開往幾內亞海岸的船只,卻沒想到他們的大船在一個小島附近擱淺了。船上的人除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其他人都把性命交付于了波濤洶涌的大海。而我們的主人公幸運的被海浪沖到了那座小島上,開始了他長達28年的荒島求生。在荒島上他認識了野人“星期五”,他們在島上勤勞的開墾種植,終有一天,魯濱遜·克魯索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我們的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他是一個堅強善良勇敢的人,當他醒來發現島上只有自己一個人,而且船只擱淺時并沒有順從命運的安排,自暴自棄,餓死在荒島上。而是頑強的與命運不斷的作斗爭,他在島上辛勤的生活,開始自己開荒耕種田地、圈養山羊、安定住處,制造生活工具。讀到這里,發現魯濱遜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那不畏艱險、鎮定自若、樂觀向上、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我。想想當今社會上出現的王子病,公主病的人,他們被家長溺愛的十指不沾陽春水,要什么給什么,說什么是什么。有的甚至連吃飯都要家長去喂,他們沒有一點生活經驗。假如有一天,他們也像魯濱遜一樣被困在小島上,沒有了家長的陪同,盡管小島上有很多可以幫助他們活下去的物資,他們也將無法生存。
我感覺在當今社會,我們青少年兒童真的需要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擁有樂于助人的心靈,擁有健步如飛的體質。
當然這本書中還有一些人物令我反感,他們過著茹毛飲血,吃人不眨眼的殘忍而野蠻的生活沒錯,他們就是野人,他們如禽獸,有著惡魔般的行為,他們不僅吃掉自己從敵人那里帶來的仆人,有時還會吃到自己的同伴。就是從那個時候善良的魯濱遜救出了逃跑的野人“星期五”。然而在厭惡兇殘的野人之時被魯濱遜善良的舉動感動著。
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帶給了我無限的想象,這是一本值得去深思熟慮的好書,一本值得再三讀的好書。
名著史記的讀后感篇四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_的扭曲,困住了我,動_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_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后,發現自己成了大_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么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于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克制,卻又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占據了所有,雖然是_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惡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于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條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名著史記的讀后感篇五
老實說,在這個社會上,許多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他們從小就生活在蜜罐里,從小就在父母給予的溫室里長大,他們從來就不知道什么叫餓,什么叫苦。比如說我吧,平時我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少自己動手做事。我平時連折個衣服也懶得做,只是草草的把衣服塞進柜子里罷了。和魯賓遜相比,我簡直是不堪一提。魯賓遜太令我崇拜了,他不僅沒有因為獨自在荒島上而畏懼,反而還自己動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行,他簡直就是我們現代小學生的偶像。而且他也不畏懼一切所遇到的困難,他堅定地活了下去,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希望。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自立,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長大,許多事情都要自己解決,自己面對。我們不能事事都依賴他人,不懂得自立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掉。
《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對我實在是感觸太深了,它令我懂得了許多,也堅定了我對自己以后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