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事件字篇一
1、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2、1840年:英軍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
3、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斗爭。農民階級,抗英但是不反封建。發生在鴉片戰爭時期。
4、1842年8月:《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5、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農民階級,提出《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
6、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簽《天津條約》。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簽《北京條約》。
7、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
8、19世紀70至80年代:"邊疆危機":英國從印度侵人西藏,又從緬甸入侵云南;法國則從越南侵犯廣西;俄國從中亞人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國臺灣。
9、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9月黃海海戰(鄧世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簽《馬關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1、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
12、1898年: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13、1899年:義和團起義。農民階級。口號:“扶清滅洋”。遭到中外聯合絞殺。
14、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辛丑條約》,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5、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爭奪中國東北但清政府局外中立。
16、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資產階級革命派。
17、1906年:萍瀏醴起義,同盟會第一次武裝起義。
18、1911年:黃興、孫中山,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同盟會影響最大的一次起義。
19、1911年5月:保路運動。
20、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21、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22、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告友邦書》企圖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外債。
23、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的終結,標志著清王朝的統治結束。
24、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了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
25、1913年:袁世凱刺殺宋教仁,掀起“二次革命”。
26、1914年: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黨”,但具有很強的宗派性、脫離群眾。
27、1915年1月:“二十一條”。
28、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
29、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
30、1915年12月:護國(中華民國)運動。
31、1918年:護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運動。不僅是孫中山個人的失敗,還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歷史事件字篇二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后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歷史事件字篇三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游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證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后,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佑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嘉佑三年(1058年),調為度支判官,王安石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認為癥結的根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于效法古圣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并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宋仁宗并未采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識;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都擔心王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辭謝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職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眾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據理力爭,得罪了王公大臣。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
宋英宗繼位后(1063年—1066年),屢次征召赴京任職,王安石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
王安石隨后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于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變法伊始,王安石對神宗提出奸佞之論,建議神宗要辨別小人并加以懲處。
新法頒布后,王安石擢拔浦城、呂惠卿、章惇、蔡確等多人,參與變法的實施。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斗爭。
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神宗貶為地方官,王安石舉薦呂公著代替其職。韓琦上疏規勸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神宗打算同意,執政曾公亮、陳升之等乘機附和,王安石雖多方辯駁,神宗仍然認為應聽取各方面的建議。隨后,王安石稱病在家,繼而請求辭官歸隱。韓絳等規勸,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陳數朝廷內外諸官互相依附勾結的情況,進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懷天下。
御史劉述、劉琦、錢豈頁、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都因為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相繼離開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彈劾李定違背孝道, 皆被罷出朝廷。其后,呂惠卿因父親去世離開朝廷,王安石便對曾布委以重任,對他非常信任。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與王介甫書》),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隨后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復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熙寧四年(1071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王安石認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爭議紛紛,百姓更容易受到蠱惑。神宗則認為應聽取百姓之言。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制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并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兩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為吏部尚書。
王安石罷相后,奏請皇帝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后,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為陳州知州。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為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歷史事件字篇四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哪個階級,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記憶中,故事都是傳承歷史的重要媒介,是陳述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晉朝歷史事件,希望能夠幫到你!
東晉定都南京時,統治華北一帶的前秦苻堅,發動百萬大軍,打算消滅東晉,統一中國。
迎戰的東晉,兵力只有八萬(不及對方的十分之一),可是結局出乎意料,竟然讓東晉打了大勝仗。
為什么占盡優勢的前秦,會吃敗仗呢?
關鍵在于,苻堅因錯覺而心生恐懼。兩軍交戰之前,處于劣勢的東晉,掌握先機,開始進攻。
苻堅在開戰之前,一直輕視東晉的兵力。可是,當他站在城墻上看下去,發現對方擺出滴水不漏的陣勢,緩緩逼近。不禁內心動搖。誤以為前面八公山上的草木,皆是東晉的軍隊。
他在驚慌中回頭問他的參謀:
“我的天啊!沒想到東晉居然有這樣的大軍!”
苻堅一慌,無法冷靜指揮作戰,終于大敗。這完全是東晉設法使苻堅將“無”錯覺成“有”,自亂陣腳造成的結果。
八王亂西晉統一全國后的十年中,社會生產一度獲得發展,歷史上稱作“太康之治”。但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后,白癡太子司馬衷繼位,這就是晉惠帝。他即位后第二年就爆發了一場政治大地震——“八王之亂”。
晉朝政權剛建立時,晉武帝研究魏朝怎么會滅亡,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王,皇族子弟沒有權力,皇帝也就孤立無援了。所以,他就大封皇族,一共封了五十七個同姓王,并讓他們都掌握軍隊,有的還兼管中央和地方的軍政大事。比如晉武帝晚年,派楚王司馬瑋管轄荊州、汝南王司馬亮管轄許昌,這些諸侯實際上成了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由此而埋下了動亂的禍根。
公元290年4月,晉武帝彌留之際,下詔由汝南王司馬亮與皇后楊艷的父親楊駿一起輔政。不料楊氏父女采取陰謀手段,偽造遺詔,排擠了司馬亮。在晉惠帝司馬衷登基后,楊駿以太后之父及太傅的身份輔政,玩起了操縱政權的把戲。
晉惠帝是個白癡,根本不可能對國家大事發表意見,對自己的處境也無所謂。但皇后賈南風(功臣賈充的女兒)卻兇狠而又會玩弄權術。她不愿讓楊駿獨攬朝廷大權,就和楚王司馬瑋合謀除掉楊駿。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京,宣稱接到晉惠帝的密詔,討伐謀反的楊駿。司馬瑋迅速包圍了楊駿的住宅,殺了楊駿后,又殺了他的幾千個黨羽。皇后賈南風又把太后楊艷廢為庶人,也就是普通百姓,強迫她絕食而死。
隨后,汝南王司馬亮進京,與元老衛瓘(guàn)一起輔政,司馬瑋則掌握著中央禁軍的指揮權。司馬亮想獨攬大權,司馬瑋想干涉朝政,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深。
賈后也嫌司馬亮礙手礙腳的,就叫晉惠帝下詔給司馬瑋,要他把司馬亮和衛瓘等人都殺了。司馬瑋接到密詔,馬上照辦了。
賈后怕司馬瑋殺了政敵后,權力會過于集中。當天晚上,就宣布楚王司馬瑋偽造皇帝詔書,擅自殺害朝廷重臣,把他定了死罪。司馬瑋連喊冤枉,但已經來不及了。
從這以后,名義上是晉惠帝做皇帝,實際上權力都掌握在賈后手中。她在朝中委派親信黨羽掌管機要,專斷朝政八年多,干了許多壞事,真是臭名遠揚。
賈后有個心病:太子司馬遹(yù)不是自己所生,他長大后自己的地位還保得住嗎?賈后的黨羽也時常在她面前說太子的壞話,說將來太子當了皇帝,就會要賈后的好看,要她早下決心除掉太子。
賈后設計宣布太子謀反,把他廢為庶民。朝中大臣對她的這一做法非常不滿,背后議論紛紛。趙王司馬倫散播謠言,說大臣們準備扶植太子復位。賈后信以為真,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死了太子。
司馬倫手中掌握著禁軍的大權,利用大臣們對太子的同情之心,借口要為太子報仇,起兵闖入宮中,把賈后抓了起來。
賈后大驚失色,連哭帶罵:“你們想干什么?要造反嗎!”她指望晉惠帝會來救她。
司馬倫沒有給賈后機會,把她和她的黨羽都殺了,奪取了朝中大權,當上了丞相。
第二年,野心勃勃的司馬倫稱晉惠帝為“太上皇”,還把他軟禁起來,自己當起了皇帝。
趙王司馬倫篡位的消息一傳出,各地諸侯王都堅決反對,他們也想來過過做皇帝的癮。
齊王司馬冏(jiǒng)首先起兵討伐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yóng)跟著響應。三王聯合起來,與趙王的軍隊在京城洛陽郊外打了兩個多月,死了將近十萬人。趙王節節敗退,部下又在城中倒戈,迎晉惠帝復位。
不久,趙王司馬倫被賜死,齊王司馬冏入京輔政。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颙沒有得到多大好處,對齊王心懷不滿,聯合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yì),一起向他發難。齊王司馬冏兵敗被殺,朝政由長沙王司馬乂執掌。
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颙的野心還是沒有得逞,就借口長沙王“論功不平”,又聯合討伐長沙王,把他逼得走投無路。這時,東海王司馬越乘機率兵把長沙王抓了起來,交給河間王的大將張方。
張方也是個心狠手辣的角色,占領了洛陽后,把長沙王司馬乂放在火上活活烤死。
諸侯王之間繼續廝殺,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晉惠帝也被當作爭奪的對象,挾持到了長安。公元320xx年,東海王司馬越再次起兵,進攻關中,第二年打入長安,將晉惠帝迎回洛陽。
“八王之亂”延續了十六年,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長沙王司馬乂等七王先后死了,最后留下個東海王司馬越。
這時司馬越更肆無忌憚了,公元320xx年,他干脆將晉惠帝毒死,另立晉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馬熾(chì)為帝,即晉懷帝,朝政完全掌握在他手里。
公元四世紀初,在內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西晉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都城一度由洛陽遷到了長安。但遷都并不能挽救它滅亡的命運。公元320xx年,匈奴人劉聰率兵攻下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被俘,西晉宣告滅亡。
西晉雖然滅亡了,但一些晉朝的舊臣并不甘心亡國的命運,況且南方還在晉朝官員手里,于是他們就在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公元320xx年,瑯琊王司馬睿在流亡大臣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這就是晉元帝。
司馬睿在西晉皇族中的地位和名望并不高,他所以能夠稱帝,完全是靠著他的幕僚王導和其堂兄王敦的扶持。事情還得從司馬睿被派到建康作鎮守講起。那時,王導是他的府中參軍,因為為人靈活機警、足智多謀,深得司馬睿的信任,司馬睿把他當作知心朋友。
他們一同來到了建康。原以為到這里會受到隆重的歡迎,可沒想到江南有名望的大士族嫌司馬睿地位低,根本沒把他放在眼里,一個也不來拜見他。司馬睿心里很不高興,要王導想辦法。王導也知道要在江南站住腳,沒有這些大士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堂兄王敦當時在揚州做刺史,很有點勢力。王導就把王敦請到了建康,兩人商量了半天,總算想出了個主意。
這年的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高擎著瑯琊王的旗號,并布置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侍立兩旁,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也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浩浩蕩蕩開往江邊,迤邐有一里多長。
司馬睿、王導他們故意繞道走建康城里最繁華的街道,這一天,在建康城里看熱鬧的人本來就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紛紛圍觀,人聲鼎沸。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里偷偷張望。他們一看這個陣勢,都被鎮住了,又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畢恭畢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都紛紛出來迎接,拜見司馬睿。
司馬睿馬上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很高興地接受了官職,并開始在江南士族中大力推崇司馬睿。打這以后,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也就站穩了腳跟。
公元320xx年,羽翼已豐的司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晉朝,史稱東晉。登基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司馬睿看到王導要給自己行大禮,趕忙從御座上站起,走下殿來一把拉住王導,要他一起到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和眾大臣都大為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哪有臣下與皇上同座的道理。
王導的這一番吹捧,使司馬睿聽得十分高興,他也就不再勉強,接受了大臣們的朝拜。
司馬睿登基以后,為了感謝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扶持,對他們特別尊重。他封王導為尚書,掌管朝內的大權;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親信一時布滿朝中。當時,民間流傳這樣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說東晉的江山是王氏與司馬氏共同擁有的。
歷史事件字篇五
中國,常被譽為一只正在沉睡的巨龍。它沉睡在中國的大陸上,紅色的鎧甲在熠熠生輝的陽光下閃耀著不斷的光芒。是什么讓它生生不息?是什么讓它昂首屹立?是古老悠久的鎧甲!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巨龍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來自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巨龍由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一是堅固的鎧甲,二是它的靈魂。這兩個部分支撐了這條龍度過了數百年時間,從而使它的能量不減不老,并且一直不斷的成為世界上的一根不可獲缺的重要支柱。
龍的鎧甲是牢不可固的是讓人夢縈魂牽的。巨龍的鎧甲是由長期歷史發展中累計的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它們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鑄造加固這個堅硬的鎧甲。傳統習俗所產生的古代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在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傳統建筑被成為凝固的藝術,在世界建筑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展示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是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的。傳統文藝是由我國人民不斷的積累的經驗所凝結所形成的精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帶給我們積極的影響。傳統思想包括長期歷史沉淀中形成得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巨龍的鎧甲也有脆弱的地方,傳統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它并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強大,而相反的是在過去它也是弱小的。傳統文化也曾在過去受到打壓。原來的百家爭鳴的社會場景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學術思想受到了壓制的最大話。這正是這條巨龍最脆弱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變成文化主流,私學風氣興起。于是,巨龍蘇醒了,它的筋骨又增強了。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思想的雙面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窗花、剪紙等是精華為巨龍的成長提供了能量。酒桌文化等就是我們文化中的糟粕,阻礙了巨龍的成長。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辨證的分析來傳承。
巨龍的魂是屹立不倒的,是強大的。它是維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華支柱。巨龍雖沉睡千年,但它經過千錘百煉后依舊銳氣不減反而斗志更堅。巨龍的力量熔煉于近代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斗爭之中,是存在于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的。引領了我們創造出了偉大的文藝作品,傳承了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讓我們的創造精神前無未有的迸發出來,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的走在世界前列,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斷發展。
一株牡丹,在晨光熹微中,透露著生命的活力;一群辛勞的人,在昏黃的斜陽中,記錄下時間的傳奇;一條東方的巨龍,在朝陽的映射下,煥發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