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一
今天,我讀了法布爾所寫的一—《昆蟲記》。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完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法布爾刻苦鉆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近了現代文明。
法布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后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選擇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就是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我多么渴望像法布爾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總是這多一個小括號,那落一個小數點什么的。同法布爾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
讀過《昆蟲記》和法布爾的生平,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二
法布爾的《昆蟲記》可謂聞名全球,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讀過,但也只是粗略地過了一遍,并不仔細。這個暑假,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又重新細細品味了一遍這本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再次沉浸到了法布爾描繪的栩栩如生的那個昆蟲世界,也有了新的思考與感悟。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家法布爾的主要著作,也叫作《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和《昆蟲世界》。這本書是一部寫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在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譽為“昆蟲的史詩”,真實的記錄了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了社會和人生。
讀完這本書后,我心里感慨萬千。那是一個怎樣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啊,樹木蔥翠繁密,草兒茂盛翠綠,草坪上還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轟轟烈烈地綻放著自己的生命,隨風輕輕擺動。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公,那些可愛的小蟲子們!它們形態各異,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著他們應該履行的職責,每天勤勤懇懇、按部就班地工作著,為大自然貢獻它們獨一無二的智慧和力量。我已經跟著作者進入到了那個世界,重新認識了那些以前習以為常,甚至不以為意的昆蟲朋友們,也領悟到了它們雖然渺小,但卻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也對生命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作者法布爾是一位對生命懷著尊重與敬畏之情的人,他有著對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寫下了《昆蟲記》這一世界著作。他讓更多人重新審視起這種微不足道的小動物,也讓更多人愛上了他筆下這個生動的大自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我開始細心觀察身邊這個全新的自然世界,也喜歡上了那些有趣的小蟲子們。更讓我明白了,再渺小的生命也是生命,它們也有撼動世界的力量和權利,我們要向作者學習,做一個對生命充滿敬畏的人。
“天生的歌唱家”——蟬、“花園的舞蹈家”——蝴蝶、“勞動巨匠”——舍腰蜂、“貌似嬌弱的歹徒”——灰蠅……這些小昆蟲們在我的腦海中回蕩,讓我反復感嘆生命的美麗。而我,會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繼續尋找世界的光明。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三
《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文章的語言淺顯易懂,為我們介紹了昆蟲世界的各種趣聞逸事,是一部集知識、趣味、文學、哲理于一體的散文集。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昆蟲記的讀后感精選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是我們不必介意,因為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一個職業都有意思。"這是在《昆蟲記》中摘出的法布爾對自我工作的看法,出于對昆蟲的熱愛,在他的野外實驗室中,法布爾就把昆蟲當做人類,甚至當作自己的朋友,非常的尊重和喜愛它們,以至于忘我的融入到昆蟲的世界去體驗昆蟲的樂趣。由于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有時法布爾在研究與記載的過程中也不忘用生動的話語把它們形象的比喻一番,比如描寫蟋蟀的一句話:“上面一對則是控制碼擦得器具,蟋蟀只用了其中4個發音器就能將音樂傳到百米之外,可以想象它的聲音多么急促。”還有描寫蜘蛛的一句話:“這些即將結束生命的‘苦行主義者’不愿死在蜂房里,于是他們自行解決了葬禮,讓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可想而知,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是多么深。
在《昆蟲記》中,我們不僅可以學到昆蟲學,還可以學到昆蟲學以外的東西,比如解刨學和化學,法布爾用生動脫俗的語言把幾門枯燥乏味的科學描繪的有聲有色,而且在他的語言中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堅持“科學可以被修飾,但不能被修改。”這使我們能在昆蟲記中學到真實可靠的科學,而且能把他們好好吸收。
《昆蟲記》它讓我了解了為自己喜愛的東西而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精神,了解了一種追隨遠離塵囂世界的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
看了《昆蟲記》后,我完全被這本書給迷住了,原來昆蟲世界里有這么多的奧秘!
我覺得這本書中講的幾個昆蟲中,最笨的是蟬,它在產卵時,有一種比螞蟻還小的小蟲子,也會在那一堆卵里產上它的卵,而這種小蟲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蟲子的幼蟲便是拿蟬的卵作為食物。
在里面,我最喜歡的是母甲蟲,并不是因為它有美麗的外表,而是因為它對孩子的愛。我最討厭的就是賊甲蟲,是因為它們不靠自己的勞動來尋找食物,只會有卑鄙的手段來獲取別人辛辛苦苦找到的食物。
《昆蟲記》這篇著作是法國的科學家,科普家_法布爾。看完這本書,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考,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地去研究和思考問題。
《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離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不僅讓我了解了昆蟲,改變了我對昆蟲不正確的看法,它還教會了我許多的道理,學會了如何去觀察事物和研究問題。
我挺佩服法布爾的,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著的昆蟲來觀察,法布爾每次出去,都要裝兩口袋昆蟲來觀察,而且還會保護它們。
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爾這么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們一定會取得好成績的。
陽光射在門前的榕樹下,投下斑駁的樹影。屋外熱浪陣陣,蟬聲轟鳴。
蟪蛄(蟬)知盛夏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我調侃著。
在我們印象的寓言故事中,蟬只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偽君子。
但在《昆蟲記》的“蟬出地洞”一文中,蟬變得機智,勤勞,是偉大的工程師。蟬的幼蟲為了搭建一個蛻殼前的住所,可謂煞費苦心。
蟬的幼蟲在向前挖掘時,用尿液把粉狀泥土澆濕,使之成為糊狀,并立刻用身子把糊狀泥壓貼在洞壁上。這時有彈性的泥土便糊在了原先干燥的土上,形成泥漿,滲進粗糙的泥土縫隙中。拌得最稀的泥漿滲透到最里層,剩下的則被幼蟲再次擠壓,堆積,涂在空余的縫隙中。這樣一來,坑道便暢通無阻了,一點浮土都沒有了。這就是為什么蟬的幼蟲挖出的兩百立方厘米的土全都消失不見了,因為已被就地和成了泥漿,比原先的沒被鉆透的泥土更瓷實,更勻稱。
這是法布爾觀察的昆蟲。
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當許多作家正研究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時,他只是待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認真地觀察這些小蟲子。他的那股鉆勁,韌勁,孜孜不倦,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筆下的那些昆蟲,就連一般人討厭的蜣螂,也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靈性,讓人看了之后覺得妙趣橫生。
那么,他為什么沉迷研究昆蟲呢?
前不久的美術課上,我看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作品。他生于19世紀末,一直沒結婚,和3個獨身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鮮少外出,甚至很少和人交往。在喧囂的二十世紀,當其他的畫家都沉迷于各種畫派,各種主義的時候,他只是安靜地待在老家博洛尼亞,靜靜地畫著自己家的靜物和窗外的風景。他一輩子幾乎只畫這些東西。博洛尼亞郊外的一些山,一些樹,一些花,還有家里的一些瓶瓶罐罐,那些他看了幾千遍,畫了幾千遍的靜物。
他還說,當你花成千上萬個小時觀察某個東西,描繪某個東西時,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事物的真實。
這時,我也明白了,法布爾為什么要觀察昆蟲。因為這樣才能限度地逼近一只昆蟲的真實。
認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樣;認真過短暫世俗的生活,就仿佛面對千秋萬代一樣。
蟬是如何蛻皮的?螳螂是怎樣捕食的?金步甲的婚禮是什么樣子的?大孔雀蝶是如何選擇配偶的?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大自然的本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豐富了成千上萬倍。
要說法布爾為什么要研究昆蟲,就是為了在節奏太快的生活中放松下來。在做完美實驗抬起頭的片刻,發現這個世界又清晰了一點。他用一生的時間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鉆研某個問題,就會限度逼近它的真實。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枝,一直以來,人們用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不斷探索人類未知的領域,開拓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法布爾對于昆蟲世界的探索,更加證實了這一真理。
《昆蟲記》的內容生動有趣,講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它是由昆蟲學家法布爾耗盡28年寫成的,是一部語言幽默、筆觸細膩的昆蟲史詩。
關于蟬的一則寓言家喻戶曉,蟬夏天不收集食物,而螞蟻辛苦地儲存過冬糧食,結果冬天蟬饑腸轆轆地乞討,但還是凍死了,在這本書里,事實卻截然不同,它從不需要依靠別人的施舍生活,反而螞蟻卻是“強盜”,在人們眼中,蒼蠅是傳播細菌的始作俑者,可誰知他是一位自然的清潔工。
螢火蟲看上去弱不禁風,但膽量大,蝸牛的個頭比螢火蟲幼蟲大一百多倍,卻敢與蝸牛較量,使它成為昆蟲里個頭最小的食肉動物。蝸牛雖然爬行速度緩慢,但在舌頭上長了1。4萬顆牙齒,它們糟蹋棉花,偷吃蔬菜,破壞農作物,可厲害得很,可是地地道道的莊稼害蟲。但螢火蟲卻有一套捕食它們的本領,它用針頭一樣的嘴巴,在蝸牛身上輕輕地敲打幾下,是在給蝸牛打麻醉針,連打幾針后,蝸牛變得迷迷糊糊失去知覺,最后癱瘓不醒,然后又狠狠地給蝸牛注射消化液,此時蝸牛的皮肉開始化成肉汁,于是螢火蟲呼朋喚友,大家興高采烈地圍在蝸牛周圍,一起將試管般的嘴巴插入蝸牛身體里,津津有味地吸起來,享受一頓大餐。
螳螂又叫先行者,它是南方的一種昆蟲,與蟬一樣,很能引起人的注意。農夫看見它半身直起,在陽光灼燒的青草上,態度很莊嚴,輕紗似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著,前腿形狀如臂伸向半空,好像在祈禱,在無知的農夫看來,像個女尼,所以后來就被稱為祈禱的蟑螂。
它那高舉著的手臂才是最可怕的利刃,它捕食時是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它專吃活的動物,看來在它溫柔的面紗下,隱藏著十分嚇人的殺氣。如果說螳螂的大腿像是兩排刀口的鋸齒的話,那它的小腿可以說是兩排刀口的鋸子,生長在腿上的鋸齒要比長在大腿上的多很多,小腿鋸齒的末端還生長著尖而銳的鉤子。平時在休息,不活動的時候,這個異常兇猛的昆蟲,只是將身體蜷縮在胸坎處,看上去特別平和,可只要有其他昆蟲從它身邊經過,它都會立刻原形畢露。
《昆蟲記》教會我們許多關于昆蟲的知識,我喜歡從中了解每一種昆蟲妙趣橫生的生活習性。它在表現蟲性的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觀了人性。昆蟲的雙面性,對應著人性的雙重性,甚至多面性。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它作為科學百科的嚴謹,也感受到了它作為文學著作的生動,這本書體現出作者不斷探索和求實的科學精神。
燈下,我靜靜地獨坐在桌前,月亮灑下一片朦朧的光影。輕輕合上手中的這本《昆蟲記》,細細回憶著其中的描寫,我的心中震蕩,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這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篇奇妙絕倫的樂率,一件自然科學的無價之寶。它詳盡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習性,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 世佳作。法布爾將情寄于筆中,耗費了一生時光觀察昆蟲,鮮活生動地展現出這些小生物獨特的一面。其行文活潑生動,語調輕松幽默,充滿了情趣。
在法布爾的筆下,昆蟲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被無限放大,帶領我們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例如放聲歌唱的蟬,善于捕獵的蜘蛛,機智的螳螂……昆蟲們形態各異、妙趣橫生,但令我比較感興趣的一篇便是蟬了。當夏季來臨,蟬與我們的生活十分接近。當你在樹下乘涼時,你聽過樹葉之間會傳來一種令人有些討厭的叫聲嗎?那便是蟬的叫聲了。當夏天來臨,生活在樹上的蟬兒,不管白天黑夜,都會齊聲響它們之間的樂曲,自我陶醉于歌聲之中。這樣喋喋不休的叫聲雖有些令人討厭,可是我們不得不為它們的生命發出同情與感嘆,被它們這樣樂此不疲卻心酸的歌聲深深打動。它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卻又是熱情的。
不要以為科學離我們遠,法布爾用《昆蟲記》讓我們知道科學就在身邊。只要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看待生活,便可以明白自然科學處不在。昨日我為陽臺上的綠植澆水時,瞥見一只螞蟻正在一只死毛毛蟲的尸體旁徘徊,似乎在懊惱無法搬動這一頓大餐回去和同伴們分享。過了一會,又來了幾只螞蟻,只見,不遠處,一只只螞蟻從別處趕來,它們齊心協力,在我不可思議的目光中把那只比它們大好幾倍的毛毛蟲給舉了起來,小心翼翼地向自己的窩里走去。我驚得目瞪口呆。在我眼中,螞蟻這種昆蟲根本微小得不值一提,沒想到它們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不由得感慨,小螞蟻的團結與合作又給我上了一課上了一課。
昆蟲,這些自由穿梭在天地之間,自古以來就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卻極少引起我們的關注。在我們的認知里,它們是那么卑微,那么弱小。讀過《昆蟲記》,我才知道原來昆蟲的生活也能如此多姿多彩。生活習性、勞動、婚戀、繁殖和死亡,一切都如我們人類生活一般正常進行著。這讓我心中有深深的感動,我們人類前不是一個孤獨的存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昆在內),都緊緊聯系在一起。生命是平等的,昆蟲在屬于它們的世界中,或是鄉村山野中,或是熱帶雨林里,又或是街道旁的一棵樹上……它們幸福又精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昆蟲的生命也應該受到人類的尊重保護。
讀完《昆蟲記》,我受益匪淺。它的描寫細膩平淡,蘊含了法布爾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
“我們所謂的丑美、臟凈,在大自然那里都是沒有意義的”——題記
直到這個夏天,因《昆蟲記》的出現,讓我了解了這幫可愛的小家伙們,地下的世界不再陌生,它們好像也和我們一樣,在自讀己的小世界里忙碌,也許下一秒就會有比它們大出幾百倍的動物將它們一腳踩扁,但卻依舊在當前經營好每一秒鐘。
昆蟲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它們的靈動可愛會讓我認識后忍不住想去了解。
那就從螞蟻生態箱開始吧,小小的透明塑料盒里是藍色的螞蟻凝膠,待螞蟻們搬進“城堡”內,就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排隊覓食時的它們盡然有序,不爭不搶。發現水源時的它們知道去分享并保護。成群結隊的螞蟻穿梭在容器內,似乎不厭其煩地每日都重復著同樣的動作,來來回回,一忙碌就是好幾十天。極有趣的大概就是看螞蟻們挖掘地道了,它們有嚴謹的布局和專業的施工團隊,每個人好像都為了自己的kpi而奮斗。我最喜歡趴在地上,呆呆地看著它們一路向下挖,有時候還會造個小洞儲存食物,一觀察就是幾十分鐘。現在我才開始理解法布爾看似怪異的行為,它為如此渺小的生物而癡迷,用了好幾年重復著提問、觀察、實驗、結論,記錄的循環。世人不懂,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見各種昆蟲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沒領悟到屬于它們的可愛之處。
地底下也是一個小社會,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放下俯視的姿態,學會去平視并給予尊重,讓蟲鳴在記憶中回蕩。
近幾天,我讀了法國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細致地了解了昆蟲。法布爾為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
以前我并不喜歡昆蟲。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昆蟲有時侯也很有趣,很勤勞。如果沒有蜜蜂,我們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沒有螞蟻,人們就很難體會到團結的魅力;如果沒有蝴蝶,大自然就不會有那么多美麗的花朵……昆蟲也像人一樣有豐富的感情,它既有丑惡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比如,蟬是一種自食其力的昆蟲,也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在夏天為我們帶來高昂的歌聲,但人們并不十分喜歡它,因為它的聲音太吵。螞蟻是一種勤勞的昆蟲,它有史以來都被人們看作為勤勞和團結的象征,但法布爾卻發現,螞蟻有時卻十分貪婪和兇悍,它會將蟬辛辛苦苦覓得的食物洗劫一空。
看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如何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考、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地去研究和思考問題。
《昆蟲記》不僅讓了解了昆蟲,改變了過去對有些昆蟲不正確的看法,它還教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學會了如何去觀察事我物和研究問題。《昆蟲記》可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四
法布爾,這個名字可謂是熟悉異常,他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科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
《昆蟲記》這本書,從幼兒時的插圖繪本,到少年的拼音版、刪節版,到了現在的整本書的閱讀。一遍一口氣順暢地讀下來,腦子里仿佛電腦那般輸入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記得在小時候,夏日的夜晚是最美的,天空中繁星點綴在墨藍色的夜幕上,月光投下淡淡清冷的光。雜草叢中,卻如同夜幕一樣,那亮晶晶的小光點散落在草叢里,這一定是天上的星星不愿意回去了,落在這里玩鬧吧,幼時的我天真的認為。我讓奶奶用透明的玻璃瓶,只是在空中一揮手,那可愛的小光點便來到了瓶中。在黑暗中,任何光都非常清晰,即使那只是很微弱、很渺小的。靈動的光點時而密集地聚在一起,變成一個小電燈泡,周圍還有暈圈;時而分散,散落在各個角落。多美啊,我癡迷地看著此景。這是大自然的神奇,它在這些小蟲子的身上安上了“燈泡”,沒有親眼見過,你無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美的景象。
把那一罐螢火蟲放在床頭邊,看著它們入睡。只是第二天,蟲兒們都懨懨的,也不飛了。每過一天,它們便失去了生命。那時的我,多么傷心啊,螢火蟲是不是餓死了呢?可是它們吃什么,我不知道啊。后來,我看到了昆蟲記中有一個篇章講的是螢火蟲。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螢火蟲的幼蟲吃的是蝸牛。第一次知道只有雄螢才能飛行,那么半空中的是雄螢,草叢里的便是雌螢了。原來我還以為螢火蟲的幼蟲是像毛毛蟲那樣的蠕蟲呢,沒想到卻是一節一節的。連螢火蟲是怎么殺死蝸牛的,我都明白了,看著花壇上的空蝸牛殼,我有時在想,是不是螢火蟲把它們吃了呢,當然,這不大可能,因為《昆蟲記》里說螢火蟲不管是卵還是幼蟲或是成蟲,它的一生都在發光,晚上我并沒有看到那光點。
捧著昆蟲記,好像知道了許多許多以前從來不懂的秘密,好像敲開了自然科學的大門。你的視眼仿佛開闊了,就像你曾經都是用眼睛觀察而現在用放大鏡觀察一樣,曾經你只能聽到夏日里嘈雜的蟬鳴,而如今卻像欣賞交響樂一樣感受著這份天然的`奏響。連屎殼郎滾糞球都變得那般有趣。
驚嘆于法布爾細致入微的觀察,驚嘆于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昆蟲記》像我們展現了生命的美好。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五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費了十多年時間寫成的巨著《昆中記》,是-本講昆蟲的書,知識非常豐富。語言特別有趣,讀起來特別過癮。
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無論強大還是柔弱,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尊重,晶蟲,這些飛行于天地之間,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生活在這個地球上,與我們卻很少去關注過它們。因為:它們的生命是那么弱小,那么卑微,那么微不足道。讀了這本書,心中深深受了感動,原來眾生平等.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精彩,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
昆蟲們和我們樣,也在不斷地說著話,唱著歌,跳看舞。在屬于他們的樂園里。在城市或田野中行走時,座被遺忘的花壇,或是段尚末整修的河...也許都有它們的身影。或許連草根底下也會成為它們的樂園。
在這個動物王國中,一汪水洼可以養育許多睛蜓或是影子幼蟲;一滴壼珠就能滋潤只小甲蟲,塊石頭下的縫隙就能成為一對蟋蟀提供一個安樂的家,昆蟲無處不在地譜寫看或艱辛或順利的生存的故事。只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它們的笑聲和竊竊私語,忽視了它們的舞蹈罷了。
這些小的昆蟲,我們難道不應該去觀察、發現它們嗎只要你仔細的觀察,它將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獲。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六
讀完《昆蟲記》,我不得不佩服法布爾:科學、自然向來都是嚴謹、枯燥的,但法布爾竟將它們寫的如散文一般,文筆優美,令我愛不釋手,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難怪法布爾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侯選人啊!
讀著《昆蟲記》,我不禁疑惑:這還是我討厭的,不斷囂張鳴叫、丑陋的昆蟲嗎?我感覺他筆下的昆蟲并不是那么討厭甚至還有幾分可愛,昆蟲們似乎都是他的寵物,語言之生動詼諧,讓我身臨其境。我必須要重新面對這些我原來厭惡的小生靈們,他們的生活也教給我們許多道理,他們也是人類之師:螞蟻的辛勤勞作告訴了我們要團結一致;石蠶幼蟲的小鞘告訴我們要善于利用身邊的一切來保護自己。
法布爾出生于一個窮苦的家庭,本來連飯都吃不飽,父母都不喜歡昆蟲,也反對他研究這些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布爾依舊樂此不疲的觀察著他的小寶貝們。究竟是什么,讓法布爾為這些小蟲子奉獻了他的一生一世,嘔心瀝血的觀察、寫作呢?我讀完《昆蟲記》和作者簡介終于找到,是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使得他對昆蟲十分癡迷,也正是興趣,使得他成為一代昆蟲學家。
我們也應該向法布爾一樣,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我們才會樂此不疲地研究,對學習充滿了動力,效率也會提高很多。也只有興趣,才能使我們獲得啟發和激勵,百折不回的頑強奮斗精神。你去喜歡它,你才會去做好它!從法布爾身上,我們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七
無論是小時候還是現在,我都會問些讓爸爸媽媽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比如“昆蟲怎么吃東西?”“蟲子吃肉嗎?”,直到有一次,媽媽送給我了一本《昆蟲記》,我便愛不釋手了。
《昆蟲記》這本書中寫了許多昆蟲的生活習性,有蜣螂、白蝎、螳螂、蜘蛛、蜜蜂等等,每一種昆蟲都描寫的十分生動形象,就像一個人在描述自己的經歷一樣。可見法布爾觀察的多么細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迷宮蜘蛛。
蜘蛛在每個人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它們的母愛是多么的偉大。迷宮蜘蛛因為它們織的網十分雜亂,所以被人們稱為迷宮蜘蛛,只要有昆蟲落到了它們的網上,就會因為網的雜亂而被纏住,最終成為迷宮蜘蛛的美餐。但是如此殘忍的迷宮蜘蛛回到家后卻變了一個模樣——它們在一個被雜草掩蓋住的地方產完卵后,便一直看護著自己的孩子們,不吃不喝,直到孩子們快要出來時,用盡自己的最后一絲力氣將絲囊咬開一個洞,讓孩子們出來,自己在絲囊旁邊靜靜的死去。多么偉大的母愛呀!
《昆蟲記》反映了法布爾對自然世界的無限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追求。《昆蟲記》讓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知道了每個人都要更加珍惜生命,也使我對小小的昆蟲也增加了許多尊重。
《昆蟲記》看上去只是一本描寫昆蟲的書,實際上反映了法布爾熱愛生活的情感,和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昆蟲記的讀后感想篇八
《昆蟲記》是法國的“科學詩人”法布爾寫的一部觀察細致的昆蟲學巨著,又是一部文筆優美,富有詩意和情趣的散文作品。
在《昆蟲記》里,我最喜歡看的莫過于松毛蟲了。每到春天,你就會看見一條一條的毛毛蟲在松樹上爬來爬去。它們是專吃松葉的小家伙,吃起葉來,總會發出“沙沙”的咀嚼聲,很讓人心煩。
“有一天,我突然對它們產生了興趣。就在我家院子里的松樹上,培育了三十幾只松毛蟲。”作者的描寫一下子提起了我的興致,愈來愈想了解這些搗蛋家伙一生的故事了。
每年三月份的時候,松毛蟲會排著整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離家出走了,最前面那只不停地探頭探腦地尋找路徑。終于,它們選好了一個風水寶地,開始挖洞了。
它們要干什么?我恨不得一下子跳進書里去看個究竟。
毛蟲其實是在自掘墳墓——它們把自己埋進土里。
難道這就是它們的一生嗎?我正準備離開。“突然,一只漂亮的飛蛾突破繭子,從土里鉆出來了!”這使我一下子又被吸引住了。
別被它們漂亮的外表迷惑啦,看到這里,我必須挖苦它們一下。松毛蟲也是列隊蟲,它們很笨,做事不動腦子,如果領頭的那一只無論怎么打轉和歪歪斜斜的走,后面的也會照它的樣子去做。你看,這一只帶頭的松毛蟲居然爬上了花盆盆沿,可想而知啊,然后它們開始了“萬里長征”,不厭其煩地在花盆邊沿上轉了8天8夜,真是不三思而后行啊,它們是十足的莽夫!
當然,它們并不是沒有優點的。
當一條松毛蟲迷路而誤闖進別人家時松毛蟲就會親密無間地緊挨在一起睡,但人多地少,它們就會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觀念,竭盡全力,吐絲擴大主人房間的容量。松毛蟲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
因為看《昆蟲記》,我也慢慢地了解了法布爾。他一生貧窮,但他傾注一生的精力去觀察,研究,記錄昆蟲的自然生命過程。他挑戰傳統,將自己變成“蟲人”,深入到昆蟲的生活之中,用一生去熱愛去傾聽昆蟲的聲音,色彩。才有了這部偉大的《昆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