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一
;在大學畢業的晚會上,大家都匯報自己已經應聘上了某某單位,以后可以以此地點來聯系。
輪到我發言時,我大言不慚:我不給你們留具體的聯系方式,因為以后你們隨手翻看報刊,都會看到我的名字,都能看到我寫的文章,就會知道我的地址和近況了。
真是大言不慚啊!
現在想想,年輕時的那一股豪氣與傲氣直沖云霄!那些說過的大話,那些吹過的牛皮,如今早已風吹云散。
剛參加工作時,一次公司開全體員工大會,會上,領導提到某件事的某個決定。我感覺這個決定有失公允,便拍案而起,直指這件事的利弊,慷慨陳詞。弄得領導張嘴結舌,下不來臺。
現在想想,那時太輕狂了,覺得認為不對的就應該指出來,盡管這件事跟自己沒有半毛錢的關系,絲毫不顧及別人甚至領導的面子。
初投入教壇時,特別較真兒。有一次一個學生因作文題目問題,少得了幾分,我與改卷老師據理力爭,爭得面紅耳赤,我還翻出很多資料來查證,最后都鬧到校長那里去了。而現在,這種激情再也沒有了。
這些年,我究竟丟掉了什么?
曾經的白嫩肌膚、清澈眼眸,如今已變得皸裂、干枯;曾經的意氣風發、單純如水,如今已是浮躁世故、妥協圓滑;曾經的針砭時弊、路見不平一聲吼,如今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曾經的痛恨功名利祿,鄙視名利場上的熙熙攘攘,如今也會隨波逐流,為點蠅頭小利爭執不休。
這些,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自己的初心?
突然想起《春天里》中的一句歌詞:“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
白巖松在《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中講道: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在時間的路上,你我都是過客和旅人,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如果走得太快,總會與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思索,以及一些良辰美景擦肩而過。
很多時候,我們以一種盲從的姿勢奔走,行色匆匆,不知所往、不知所終,歲月就這樣在身邊悄無聲息地零落、流逝。起初,并沒有在意它的一寸寸、一日日漠然而去,只是當某一天思想安靜下來,看春華秋實、飛鴻又去時,不禁默然,原來,在不經意間已把靈魂落在了后面,我們丟失了很多很多。
最初那么多人背起行囊上路時雄心勃勃,心中揣著詩和遠方,可后來,因為有太多的負擔、變數和身不由己,走著走著,有的人懈怠了,有的人中道頹廢了,有的結伴而行的人天各一方了,有的人甚至步入迷途。
《詩經》有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語成讖。靈魂與生命共舞,方顯本色,于右任評價虛云和尚是“入獄身先,悲智雙圓”,學者熊培云希望自己能做到一種慈悲而有智慧生活狀態,于是寫道:“入獄身先,悲智雙圓;雖未能至,心向往之。”靈魂擺渡,度人也度己。
世界是一個舞臺,也是一個大染缸,憂傷或者歡欣,都是匆匆而過的時間上的一個個節點,光陰掠過,不留褶皺。塵世總會有漸行漸遠的人或者事,如何安放那顆曾經高貴的、深邃的靈魂?給我以日月,則看清溝壑和晝夜;給我以清晨,則沐陽光而遠行;給我以睿智,則忍看世事之沉浮。有時,幻想與現實只一步之遙,心向往之,總會從一個風景走到另一個風景。
時光飛逝,年齡漸長,趕再遠的路,不妨駐足回望萬水千山的來時路,風雨琳瑯中是否失魂落魄走了歧路?人生是一場或遠或近的旅行,依著光芒的指引,向著初心的目標前行。適時停下來,等一等靈魂,拾撿我們丟失的東西。
(編輯之之)
相關熱詞搜索:;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二
小時候盼望著快點長大,長大后,卻時常懷念小時候,讀豐子愷的《我們這些大人》,越發的懷念那些逝去的時光,因為回憶里全是美好。
讀《我們這些大人》輕松、愉快,是一種享受,卻不只是享受文字帶給我的歡樂,也有對自己曾經的回憶,以及對現在孩子所處狀態的簡單思考。
我的童年里,關于外婆家的故事并不多,因為外公、外婆去世很早,聽媽媽說,那時候我還很小,所以,記憶里沒有太多趣事,我很羨慕豐子愷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們的童年,一群同齡伙伴,在放學寫完作業的空閑里,一起做各種游戲,有丟沙包、跳繩、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浹背卻從不喊累,我們在游戲里瘋狂,在游戲里歡快。
我們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們會成群結隊的來到家東邊的沂河里抓魚、劃一條破舊的小船、去柳樹上抓知了,雖然熱的滿頭大汗,我們卻樂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讓我們開心很久。
我們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節,便隨同父母一起來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獨特享受,捆個稻個兒,幫忙往外搬運,雖然干的不多,卻幫父母減輕一點點負擔,心里很舒服。
我們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里滑冰,打破冰凍抓魚,小手凍得通紅,卻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太多的美好和歡樂,那些歡聲笑語總會時常響起,回蕩在耳邊,讓那些美好重現,只是,回憶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經歷些什么?
每天放學回家,沒有同伴約定的游戲、沒有父母的溝通,甚至作業都沒有完成,便抱起手機,一連幾個小時不動一下,毫不夸張,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態。
從“cs”到“王者榮耀”,再到“絕地求生(吃雞)”,多少孩子沉迷于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不讓玩游戲就“跳樓”的悲慘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游戲,再也沒有靈光閃現,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多做健身游戲;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手機,多溝通交流;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的虛幻,真實的生活……做豐子愷所說的“兒童”,開心了就笑,難過了就哭,不會刻意,不像成人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實地表達,這樣的童年才會給未來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三
我們臺灣這些年讀后感,隔著一道海峽的臺灣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我們臺灣這些年讀后感,歡迎閱讀!
從書島借了第一本書——《我們臺灣這些年》。
09年出版,作者是臺灣70年代生人,以本地人的視角講述了從1977年到2009年這30多年臺灣的歷史變遷及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說這也是作者的成長歷程。
書中語言生動、詼諧,讓人讀起來有滋有味。
在此之前,我對臺灣的了解比較空范。
除了新聞里關于政治的一些介紹就是影視、音樂上得到的初步印象。
記憶中看過的幾部臺灣文藝片,電影中的色調、場景都渲染著小清新的氣氛,男生女生穿著大陸學生望塵莫及的制服,交談聲聲音軟軟的;音樂上,因為周杰倫,我才開始關注流行音樂。
周董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詞,個性的旋律以及那吐字不清的唱腔讓歌曲開始有了畫面感。
從那時開始,我更加關注臺灣歌手,開始聽五月天、潘瑋柏、陳綺貞等人的歌。
近年來,喜歡上蘇打綠樂隊。
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臺灣。
臺灣,隔海相望,在過去還有點神秘。
她更像一個鮮有聯系的遠方親戚。
現在想想,對她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有時不禁問自己,抗戰結束后到如今他們的歷史又是什么樣子呢?島上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他們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樣子呢?這本書就像一封家書,打開它,如同那位親戚開始和你嘮家常。
沒有距離,沒有隔閡,最后聊完大家會發出感慨,這些年原來大家都不容易。
讀這本書更多是滿足好奇的心理。
對比大陸和臺灣的相似與相異是一大樂趣。
就像作者所說,歷史的洪流不斷沖擊著兩岸。
我劃分為四個時間段來看。
第一個時間段是1945年到1978年前后。
這段時間,內地方面,關注點在意識形態,階級斗爭;對領袖搞個人崇拜,言論不自由。
臺灣方面,國民黨一黨獨大,實行“動員戡亂”體制;島內民眾輿論受到制約。
海外甚至有“職業學生”來監視留學生,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
兩岸關系緊張,大陸炮轟金門,臺灣宣傳“反攻大陸”、“大陸要血洗臺灣”等言論。
第二個時間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內地的大事件是改革開放拉開帷幕,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臺灣這邊是由于聯合國地位喪失,美國與臺灣斷交,明白“反攻大陸”只是空談,為了鞏固在臺灣未來的地位,國民黨也開始向經濟建設轉型。
比如蔣經國主導的“十大建設”。
臺灣經歷了一個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的過程。
民眾的獨立意識隨著時代變化而覺醒,輿論更加的開放。
在這之中,是有志之士不斷努力而得來的結果,是靠甚至生命、獻血換來的。
兩岸關系也從冰凍到開始緩和。
80年代末,開放大陸探親。
民眾從“大陸血洗臺灣”陰影中走出來。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末。
內地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港澳相繼回歸。
臺灣方面,“戒嚴時代”結束,宣布“反攻大陸”無望。
政治力量多元化。
社會運動不斷壯大,言論開放。
兩岸關系進展的頗為波折。
90年代初,臺灣當局成立“國統會”及“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
1993年進行了“汪辜會談”。
但隨后,李登輝上臺,臺獨開始興風作浪,這給本來勢頭漸好的兩岸關系蒙上一層霜。
第四個階段是20世紀后至今。
兩岸關系勢頭回暖。
臺灣開放大陸媒體駐臺。
泛藍三黨陸續訪問大陸。
大陸與臺灣各方面交流越來越頻繁。
兩岸同胞也開始熟悉彼此。
縱觀這些年,兩岸都在朝著更民主更開放的方向發展。
臺灣總體上比大陸起步的早一些,但大陸的后勁十足,也在加快自身轉變,提高在國際中的地位。
民間的非正式交流也是兩岸關系向好的紐帶和助力器。
我們能看到,封閉只會讓彼此隔閡,只有懷著求同存異的心才能增進關系。
和平相處、互助共贏才是真正符合兩岸人民的福祉。
除了政治、輿論方面的這條線,作者也會寫到社會文化方面的事情。
比如提到了省籍問題、教育問題、兵役制度、社會運動、還有娛樂圈的大事件。
每個方面展開都可以再說很多,對哪個感興趣興趣可以去特別關注下。
另外,從字里行間也可以捕捉到有趣的tips。
比如:根據228事件拍攝的電影《悲情城市》,其拍攝地九份及金瓜石。
《千與千尋》中的街便是以九份為原型。
(p.s:終于明白陳綺貞的《九份的咖啡店》中的“九份”不是九杯啦~)“飆車”一詞出現在1986、1987年。
地點是臺北市近郊大度路。
臺北的.捷運是很有特色的風景線,細節人性化。
以后如果去臺灣旅行可以留意一下。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臺灣比以前更關注也更有興趣了,像是作者為我打開一扇窗,隔著海峽的我在大陸這邊張望。
都說,身體或心靈至少有一個要在路上,那么我就讓心靈先行,下次踏上臺灣之旅時再親身好好感受!
選擇閱讀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本書的副標題——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
這個副標題讓我感到很親切,也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以說,我對臺灣的認識是從小學語文課文《日月潭》開始的,但是對于那篇課文,到現在能記住的也僅剩下這個地名。
中學時代我開始喜歡聽臺灣藝人的歌,現在也非常喜歡一些臺灣歌手或樂團,比如五月天。
而目前,我對臺灣的一些動態的關注,主要通過央視的《海峽兩岸》欄目。
也就是說,對臺灣的了解,要么來源于小學教材,要么僅僅是當地的音樂,最多也突破不掉中規中矩的電視節目。
顯然,光憑這些,我只能很抽象、很籠統的看到她的樣子。
《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本書在我來看,最大的優點就是語言真誠而樸實。
30萬字的字里行間中無不滲透著作者對兩岸百姓加強交流與交融的衷心祝愿。
閱讀《我們臺灣這些年》的過程就如同跟隨一個臺灣導游走過一段臺灣懷舊之旅,有回憶,有感慨,有嬉笑怒罵,讀這本書的收獲除了對臺灣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之外,也感受到了兩岸血濃于水的關系。
在書中回憶的這30年里,歷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催擊著兩岸:1975年,蔣介石逝世;1976年,毛澤東逝世;1978年,蔣經國力排眾議提出"臺灣十大建設",直接推動了臺灣經濟騰飛;同一年,鄧小平開啟了令世界震驚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內地幾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系進入新時代……但是,兩岸的交流大多限于政治層面,兩岸民眾之間其實是相當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對方這些年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
作者意在通過此書讓兩岸民眾之間多一些了解,作者認為,兩岸人民本應該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歷史因素讓我們漸行漸遠而產生許多誤解與矛盾,這實在是歷史的悲劇。
看完《我們臺灣這些年》,仿佛看到了一部鄰家男孩的成長日記,倍感親切。
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中國本來就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事,我們可以在這個前提下求同存異,攜手共創民族的再次盛世,展現泱泱大國的風范。
時下,盡管臺獨勢力依然嚴重,盡管黨內紛爭不斷,但是,只要兩岸人民的利益一致,只要兩岸合作的基本點沒有改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兩岸統一的夙愿一定能夠實現。
我很欣賞書中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作者獻給兩岸讀者的話:不管歷史走向何方,生活還將前進,我們依然血濃于水!
看完《我們臺灣這些年》,仿佛看到了一部鄰家男孩的成長日記,倍感親切。
作者和我是同齡人,雖然兩岸的政治體制不一樣,但是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卻有相似之處,我們一起聽著小虎隊的歌曲,看著四大天王的電影,帶著小女朋友看《泰坦尼克號》落淚。
大陸迎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并不比臺灣晚,記得剛剛用撥號上網時,因為造成了高昂的電話費,被媽媽指責,并限制我的上網時間,只有晚上悄悄起來上網。
看到作者與我似曾相識的經歷,讓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懵懂年代。
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是先于政治體制,我的成長過程中似乎感受不到政治給生活上帶來的變化。
而政治對生活的影響卻從作者出生時就與他如影追隨, 從1978年的蔣經國繼任,到1987年臺灣宣布“反攻大陸”無望,再到2006年“紅衫軍”倒扁,作者用接近全書一半的篇幅,敘述了各種政治事件對臺灣社會、家庭以及對他個人的影響。
從作者的記錄中,看到了臺灣的民主改革一波三折,鬧的一地雞毛,在嬉笑怒罵中也體會到了臺灣民主的進步。
大陸“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政治格局,早已讓民眾不知道如何去關心政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導向讓大陸的人們將所有熱情都入到“經濟建設”中,如今更是發展一切向“錢”看,也不知道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看著作者描述臺灣服役的故事和經歷我非常羨慕。
小的時候一直的理想就是參軍,認為當了兵的男人才能叫真正的男人。
作者入伍的單位是空軍儀仗隊,想到國慶大閱兵時三軍儀仗隊的風采時,我不禁聯想到了作者的颯爽英姿。
中國大陸與臺灣、韓國、新加坡等實現普遍義務兵役制的國家和地區不一樣,國防的壓力不大,軍隊相對與人口的比例也非常小。
我高中畢業時,與我同齡去參軍的孩子大多都是考不上大學的,當兵變相的成為一種升學或就業的方式,而如果去考軍校,那么就得為軍隊服役8年以上。
我當時成績還算好,考一個重點大學問題不大,考慮到“前途”問題,最終放棄了兒時的理想。
作者經歷了臺灣轉型的主要過程,從美麗島事件到國民黨解嚴到大選。
作者是一個在場的旁觀者,我們無法從《我們臺灣這些年》里尋找到重大事件的揭秘、親歷,但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恰恰呈現了普通民眾的真實視角。
閱讀《我們臺灣這些年》的過程就如同跟隨一個臺灣導游走過一段臺灣懷舊之旅,有回憶,有感慨,有嬉笑怒罵,讀這本書的收獲除了對臺灣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之外,也感受到了兩岸血濃于水的關系。
退守到臺灣的國民黨官兵很多靠“反攻大陸”的信念支撐他們在臺灣的生活;恢復大陸探親時,又是他們這些從大陸來的人最先回去。
當他們看到在大陸的原配夫人還未改嫁,而自己又在臺灣娶了新夫人時,不禁黯然神傷。
1.《我們愛科學》讀后感
2.《我們仨》讀后感
3.我們仨讀后感
4.我們愛科學讀后感
5.我們仨讀后感
6.我們愛科學讀后感
7.我們的節日讀后感
8.臺灣地震慰問信
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四
我們這些孤獨的人——每天上學放學,與鄰家的人擦肩而過卻覺得面孔生疏不已;每天經過那家面包店,除了“歡迎光臨”和“我要這些”再沒什么交集,錢多找少著還有一方暗自慶幸;每天在同間教室學習,面對60多人,竟會出現有時想叫某人卻反應不過名字的情況。
我們這些孤獨的人,生活在這個日益獨立和先進的世界,漸漸淡忘了一個種族延續而長久不衰的原因:互相幫扶。
一如蓑羽雁飛過喜馬拉雅要成群結隊地行動來躲過金雕的捕殺,一如北非斑馬涉河時要一起踐踏出洶涌的水花來震懾貪婪的大鱷。生活需要幫扶,彼此才能更好地活著。而波瀾驚動的20xx,喚醒了我們古老的記憶。
一月雪災,三月暴dong,五月地震。在這個波瀾驚動的20xx,我們變得清醒,眾志成城,同舟共濟。
我們互相幫扶,在擁擠寒冷的車站彼此祝愿,在異鄉營造一個家來溫暖思歸的心。
我們互相幫扶,在危難時刻讓異族同胞藏在自己家里,一同對抗肆虐的暴徒。
我們互相幫扶,在黑暗的廢墟角落互相安慰,在同胞受難之時慷慨解囊,或者親赴救助。
我們真的孤獨嗎?
所有人一直都在身邊,所有人心底都在暗暗地牽掛。或許我們只需更主動一點,而不只是在災難面前袒露我們的真心。
我們拒絕孤獨,我們互相幫扶。
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五
暑假里,爸爸帶我去書店買書,我選了又選,始終沒有一個讓我滿意。這時,我看見了《瞧,這些老師》這本書,翻開一看,呀!多精彩呀!我連忙讓爸爸買,爸爸見我著急的樣子只好買。
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我認識了好多人,如馬小跳的班主任語文老師秦老師,她一心一意地教育學生;美術老師林老師,她漂漂亮亮、文文靜靜、心地善良、知書達理;雷鳴老師,也就是“轟隆隆”老師,他教科學;還有開著甲殼蟲車的歐陽校長。
我最喜歡的一篇故事是《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主要內容是:馬小跳被秦老師誤會了,是怎么誤會的呢?是因為馬小跳的同桌路曼曼有一個記錄馬小跳不良表現的小本子。今天放學,路曼曼走過來,馬小跳看見路曼曼來才把泡泡糖放進嘴里的,結果還是被路曼曼發現了,路曼曼問:“吃的什么?吐出來!”馬小跳說:“我吃什么啦,我什么也沒吃!”“吐出來!”“吐就吐!”馬小跳吐出來,不知吐到什么地方去了,路曼曼讓馬小跳到秦老師那里去,秦老師問:“馬小跳,你犯了什么錯?”馬小跳說:“吃泡泡糖的!”秦老師一直在看路曼曼的'裙子,過了好久,才說:“哦!”秦老師又問:“然后吐到哪去了?”馬小跳不知道,秦老師讓路曼曼轉過來給馬小跳看看,馬小跳見路曼曼的裙子上有一塊泡泡糖,但好像不是他吐的,秦老師不知道,就打了一次馬小跳。
“男兒有淚不輕彈”,不過,馬小跳還是流下了一兩滴眼淚,畢竟,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有一次,我也被冤枉了,家里垃圾簍時里黑黑的東西,爸爸媽媽一口咬定有我的墨汁。我再怎么解釋,他們都不相信,我流下冤枉的淚水。
《瞧,這些老師》中精彩的故事還有很多,你還不快快去讀嗎?
我們這些大人讀后感字篇六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不知朋友們想過沒有,我們這美好的生活是怎么來的?那就要歸功于我們無數的抗戰英雄。
,這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在朝鮮更是無人不知。他為我國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更是讓無數人記住了這個名字。為了讓朝鮮解放,無數援朝的戰士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身中兩彈的危難之時,用他那已經受傷的胸口死死抵住了敵人的槍眼。這位本該在家為老母親養老送終的22歲小伙子,永遠倒在了美國佬的機槍底下,英雄的壯舉永遠烙在了人們心中,他用生命捍衛了中國人的驕傲!
不管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還是在和平年代,不屈不撓的英雄人物數不勝數。兩年前的汶川地震,給我們中國留下了一道千古不去的傷疤,這是愛的傷疤;留下了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這是親情的天河;留下了一道多年不變的界線,這是生命的界線。
想到這些英雄的人物,我感慨萬千,潸然淚下……這是民族的驕傲、中國的驕傲啊!
作為跨世紀的少年,我們都應該以英雄為學習的榜樣,努力為中國的驕傲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