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餐桌上的味道字餐桌上的味道字篇一
提及美味,我的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揚州炒飯的樣子。它雖是小家碧玉型的美食,但在我的心中卻占據了美食排行榜冠軍的位置。
揚州炒飯,是江蘇揚州經典的漢族小吃。原流傳于當地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隋煬帝巡視揚州時,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后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發展成為淮揚州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這天,因爺爺奶奶去鄉下,我和爸媽一行三人走進了新華書店對面的小吃店。“揚州炒飯”,站于點餐臺前,我一眼便鎖定了這心中記掛多時的美味。不大會兒,噴著騰騰熱氣的揚州炒飯便來到了我的面前。
氤氳的熱氣中,粒粒飽滿的大米此時都裹上了一層金光閃爍的油衣,不像大米,倒像是一盆碎金了。煎雞蛋本就雍容華貴,此刻更是白里綴著剔透的金。蝦仁出落得白里透紅,粉嫩水靈。顆顆碧色的豌豆點綴其間,似翡翠般亮麗。胡蘿卜與火腿光潔柔嫩,為炒飯增色不少。
新出鍋的雞蛋本就是香得濃郁、醉人,此刻有蝦仁,火腿等香味錦上添花,陣陣香味撲面而來,充溢著我的鼻腔,讓我的吃貨細胞蠢蠢欲動。
還等什么?舀一勺送進嘴里,炒飯濃郁的香味兒立刻彌漫在唇齒之間。味蕾在香味兒的挑逗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細細品味著:煎雞蛋柔軟而不失薄脆,伴著脆生生的豌豆與胡蘿卜,恰到好處地讓牙齒與舌尖感到極大的滿足。蝦仁被我視為金貴,總是單獨品味,白嫩的蝦肉入口即化,味道清淡素雅,既將口中的油膩清洗得一干二凈,又讓味蕾得到適當的歇息,再度品起炒飯便會更覺香郁美味。
我平時算不上吃貨級別,可舌尖一旦觸到揚州炒飯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風卷殘云,一躍而成飯桶。媽媽總擔心滿滿的一盤炒飯會把我吃撐了,每次都會在我的盤子中畫上一條“三八線”。可每當我大快朵頤完畢,又會眼巴巴地望著三八線的另一頭,口水洶涌。媽媽最終都會敗在我的“饞樣”下。而我,自然樂滋滋地再次操起筷子直到將滿盤炒飯掃蕩得顆粒不剩才心滿意足地打起了飽嗝。
我最愛的揚州炒飯,它的誘人、可口總讓我陶醉其間,回味無窮。
餐桌上的味道字餐桌上的味道字篇二
生活是有味道的,就像母親手里的一碗雞湯;生活是精彩的,就像自己做出的美味佳肴。
伴你成長的,終究還是舌尖上的美味。回憶往前,母親總做的蜂蜜煎餅,啊!回味無窮!母親做的煎餅是獨一無二的,她很愛吃,所以她也很快樂,她做出來的東西也很可口,她愛研究,她做出來的佳肴上仙都吃。
“炸!滋……”一聽就是母親在做煎餅了!我迫不及待的飛奔去廚房,看著熟悉的背影。母親慈祥的說:“你回來了,你先坐著吧!。”母親把剛出鍋的煎餅盛到桌子上,還冒著熱騰騰氣,聞蜜香,啊!好甜。先聞著香味如天仙,吃著煎餅如上仙!母親慈祥般地微笑,你若愛吃,我再給你煎!蜜香伴煎餅,一個字,“爽!”猶如仙境般甜美。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沒有母親那樣有慈祥的臉龐,我也沒有她那樣溫柔的聲音,但是我有一顆愛她的心。母親做事順順溜溜的,她做任何事情心思都非常細膩,用那雙粗糙的手,做出來的美味是溫和的,不像辣子那樣火辣刺激,更不像雪糕那樣震撼著你的心,它很溫和,配上母親自制的蜂蜜更是可口,先吃一口,很爽口,更是有回味的甜美。
再吃一口,心里就像剛生出來的小雞那高興,吃完以后還想吃。心里美滋滋。用面粉和好煎餅的形狀,然后,準備好平底鍋,蜂蜜,就準備開始了!母親煎的煎餅不像街市上賣的那樣,沒有煎糊,一點糊的痕跡也看不出。煎到差不多的時候,馬上倒入蜂蜜,啊!那香味迷漫著整間廚房。看著母親心滿意足的笑臉,那我也很開心了。
母親曾說過:“做美食的時候,你開心的地做就能開心地吃。”確認過眼神,也確認過美食,心里想,好像也沒錯,你認為的事件只要努力去做,沒有你辦不到的。
你就像美食,你開心的時候,心情會好。做出的美食就會很好。每朵花都是一個美麗的精靈,每一朵花都有一個心愿。我的心猶如那朵花,就沉醉在里面。一朵朵花開,一次次的沉醉,如今無休止的思念在蔓延。
你,如今可好?
餐桌上的味道字餐桌上的味道字篇三
芹菜宛如翡翠般點綴在湯面上,豆腐似白玉在湯若隱若現。細細品嘗,陣陣清香在口中蕩漾。這,就是我家餐桌上的專屬味道——豆腐湯。
我的喉頭蠢蠢欲動,嗅覺也變異常靈敏起來,一股香味拂面而來我情不自禁舀了一勺輕輕地吹去熱氣,小口地啜著,溫暖的濃湯滑入口里。
最初感受到的是豆腐的柔嫩鮮滑,綿軟柔和,像春風拂面,轉瞬即逝;接著就是海蠣軟嫩的質地,釋放出海洋的氣息,清新而鮮美;而后便是金針菇絲纏繞著瘦肉席卷而來,金針菇的真香,瘦肉的香嫩,像春天的花朵,剎那間遍地綻放。胡椒粉和姜絲帶來的味覺高潮如同旋風席卷口腔里的每個細胞,給他們一個煥然一新的生命。
這口湯像瀑布,瀉進胃這個深潭,激起溫柔的水花,按摩著胃壁,它被撫摸成溫順的小獸,股帖地臥著,發出心滿意足的“咕嚕”聲。唇齒間殘留著豆腐的細膩清香,令人舒心至極,氣定神閑。
年少時的我,常常好奇的凝望著剛下班的爸爸煮豆腐湯。我看著他反手將灰黑的外套穿上,系好紅色的圍裙;看著他往來于水池,砧板和爐灶之間,將一個個食材神奇的轉化為一滿碗豆腐湯;看著他在油煙繚繞的廚房中,時不時的咳上兩聲;看著他在一道工序又一道工序的等待中幾根花白的頭發;看著他一次又一次用擦桌的毛巾擦擦手,對我說:“快吃!”,自己卻也從不喝上一口。
如今,步入中學,在外和爺爺奶奶居住的我不常回家,偶爾遇到餐館點上一碗豆腐湯。可嘗起來,味道卻比想象中淡了幾分,不知是為何。直到有次突然回家,爸爸感到驚訝,十分欣喜地說“我給你做豆腐湯吃吧”,我笑著點了點頭。看著他手指上一抹鮮紅,他在切豆腐時不小心將手劃傷了,卻毫無怨言,忍著疼痛,將傷口清洗干凈,又回到了那砧板前,一刀一刀地繼續切著。我默默地在門外看著,眼睛里閃爍著淚光。
現在,我終于明白:原來,那濃香細膩的豆腐湯,是我家餐桌上專屬的味道。那味道中包含著家的溫暖和親人之間的愛。那味道伴我成長,與我前行,永遠氤氳在我心深處。我猛喝了一口豆腐湯,這何嘗又不是一種親情的寄托呢?這專屬味道是我心中的至寶啊!
餐桌上的味道字餐桌上的味道字篇四
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家庭偏愛辣味,有的家庭熱衷于煲湯。而我家餐桌上的味道是面食。
我的姥爺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拿手的飯菜中有一道極其傳統的北京菜——炸醬面。每當踏進家門,聞到一股濃厚的醬香時,我就知道今天要吃炸醬面了。一碗深得發黑的肉丁醬上泛出一層煸出的油,這是姥爺專門選好了肥瘦相間的肉,切成丁用六必居的黃醬熬成的,不膩不柴;幾瓣蒜、一些黃瓜條和一碗豆子擺在一邊,這些配料無論何時一直不變;幾大碗白面細細長長,這是姥爺搟好面切出來的。這些食物其貌不揚,卻表現出了北京人的精細。它們相碰撞時迸發出的無窮美味也源自于此。裹上肉醬的面咸淡適中,蒜的辛辣則刺激著我的食欲。轉眼間,一大碗炸醬面就已下肚。盡管胃已經漲得酸疼,我還是忍不住又吃了半碗。
奶奶是江蘇人,但她會做拉條子和揪面片。爺爺上完大學去了新疆,奶奶在結婚后就也去了,那時的新疆,沒有大米、青菜和豬肉,奶奶就學了這些西北面食。拉條子的澆頭一般都是羊肉、番茄,配上辣椒、芹菜等煮好的。西北的拉條子是拉面,一根面反復抻拉就成了長長的一碗。而我家的拉條子在西北人的粗獷里增加了江南的細致,面是用手搓的,這樣的面更加筋道均勻。酸辣的湯汁,鮮香的羊肉,爽脆的芹菜,配上筋道的面條,豐富的口感讓我忍著舌尖的灼痛大口地咀嚼,吞咽著。面吃完后,我又小心地把碗底的幾根菜挑出來吃光了。
揪面片又是另一種風味。爺爺自己在新疆的那幾年經常吃。他不太會做飯,就只能做面片吃:煮一鍋番茄湯,把能找到的食材放進去,煮熟后再往里丟面片。記得我四五歲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站在一把小椅子上,一只手握著一條長長的面團,另一只手揪下一小塊捏成片扔進鍋里。有時我揪的太厚,爺爺就會很嚴肅地說:“這個面片要是太厚了,里面就不熟。應該這樣…”我仔細看著爺爺的動作,也模仿著做了起來。鍋里鮮紅的番茄湯里很快就浮起了很多小白船,在鍋中飄來飄去。揪面片中經常會加許多土豆、菠菜和肉。小時候,我有時翻不出土豆來吃,急得把勺子扔進碗里,奶奶就會給我挑些土豆和其他食材一起放在勺子里喂我吃。這樣,我最后也就把一碗面片吃完了。
看似普通的面食,蘊含著不同的味道,炸醬面是傳統的味道,拉條子是融合的味道,揪面片是傳承的味道,一起匯集成歲月積淀中家的味道。我家的味道代表了我們的經歷與親情,陪伴著我們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