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運用借景抒情寫一段話篇一
1.通過讀、理解欣賞文句的語言美。
2.通過電腦多媒體提供的畫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過讀、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創設的情景美,并運用觀景移情法領略大自然的美景。
4.體會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贊嘆——描述”來抒發熱愛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
(一)首先從觀察入手,整體觀察感知“看圖學文”中生動畫面。并用一個短語描述多媒體提供優美的畫面。做到“文情——圖景”相結合。
(二)抓住重點文句品味語言美,體會語言的節奏美,讀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過讀,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優美情景,體會桂林的美景。
三、教學重點:
理解、體會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通過讀和觀景移情法,感受多媒體信息以及語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讓學生盡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軟件一個。
第一教時
一、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查字典,學習生字詞。結合上下文內容說出“無瑕”等詞意。
2、了解課文大意,圍繞課題劃分段落。
3、初步觀察圖意,整體感知畫面展示的優美景色。
4、在文中劃出表示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特點詞語。
二、教學過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圖片投影或錄像片??磮D,激發學生對自然美景的向望。
2.你看了這些錄像能否贊一贊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師用“贊嘆——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讓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師分別出示多幅描繪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圖片,依照老師的方法贊一贊桂林山水。
(二)板題,讀題。想想,你從課題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什么的?(先寫水,再寫山,山水相融。)
(三)初學課文。出示自習提綱:
1.自由讀全文,邊讀邊在不理解的詞上作“?”記號,在重要的詞上標作“△”。
2.看看課文怎樣圍繞題目來寫,再用一個句子說出每個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匯報自習情況。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寫乘著船觀賞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寫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寫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寫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師生討論后小結:
1.初讀完全文,你感到題目和課文內容有什么關系?(課文內容緊緊圍繞題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來寫)
(六)質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別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請在文中作上“——”和“?”記號。)
第二教時
一、教學內容:
1.能用一二句話,贊嘆優美的畫面。
2.通過讀,能體會漓江水“靜”、“清”、“綠”的三個特點。通過讀和動手繪圖,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險”的三個。
3.進行創造性的想象,體會作者描繪漓江水特點的句式。并在此基礎上,想象漓江水的“甜、涼”的特點,再進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學生能掌握“贊賞——描述”的句式。
二、教學過程:
(一)、理解第一段,隨文入景。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這個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人們都這么說,桂林的山水風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來觀賞觀賞。)
3.讀第一段。進一步啟發談話(播放多媒體教學軟件:出現一幅桂林山水畫卷,再出現文字和聲音::人們都說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這樣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也隨作者乘著木船沿著漓江,一起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吧?。?/p>
(二)、理解第二段,依圖學文,讀文披情。
(邊講邊品讀,播放多媒體教學軟件,分別三幅桂林山水畫面,出現文字和聲音:(1)漓江的水真靜啊!(2)漓江的水真清?。。?)漓江的水真綠?。。?/p>
2.桂林的山水這么美,就讓我們劃著船槳去觀賞這里的美景吧!
3.我們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們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圖,再讀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樣美,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大家讀書時要學會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畫出桂林“水”特點的詞語)
5.學生匯報:找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靜、清、綠。
(1)漓江的水真靜??!
(2)漓江的水好靜??!
(3)漓江的水很靜啊!
以上幾句中的“真”“好”“很”哪個好?“真”程度更深。“真”字還可以怎樣說——非常非常,多么。
7.讀好“真”,應讀重點,聲調要稍提高。反復品讀:漓江的水真靜??!作者看到這么清靜的水,贊不絕口,接著,描寫出漓江的水靜得如何。我們把作者用的這種方法叫做“贊賞——描述”。
(三)進一步體會重點詞句,朗讀指導,讀出你在游玩時所見美景的喜悅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體軟件范讀錄音作朗讀指導: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焕旖乃婢G啊。)
1.讀,體會重點詞句:真靜啊,是說的水怎么樣——還可以怎樣說出這層意思,這層感受?(漓江的水很靜很靜,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靜啊……)
3.老師朗讀示范學生試讀: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念輕聲,稍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清”字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綠,是很美的,同學們試著念出美的意思來。
4.師生或男女學生互為引讀,讀出很驚喜的感情。如:師——漓江的水真靜啊!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5.在讀與體會重點句子中相機理解“無瑕的翡翠”等詞的含義。
(四)進行創造性聯想的訓練。這么美的景色,你怎樣“觀賞”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讀后理出:“贊賞——描述”。
老師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擬定學生1:我把一掬水潑在臉上,漓江的水真涼爽啊!涼爽得讓你感受到臉上放了冰琪琳。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明凈??!明凈得像……
▲擬定學生3:我搖著雙槳,那“潑——潑——”的水聲真好聽……
▲擬定學生1:看著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擬定學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讓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樣舒服。
▲播放多媒體軟件:一幅“象山圖”出現,再出現文字和聲音:漓江的水真甜?。?/p>
(六)先小結文上的學習方法,再理解第三段,體會桂林的山的特點。
1.想一想,剛才我們是怎樣玩賞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圖,進入佳景;讀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賞佳景。小結后老師板書。)
2.準備怎樣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師出示描繪桂林山的圖景。再用一個句子贊一贊圖描繪的桂林的山。
4. 將桂林的山的三個特點畫出,老師出示描寫桂林山的三個特點的詞語: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還可以怎樣說,說出這種感受。仿照剛才讀“靜”“清”“綠”的方法,怎樣讀,讀出很“奇”、很“秀”、很“險”的感受來。(奇,先把聲調提稍高,隨后讀得輕而平;秀,可讀得平穩一點,重音停頓稍久一點;險,先要提高聲調讀得稍短促。)
5.按“贊賞——描述”引讀。采用多種形式,讀出你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6.創設情景,玩賞佳景。
(1)看圖說“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圖,你看,一頭巨大的象來到江邊,它在干什么,請用“贊賞——描述”想象佳景。
▲擬定學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來到江邊,津津有味地喝著甜美的江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機,拍下這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你是否拿出你的錄象機,拍下這連綿不斷的畫卷。
▲擬定學生1:桂林的山真險啊,好象就要倒下……
▲擬定學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筆,直插云霄……
(6)老師出示“形態萬千”、“奇峰羅列”、“怪石嶙峋”請拿出你們的畫板來吧?選一個畫出來,帶回去作個紀念。
(七)小結寫作方法: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觀賞桂林的山水。為什么不一開始就寫“水”,而要寫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寫“山”時,要先寫泰山和香山?(這里用對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第三教時
一、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第四段,進一步體會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總結全文,讀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讀背第三段。
二、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四段。
2.出示圖,理解:“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影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指什么樣的山,這樣的水是怎么樣的水?回憶上一節課講的內容。
4.齊讀: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5.通過圖來指導朗讀,并熟讀成誦。
(二)總結全文。
1.人們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覺如何?
2.課文先由所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便親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譽。先玩賞漓江的水,再玩賞桂林的山,最后,從山水合起來欣賞,的確好象進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體軟件:出現桂林山水的圖片,出現文字和聲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屛覀兣臄z下這些美景吧,讓我們用手中的彩筆,畫下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吧!
3.小組、個人欣賞朗讀后質疑問難。
(三)利用板書,指導背誦。
桂林山水贊賞——描述
分述:后想象,玩賞佳景山(奇、秀、險)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運用借景抒情寫一段話篇二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句子.
2.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圖文對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體感知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波瀾壯闊:指大海波浪翻滾,景象壯觀。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拔地而起:從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聳立著。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2)通過預習,說一說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3)小組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2.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成為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游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讓學生感受。
3.出示圖、結合課后題進行提問。
(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漓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只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①請學生說說漓江的水。
(深綠色的漓江水,從眼前伸向遠方,平靜、清澈。近處漁人的竹筏和小船,兩只貨船平穩地行駛。對岸幾條木船靜靜地停靠著。遠處有一只大船牽引著小木船正緩緩地開來。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現于水中。)
②請學生說說桂林的山。
(近處的三座山,左邊的像駱駝,右邊像大象,中間的像老人;遠處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顏色各異,色彩明麗,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③請學生說說山水交融的情景。
4.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么?
(課文的第1自然段講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課文的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猶如一幅完整而美麗的畫卷。)
(4)討論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讀課文。
5.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
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點把特點突出來;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習新課
2.學習課文第一段。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凹滋煜隆笔恰疤煜碌谝弧边@句話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蕩舟漓江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
(“觀賞”中的“賞”,就是“欣賞”的意思,“觀”就是“看”的意思,我們常說“欣賞夜景”“欣賞交響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聽不看”。而“觀賞”卻非看不可。)
(3)指導朗讀,要讀出贊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4)試背這一段,指名背誦。
3.學習第二段
(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的水平如鏡,是靜的,而漓江的水動而不覺具動。通過比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讀第二段,了解每句話的意思。(分小組討論)
(第一句講漓江的水與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強調漓江的美有獨特的地方;第二句講漓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第三句講蕩舟漓江的感覺。)
(3)指名讀課文,畫出排比句,讀排比句,說說漓江的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4)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先寫出特點,而后通過“得”后邊的文字,把這個特點以補充說明。凡是補充說明的都用“得”字相連。注意用“的”字相連每一分句中已有逗號,因此分句之間用分號。)
(5)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6)指導朗讀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旬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7)學生仿讀后齊讀。
(8)啟發想象漓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②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么?
4.學習第三段。
課文二、三段的敘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學生自學為主。
(1)分小組討論、自學第三段,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決以下問題。
①輕聲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句。
②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寫出桂林山的特點。)
b“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肮质揍尽敝钙嫘喂譅畹氖^重重疊疊。
朗讀一首描寫桂林山的詩,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特點的認識。
(桂林陽朔一水通,快輪看盡千萬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飛龍。
有山如軍艦,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臥佛,有山似書童。
有山如萬馬奔馳,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農。
有山如將軍升帳,有山似左右侍從。)
⑤,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樣子?可自由發揮想象,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找幾名同學到黑板演示。
⑥畫出這一段中的排比句,讀一讀。
⑦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學生讀后一部分。
⑧指導朗讀
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⑨啟發想象桂林山“奇”“秀”“險”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5.學習第四段
(1)剛才同學們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你們對桂林的山水一定還有總的感受?,F在,讓我們先看看第四段,這一段寫作者游覽后總的感受,文字雖少,內容卻很豐富,寫得很美。請大家自己閱讀欣賞、說說這一段為什么寫得好。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認識寫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樣聯系?
(水的周圍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因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麗的畫卷,因此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仿佛置身于畫卷中游覽、觀賞。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蕩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斑B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
(3)學生個別朗讀,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讀全文。
(三)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畫面與課文內容基本一致。寫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點,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秀麗,強烈的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貫穿全文,作者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3.圍繞重點學會表達。
(1)課文描寫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描寫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描寫桂林山水的?參照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課文先總后分再總結的方法來描繪桂林山水?!肮鹆稚剿滋煜隆币痪涫强偲?,然后分別介紹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綜合桂林山水相依,互為輝映的奇異景色。)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與課文第一段中“我們乘著木船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與課文第二段中“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這兩個句子緊密聯系,可以說,結尾的詩句是這兩個句子的延續與總結,使全文的結構顯得十分緊湊完整。)
(4)課文為什么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是因為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特點,用比喻、聯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展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4.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排比句及分號的用法。
(4)以一個小導游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指圖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點是( )、( )、(?。?/p>
桂林的山的特點是(?。ⅲā。?、(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這句話用了( )的修辭方法。
把(?。┍茸髁耍ā。?。
七、板書設計
運用借景抒情寫一段話篇三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的9個生字,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新詞的含義。
2、在讀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來描寫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隨同作者來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剛剛走入,同學們就陶醉其中,留戀不已。今天,就讓我們蕩舟漓江,共同領略桂林山水的美麗與神奇!師板書課題。
生:先總----分------總的寫法,師板書。
生:先寫水,再寫山。師板書。
師:那誰來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點?
生:(多人回答)靜、秀、綠、清…
師:說對了,但是順序不對
生:靜、清、綠。
師板書。
師:山呢?一起來說。
生:奇、秀、險。
師板書。
二、導學達標
1、緊扣重點詞,在讀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點。
生自由讀,交流。
師:哪些句子寫出了水的靜?誰來讀?
生讀描寫靜的句子。(沒感情)
師:還有誰想讀?
生再讀。(較有感情)
師:看到這么靜的水,你心里舒服嗎?
生再讀。(很有感情)
師:能再靜一些嗎?
生再次朗讀。(很有感情)
師:還有哪些句子?
生讀描寫水“清”的句子。(較有感情)
生有感情的朗讀。
生1:嬉戲的小魚。
生2:打鬧的小蝦。
生3:走來走去的螃蟹。
師: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師:抬頭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飄動的白云。
師:看來漓江的水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美,誰能讀出這種美?
多名學生有感情地讀。
師:哪些句子寫出水的綠?
生讀描寫綠的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
師:什么叫無暇?
生:沒有瑕疵。
生:綠的透亮,美得高貴。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
生讀。
師:漓江的水的特點,誰能用一句話概括?生:又清又靜又綠。
師:誰能完整地讀讀這三個句子?
生讀。
生1:它沒有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但比水平如鏡的西湖美。
師:你說的是它沒有大海美,卻比西湖美,好像不是這個意思吧。
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師:你突出了一個“好”字,能不能換一個詞?
生3:美。
師: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師: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師:漓江的水呢?
生:美。
生:特點。
師:漓江水的特點就是?
生:又靜又清又綠。
(配樂,師引讀,生接讀。)
2、在讀中想象,在動手作畫中再現桂林山的特點。
師:欣賞了靜、清、綠的水,再來看看奇、秀、險的山,作者是怎樣寫出山的特點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
生默讀。
師:哪些句子寫出了山的特點?誰來說?
生讀描寫山“奇”的句子。(讀出驚奇)
師:桂林的山還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
生2:像獅子。
生3:像小狗。
生4:像寶塔。
師: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師:除了用讀來體現山的奇,你還會用什么方式?(畫一畫,畫,也是理解文章內容的好方法)
師: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狀,那秀描寫的則正是山的什么?
生:顏色。
師:誰來讀一讀?
生有感情的朗讀。
師:誰來讀讀描寫險的句子?
生讀。
師:“栽倒下來”,你不怕嗎?用夸張的語氣再來讀讀!讀的讓人心驚,讀的讓人害怕!
生再讀,很有感情。
師小結: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巒雄偉的泰山,也不似于紅葉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樣的別具一格!想讓這別具一格的山永遠留在你記憶的深處嗎?(板書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生:想。
師:背一背,圈住這些關鍵詞,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來比一比。
生背誦。
指名背。
3、在品味語言中,在欣賞畫面中整體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師: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組合在一起,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讀讀最后一自然段。
生齊讀。
生1:去掉就不能體現桂林的山和水的美。
生2:去掉就寫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點。
生3:這樣的山是桂林的山,這樣的水是桂林的水。
師: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樣?桂林的山離得開桂林的水嗎?桂林的水離得開桂林的山嗎?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煱鍟吧剿嘁馈保?/p>
師: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給人什么感覺?用文中的話來說。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師:誰來讀出心中的感受?
學生有感情地讀。
師:桂林一帶,群山峭拔,綠水迂回,重山復水,景色清幽,構成長達百里的美麗圖畫,真不愧為“桂林山水甲天下”。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師:桂林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墨客都為桂林山水寫下了贊美的詞,其中陳毅元帥就題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說,唐代詩人韓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的詩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贊美桂林山水。
出示:贊桂林
生交流。
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機會一定到桂林親自去看一看。
4、布置作業:
想做就做:
1、收集有關桂林山水風景名勝的資料,編寫一則導游詞。
3、為桂林山水畫一幅宣傳畫。
劉娟老師評課意見:教學流程十分清晰,緊湊。緊緊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語言,尤其在指導學生朗讀漓江水“清”的特點時,教師點撥十分到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學生朗讀感情投入,十分動情。
楊琳老師評課意見:這節課真正做到了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給足了時間,在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教師及時點撥,語言簡潔明快。如:在讀漓江水的“靜”時,學生讀過一遍后,感情較平淡,教師問:“誰還想讀?”學生再讀,較有感情。教師點撥:“ 看到這么靜的水,你心里舒服嗎?”學生再讀,感情投入。教師認為感情還沒有完全釋放,此時教師適時范讀,學生再讀,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師評課意見:整節課重難點突出,從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體的美,教師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想像,在讀中再現美麗畫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體的美,不可分割的獨特的美。學法多樣,學生興趣盎然,整節課不覺疲倦。
劉琳老師評課意見:這節課不僅在教學生學知識,更在教方法,如:教師指導背誦,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在寫法上教給學生作比較、打比方,教給學生總分總的寫作方法,實現了聽說讀寫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