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長城》導游詞(推薦)一
(一)說教材
《長城和運河》是滬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看到長城和運河。詩歌有兩節(jié),第一節(jié)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jié)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運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作,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小作者以生動的語言,抓住長城和運河的特點,勾勒出一幅幅壯麗而宏偉的景象。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課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識字、寫字和進行朗讀、背誦訓練,教學中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感悟課文意境,重點抓好識字教學。根據(jù)《課標》要求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根據(jù)提示填空。
3、了解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起點和終點,知道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起點和終點。
教學難點:
知道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兩課時
《長城和運河》是一首詩歌,歌頌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詩歌抓住長城和運河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雄偉的藍圖。語言文字生動,讀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理解;通過學生自讀自評、小組比賽讀、男女生分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感悟課文內(nèi)容;最后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一)復習導入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誘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覺得似曾相識,進入想學、愿意學習的境界,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幅長城和運河的圖片,勾起對兩大人間奇跡景色的暢想。接著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小朋友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跟隨小作者去長城和運河的上空看一看,看一看長城和運河有哪些景象嗎?首先去看看我在飛機上看到的長城是怎樣的一種奇異景象?這樣的導入,復習舊知既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又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學習課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chǎn)生興趣,就能自覺地排除多種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愉快的享受!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將詩分成了兩部分的教學,首先學習長城的教學,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我給學生安排了兩個問題:
(1)在作者眼里長城是怎樣的?
(2)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里?其次,按照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我按順序出示了相應的語句引導學生齊讀、小組競賽讀、師生分角色讀通過多種活潑有趣的讀,以讀促悟。并結合多媒體讓學生借助圖和文共同理解,讓學生有種直觀的感受。在此節(jié)教學中我還用我講解了一些修筑長城的艱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祖先的崇敬之情。最后再讓學生根據(jù)已學片段進行填空,鞏固學生的學習!
在第二部分的運河教學中,我也同樣運用了教學長城的類似教學,先引出兩個問題:
(1)在作者眼中運河是怎樣的?
(2)運河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里?其次,以不同的讀法,讓學生體會運河的美以及壯麗!此外,每一節(jié)的開頭和結尾都采用相同的句式是本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每小節(jié)都有的相同的句子,讓學生練習朗讀,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感悟,把握了句式表達的語氣。
(三)總結抒情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是滲透了全詩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學生的感知,更重要的是為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鋪設橋梁,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關于《長城》導游詞(推薦)二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結合圖畫和課文內(nèi)容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的意思;體會比喻句描寫的形象和聯(lián)想句、總結句的作用,《長城》教學設計。
智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借助聲像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觀察和思維及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
情感目標:通過觀察、有感情朗讀和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和高大堅固,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是教學重點。
2、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聽沒聽說過一句俗語,"不到什么非好漢",誰來說說,什么是哪個地方。
生:長城。
師:對,是長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長城,去領略長城的風采!
板書:長城
二、介紹長城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視頻以及課件中的視頻介紹讓學生了解長城。
教師總結: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內(nèi)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為防御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將各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將其延長,號稱萬里長城。以后各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說長城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兵器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軍事建筑。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學生字新詞。
2、小組互助讀文,然后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
3、小組匯報生字新詞,教師歸納并板書。
板書:崇山峻嶺拍攝嘉峪關扶智慧氣魄
4、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生字動畫,教師教學生字
5、理解字詞。
(1)教師講解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邊腳下,是長城的終點。
八達嶺:軍都山的一個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互相呼應:本課指打仗時之間可以進行聯(lián)系,互相支援。
(2)看圖理解
崇山峻嶺:指高而險峻的山嶺。
蜿蜒盤旋:指彎彎曲曲的延伸。
條石:長方形的石塊。
方磚:正方形的磚塊。
垛口:指墻外側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種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來了望的口子。了望:從高處監(jiān)視敵人。
射口:射擊用的口子。
城臺:城墻上一整塊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壘。
三、觀察欣賞,發(fā)展思維。
1、觀察圖畫。
(1)指名學生上臺從中國地圖上找出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確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寫出長城經(jīng)過我國的哪幾個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經(jīng)過今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八個省市自治區(qū)
(2)書上的兩幅彩圖觀察點各在什么地方?各畫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圖是俯視,觀察點在高處,是遠看;
第二幅圖是平視,觀察點在近處。景物有藍天、蒼山、紅楓、灰龍。
(3)長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嶺之間
(4)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
提示:長和高大
(5)第一幅圖上看到的長城是什么景象?
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形象地敘述長城的樣子。
例:
像一條彩帶,在群山中飄舞;
像灰色長龍,飛舞在崇山峻嶺之間;
像條玉練,鑲嵌在碧綠的地毯上。
(4)第二幅圖上可以看到長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
(5)為什么兩幅圖上長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視,遠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視,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賞錄音。
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泛讀動畫,教師播放課文范讀語音,要求學生思考所描寫的主要內(nèi)容。
四、作業(yè)
寫生字詞,收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關于《長城》導游詞(推薦)三
1.會讀“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等詞語,指導書寫“壘”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魄。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魄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chǎn)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的興趣。
在閱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
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多媒體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我聽說昨天就在這個大教室里,你們學習了頤和園這一課是嗎?通過昨天的學習,你們肯定知道了頤和園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今天再讓我們一起走進《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另一處景觀——我國的萬里長城。請坐好,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請齊讀課題。
2、昨天趙老師和大家見面的時候,布置大家去預習課文,你預習了嗎?誰說一說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
3、檢查生字詞。
指生分行讀,及時正音。
4、理解屯兵,指導書寫壘。
二)初讀課文
1、現(xiàn)在同學們都已經(jīng)把生詞讀正確了,相信課文一定也能夠讀好,請你自己讀一讀課文,看看讀完課文后,長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2、總結寫作順序。
三)細讀課文
第一自然段:
1、師:遠看長城,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指導學生讀出“長”
總結寫作方法:一個數(shù)字就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了長城的長。
2、師:從遠處看長城,除了感覺長,還覺得它怎么樣?
知道讀出雄偉,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并積累詞語。
像一條長龍:你感受到了它的樣子,還有嗎?
第二自然段:
1、這是在遠看長城,我們一起走近長城好嗎?請你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課文介紹了長城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同位看圖介紹。
3、全班交流。
學習了這一段,你覺得這樣的長城你能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
板書:高大堅固
你們看我們勞動人民修筑的長城高大堅固,而且設計的如此巧妙,令外來入侵者望而卻步,你想說些什么?
是啊,古代勞動人民憑著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這珍貴的世界遺產(chǎn)。
同學們,再來看長城:遠看,長城它——蜿蜒盤旋
近看,長城它——高大堅固
第三自然段:
1、現(xiàn)在讓我們登上長城吧,站在長城上,我們的腳下踏著方磚,我們的手撫摸著條石,你知道這是怎樣的條石,什么樣的方磚嗎?此時,踏著這樣的方磚、扶著這樣的條石,你會想些什么?
2、指導讀出勞動人民勞動的艱苦。
3、是啊,古代勞動人民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鑄成了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所以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4、這是作者的感受,同學們,學習了課文,你會發(fā)出什么樣的感嘆?
5、難怪作者會說:——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不只是作者會說,每一個見到長城的人都會說——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四)總結拓展。
正因為它的偉大,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感受到了長城的'偉大,其實關于長城的圖片、故事、傳說還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自己去搜集一下,并可以把這些資料放入本學期的語文資料袋,做成《我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之旅》,看,這是我們學校的一位同學去年學習完這組課文后做的,相信咱們同學們會做得更有趣、更豐富。
《長城》教后反思
《長城》是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xiàn)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難點是: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這節(jié)課我的大體思路是: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通過學生的自學、交流,了解長城各部分的作用,并從中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后是創(chuàng)設情景,想象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這節(jié)課,我盡最大努力體現(xiàn)這種“導、學、議、練”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采用的是檢查預習導入,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預習能力,我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長城的了解,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共享,雖然沒有熱火朝天的議論,但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達到了生生互動的效果。而且可以讓教師的引導具有方向性,通過檢查了解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了什么困難,可以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細讀品味環(huán)節(jié),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tài)兩個部分入手,運用了地圖和圖片,同時也理解了“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含義。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將自己讀懂的與同學交流,其他同學可以針對他的發(fā)言進行補充,還有學生補充了很多課外的知識,書本知識與拓展知識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好的體現(xiàn)了“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見解和主張,并敢于對別人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從而形成課堂討論的氛圍,達到生生撞擊的目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大面積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見解,并且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
在了解了它的特點之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shù)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shù)……無數(shù)……”、“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復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shù)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在品詞悟句之后,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體會長城建筑的不容易。
最后讓學生去發(fā)出自己的感嘆,進行句子聯(lián)系: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鑄成這()的長城。學生從自己發(fā)出的感嘆中,感受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結晶,并且對全文是一個回顧。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人文價值的認識,也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在這節(jié)課的結尾,我引導學生可以打開“世界遺產(chǎn)”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做成“我的世界遺產(chǎn)之旅”。
語文課離不開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但在課堂中感覺語言點有了,但是如何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與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達到高潮,仍需我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