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紀念流逝的歲月 紀念過往歲月的句子篇一
一到葦田,就看見許多的人正背起行李準備回家,看見我們,說:“兄弟,回去吧!今年的葦子太不好了,掙不到錢的,大幫的都走了,我們也差不多是最后一波了。”
一下子,我們滿腔的熱情在今天的葦塘降到了冰點。可是,我們三個人拿出各自所剩的錢還不到三十元,已經付不起回家的路費了。
三個人,朱東的鬼點子最多,眨巴眨巴眼睛說:“村西頭的李小三的大舅子不是在盤錦住嗎?江濤你往回打個電話問問詳細地址,因為江濤和李小三離得近,知道號碼,江濤上賣點打電話要來地址。剛巧,一個拉葦子的車把式是李小三的大舅子的姐夫,聽說我們要找他的小舅子,便把我們送到李小三的大舅子孫軍家。
到了孫軍家,朱東把情況介紹一番,又自我介紹,“我叫朱東,朱德的朱,毛,澤,東的東,是尊弟李小三的鐵哥們。”
江濤推了推眼鏡說:“我叫江濤,和李小三也挺好的。”
孫家哥哥和我在李小三家有過喝一次酒的的交情,看到我們就更加熱情,問了一些他妹妹家的狀況等家常理短的事后,就讓他媳婦給我們做飯。
晚飯時,孫軍的姐夫,就是把我們送到孫家的車把手也被叫過來了,我們就一邊喝酒一邊嘮割葦子的磕。他說:“明天你們三個就跟我干吧!我明天在大隊找塊好的地塊包給你們,我算是你們代刀的,明天再帶你一天,你們割夠一車,我找車給你們拉去,十多天就給你們解一次帳,只是今年的葦子太差了,不好割,一天不使勁干就煞不了幾個錢,唉,既然來了,就干吧!總比打白眼的強。”
席間,三兄弟千恩萬謝,朱東更是使出渾身解數,頻頻的敬酒,再加上跟車把手按姐夫稱呼,更是口若懸河,把親情夸得像一團火,更把兩位老哥恭維得飄飄然。就這樣,我們三兄弟就住在孫家,開始了我們有生以來的割葦子的生涯,吃我們有生以來未吃的苦,遭我們有生以來未遭的罪。
第二天,天剛麻亮,那個把式哥哥把我們領到葦場,取來打捆用的鐵架和草繩,又扛著這些東西,步行三里來路來到兔子毛般的葦田割葦子,帶刀的和我們割了半天,告訴我們方法后,又看看我們的活計說,小子活計不錯是把硬手,好好干吧!再往里葦子也好了,說完就回到他包的地塊去了。
朱東不管嘴好,活計也真是一流。我也算是錚錚鐵漢,也不在朱東之下,只是江濤是大學漏子,沒等下苦力干活,父母就為他娶下媳婦,如奶油小生般,干體力活稍微差點,但他聰明,眼睛里能看出巧妙。
我們三個人的關系有點微妙,江濤是我表了好幾輩的表親,我自然是江濤的表哥,朱東是和本村的姑娘自由戀愛結婚的,姑娘是江濤本家當戶的妹妹,比江濤小一歲,江濤自然又是朱東的大舅哥。我和朱東是本村同歲,可他比我大兩個月,我又只好管他叫哥。三個人誰也不敢稱大哥,原來在村里關系也不是特別近,聚在一起開始還恭恭敬敬彼此相互叫著哥哥,可裝了幾天就裝不下去了,三個爺們一天累得孫子似的,哪有那么多的正經。朱東再向別人介紹時說,朱德的朱,毛,澤,東的東時,江濤和我同時說,豬八戒的豬,后來就大叫豬八戒,其實,朱東和豬八戒是沾不上一點邊的,他是聰明細心的漢子,且有點潔癖。
轉眼割了十多天的葦子了,只拉走了一車,三兄弟把第一筆的葦子錢給了孫家算是飯資。想想我們三兄弟在村里也都是有身份證的人,也總想把光面裝給別人看,暗地里三個人的兜里已經掏不出幾文大錢來了。剛好這天江濤感冒了,我們把各自的錢都拿出來,朱東步行三里多路去藥店買藥,回來時買來一袋花生粘和一瓶大米燒酒。于是三個人在葦田里就著花生粘,喝那六十度的大米燒酒,也真是悲催的,買來的花生粘竟然一半是酸棗核粘的,朱東吃了幾顆就嫌臟不吃了,我和江濤吧余下的花生粘全部消滅掉。是酸棗核的就把棗核吐出來,許是心情的關系,只一斤的白酒三個人都喝多了,江濤由于感冒,臉膛紅紅的,喝過酒后更紅了,嚎了幾句,離家的孩子沒有衣穿,沒有好煙,就哭了起來。朱東在衣兜里拿出給他女兒買的順笛嗚嗚咽咽地吹起來,我在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捏煙末,三個人如獲至寶搶著抽起來,大冷的天,由于醉酒,我們躺在葦垛上睡起覺來。睡了大約個把時辰就被凍醒了,江濤又上我的大衣兜里摳煙,卻什么也摳不出來了,我們三個人呆呆地待在哪里,吧嗒著嘴望著遠處,葦塘的南面有人用焯子撈魚,朱東提議,走,過去看看。
我們三個人大爺長大爺短地幫人家攆了半個小時的魚,大爺給我們一盒鴿子花牌的煙,于是,我們喜出望外的回到葦田,像打了雞血一般的干起來。由于從大隊包來的這塊葦田約有四十畝地,怕年前干不完,回不了家,三兄弟總是兩頭頂著星星干。早上去時一個拿著打捆的鐵架子,一人扛著草繩一個人拿著中午吃的飯,到地后把大衣脫下來把飯包上,到中午吃飯時不至于凍冰。回來時沒有草繩,還得扛一捆葦子拿回去當燒炕的柴火。
割了十幾天算是得到要領了,只是每個人的鞋子都被割破了,早上起來用草繩把鞋從腳尖開始捆一直捆到腳腕,割一天的葦子,腳上的鞋就和草繩凍在一起有十幾斤重,往往第二天早上穿時,鞋上的冰還沒有化,那可真是不愿意把腳往鞋里穿啊。有幾天沒有咸菜了,朱東就去買了幾個大蘿卜切成手指粗的條上面撒上鹽面,拿到葦田,到中午吃時就成咸菜了。
一天,孫家嫂子說:“今天你們早點回來家里包餃子。”我們三個人中午也沒帶飯,一口氣干到下午兩三點鐘,便打道回府,原來是孫家打稻子下場,我們三個棒小伙加上孫家哥哥扛了近一個小時的麻袋,光交公糧的就八十麻袋,剩下的用穴子穴上,后來朱東又聯系幾家打稻子的活,我們就早回去一會,算是賺點外快。
一天,扛鐵架子的江濤不小心把眼鏡碰到地上打碎了,只好把碎片撿起來,每每想看遠處的物件時,就掏出鏡片用手舉著用一只眼睛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用手絹包好揣進兜里。
割了一個月后,離村中的大道不算遠了,大道上有趕集辦年貨的,偶爾有美女路過,我們就把美女按漂亮的程度,分成十八寸到二十四寸彩電,有時江濤說,看又來一個二十寸的,我說,也就算得上十八寸。一天一個孕婦慢慢地走過去,朱東壞笑著說,這個是二十寸,只是不是平面的,江濤陰了臉,一天沒有和我們說話,朱東想他女兒時,便拿出那好看的順笛擺弄一會,只是過一會,就更加用勁的干起活來。
近臘月時,我們終于把包給我們的那塊葦田收割完畢,工錢是帶刀的到孫家給我們送去的,我們給孫家留夠足夠的飯資,每人分到薄薄的一沓錢。登上了回家的車,活了二十幾歲,才知道什么是想家的滋味。為什么說歸心似箭?我們不過割了五十多天的葦子,面目上好像是老了十年,白白凈凈的江濤,臉上也爬滿了胡茬,我和朱東更是滿臉的滄桑,像兩個老在架上的絲瓜,又黑又瘦。
到家時,妻不在家,一想也好,這模樣再嚇著她娘倆,去媽家收拾一下吧!便來到母親家,母親和兒子正坐在炕上玩,兒子看看我忽閃著大眼睛往母親身后藏,母親看到我說:“你找誰呀?”“媽,兒子。”我笑嘻嘻地攤開手,媽轉過身擦把眼睛說:“怎么黑瘦成這樣?”我都沒看出來,又推兒子說:“叫爸爸,是你爸爸。”
這次割葦子的經歷已經過去二十個年頭了,現在有時想想那凍著冰捆著草繩的鞋,當下的困難真的就不算什么了。
紀念流逝的歲月 紀念過往歲月的句子篇二
敬愛的黨支部:
孟子曾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想這句話也正是對曾經的總書記胡耀邦的真實寫照。年輕的胡耀邦曾在攻打委山關戰斗中被敵機投下的炸彈炸傷,彈片一直未能取出,克服重病和彈傷,堅持到達陜北。隨后他又接連被黨以委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重要職位。在黨的建設初期,他的求實精神和扎實作風,給干部群眾留下深刻印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下放干校勞動,仍堅持斗爭,捍衛真理,顯示出其高尚品格。
在遭受迫害中,他并未因此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仍一直以“以天下為量者,不計細恥;以四海為任者,不顧小節”來鼓舞斗志。在撥亂得到反正后,胡耀邦被任命為**中央組織部部長。在追求真理和與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路線上,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在嚴治黨風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改良建設方面,胡耀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努力。
在平反冤假錯案中,他力求做到身體力行,最終得以使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革命家得到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他就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一位真性情的共產黨人。他毫無利己之心,他一身正氣,他對世間的不公深惡痛絕,他向往著那個民主、自由、人人平等的世界,并愿為此付出畢生的精力。
他就這樣用行動引導著我們,使得我們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奮發前進,激勵著我們煥發投身四化的政治熱情。他讓我們認識到共產黨*運動本身的極為豐富性和生動的教育意義,認識到實現四化是我們的民族走向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也是建功立業的廣闊天地。教育我們將自己的成才志向與祖國偉大藍圖緊密相連,為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遠大抱負。
他時刻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實自己為追求真理的決心和魄力,在長達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忠心耿耿,畢生奉獻。正如世人所評價的那樣——胡耀邦,中國共產黨的良心!中國有你甚幸,中國共產黨有你甚幸!懷念耀邦!
匯報人:xiexiebang
紀念流逝的歲月 紀念過往歲月的句子篇三
這一節的主題早已在腦中盤旋,只是一直沒有時間寫出來。
原本是要寫情感的,到今天空閑了坐在屏幕前,想寫的卻是生活。
版上也有人問保研后的日子應該怎么過,權作討論吧。
秋天相遇夏天別離。我們在以怎樣一種姿態生活?
榆中有榆中的優雅。它的美勝在閑適,勝在恬淡。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優雅,或許不該是我們的生活姿態,這樣美,或許我們消受不起。
四載四季更替,不過就是相遇而又別離。
歲月的交集碰撞出的刻骨傷痛,在這樣遺世獨立的校園里又格外地清晰。
有時常常會想,在這里,我們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最珍貴的東西。
感情質樸純真得如水晶般透明澄澈,生活簡單閑散到似桃源樣怡然自得。
我們的世界,就是萃英山環攏著的小小校園。
我們的未來,全在藍天白云下的無限遐想中。
沉迷于此,我們都不忍抽身離去。
可我們終將離開這里。
無論是留下或是離去,我們都得離開這里。
或許那個時侯,我們會更明白,自己將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走進回憶里。
你最愛的是圖書館、自習室,還是那明媚的陽光湛藍的天空?
你最愛的是教授的神色飛揚,還是瀅吉利加州夢商業一條街?
你最愛的是講座、社團、各色活動,還是窩在被窩看小說泡在網吧打游戲?
你最愛的是為了一個不可及的未來做愚公般的努力,還是為了一段挽留不住的感情悲傷嘆息?前者,是努力而向上的生活;
后者,是散漫而舒適的生活;
兩者,是飽滿而精彩的生活。
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未來就是選擇的代價。
殘酷一點說,除非你永遠活在回憶里,誰都得為生活奔波。
現實一點說,除非你的未來清晰明確,誰都不能裝作灑脫。
優雅的榆中,我對它的愛與恨一樣多。
不是聽聽課上上自習就叫做努力,不是看看書背背單詞就叫做有進取心,不是逛逛bbs混混社團就叫做見識廣博。
真的不是拿到學位就叫做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就叫做有出路的。
區別是,我們在蘭州的榆中,我們在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我們在比閉塞更閉塞的環境里。更殘忍的是,我們卻終將在它們以外生活。
重點線上幾十分的差別而已,志愿書上前后左右的不同而已。
差別和不同前的定語如果換成了職業、收入、視野、見聞等等,會是怎樣的殘忍。適當的,把對著藍天白云的久久凝視轉向別處,向外,更向外。
適當的,把對這簡單恬淡的依依不舍稍稍放開,加快腳下步伐。
環境已然如此,那么做主的就是我們自己。
假若大一從來一次,我一定會聽學長的勸告。
親愛的榆中,我對你有多么埋怨,然而我又是這樣珍愛你。
這就是我的人生。
ps:看到這里,那位問保研以后的生活怎么過的同學,想法應該更清晰了吧。
btw:幾經掙扎,那段糾結的感情,終于能夠放下了,在最難過的時候,我在這里傾訴,謝謝feeling版。
--
紀念流逝的歲月 紀念過往歲月的句子篇四
朱春紅
奶奶生于1921年,比我大49歲,我們之間隔了半個世紀。奶奶年輕時沒有拍過照片,我不知道49歲以前的奶奶什么樣子,甚至49歲以后的好多年她是什么樣子,我也已不記得。老家的堂屋北墻上有奶奶的遺照,和爺爺的并排掛在墻上。這是她去世前十多年讓一個走鄉串村的照相人照的,爺爺的也是。這兩張放大的半身照片拍好后一直壓在她床頭的一個紅漆術柜子里,那柜子上的鎖是黃銅的,有一圈雕花邊。照片上的爺爺奶奶都不算太老,微微地笑著,一如以往生活中我回鄉下時常見到的樣子。
雖然我無從知道奶奶年輕時的樣子,但在我的心里,一直非常固執的有一幅關于奶奶小時候的畫面——舊時江南鄉下常見的小平房,白墻黑瓦,門前一圈竹籬笆,中間一個籬笆門,門邊臥著一只黃狗。屋門口的小凳上,坐著一個小姑娘,邊上一個小藤籃,里面裝著些針線,小姑娘偶爾抬頭看看籬笆邊的桃樹,那樹上結了些快熟未熟的桃子。一年一年,小姑娘長成了大姑娘。某一年,這長大了的姑娘坐上花轎,來到了現在這個被我稱之為老家的家。
爺爺年輕時高大帥氣,心算功夫極強。在鄉下,女人們紡紗織布,凡要計算棉紗斤兩經緯針數,都來找爺爺,她們告訴爺爺要紡多少紗想織多寬布,爺爺嘴里念叨幾下子,她們需要的數字就出來了。她們按這個數字去下料,去布針,從來沒有錯過。奶奶小巧玲瓏,典型的江南女子,說話聲音不大,缺少與人爭吵的強悍氣勢,更沒有強詞奪理的詭辯口才。這樣的女人,向來不會成為鄉村生活的中心,也制造不了鄉村生活的話題。
爺爺年輕時騎著馬走村串戶販賣生豬,兩個手指比劃幾下就量出豬的大小估出豬的重量。爺爺憑著他的聰明能干,年紀輕輕就在村里蓋起了三間大瓦房。這三間大瓦房,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各家開始造樓房前,還是村里最氣派的大瓦房。奶奶在娘家,是受爺娘寵愛的小女兒,受哥哥疼愛的小妹妹。嫁給爺爺的最初幾年,她也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以往每看到一些描寫舊時代農村殷竇人家女孩子生活的文學作品,我常常會想起奶奶來,覺得奶奶小時候也是這樣,不富有,但也不貧窮,生活簡單而安閑。
奶奶人生的變化始于爺爺眼睛的病變。大概在爺爺三十歲肘,他的眼睛開始模糊不清,先是晚上看不清東西,漸漸地,白天也看不清東西。幾年后,爺爺的眼睛完全看不見東西。爺爺奶奶有過三個女兒兩個兒子。他們的兩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掉進河里,沒人看見,沒了,這樣的事在過去的農村并不罕見。
讀小學時,我和奶奶睡。冬天,我做完作業鉆到奶奶被窩里,奶奶用她的小手握住我冰冷的腳,放在她的胸前。隔了一層自家紡織的粗棉布衣服,柔柔的暖意從腳底漫延開來,我總是很快就睡著。很多年以后的冬天,女兒做好作業鉆到我被窩里,她冰冷的腳才擱到我腿上,我被冷得猛推開她的腳。深夜里回想起當年奶奶的手奶奶的胸,曾是怎樣長久地被我冰冷的腳冷過,而我,并沒有遭遇女兒在我這里遭遇的那猛然的一推。
妹妹曾經又是羨慕又是嫉妒地對人說: “奶奶就喜歡姐姐。姐姐做作業時,奶奶就會對姐姐打手勢,讓姐姐到她身邊去,她就會給姐姐糖,我躺在床上從門縫里全看見的。”妹妹這么說時,我有點慚愧,多占了奶奶的這份愛;更有點不安,我已不記得奶奶曾經這樣偏愛我。
上初中時,奶奶用她養羊賣羊得來的錢,剪了兩塊當時才剛剛興起的的確良布,一塊淺綠一塊淡粉,帶著我去裁縫店做了兩件襯衫。這兩件襯衫,讓我整個初中時代的夏天都充滿了自豪和美麗。
家里養羊,我跟著奶奶割草。奶奶左手中間三個手指,小時候被鐮刀割傷,自然痊愈的結果是她左手三個手指從那以后無法伸直,有點外翹,割草時她一手能握住的草還沒有那時我的多。奶奶養湖羊,會剪羊毛,養長毛兔,會扯兔毛。剪羊毛,扯兔毛,是我和奶奶那時候最高興的事。賣了羊毛賣了兔毛,奶奶把大部分錢交媽媽家用,留下一些自己攢起來,她攢的錢在以后的日子里變成了我的一本一本的連環畫。我讀高中時,覺得連環畫太小兒科,正好村里一個男孩子想要我的連環畫,出五分錢一本向我買,我毫不猶豫全賣給了他。多年以后,我想買回這些連環畫,他說沒有了。那些和奶奶一起賣了羊毛賣了兔毛買來的連環畫,就這么在我的生活里完全消失,再無一絲蹤跡。
奶奶69歲那年,我考上大學,要去蘇州讀四年書。母親很高興,奶奶卻紅了眼睛說:“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讀好大學回來了。”大學四年,每次回家,奶奶都會從枕頭下摸出一個小布包,取出一張或兩張折疊成細長條的十元紙幣,塞到我手里。她還是養著羊,只是比以前少了。我大學畢業回到故鄉,在一所中學教書。周末回家帶點奶奶喜歡吃的時鮮果蔬,奶奶總是很高興。村里老人羨慕她:“你享孫女兒的福了。”奶奶淡淡地享受著他們的羨慕,我享受著她的享受。
我結婚,我生女兒,奶奶在一邊高興地看著。我帶了小女兒回鄉下,一到吃飯時候,奶奶就來幫我抱著女兒,讓我先吃飯。奶奶過世后,有一次家里請客,我幫一親戚抱小孩,心里只巴望著她快點吃好來接過孩子。想起奶奶那時候一直用她蒼老枯瘦的胳膊抱著我很壯實的女兒,該是多么累,而我一直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奶奶為我做的這一切。現在想來,很是難為情,也幾欲落淚。
年近古稀的奶奶不再下地勞動。偶爾,她會和一些老太太去打紙牌。父親在外做工,獨自一人操持著家里七畝責任田的母親有時候忙了累了就對奶奶發脾氣,怪奶奶只曉得打紙牌不幫她做事。那時候的母親,對奶奶打紙牌深惡痛絕,說自己年紀大了絕不會像奶奶這樣打牌。如今母親也到了奶奶當年打紙牌的年紀,她每天上午做好家務,吃過中飯就和村里老人打麻將。想起當年奶奶打紙牌回來時小心翼翼的樣子,多么希望奶奶當年打牌回家見到的不是母親的冷臉,聽到的不是母親的數落啊。
在家里,沉靜的奶奶偶爾也會向爺爺發牢騷,“嫁給你,福沒享到,跟著受苦受累。”我想,奶奶當年嫁給爺爺,應該是幸福的,爺爺年輕時帥氣不說,還特聰明能干,特會說話。只是后來,爺爺眼睛瞎了,又遇上解放后的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在農村生活全靠掙工分。爺爺眼睛瞎了,只能在生產隊里搓革繩,掙最少的工分。倘若把爺爺搓的草繩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幾圈吧。年底隊里分紅,別人家多少總可以分點,我們家透支,反要欠隊里的錢。爺爺奶奶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年幼的女兒,在那時的農村,這樣的人家總要受人欺負受人嘲笑,更何況一家之主的爺爺還是個瞎子,只能掙全生產隊最低的工分。在這樣的境遇中,沉靜的奶奶有一肚子的委屈全埋在心里了,她不和人家爭吵,只在家里偶爾對爺爺說她這輩子跟了爺爺就只有受苦受累了。爺爺倒是天性豁達,一直比較樂觀。他念過幾年書,看過幾本演義小說,夏天的傍晚,許多人就喜歡搖著蒲扇,聽爺爺說書。后來家里有了收音機,爺爺還愛上了評彈,不知道爺爺如何就聽得懂那咿咿呀呀的蘇州評彈,我這個在蘇州讀了四年大學的中文系畢業的人也不大能聽懂蘇州評彈,爺爺似乎無師自通,怡然自得于評彈的拿腔拖調之中。
爺爺和奶奶,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及其后幾十年里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精神上經歷政治改造,生活上經歷貧困饑餓。等到改革開放,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們已老了。奶奶沒能活到二十一世紀。奶奶離世前,我潛意識里總希望爺爺走在奶奶前面,覺得這樣才好。要是奶奶先走了,瞎眼的爺爺如何生活呢?爺爺豁達的天性讓他在日漸富裕起來的新時代越活越有滋味。爺爺的一句感慨成為村里許多人傳頌一時的名句: “要是年輕十歲就好了。”歷經艱辛,面對幸福生活,只覺得人生美好而生命太短暫,只遺憾過往辛苦歲月比未來美好歲月多了太多。
爺爺奶奶那些曾經的歲月,實在是太平常。所有關于他們的故事,我都無法挖掘出可以讓人琢磨的意義來。但他們,是我生命的源頭。我年歲越長,就越愛他們;盡管,他們都已不在。
朱春紅,江蘇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及文學作品數十篇。
紀念流逝的歲月 紀念過往歲月的句子篇五
紀念那些流逝的歲月
以前,總愛在泛黃的紙頁上寫下些許憂傷的文字,也許是因為埋藏于大堆書本中的枯燥中學生活,也許是因為那在心底劃下痕跡的初戀,但更多時候是因為青春里那種毫無緣由,突如其來的傷感。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的色調成為了我們青春的主旋律。在經歷高三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黑白的,機械而又麻木。卻又會在以后的某一天回放起那段黑白電影,發現了其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片段。不帶著詫異,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曾經的那些人,那些事,都那么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們的生命中,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而如今卻覺得那樣的遙不可及。歷歷在目的一切現在都變成了腦海里最最鮮明的記憶。
回想那些無法否認卻又不愿承認的片段,微笑著流出眼淚的我們,幸福而又傷痛。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事,現在還記得嗎?那些曾經如此在意的人,如今依舊活在我們的生命中嗎?那些從前引吭高歌的理想,現在依舊執著嗎?當初畢業時各奔天涯的朋友們,又幾時能再聚首呢?
我們還會為了球場上一個精彩的突破而歡騰雀躍嗎?我們還會躲在高高的書堆下一邊嗑瓜子一邊和同桌唏噓毒舌吹牛嗎?我們的課桌上還有那歪歪扭扭的三八線嗎?我們的教室,還會在老師離開一秒之后瞬間沸騰嗎?
如今一切都安靜下來,那些時光的剪輯都存在于腦海里了。
學校的榕樹上沒有了知了,橋上的石凳長滿青苔,江邊的秋千上落滿了塵埃。
一顆顆璀璨的流星劃過夜空,就像無數青春的片段劃過生命里。
雖然稍縱即逝,卻是最永恒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