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一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二
-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演講稿 推薦度:
-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演講稿 推薦度:
-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征文 推薦度:
-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演講稿 推薦度:
-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大學生演講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精選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增廣賢文》
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6、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7、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8、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9、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0、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1、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1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1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4、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15、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9、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20、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2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2、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呂氏春秋-用眾》
2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25、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26、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28、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2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3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轉》
3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3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3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6、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37、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
38、人之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策》
39、仁者壽。《論語雍也》
4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4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4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
4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44、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45、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46、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47、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4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50、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51、人必先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5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53、輕諾必寡信。《老子》
5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55、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5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58、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59、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6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61、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6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3、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64、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65、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6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6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68、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69、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7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71、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7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7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7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75、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76、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7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79、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80、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北朝樂府民歌
8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2、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83、夫婦和而后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84、夫人必知禮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讓。《管子-五輔》
85、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8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7、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88、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89、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90、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9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92、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9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94、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9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96、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97、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98、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99、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黃鶴樓》
10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10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102、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10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104、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漢書宋弘列傳》
105、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6、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7、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108、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109、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s("content_relate");【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相關文章: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04-01
中華傳統美德經典名言08-14
與中華傳統美德有關的名言06-13
中華傳統美德警句名言09-29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警句06-11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佳句05-09
中華傳統美德警句名言02-15
中華傳統美德警句名言精選11-27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名句摘抄05-20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三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很多,如:熱熱鬧鬧的春節,思念親人的清明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為我最愛吃粽子。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說:“今天我們一起包粽子吃吧。”我聽后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爸爸先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自己的國家要滅亡,很傷心便跳河了。老百姓知道了,都紛紛來到河邊找屈原的尸體,可是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老百姓們怕小魚把屈原的尸體吃掉,就把家家戶戶做的粽子扔到了河里,讓小魚吃飽。這樣小魚就不會吃屈原的尸體了。爸爸還給我講了端午節其他習俗:賽龍舟、插艾草、飲雄黃酒等。
爸爸講完故事,媽媽就把做粽子的材料準備好了。桌子上有一盆清水、一些芭蕉葉、紅豆、糯米和繩子。媽媽先把芭蕉葉放在水里,泡成翠綠翠綠的。再把芭蕉葉卷成尖尖的。然后媽媽在里面先放了一些糯米,再放了一些紅豆,接著再用糯米把剩下的部分填滿。最后媽媽用繩子緊緊的系上,紅豆粽子就做好了。
我按照媽媽的做法也想做一個粽子,我先把芭蕉葉卷成尖尖的,再放入一些紅豆。可是糯米總是調皮地從芭蕉葉里跑出來,我弄了半天糯米終于不掉出來了,可是粽子又包不上了,急得我滿頭大汗。媽媽說:“你不要放太多的糯米,不然就包不上了。”于是,我倒出了一些糯米,果然就包上了。一個圓鼓鼓的粽子就做好了,我高興地大喊一聲:“我會包粽子了。”
媽媽把粽子放在水里煮上20分鐘,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一個個圓鼓鼓的粽子就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我感覺今天的粽子比以前好吃多了,因為這里面有我的一份汗水。
粽子和端午節是一對好朋友。我愛粽子!更愛端午節!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贊美天地、贊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
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于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愛無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于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么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告訴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于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后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眾,不管到哪里,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眾,還要愛未來的大眾。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咽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孔子的門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為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系,就能夠“團結干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會,成就于和諧。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五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中華傳統手藝》。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淀,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系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淀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家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筑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筑、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了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回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進程,并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六
成長的`一點一滴,牢牢地記在我的心中;中華的傳統美德,也不時在我心中回蕩。
轉眼,在人世間活了十二年了,那么,在這十二年的成長里,我擁有了什么品質呢?哪些地方還有不足,需要改進呢?而這些品質又是如何養成的呢?
小時候,我纏著爸爸要看動畫片,爸爸卻打開了戰爭片。我不解,爸爸說:這些戰爭片,記載了我們祖國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我更加不解:既然是不堪回首,那么為什么要看呢?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因為忘記過去也就是背叛。爸爸說:孩子,你長大就懂了。長大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多么漫長,多么遙不可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或許,我的愛國之情就是在那一刻悄悄發出了芽吧?
我身上的不足還有很多。我沒有諸葛亮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執著精神;也不可能像孟佩杰那樣不但不惹母親生氣,還都母親歡笑的孝心;我也沒有宋魚水的公私分明,總會因為怕被孤離而放別人一馬……這些,都是我要改正的缺點。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優秀道德遺產,這些道德遺產,就是中華美德。但是,中華美德就像是祖國秀麗多嬌的大好河山一樣,又有幾人能擁有中華美德的博大精深呢?你們可知,中華美德的其中的一點“寬以待人”并不是別人打你一巴掌都不還手,而是“低頭處事”的意思?
……
希望中華的美德之花開遍世界,希望中華的美德之花喚醒人們的意識,希望中華的美德之花能引人們進入另一個繁榮的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七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包容力,表現出豐富多元、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此次有幸觀摩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展覽,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
以中華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物則是文化奠基和傳承的最好載體,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參悟天地之間,將自己對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結成一件件器物,又經無數代人的努力,得以流傳至今。中華文化之“源”,不是單一的,是多源頭的,有史前紅山人的“玉龍”,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為配飾,以顯示尊貴和財富,而如今的中國人,也對玉情有獨鐘;而到了商周時期,商人于龜甲刻辭,不僅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能讓后人一睹早期漢字的風采;而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創建三公九卿,為后世建立大一統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后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綿長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綿延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傳承。
流,集多源之水。現實和歷史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于將多樣民族文化融合并傳承的民族,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我們有喜愛自然主義裝飾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還有在大理國時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鳥”為護衛神鳥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采用中東鈷藍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銅胎掐絲琺瑯”工藝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繪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故事圖》,同時我們又將我們瓷器、茶葉、絲綢等出口出去,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匯”,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匯,攏萬流于一處,成百川之淵藪。我們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憑借著以和為貴、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汲百家之長,取萬物之精華,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著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筑萬里山河,共護江山萬里。
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社區是社會的基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融入社區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內驅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展示中華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時刻牢記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將它交給后人!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讀書報告范本九
以前我對中國的習俗并沒有太多興趣,當然也不太了解。直到我看了那本《中國文化》后,對它有了另一番看法,覺得它并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乏味。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那么你知道這些習俗是如何來的嗎?
比如我們國家最熱鬧的春節。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的春聯是怎樣來的呢?以及“福”字為什么要倒過來貼呢?原來早在秦漢以前,人們已經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木板,上面寫著門神“神荼”與“郁壘”的名字,以求門神幫自己降妖除魔。后來人們發明了對聯,桃木板上寫對聯。因為桃木收采起來比較麻煩,于是不久桃木板改用為紙張,此時叫“春貼紙”。直到明代初年才出現“春聯”一詞。而把“福”字倒過來貼是暗示著“福到了”,這個習俗來自于明朝朱元璋的故事。
一般的家庭都會把香插在灶頭旁或把“福”字貼在灶頭上,這又是為什么呢?傳說祭祀神壇之一的“灶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責任,該戶人家的功過惡善,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決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所以人們為了祈求好運會用香等供品賜給灶神。可以說灶神是上古時期家庭祭祀的對象之一。人們認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神上天匯報的日子,直到除夕回來。于是人們把灶神升天的日子稱為送灶,回來時稱為接灶。
我發現古時候流傳的習俗大多有它自身的意義。倘若我沒有看過《中國文化》,我還真不曉得這些特別習俗的由來,更不會知道有這些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我也感到很疑惑,既然這些習俗這么獨特,可為什么如今已聽不見歡悅的爆竹聲?元宵節為什么也沒有賞花燈、猜燈謎?反而外國的圣誕節、萬圣節舉辦得如火如荼。難道大家都忘了中國的那些傳統節日了嗎?
我深深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理應受到保護,它們不應該因此而消亡,它們是代表中國古時人們色彩斑斕的世界的珍貴遺產。我們應該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是彌足珍貴的寶物!讓我們守傳統之根,揚中華之美,讓中國優良習俗如亙古不息的河流,奔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