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品是文學史上的瑰寶,它們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了作者對生活和人性的獨特見解。接下來是一些經典作品的簡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閱讀和思考的樂趣。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一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帶著內心的那份渴望與好奇,我來到了國學這片蕩滌思想的遼闊天地,這里孕育了司馬遷獄中出奇書的“自強不息”,這里深藏著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義,還有亞圣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這里到浸潤著孔孟的“仁愛”,老莊的“無為”,澤澤生輝,星光熠熠!
于是,我駐足,傾聽,感悟,陶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駐足只因那水的一方有我心愛的姑娘,秋景凄涼,內心悵惘,那是怎樣的一種期許,又是怎樣的一種等待,那穿越滄桑的思念與追尋又讓多少人久久不能釋懷。在這里,我懂得了愛。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傾聽著,我誦讀著,這些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箴言,如伯牙撫琴,高山流水,綿遠流長,融入我心,值得我一輩子珍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伴隨著經典中的金字玉言,我感悟著國學里寶貴的人生哲學,它們讓我懂得了對“授我以漁”之人以感恩;對窮困潦倒之人以幫助;對不慎犯錯之人以寬容……告誡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一切生活言行中都要謙虛謹慎,友善真誠。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國學文化經久不衰,令我陶醉其中,這種感覺猶如在世外桃源、無人頓擾之處,靜心于純正的至美,在書香彌漫開來的氣息中,如醉如癡,在篤學慎思明辨中不知今夕是何年。
著名學者梁漱溟先生通過品讀經典著作,總結出了一句特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人這一輩子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才能無怨無悔,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溝通,人與心靈的匯合。這正是簡單而樸素的生存之道。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我想就是為人處事不刻意、不鉆營,盡力而為,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也體現了一種平和明朗的心態;人與人的溝通,就是要善解他人,善待自己,只有寬容理解才能使人與人之間融洽唯美、和諧共生。我想,生活就是那種可以用來質疑和思索,最終又不得不接受和肯定的東西。再嚴肅的時代,也別少了自由的趣味。而自由的趣味絕不是為所欲為、隨心所欲,而是恪守心靈的準則,駕馭靈魂的高度,拿起手中的畫筆將生活勾勒成變異多彩的山川,因為我們真正需要有心靈也有理性的生活,這也正是本我和心靈的匯合。
國學是我生命中的魂,它內在的精髓已深深觸及到了我的精神和內心。我可以在經典國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國學經典的長河里凌波。“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其實,國學之于我,更像是一豆燈火,一道思想的光芒,給我人生以智慧、以啟迪。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二
20xx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鎮中心小學參加了“贛榆縣小學國學經典教育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活動中觀摩了韋惠華老師執教的《學而不厭》和陳學壯老師執教的《北冥有魚》的示范課,最后聽取了由朱紅甫主任主持的講座。通過培訓學習,我認識到上國學課,意象大于意義,不求字字落實,重在培養興趣。教學中,要掌握兩條原則:取舍有度,化繁為簡;言意兼得,古為今用。有時一課的教材內容很多,教師要學會取舍,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在教學內容上有所取舍,在文言常識上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幫助孩子們學有所得。要使我們的國學課更加有效,需注意三個策略:誦讀積累(字音、節奏、語氣、韻味)、巧用注釋(讀前、讀中、讀后)、巧妙鏈接;處理好四個關系:國學課堂和語文教學的關系、資源拓展和文本解讀的關系、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人文熏陶和積累語言的關系。我們要把國學課程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補充,學習國學要以誦讀、閱讀為主,要注意學生的基礎,要基于學生的體驗,對于古今義有差別的字的意思理解要在教學中落實。醉心于國學,徜徉于經典。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三
幼兒園開始,我就有幸接觸了一本經典的書——《老子》。這本書是道家的代表作,原名《道德經》,書中告訴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準則和方法。讀了這本書后,不但開闊了我的胸襟,陶冶了我的情操,還使我略帶靦腆的性格變得活潑起來。
其實剛開始讀《老子》時,只是跟著爸爸依樣“畫葫蘆”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覺得很枯燥無味,但在爸爸的強迫之下,我還是很無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說讀背這些經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則生慧,而且對記憶力很有幫助。果然上學以后,背課文、背單詞對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長一點的課文,也能很輕松地背完。
后來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還把一些經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其中感受比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從中知道了自我吹噓的人,不會有所成就;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揚;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見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進的人,決不會這樣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記憶猶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從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別人的是智慧;能夠認識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夠戰勝自我的才是堅強;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堅持勤奮的才是有志氣的……從這幾個“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時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堅持勤奮就ok。《老子》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祖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本好書,值得大家來閱讀學習。
《老子》這本書中的內容也許隨著時間推移我會忘記很多,但它像每天的一日三餐已變成營養,慢慢地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與經典相伴,真是受益匪淺呀。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四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為“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鉆在故紙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梁。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通過這次在線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克制貪欲,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為鑒,以人為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圣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于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為什么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為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為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借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為政”,但我認為這“德”應是“良法”,“法制”才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眾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鑒。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恒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為“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系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為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里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范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辟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里通鑒”。且反復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于品德修養、行為規范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于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五
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建設友愛和諧的精神家園,近日,招寶山街道后大街社區關工委開展了紀念“5.15”國際家庭日暨文明樓群創建30周年活動。
參加國學經典誦讀比賽的13支隊伍來自精英小學、仁愛中學,以及轄區內有朗誦愛好特長的家庭。大家通過近半個月的精心準備,呈現了一臺朗誦內容各異、表現形式多樣的節目,深受觀眾喜愛。精英小學的師生帶來了穿越劇《七步詩》,讓大家順著圣賢的足跡,聆聽古人教誨,銘記手足情深。六年級的學生更是帶來了充滿生機的散文詩《春》,猶如一股清風。除此,現場社區的其他選手帶來了《中華少年》,以新時代的視角抒發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情感;以及明月如鏡、映照環宇、與月同歌、映照心靈的《荷塘月色》等。
此次活動讓大家領略優秀的傳統文化魅力,文明相伴,薪火相傳。社區關工委一直注重國學經典文化的頌揚與傳承,以“童真”的理念打造書香文化的建設,也將繼續依托社區平臺,讓經典陶冶靈魂,讓民族文化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六
在電視《國學小名士》的影響下,我望著書架上陳舊的《孔子》《唐詩宋詞三百首》,在意識地驅動下拿起書本,輕輕地吹去灰塵,耳邊響起輕微而美妙的風聲,重溫了過去的圣賢經典,感受美妙的傳統文化。
我在每個靜謐美妙的傍晚總是雷打不動的守候在電視機前,滋滋有味地觀看《國學小名士》。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在這個節目中,最讓我銘記難忘的是無人監考的那場節目。在參加考試時,一位身著黑色衣服的“小黑”比參賽選手似乎更惹人注目,在考試進行的時候,監考老師的離開讓我詫異不已。原來,監考老師離開也并非巧合,原來是為了測驗同學們在這種情況下會怎么做,果然,“小黑”開始“行動”了,他竟然明目張膽的向另一位考生望去,真是“膽大包天”啊。最最另我吃驚地是,幾乎全部的選手都把自己的答案毫無保留的提供給了“小黑”。我坐在電視機前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換做是我,我會怎么做?答案已似乎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要從中汲取道理,我們不能成為這樣的人,也不能成為提供答案的人。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我們在今后的考場上,不管是否有老師的監督,我們都要把誠信作為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自己要把誠信作為無形的老師,人人平等,不能作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用自己的汗水換回自己應得的成績。
最使我目瞪口呆的環節就是“我愛記詩詞”了,當選手說出來一句句流暢優美的詩詞時,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了,我不得不感嘆自己是“井底之蛙”了,浩大的書海之中,我讀過得詩詞數量是多么渺小啊!同時,我也為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大河中優秀詩人的偉大詩詞而驕傲!
面對“躺”在地下的垃圾,你會在意嗎?看著電視機屏幕的畫面,只有一位同學注意到并且拾起了垃圾,而電視屏幕前的我卻羞愧不已,紛飛的思緒把我拉回那一天——。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接班人,我們要把我們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發揚起來,在日常的生活中,言行一致,不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美德的種子在你我心中發芽吧!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七
說到亂扔垃圾,我就會想起它的孿生兄弟:隨地吐痰。隨地吐痰也是一個壞毛病,把痰吐到地下,就會造成空氣污染,對你,對我、對大家都是沒有好處的。
其實要不做到這些也很簡單,只要心里有這個信念,隨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就不會再出現了。
中華美德里還有樂于助人。當同學有困難時,我們一定要去幫助他,而不是蔑視他。或者,在公共汽車上有空位時,我們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沒有老人或身體不便的人,這時候,我們就要把位子讓給那些人坐。
同學們,除了這些,中華美德還有很多很多。它經常會在我們中間出現。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擁有中華美德的中華人!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八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教育廳、省語委下發《關于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通知》精神,以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資源,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江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內江日報社將聯合開展“讀經典·品國學”征文活動,面向全市各學校和社會各界征稿。
一、主辦單位。
內江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內江日報社。
二、征文內容。
1.通過閱讀國學經典參考書目或其他國學著作,以“讀經典·品國學”為主題,講述自己國學經典閱讀經歷、身邊的國學經典誦讀故事以及對國學經典的認識、感悟、體會等。
參考書目如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國學》(四川黨建期刊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國學》(成人版)(四川黨建期刊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論語》(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德經》(中國華僑出版社);《孟子》(中華書局);《老子》(中華書局);《弟子規》(文化藝術出版社);《三字經》(人民文學出版社);《百家姓》(吉林美術出版社);《千字文》(中國和平出版社);《三國志》(中華書局);《資治通鑒》(上海古籍出版社);《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國學經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宋詞三百首》(青島出版社)。
2.征文體裁不限,散文、雜談、詩歌等均可,散文、雜談字數1200字以內,詩歌30行以內。
三、征文對象。
全市在校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
四、征文要求。
征文稿件必須原創,不得抄襲、套作他人文章。每件作品可提供1~3張相關圖片。征文一律使用word文檔,文末需注明作者姓名、性別、年齡、通訊地址及聯系電話。圖片使用jpg格式原圖,與word文檔打包傳送,不得將圖片粘貼在word文檔上面。
五、征文刊發。
1月1日至月30日,《內江日報》《內江晚報》及內江日報社新媒體平臺將開設專欄刊發征文稿件。內江文明網、文明內江微信微博同步刊載作品。
六、征文評獎。
征文活動將評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30名和優秀獎若干名,另設組織獎。
七、投稿郵箱。
304931572@。
聯系電話:18683217100。
內江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內江日報社。
12月17日。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九
20xx年10月6日20xx年12月20日,上課47天,參觀4天,雙休日26天,共77天。
在德國一日學習的時間表。
5:30起床做早點做中午飯7:00出門7:19乘輕軌。
8:00到校換衣服8:15第一節課開始9:15早點。
9:45第二節課開始10:40課間。
10:45第三節課開始11:40課間11:45第四節課12:40中午飯。
13:30第五。六節課。
15:45放學乘車買菜做飯23:00休息。
德國曼海姆城市,國際職業技術學院(ifb)。
汽車維修。
分931a班和931b班。
理論、參觀、實踐相結合。
1、學到了較為先進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
2、學到了ifb老師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
3、學到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4、中國是汽車大國,德國是汽車強國。
5、做環保、文明、熱情、守法的人。
6、大開眼界。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十
3、書有自己的命運,要視讀者接受的情況而定。——忒倫提烏斯·摩爾。
4、我們可以由讀書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富斯德。
5、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6、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紐斯。
9、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11,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亞里斯提卜。
13,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別林斯基。
15,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魯迅名言。
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魯迅。
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魯迅。
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魯迅。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魯迅。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得到誕生的機運。
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偉大的心胸,應該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評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
做人處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別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不會是一首好詩。
"不恥最后"。即使慢,駛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目標。
1、書是燈,讀書照亮你前程似錦;書是橋,讀書連接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人生的船;世界讀書日,祝你讀出人生精彩路。
2、書,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它帶我暢游理性世界,領略大自然風光,了解大自然奧秘,它能讓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書,用它豐富的知識甘露,澆灌了我求知的心田。
3、讀書,是為了讓我們增加知識量,是為了讓我們學到課本之外學不到的東西,擴充我們對其他知識的補充,而讀書,也是有技巧的,在現在的書店里,琳瑯滿目,讓你看的眼花繚亂。
4、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
5、讀書,讀好書,讀有內容的書。做人,做好人,做有內涵的人。世界讀書日到了,快去讀書吧。祝你讀出真諦,讀出美好的未來。
6、我覺得讀書就如同一個科學家去讀當代文學作品,一個詩人去讀某個考古學家的記錄一樣,讀是因為喜歡,讀是源于興趣,有一句話說的好:“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正是這種興趣的閱讀,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
7、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四書。男兒立志在四方,運籌帷幄書中藏。事業成功書幫忙,生意紅火數錢忙。世界讀書日,勸君多讀書,多讀得幸福!
9、她應該增進知識。對安托瓦內特來說,的確到了認真讀書的時候了。一天兩小時不算太多,這會使她機靈些,讓她在一天二十四個時的其余二十二小時中更有頭腦。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十一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義。
國學,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附錄:經部。
十三經。
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韓詩外傳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易緯乾元序制記陸氏易解中庸。
東坡易傳周易正義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易傳。
韓詩外傳毛詩正義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深衣考。
儀禮注疏禮記正義周禮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大學。
春秋谷梁傳注疏孝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周易參同契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論語集注孟子字義疏證大學問。
論語注疏孟子注疏爾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宋書梁書魏書陳書。
南史北史南齊書北齊書周書。
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隋書。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唐才子傳貞觀政要逸周書。
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戰國策。
前漢紀后漢紀華陽國志東觀漢記通典。
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洛陽伽藍記越絕書。
前漢紀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國故事鄴中記。
三楚新錄江南馀載吳越備史九州春秋越史略。
東觀奏記北狩見聞錄竹書紀年五代史闕文官箴。
平宋錄大金吊伐錄松漠紀聞翰林志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赤松山志真臘風土記荊楚歲時記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溪蠻叢笑吳中水利書歲華紀麗譜吳地記。
平江記事南岳小錄嶺表錄異東京夢華錄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游城南記淳熙三山志桂林風土記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桂海虞衡志洛陽名園記南方草木狀佛國記。
捕蝗考宋朝事實大清律例三國雜事史通。
子部。
兵書類。
《孫子兵法》《吳子兵法》。
《六韜》《司馬法》。
《三略》《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其他子部。
墨子列子莊子荀子。
申鑒說苑新語論衡。
茶經棋經中論鄧子。
蓋廬人物志潛夫論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經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太平廣記孔子家語韓非子。
鬼谷子歸田錄唐新語公孫龍子。
搜神記搜神后記周易參同契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穆天子傳唐摭言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鹽鐵論宋高僧傳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鈍吟雜錄弘明集宣室志。
世說新語金匱要略注九章算術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黃帝內經素問備急千金要方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神農本草經孔叢子抱樸子內篇。
法言義疏風俗通義鹖冠子齊民要術。
潛夫論范子計然西京雜記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朱子語類山房隨筆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銀雀山尉繚子司馬法逸文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水戰兵法輯佚群書治要六韜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六韜逸文漢墓竹簡六韜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太公兵法太公金匱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歙州硯譜揚州芍藥譜橘錄。
糖霜譜劉氏菊譜洗冤錄集荔枝譜。
高僧傳陰符經隨隱漫錄畫繼。
續高僧傳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楚辭補注。
總集類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全后漢文全三國文。
全后周文全北齊文全陳文全梁文全齊文。
全隋文全唐文先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
全宋文全晉文全后魏文全唐詩全宋詞。
千家詩文心雕龍文選樂府詩集全元曲。
全宋詩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古堂詩話誠齋詩話庚溪詩話草堂詩話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后山詩話彥周詩話二老堂詩話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詩品詩人玉屑中山詩話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王右丞集箋注歐陽修集。
國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目。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考證輯注類。
三字經莊子集解商君書漢官六種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千字文孟子全譯史記三家注九家舊晉書輯本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老子校釋世說新語箋疏太平經合校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列子集釋新語校注龍文鞭影八家后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孫子兵法論正明夷待訪錄裴注三國志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曾國藩文集菜根譚傳習錄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曾國藩家書金人銘眾家編年體晉史文心雕龍義證。
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典著作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結晶。國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也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學國學,魅在領悟,工在體味,效在吸納。讀國學經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品國學經典,能讓今人以圣人為師,汲取歷經歲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為此,我校隆重推出“國學365·一日一句”欄目,旨在和全體同學學國學、悟國學、用國學,愿大家在這片園地能感悟國學的魅力,讀有所悟、學有所得,收獲人生的財富。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10、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1、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7、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2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1、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2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6、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28、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29、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3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33、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34、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35、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3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37、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8、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9、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40、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1、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2、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4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44、子曰: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45、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46、老子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7、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8、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49、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50、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51、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52、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3、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54、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55、老子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56、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57、老子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8、老子曰: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59、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60、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
61.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62.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63.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弊則新。
64.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5.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66.莊子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67.莊子曰: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68.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69.莊子曰: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70.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71.莊子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72.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73.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74.莊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75.莊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
76.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77.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
78.莊子曰: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79.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80.莊子曰: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
81.莊子曰: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82.莊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83.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84.莊子曰: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自見而已。
85.莊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
86.莊子曰: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
87.莊子曰: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愧窮。
88.莊子曰:必服恭檢,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89.莊子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90.莊子曰:“大惑者,終身不解。”
91.莊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
92.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93.莊子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94.莊子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并焉。
95.莊子曰: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96.莊子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99.《莊子》: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100.《莊子》: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101.《莊子》: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10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103.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104.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105.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106.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
107.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108.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
109.《莊子》: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110.《莊子》: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111.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112.《莊子》: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
113.《莊子》: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114.以不惑解惑,復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115.人之于知也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116.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
117.舊國舊都,望之暢然。118.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
119.《莊子》: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120.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十二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了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載體,傳誦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堅韌紐帶,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華文明串連在一起,滋潤著中華文化茁壯成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的品質,風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融入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傳之千古、揪之四海的為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在國學各個學術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充滿人文智慧的論述,其敏銳的觀察,合理的推定、經驗的告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何在?其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上想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我們如何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指南。
孔子可以主張為: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無所逢求;血氣方剛的.青年之時,不要與人爭斗,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已見,不要自以為是。
二。勤學好問,終生不懈。
遇到不懂的問題,積極請教別人,不要不懂裝懂;學海無涯,堅持終身學習,以充實提高自己。
三。修已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圍甚廣,而這些都可以用“仁愛”來概括,這是孔子樹立的最高道德理想,是對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
總之,我們應該讓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艷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十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早晨的校園是書聲的世界,隨處可見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校園一角,手捧著《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國學書籍在那如饑似渴地朗讀,而我則對人生初期的本性問題進行了研究。
結果,有的人主張性善論,有的人堅持性惡論,還有的人說初生的嬰兒猶如一張白紙,無所謂性善性惡。我個人認同第三種說法,每個初生的嬰兒在本性上都是一樣的,猶如一張白紙,需要家長在這上面涂抹色彩,涂上什么樣的'色彩就決定了將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曾聽說過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位富人和一位窮人,兩家各得了一個兒子。富人家因為有錢,所以從小就送他的兒子去附近最好的學堂上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習禮讓和謙虛做人;而窮人家因為沒錢供兒子上學,只好讓他在家中放羊和喂豬,他也因為沒有知識,別人都看不起他,只能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混。
時間一長,兩個人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富人家的兒子舉止大方,言行優雅,處處體現著貴族氣息,讓人感覺他有股與眾不同的氣質;而窮人家的兒子言行粗魯,衣著破爛,常說臟話,身上散發著那種與生俱來的窮酸氣,令人心生厭惡。后來,富人家的兒子考上了狀元,成為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而窮人家的兒子因為從小就有不良習慣,長大后一無是處,默默無聞。
從這個故事中我領悟到了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是本性相似的。至于后來有的能成為國家棟梁,建功立業;有的卻淹沒于市井陋巷,無聲無息;有的能歌善舞,游戲人間;有的著書立說,揚名立萬……凡次種種,人生萬象,皆是由于每個人后天的成長環境,以及各自所接受的教育環境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我們應從小努力學習,為以后的成長做好準備!
讀經典品國學范文(14篇)篇十四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孟子.告子上》。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篇》。
仁則榮,不仁則恥。---《孟子。公孫丑上》。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禮記。儒行》。
于朋友交,只取其長,不計其短。-------清。李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唐。李白。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人而不愛則不能仁。---漢。劉向《說苑。說叢》。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上》。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唐。王建。
我,出入腹我。----《詩經小雅。蓼峩》。
求仁而得仁,有何怨?---《論語。述而篇》。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為學莫重于尊師。---譚嗣同。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篇》。
義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
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
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李氏》。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不義而高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