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保存和積累教學經驗,便于今后的教學借鑒。下面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實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一
至高無上膽大妄為固執。
板書看似簡約但不簡單,通過對比理清文章脈絡,通過對比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不同的地位,通過對比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緊緊抓住文本的特點,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力圖讓語文教學“味正情濃”。正像葉老說的:既要有語感的敏銳,既要從語言文字去揣摩,又應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語言學習得到增量,思維得到啟迪,情感得到熏陶,這是語文教學追求的一種美好的境界,也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二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
(反思:雖然閱讀課以學生的朗讀體悟為主,但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棄講解。由于考慮到學生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對理解伽利略是怎樣利用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推出兩個結論的這一教學難點比較吃力,于是,在突破難點時,采用列算式來理解:,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這種方式也學科間的知體現出學科知識是相通的)。
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讓學生用這樣的關聯詞語來說,能夠令他們感受到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試驗?
(無數次)。
2)他的實驗成功了嗎?
(引導學生讀第4自然段,說明伽利略帶著上面的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斯多德的那句話的確說錯了。)。
3)為什么要作公開試驗?
讀課文第5自然段。
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這里可以結合作業本,令學生指導,信奉意義,信奉的反義詞是懷疑作業本還是要用起來,以后備課一定要記得連作業的內容一起備進去。)。
總結: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
那么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只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嗎?
再次朗讀朗讀第五自然段。
得出結論:之所以要公開試驗,就是要向權威挑戰。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默讀課文思考:當時人們是怎樣崇拜亞里士多德的?人們又是怎樣議論伽利略的行為的?
讀課文2、5段,對比人們的不同態度。
總結: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三、升華情感。
1、出示最后一句話。
說一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從課文中你學習到了什么?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要敢于質疑,勇于挑戰。)。
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師總結。
出示: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著地追求真理。
四、小練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三
(生有的說亞里士多德對,有的說伽利略對,還有的則拿著自身搓的小紙團在做實驗。)。
師:同學們,兩個都是權威人士,都是人們敬重的偉人,對于他們說的話,我們不要一味的去猜想,我們應該像xxx一樣動動手,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生通過試驗找到正確答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看來還是伽利略勝利了。那么伽利略是怎樣知道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同一高處同時落下來,會同時著地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吧。請大家自主閱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懂句子、讀通課文。
師: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封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為了找到正確答案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
生:這篇課文講的是伽利略對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發生了疑問,并通過試驗證明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使人們認識到:就算是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他的話也不一定全都是對的。
生:當時的人們非常信奉亞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卻不相信。
師:不是不相信,是對他的一句話發生了懷疑。你知道他的疑問是怎樣發生的嗎?
生:(朗讀)假如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正確的,那么……這怎么解釋呢?
師:你覺得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
生:他是一個不怕困難的偉大科學家。
生:我覺得伽利略是一個為了追求真理,敢于面對困難的人。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相信事實的人。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從課文中找出來,并做上標志。
(生認真做標志)。
師:請有感情地朗讀你找出的語句,并談出自身的感受。
生:我讀了“他向學生宣布了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實驗。”我感受到這個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真是膽大妄為。
生:我讀了“伽利略帶著這個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我覺得伽利略做事真認真,他相信事實勝于雄辯。所以反復做試驗。
生: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會讓他丟盡了臉。”這句話說明人們還是信奉亞里士多德,不相信伽利略,還對他的這種行為感到很不滿。話中滿是諷刺味。
師:說得好。大家讀了課文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嗎?
生:因為他堅持真理。
師:說得好。老師還有個疑問:我在讀課文時,把課文第2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去掉后,覺得也是很通順的。我覺得作者寫第2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完全是多余的。
生:不是的,去掉后不太連貫。
生:不能去掉。因為寫這兩段可以突出伽利略。
生:不行。因為去掉后,第六自然段寫人們時,我們就覺得太突然。
師:看來,真的不能去掉。是呀,寫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態度,能更好的表示伽利略堅持真理的精神。這種寫法叫“烘托”。同學們以后寫文章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師:學習了課文,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出來。你最想對文中的哪個人說呢?請把你的感受說給他聽。
生:我想對亞里士多德說,偉大的哲學家,請你以后說話先考慮考慮,對啦,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生:伽利略你真讓我佩服。我景仰你,我要向你學習。
生:人們啦,以后可別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話喲。哪怕他是個權威。
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吧。同學們在寫的時候最好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
生:
亞里士多德:
你好!原來像你這樣的大哲學家也會有說錯話的時候呀。你讓我明白了“人無完人”的道理。以前我把老師的話當圣旨,認為只要是老師說的話都是正確的,我們就應當聽從。現在,我不會啦。我假如覺得老師的話不對,我會對他說的。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四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5課《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我從教材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板書這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認準目標,不懈努力”主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講述了17世紀意大利著名的科學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于挑戰權威,對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后,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事實驗證了真理,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寫伽利略,再描寫亞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寫出了伽利略同這位理論權威挑戰的全過程,最后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照應文題,結束全篇,形成了一個圓合自如的完整結構。
二、設計理念。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點燃的火把。”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力爭做學生思維的激活者,情感的激發者,學習的引導者,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采用了“學——議——練”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讀、說、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積累、運用,使學生得到思想的啟迪、思維的發展,同時獲得語言的增量。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點,預設本篇課文分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具體語境認識3個生字“違、妄、執”,辨析5個多音字“著、的、當、更、為”在文中的正確讀音,并能區分1組形近字“辯、辨、辮”。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所寫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內容。
3.聯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膽大妄為”、“固執”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對比品讀和想象寫話中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運用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豐富學生的語言,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說話和寫話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當時在人們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對比品讀和想象寫話中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結合課外搜集到的資料,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處的社會背景。
2.教師準備簡單的教學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根據課文文本的特點、中段閱讀教學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我預設了以下三個版塊的教學:(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二)整體感知,初識“伽俐略”;(三)情境體驗,感動“伽利略”。
下面我將著重說說我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
首先,我在第一個板塊的教學中以名言談話引路,先猜作者而后揭示并介紹名言作者,初步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主人公伽利略的距離,情感上有一種自然的親近,學生無論從知識還是心靈都得到了一次熏陶和感染。這樣的引入,水到渠成。
其次,在“整體感知,初識‘伽俐略’”板塊中,我以本課的詞語為平臺,為學生架設一個有梯度的訓練提升空間。第一組詞語是本課中一些難讀的多音字,重點指導學生自己想辦法正音、糾錯,讀準字音。第二組詞語讓學生自己辨析三個同音字——辯、辯、辮,共同歸納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最后運用這3個詞語介紹讀書時代的伽利略。第三組詞語是本課中一些帶生字的詞語,因此讓學生讀好很有必要,然后引導學生在這些詞語的幫助和啟發下,回顧并嘗試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雖然有一定的難讀,但學生通過“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興趣,體驗到的成功分外激動。
本課的詞語教學是一大亮點,打破了傳統詞語教學的方式,把詞語組塊歸類出示,將詞語與課文內容整合,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進行到底,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做了有效的處理。
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完成后,此時學生已掃除了閱讀課文的障礙,這時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文脈,找到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爭論的焦點,引起學生質疑:在這個問題上究竟誰是勝利者?教師用語言過渡:讓我們這群21世紀的孩子們一起跨越時光隧道,親臨當時意大利舉世聞名的比薩斜塔,去見證這個偉大的實驗吧。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這樣的過渡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最后在“情境體驗,感動‘伽利略’”板塊中,重點抓住第5自然段的兩句話:“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和“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引導學生暢談自己聽到這樣的議論所產生的疑問或者感想,重點突出伽利略的膽大妄為和固執己見。
對比細讀第2自然段:“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知道亞里士多德那個時候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對伽利略的行為既同情又敬佩,在寫話的過程中才會真情流露,情動辭發,而不同人物的身份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選擇的自由,又是一次在特定情境下語言的靈活運用。通過對圍觀人物言行的側面描寫,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鮮活生動起來。
最后教師恰到好處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兩句名言:“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這既是對學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質的提升,又是對課始的一次呼應,還是激發學生再次學習的一股巨大的動力,起到的“一詠三嘆”的效果。
七、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預設如下: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五
這篇課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于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土多德的理論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后,在人們的辱罵和猜疑中走上比薩塔,用事實證明了真理,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六
語文教學中網絡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激發學習興趣。
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那樣,也在這座鐵塔上給我們做做這個試驗?”這時學生看到真切的畫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起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讓學生讀詞句解釋,然后死記硬背。這樣,不僅使教學形式變得單調枯燥,而且學生對詞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靈活運用。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不但花很多時間、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學第二環節時,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被人們奉為真理,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卻對此話產生了懷疑,提出了兩點疑問。書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敘述出來,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我根據課本敘述的內容,設計了cai課件,并演示給學生看,使他們通過多媒體,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是不正確的,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三、創設教學情境。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許多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情緒進入課堂,情緒又具有很強的情境性。
例如:教學第三個環節時,先讓一位學生上臺扮演伽利略,我說:“大家請看青年數學家伽利略先生已經來到了我們的面前,過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并請伽利略操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學習。同時還進行“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說什么?”的口語交際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激活學生與學習對象相關的原有認識,幫助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實踐證明: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呈現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強化,是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七
1、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過嚴密思考后卻發現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
(反思:雖然閱讀課以學生的朗讀體悟為主,但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棄講解。由于考慮到學生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對理解伽利略是怎樣利用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推出兩個結論的這一教學難點比較吃力,于是,在突破難點時,采用列算式來理解:,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這種方式也學科間的知體現出學科知識是相通的)
出示 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讓學生用這樣的關聯詞語來說,能夠令他們感受到伽利略的質疑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2、伽利略是一個(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試驗?
(無數次)
2)他的實驗成功了嗎?
(引導學生讀第4自然段,說明伽利略帶著上面的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斯多德的那句話的確說錯了。)
3)為什么要作公開試驗?
讀課文第5自然段。
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這里可以結合作業本,令學生指導,信奉意義,信奉的反義詞是懷疑作業本還是要用起來,以后備課一定要記得連作業的內容一起備進去。)
總結: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
公開試驗的結果是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
那么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公開試驗的目的,只是為了公布自己的試驗結果嗎?
再次朗讀朗讀第五自然段。
得出結論:之所以要公開試驗,就是要向權威挑戰。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默讀課文思考:當時人們是怎樣崇拜亞里士多德的?人們又是怎樣議論伽利略的行為的?
讀課文2、5段,對比人們的不同態度。
總結: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得十分勇敢。
1、 出示最后一句話。
說一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從課文中你學習到了什么?
(我們應該尊敬知識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為
要敢于質疑,勇于挑戰。)
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師總結。
出示: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著地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八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教師拿出兩個易拉罐,一個還未開封,是滿的,另一個則已經空了。教師拿著兩個易拉罐讓同學們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實今天的課文就解答了這樣的問題,只不過,老師試驗的對象的是易拉罐,而課文中說的是鐵球。
(反思:看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直觀可感的東西特別感興趣。讓他們動動手,使得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習熱情也異常高漲。)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思考這個試驗是誰做的,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做的?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然后試著連起來說一說。
2、出示生字,邊讀邊解釋。其間融入亞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薩斜塔的介紹。(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教師補充介紹)
出示課文中的多音字,指導讀音、組詞。
讀反復朗讀,練習把課文讀流利,畫出你最受啟發的句子,再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九
我在教小學課程《》這篇課文時,經常激勵學生像伽利略那樣質疑解疑,我時常這樣發問:“你們能不能學學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接著發問:“同學們能不能談談應該怎樣學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學生翟月驀地站起來說:“既要像老師您常說的那樣,不唯師是聽,唯課本是從,敢于向權威挑戰;又要像伽利略那樣,學會創新性地提出疑難問題,并學會創新性地解決疑難問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著把她平時預習發現的課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來,并發表修改意見,讓老師同學評議。她說:“課文中‘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這個句子,‘反復’與‘許多次’,都表示試驗的次數多,意思重復,應刪去其中一個。老師,您認為是嗎?”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這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我便引發同學討論:“大家的看法呢?”話音剛落,學生便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贊同她的看法,有的卻說:“‘反復’,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試驗,做了一回又一回;‘許多次’,是指每回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復。”兩種矛盾的意見爭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結論。這時,她忽然轉過話題問我:“老師,這兩種意見,哪個正確?”一下把問題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說翟月的.意見正確吧,這篇課文入編了好幾年,已經過編者或專家反復審核過。說她的看法錯誤吧,這兩個詞從詞義來說,確實重復呀!不刪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問,像伽利略那樣有創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時回答道:因為句子用“反復”和“許多次”是為了體現伽利略試驗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一種強調的寫法,意思不算重復。回答結束,我說,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對,希望同學們查,或問問其他老師、同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字卡片、課件。
一、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專題是什么內容,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新的要求。
3、(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4、出示學習目標
二、預習檢測,引導自學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多形式檢查課文朗讀。
三、小組討論,合作互助
1、學習提示: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2、小組合作交流
四、精彩展示,點撥釋疑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歸納整理:課文為我們講述的伽利略是誰?他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最后試驗結果怎樣?(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把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斜塔頂上落下,結果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著地)
2、根據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不容許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講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而伽利略卻表示了懷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將四段的段意串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4、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
五、課堂檢測,總結評價
1、書寫并會聽寫下列字詞,爭取寫正確,寫美觀。
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 拴住
拖住 宣布固執比薩城 膽大妄為
2、請注意本課的多音字并標注拼音:
著( )地 更( )正的( )確膽大妄為( )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一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給課文分段,說出各段段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字卡片、課件。
一、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的專題是什么內容,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新的要求。
3、(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4、出示學習目標。
二、預習檢測,引導自學。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多形式檢查課文朗讀。
三、小組討論,合作互助。
1、學習提示: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2、小組合作交流。
四、精彩展示,點撥釋疑。
1、小組再讀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歸納整理:課文為我們講述的伽利略是誰?他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最后試驗結果怎樣?(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開試驗,把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斜塔頂上落下,結果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同時著地)。
2、根據課文內容,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人們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真理,不容許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講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從來沒有人懷疑過,而伽利略卻表示了懷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將四段的段意串起來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3、讀1、2自然段,思考: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談感受。
4、你認為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
五、課堂檢測,總結評價。
1、書寫并會聽寫下列字詞,爭取寫正確,寫美觀。
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拴住。
拖住宣布固執比薩城膽大妄為。
2、請注意本課的多音字并標注拼音:
著()地更()正的()確膽大妄為()。
人們為什么稱伽利略為辯論家?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表現在哪?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說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通過對重點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的科學精神。
3.學習通過具體的實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直奔課題。
2.檢查字詞:信奉哲學違背宣布。
懷疑?固執解釋英鎊伽利略膽大妄為。
3.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導讀感悟。
(一)走進亞里士多德。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伽利略實驗證明的,那亞里士多德是怎么說的呢?
出示句子:“兩個鐵球,一個10磅,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亞里士多德何許人也?交流課前搜集資料。
2.文中是怎么介紹的?
出示句子: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結合生活理解說說,只是“相信”的意思嗎?
(4)帶著你的體會,自己再讀一讀這句話。讀出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責備”的語氣。
(5)再讀亞里士多德的話,指名讀,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小結:當時,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沒有,兩千年過去了,有人懷疑嗎?有!誰這么有膽量?伽利略。
(二)品讀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1)指名讀,說說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這句話說了哪兩層思,用句子中的一個字概括每層意思。
(3)出示課件演示,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1)提出問題:伽利略做試驗有什么特點?(反復、許多次)。
(2)換詞比較:
3.當伽利略要公開試驗的時候,人們有什么反應?畫出來,讀好語氣。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執著的伽利略!頂著巨大的壓力,試驗開始了。試驗的結果到底怎樣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
(1)指名讀。人們驚訝了!他們信奉了兩千多年的結論竟然是錯誤的!多么不可想象!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一起讀。
(2)想象補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么表現?
7.理解:“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三.鼓勵質疑。
2.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四、學習寫法,積累言語。
1.總結寫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獻身科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質,課文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一是選擇懷疑權威、反復試驗和公開試驗三個典型事例;二是描寫了人物心理、語言和動作。)。
2.課外練筆: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個人,學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或一篇習作。
3.課外閱讀:推薦閱讀《哥白尼的日心說》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三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度。
1. 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 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拴住、拖著、宣布、固執、比薩城、膽大妄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激趣。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預習課文知道的。
師: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生:伽利略。
師:今天,我們通過25課的學習,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這個結論。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
3.檢查交流。
1)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課文,進行正音;
2)學習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的”的讀音和用法;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走進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
1.再讀課文,說說對這兩個人物的初步了解。
2.人們是怎樣對待亞里士多德的?你從哪里看出來?人們為什么會這樣對待他?
通過學習1、2兩節讓學生明確伽利略的特點和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態度。
3.朗讀1、2自然段。
四、完成課堂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作業本、同步練相關字詞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亞里士多德有什么了解?
二、學習精講課文。
(一)了解第一對矛盾(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1.學生讀課文。
2.討論: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而伽利略對這句話抱有懷疑態度。
3.伽利略的懷疑有根據嗎?你從哪里得知?
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兩個結論,也就是兩點根據。
4.第一個結論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結論的意思是:1磅重的鐵球拖住了10磅重的鐵球,使捆在一起的兩個鐵球落下的速度減慢。
第二種假設與第一種有什么不同?
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能用數學式子表示嗎?(上黑板書寫)10+1=1111>10。
能仿照第一個結論說說道理嗎?
因為把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鐵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來解釋,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應當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
師:你對這兩個結論有什么看法?
生:兩個結論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說不通。
(二)課文重點設境。
導:要想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生讀句子,讀了句子你有什么發現?
反復——許多次是重復,學生說觀點。
(三)了解第二對矛盾。
導:伽利略做這個試驗不僅要解決和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其實他還要解決他和——的矛盾。(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們)。
1.面對年輕的教授,人們是怎樣對待他的?
找出句子,反復讀。
討論:人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
(四)再次設置重點情境。
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看插圖,對照課文第四段的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塔下的人們在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的沸騰場面。
1.生想象:……。
2.現在,我們來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頂上的伽利略此時此刻會怎樣呢?
生:……。
師:同學們想象得多么具體。現在,我來做試驗,現在,請同學們當“塔下的觀眾”要身臨其境。現在開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觀眾”的呼喊聲異常熱烈)。
師:我成功了!(“伽利略”興奮地站在凳子上舉起雙臂)。
讀最后一段。
三、總結課文鋪導。
伽利略敢于打破迷信權威、堅持科學實踐的精神。
……。
你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四、完成作業。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五
生:“膽大妄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師:(教師隨即在黑板上寫下這個詞,并故意將“妄”寫成“忘”字。)。
生:老師把“妄”字寫錯了。這里應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師:老師寫錯了嗎這里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說說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亂,荒誕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記”的意思。
生:“膽大妄為”的意思是“毫無顧忌地胡作非為”,所以這里應該用“女”字底的“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老師的確寫錯了。由此可見,老師也有錯誤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們不能盲目相信有權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們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們提出疑問。
生:我們還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或者試驗,得出科學的答案。
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師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話的意思。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師:那么在伽利略公開試驗之前人們是怎樣的。
生:在伽利略公開試驗之前,人們信奉亞里斯多德這位古代哲學家,把他說的話當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們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即將公開試驗前,還有人說他膽大妄為。
師:伽利略正是在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做了公開試驗,用事實證明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亞里斯多德這位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請同學們再讀讀。
(生讀)。
生:不能這樣改。如果這樣改,就只是說亞里斯多德一個人說的話不是全對的。而原句中有“像……這樣……”。它告訴我們,并不只是亞里斯里德一個人說的話不是全對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學家說的話都不是全對的。
師:難道只有哲學家說的話有錯。
生: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名人說的話都可能有錯。我們應該像伽利略那樣敢于提出疑問,并且用事實證明自己的看法。當然,這需要科學的思維和巨大的勇氣。
師: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再說一遍。
生:這句話是說,直到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斯多德這樣偉大的人物,盡管知識豐富、才思敏捷,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
[評析]。
這是課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話。教者運用比較法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了句意,認識到即使偉大的人物也可能說錯話,培養了學生的辯證觀點;同時還使學生體會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六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度。
1.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2.出示斜塔圖片: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設情境,自主閱讀。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人生的長河中。
6.老師建議:
創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說課稿(熱門17篇)篇十七
知識與能力:
1、 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度:學習伽利略獨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并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自己容易寫錯的字。
3、學生快速默讀課文。
4、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容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質的語句。并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思考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并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
5、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詞語。
四、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容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思考:伽利略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別人有哪些反應?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 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五)課堂作業設計 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