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根據學科發展規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有目的地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一起來看看吧。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一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課件。
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了解有多少?(匯報有關長江資料)。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范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匯報詩題。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門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匯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匯報)。
(2)啟發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匯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匯報)。
(2)看最后一句古詩,你認為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里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么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么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匯報,并提出匯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通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贊美什么?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嗎?
1、匯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后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宣布下課)。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二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三
1.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比較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板書:
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作。
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作的畫。
附:板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
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作。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五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更多。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六
1、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2、會讀,會背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含義以及詩中的字詞。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包含的哲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2、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
1、以前我們學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能背出來嗎?齊背《望廬山瀑布》。
2、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二、簡介天門山和作者李白。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自學古詩。
1、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互相討論,了解詩歌的大意。
2、詩題:望天門山。望:就是觀看,欣賞。望天門山:就是欣賞天門山的美麗景色。
3、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讓學生通過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自學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還可以讓學生把想象的景象畫出來。
六、教師小結詩歌大意。
七、朗讀指導。
八、作業: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七
教材依據: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1課,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對比:以兩詩文字的對比為主,輔之音樂、書法、繪畫等手段,利用通感將“美”體驗深刻。本教材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二課時,以《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感悟為主。
設計思想: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設計著力于重疊,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文字和音樂的重疊,意境和書法的重疊。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這意象和意景的重疊為主要。蘇軾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其次著力點在對比,本詩在教學中力圖和《望天門山》形成對比,在對比中凸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美。風格上兩詩有著明顯的不同,《望》為唐詩,直抒胸臆,《飲》為宋詩,含蓄清麗。一直一含,讓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在山水畫面的對比中感受,在音樂節奏的對比中感受,在書法線條的對比中感受。匯聚所有的感受最終成了對詩文的感受,而這感受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
教學重點:
緊扣“總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妝濃抹”和西湖的“瀲滟”“空蒙”,通過意象和意景的重疊,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韻。
教學難點:
從文字中讀出畫面,實現詩情畫意的融合。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百遍,意自現。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讀詩,使他們在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理解詩歌意思。
2、口誦心為。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詩詞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詩畫相融。能端正抄寫詩歌,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課件說明:
本課件著力于以樂抒情,以畫達意。《望天門山》輔以民樂合奏《奔騰》風格雄渾粗獷以引導高亢之聲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輔以柔婉清麗的古箏《平湖秋月》以浸潤柔美之音吟誦。“瀲滟”一詞比較生僻,若直接用課件傳遞實景,過實必有過死之弊端。課件只呈現波光粼粼,介乎虛實之間,引而不發,留給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
課前準備:
將兩詩以墨跡形式呈現于課堂上。《望天門山》書以魏碑風格,線條遒勁剛硬;《飲湖上初晴后雨》則書以禇體,風格清麗,線條柔美。精裝裱,懸于黑板前。
教學流程:
一、承接中引發期待。
1、師:《望天門山》讓我們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險峻,水的湍急洶涌,更讓我們感受到25歲的李白那血氣方剛的滿腔豪情。誰愿意為大家再現一番。
指名讀。
全班讀。
2、師引:我們姑且告別這雄壯的天門,隨著宋朝詩人蘇軾去領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讀中略有所感。
1、自由讀。特別注意“瀲滟”“空蒙”兩詞的發音。
2、指名反饋讀。指導斷題。
3、齊讀。
師:感覺這山、水和天門山一帶一樣嗎?
【設計意圖】。
4、再讀。
【設計意圖】。
〔“含在嘴里輕聲地念”,此舉旨在讓學生潛心會詩,潛心首先需要靜場。〕。
三、細品中清晰畫面。
1、看具象畫。
【設計意圖】。
2、聽音樂(平湖秋月)。
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聽。
這兒的山。
這兒的水。
感覺。
生讀,師范讀,生讀。(音樂中的誦讀使朦朧的感覺清晰起來)。
【設計意圖】。
四、重疊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樂繼續)(預設)。
師:音樂聲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們款款走來。了解西施嗎?
生:注釋4告訴我們,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
生:我讀過東施效顰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時候都很美麗。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時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據說她在河邊洗紗時,小魚見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師:如果西施帶上心愛的首飾,穿上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著薄薄的粉黛,抹著淡淡的胭脂,穿著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妝。濃抹總相宜(生接)。
師引讀:看著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們情不自禁地說。
生輕柔舒緩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2、入詩細讀。
重疊一“瀲滟”和“濃抹”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畫面。想象說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鏡,在艷陽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聯想到美女西施帶上了珠寶首飾,穿上了華麗的衣裳,濃濃地裝扮,艷麗得讓人炫目!)。
(2)你會怎樣抒發自己的贊嘆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重疊二“空蒙”和“淡妝”
(1)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湖面上起霧了,一切顯得朦朦朧朧。遠山近水、亭臺小塮變得空蒙,恍然間,若西施蒙上了面紗,顯得神秘淡雅,。這何嘗不是一種動人心扉的美麗呢!
(2)你又會怎樣贊嘆眼前的景色呢?(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
【設計意圖】。
“總相宜”:
(1)“晴雨相宜”重疊于“濃淡相宜”
西湖晴時瀲滟,雨時空蒙,時而濃抹,忽而淡妝,真讓人分辨不出這是西湖還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癡如醉,欲把。
情境中誦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晴雨相宜”繼而想象“總(時時處處)相宜”
引生反復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設計意圖】。
3、出詩回味。
關注題目中的“飲湖上”三字,聯想到。
一條美麗的畫舫上,蘇軾與幾位好友閑聚。他們或小酌佳釀,或細品龍井。看著西湖晴時瀲滟,雨時空蒙,情不自禁地贊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音樂中齊背全詩。
五、對比中豐富深化。
1、現在你能說出對這山水的感覺了嗎?板書“柔”
如果說西湖如溫柔美麗的女子,那么天門山則是。剛強的將軍。板書“剛”
同是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了這兩幅書法。
2、書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筆觸之剛柔。
引導學生感受《望天門山》的線條要硬一些,正如長江一帶的山水充滿了力量感。而《飲湖上初晴后雨》顯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書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詮釋著剛柔之美。音樂更是如此。
3、音樂中感受“剛”“柔”
(音樂1:民樂合奏———奔騰)。
師引男生誦讀:你感覺到什么?(生:豪情力量陽剛)想到的是哪首詩。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門一般,我們一起讀!
(音樂2:古箏曲—平湖秋月)。
師緩緩的:聽。我們的心也便柔軟了起來。一種柔情,在我們心中蕩漾。
女孩子起立,輕輕地向大家訴說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結:詩書琴畫各種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多種形式來體驗美感,能讓我們獲得的更豐厚。
【設計意圖】。
4、詩配畫: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首詩端正抄寫,并配上相應的插圖。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講意思是很沒意思的。”如繞口令般的話語,是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在全國第二屆經典詩文誦讀研討會上做的風趣而又精辟的論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錢老說:“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兩詩分別寫了天門山和西湖兩處山水,一陽剛一陰柔,極具美學特質。引領孩子們讀這兩首詩,如何強化這種特質呢?如果用“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路子來套的話,似乎要經歷一個得景悟情的過程。但詩人之“情”又如何能簡而悟之,其背后種種又豈是9歲小孩兒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趕著他們去悟!“情”之美暫不論,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氣神。教學時,緊扣“淡妝濃抹”鋪呈畫卷,讓西湖美景始終帶著恍惚的西施影像,畫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讀詩時恍若隨同蘇軾蕩舟碧波輕嘆瀲滟空蒙,迷茫淡妝濃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課堂上,從文字到音樂到書法線條到繪畫技巧,詩書琴畫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斷錘煉著孩子們的藝術通感,在無所不在的對比中強烈感受到兩詩的神韻。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八
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沒有品位,沒有創意。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通過描述、插圖、音樂等手段,給學生營造便于正確把握古詩詞基調的“生活新境”。
2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朗讀方式,熟讀成誦,抓出重點詞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引導敘述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重點難點。
中年級段學習古詩,不能只滿足于讀一讀,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級那樣,準確地理解每一詩句的意思及詩人的背景、寫作風格。學生要對古詩內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體會詩人情感。根據這個年段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特點,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感悟古詩詞的情、意、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1.出示第六組單元導讀,全班齊讀,抓住主要學習目標。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唐代詩人李白,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板書)。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9.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0.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1.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3.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14.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15.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獨坐敬亭山》,拓展學生閱讀量。
1.背誦《望天門山》,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課外寫景的古詩詞,讀讀背背。
天門開。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顯示了一種動態美。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寫,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表現出一種新鮮的意趣。
天門山:位于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當涂在戰國時期屬楚國,故流經此地的長江稱楚江。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
1.透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2.會讀,會背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含義以及詩中的字詞。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包含的哲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1.會讀會默寫《望天門山》,了解古詩的大意。
2.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
1.以前我們學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能背出來嗎?齊背《望廬山瀑布》。
2.這天我們一齊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透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培養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熱愛神奇瑰麗的大自然。
二.簡介天門山和作者李白。
三.學生自讀《望天門山》找出詩歌里不理解的字,詞。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自學古詩。
1.指導學生透過查找資料,互相討論,了解詩歌的大意。
2.詩題:望天門山。望:就是觀看,欣賞。望天門山:就是欣賞天門山的美麗景色。
3.學生透過誦讀,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讓學生透過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自學構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還能夠讓學生把想象的景象畫出來。
六.教師小結詩歌大意。讓學生一邊感受大自然的完美,一邊情感誦讀。配合多媒體,更加形象具體!
七.朗讀指導。
八.作業: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本課的“斷、楚、孤、帆”4個新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思。
過程與方法:
1、借助多媒體,通過聆聽,誦讀,畫面呈現和想象,使學生形象感知本詩,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借助注釋,自主查閱等方式,理解詩歌中“斷”“回”“出”“孤”等字的意思,從而推動理解古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及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及詩人的情思。
教學過程:
一、回顧李白,引出課題。
1、導入語:同學們你們知道李白么?(知道,請一兩名同學簡要介紹)是的,這位有著“詩仙”之稱與“詩圣”——誰?(杜甫)齊名并稱“李杜”的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我們對他應該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了。那么,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些詩歌呢?(指名2至3個同學回答,擇取最后這首全班背誦)(先呈現畫面再出示詩歌)。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同學們真不錯!大家發現了沒有,李白的詩歌是不是很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朗朗上口。這里有個字“望”什么意思?(板書望,從遠處看)。
好的,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跟著詩仙李白一起去望一座山!一起再來學習他這首也很奔放豪邁,意境奇妙的詩歌——望天門山(接著望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釋課題——望(往遠處看)天門山(天高,門對)——展示圖片,安徽的天門山。(注意解釋天、門)。
4、當時正直年少,滿腹雄心抱負的李白乘舟順江而東望見天門山,他望見了天門山的一些什么?望到這些之后他又發出了什么樣的感慨呢?請同學們讀讀詩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
2、抽生讀詩歌,正音,引出這節課新字的學習(重點板書斷、楚,組詞)。
3、我們認識了這首詩的生字,那么請我們一起再準確的讀一讀這首詩。(齊讀之后指名2個同學反饋讀)。
4、再讀詩歌,誦讀指導。
我們一起聽聽老師怎么讀。提問:讀的好嗎?為什么你覺得老師讀的好?(有感情,有節奏,有重輕音)。
再聽,試著劃節奏和注意它的重輕音。接著斷句指導。讓學生根據節奏劃分再像老師一樣優美有感情地齊讀,小組讀,老師學生分開讀!各種讀。(注意可以配樂把握時間)。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請同學們自己輕聲地反復讀詩,借助注釋、插圖、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說說詩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同桌之間互相討論解決,解決不了不來然后用圓圈圈出來。等待老師來點撥。
2、天門(天門山,注釋)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冒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代指船)。
3、多媒體出示帶有插圖的詩句,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詩句。
(1)指名逐句說意思(一句一個人,同時注意加問,突破斷、回、出(同學在班級間隙中感受)、孤)。
(一二句讀,男女生分句讀)。
(三四句齊讀)整體齊讀!(根據學生讀的狀態強調有感情的讀)。
(2)指導學生連起來說說古詩的意思。(學生邊說邊板畫簡圖)。
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立,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想象說話。
1、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先別急著回答,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結合背景音樂,朗誦背景文字,讓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然后寫出所想(根據時間可以改為說出所想)。
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年輕的你——李白剛剛25歲。你滿腹才華,離開家鄉,準備大展宏圖,作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于是,你順江而下,遍訪名山,尋訪名流。不知不覺,你已乘風破浪,來到了安徽當涂,望到了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在這一出一來之間,你已經完全和天門山融合在一起。此時此刻,你再也按捺不住內心強烈的情感。那么請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把你內心的呼喚寫下來。
2、選取2—3個同學的分享(舉手或指名)。
3、根據時間情況,小組互相交換分享交流。
五、課堂總結。
麗日照臨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邊上揚帆而行,駛過夾峙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多么愜意,多么美好的圖景。詩人緊扣一個“望”字,借助筆下一派雄麗的景色,不僅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也將寬闊的胸襟,奔放不羈的情思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出來。
六、作業布置。
1、把這首古詩流暢且有感情地背誦給家人聽。
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畫一畫。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門山》描述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和詩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了解詩文大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二、初讀詩文,掃清學習障礙。
1、自由讀詩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錯字。
2、指名朗讀。
3、師生共同評議。
3、自由讀詩文,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
4、學生質疑。
(天門山:今安徽省東梁山和西梁山的總稱。
楚江:古代長江中下游地屬楚國,因此流經這里的長江為楚江。)。
5、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及時解決,不理解的詩句板書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體會。
1、小組交流。
借助注釋,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弄懂詩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兩岸清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聯系學生游三峽來進行體會。同時體會課題中的“望”)。
3、教師小結。
4、自由朗讀詩文。
要求: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讀出來。
5、指名朗讀。
教師及時指導朗讀。
四、背誦詩文。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三
一、預設目標:
1、培養幼兒誦讀古詩的興趣。2、嘗試理解古詩的內容。3、在熟悉練古詩內容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誦讀。4、學習創編古詩的動作。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活動準備:
flash動畫、幻燈片、板書、樂曲《平湖秋月》。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過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能背出來嗎?齊背《望廬山瀑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李白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并感受詩的意境美。
3、教師范讀古詩,請幼兒欣賞古詩的音韻美。
4、古詩欣賞與理解:
(1)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詩題:望天門山。望:就是觀看,欣賞。望天門山:就是欣賞天門山的美麗景色。
(2)古詩大意: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3)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4)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5)“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6)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6、找一找古詩中認識的字,用不同顏色的圖形標注出來。手指點讀教材中的古詩《望天門山》。
7、游戲“回音壁”,隨師有韻味地誦讀古詩。
8、觀看flash、集體跟讀。請幼兒邊觀看古詩課件,邊跟讀。
9、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師鼓勵幼兒自編動作幫助記憶。
四、活動延伸:
了解了古詩的內容,回家和父母結合古詩內容畫一幅圖畫。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課外搜集李白的詩。2.搜集有關“天門山”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1.從甲骨文“天、門”二字入手。你認識這兩個字嗎?
2.咱們漢字是表意的,就這“天、門、山”三個字,你想一想應該是一座怎樣的山?
3.師: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經游覽天門山,寫下了《望天門山》。(教師板書:望)理解“望”。
今天我們將追隨者李白的腳步去——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二、初步感知,認讀字詞。
1.快翻開課本,讀一讀,注意做到以下兩點:(學生自讀詩句,教師巡視。)(課件出示讀書要求)。
第一、讀準字音,將詩句子讀通順讀流暢!第二、借助詩中的注釋和插圖看你知道了什么?2.匯報自讀成果,教師相機指正。(1)抽生朗讀。(強調“中斷”的讀音)(2)初步指導讀詩。(相機認讀生字詞)。
師: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要聽聽字音讀準了沒有,節奏讀清楚了沒有。指導停頓(課件)。
(3)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緊扣字眼,領悟詩意。
1.有人說,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攝影師,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讓景動起來,下面,再細細的讀讀這首詩,留意一下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板書:開、回、出、來)。
思考:個什么詞?
3.全班交流。
(1)“開”是誰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么?這一句中還有別的動詞嗎?“中斷”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斷了?是哪位高手讓它中斷的(楚江)由此可知,這是怎樣的長江水啊!
把你的感受,送到詩句中讀一讀。
小結:這是因為天門山將江水阻斷了,滔滔的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稱“回”。
指導讀出水的磅礴,山的奇險。
(3)天門山,楚江水,因為有了這幾個動作的詞,變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詩人又是怎樣把它們寫活的呢?(課件出示: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抓住“出”,你體會到了什么?緊扣“日出”,感悟比較遠。
指導讀出詩人的心情。
四、再讀古詩,入境悟情。
1.在李白的筆下,本無生命的楚江、孤帆、天門山都像活了一樣,帶個我們獨特的感受,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
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
五、賞析拓展,積累詩歌。
1.瞧——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紅日。多美的一幅畫啊!向同學展示幻燈片,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不分家,今天就讓我們課后一起當一回小畫家,把詩人所看到的景象畫下來。
六、總結。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五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1、天門: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所以叫“天門”。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3、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劈開,斷開。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轉。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7、兩岸青山:分別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雄偉的天門山被長江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兩岸青山相對聳立著拔地而起,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望天門山》是李白開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有感而發,并沒有什么特別用意。
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1、“望”。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2、山水互為映襯。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六
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沒有品位,沒有創意。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通過描述、插圖、音樂等手段,給學生營造便于正確把握古詩詞基調的“生活新境”。
2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朗讀方式,熟讀成誦,抓出重點詞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通過引導敘述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重點難點。
中年級段學習古詩,不能只滿足于讀一讀,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級那樣,準確地理解每一詩句的意思及詩人的背景、寫作風格。學生要對古詩內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體會詩人情感。根據這個年段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特點,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句,感悟古詩詞的情、意、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一、單元導讀,明確目標。
1.出示第六組單元導讀,全班齊讀,抓住主要學習目標。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唐代詩人李白,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板書)。
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音樂是流動的畫,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指名答后再讀。
9.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0.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1.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3.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14.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15.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獨坐敬亭山》,拓展學生閱讀量。
五、作業設置。
1.背誦《望天門山》,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課外寫景的古詩詞,讀讀背背。
天門開。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來。
望天門山古詩教學設計(精選17篇)篇十七
1.會讀會默寫《望天門山》,了解古詩的大意。
2.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說的好,作者望天門山會看到怎么樣的景色呢?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結合書中的注釋,想想詩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詞可以畫出來)。
2、你們愿意把你們自學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一下嗎?(出示課件: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妝)。
3、如果同學們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出示課件:課文《望天門山》)
4、同學們,詩讀得如此精彩,那詩句的意思你們讀出來了嗎?(出示課件:文中注釋)請同學們借助注釋自讀自悟詩句的意思。
同學們,剛才老師看出來了,你們自讀自悟詩句好認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與你們小組的同學分享嗎?那請開始吧。 三。品讀體驗 1、 “天門中斷楚江開”, “開”的意思是什么?(開就是斷開的意思。天門山本來是連在一起的,被長江從中間斷開了,分為東梁山和西梁山。開也可以理解為切開,洶涌的長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門山從中間切開了。)
解釋得不錯。在詩人李白的眼里,長江水洶涌澎湃,天門山仿佛被長江水從中間沖斷開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讀這行詩吧。
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2、碧水東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來大家都不太明白,我們來看一看畫面就明白了。(出示課件:圖畫。)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一二兩行詩吧。(出示課件:一二兩行詩。)
3、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詩中說“兩岸青山相對出”,“相對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來的意思。)
詩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門山會有相對出的感覺呢?(詩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應該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門山的。船在前進,才能感覺到兩岸青山相對出。)
對啊,帆船隨著激流快速前進,詩人望著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進眼簾,這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后兩行詩吧。(出示課件:后兩行詩。)
4、老師想請一位叔叔給同學讀一讀整首詩,愿意聽嗎?(出示課件:古詩朗讀。)
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你就是詩人,正隨著洶涌的長江水乘舟而來。
睜開眼睛,誰說說你們剛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曠神怡,兩岸的青山,像是兩位熱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長江特別有氣勢,越靠近天門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隨著水流搖擺著,發出嘩嘩的巨響。不光長江有氣勢,而且天門山也非常雄偉。)
想象力真豐富。大家體會得真好。
5、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四、鞏固延伸
1、書寫生字
2、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業:
1.背誦《望天門山》
2.默寫《望天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