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能夠啟迪我們的思維,促進我們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書中的問題。在這里,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讀后感的寫作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借鑒。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一
讀他,如涓涓春水融化萬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誤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卻似曾相識;品他,卻是獨倚高樓道不盡萬古的悲涼。
《莊子》——千百年來落寞文人的心靈港灣。他用他的逍遙拂去塵世的傷痛,用他的達觀換來心靈的皈依。他用他的烏托邦俘獲了我的靈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卻讀出了那瀟灑的外表下一顆飽含無盡痛楚的心靈。
世人說他逍遙,我卻說那是一種無奈。
楚人請他為相治國,它卻持桿不顧,以烏龜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贊他淡泊名利,參透凡塵,我卻看到他的矛盾。為何為相就定會如廟堂龜殼?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烏龜一樣逍遙。難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難嗎?他所希望的是沒有冰冷的殺戮,沒有生靈的涂炭,沒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無出入之分,處處逍遙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這樣,縱使居于廟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遙。可是,世界卻被巨大的利益所劃分,出世與逍遙成為了永不相容的對立面。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無法改變,他剩下的只有抉擇和抉擇后深深地無奈。面對曾經的逍遙世界,他只能無奈地說聲抱歉,轉身離去,留下悲涼。
世人說他達觀,我卻說那是一種逼迫。
莊周妻死,他卻鼓盆而歌。世人問他為何不哭,他卻笑道妻子已經超脫塵世,回到快樂的故鄉。人都說他對情達觀,我卻看到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樂的世界,這是多么的悲涼!為什么活著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樂,任何生命快樂的生,快樂的死。這樣的生死無差別,這才能真正的超脫生死。可是,當世界充滿無盡的殺戮,人們用自己的腳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個漠視生命價值的時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樂,因為,生就意味著無望。與其說他是達觀,倒不如說是他被逼的不得不達觀,這是一種無情的逼迫。
世人說他浪漫,我卻說那是一種反抗。
列子御風而行,而凡人為何不能御風而行呢?是因為列子能夠與天地融為一體。而是什么讓我等凡人和天地分開呢?是一種對塵世的欲望。而正是這種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殺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慘象。
莊生夢蝶,卻不知孰是莊生孰是蝶。為何蝶是那么的愜意快樂?因為莊周不快樂,他向往快樂,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筆浪漫的色彩下,總會有悲涼的陰影。而這陰影便是他無聲的反抗。
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當這個世界荒唐到滅絕人倫時,莊子則要寫出更荒唐的故事。因為他要反抗,看看他與世界究竟誰荒唐。當這個世界的生命已經沒有價值可言,他便要超脫生死。他要告訴你:面對生命,我早已經超脫,我比你更看輕生命。當這個世界已然到處充斥著腐臭,他也會抬起高貴的下巴,告訴他們,寧肯餓死也不踐踏生命。
他用他的禿筆與諸侯的劍比試,他想用熱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給他的,卻是執迷不悟與無盡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遙的軀殼,寫下自己的無限悲涼。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二
莊子當然知道不可能有這樣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莊子說這個神話,其實也只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心游萬仞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生活,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對生活少一點成見,少一點抱怨,給自己的心多一點智慧,讓自己的心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云端,讓自己的心干干凈凈。也許這樣的心態便就是平川萬里吧。
做為女人,一生需要擔當的角色真的很多,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與人友與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給予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是否也讓我不經意的會有一點點疲憊,所以丈夫才有平川萬里的心態一說?我沒有問他,但是我知道,單位、家庭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重復單調生活,的確讓我常常有點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時會因此而有障礙,看不見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涼風冬的雪。余秋語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行者無疆》,我做不到是無疆的行者,但是也許我也可以試試乘物以游心,給我自己的心靈安上一雙翅膀,遨游無疆看看平川萬里的吧。
如何讓自己的心也平川萬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游完敦煌,我們乘大巴前往蘭州,車子沿著祈連山脈長長久久在一望無際灰朦朦的戈壁灘中行使。導游介紹說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很好的話,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分看見美麗的海市蜃樓。看海市蜃樓是我久遠的夢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場據說是十年難一遇的雨,陽光遲遲不肯出來。但是行駛途中,在祈連山下遠遠的出現了一個水庫,水庫上面云霧縹緲,映著山巔的白雪,美麗極了。不知是誰喊了聲:看啊,海市蜃樓!車里一下熱鬧起來,七嘴八舌還有相機喀擦的聲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樓。導游說那只是水庫,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著說不要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就是!
是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臺灣作家寫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堅持自己在四層樓高的公寓里把長椅坐成了小舟,堅持自己聽到了流水繞孤村潺潺水聲,隆隆車聲就是車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車聲寵成水響,把公寓愛成山色,我們當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心愿意而將美景幻成海市蜃樓。
萬水千山總關情,知道了其實看山看水關鍵的只是我們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許正是這樣吧。不論何時,自己感覺山在水鳥在林,將冥漠大化萬里江山放在心中,于無弦處聽古琴,于無水處賞清音,這樣生活就可以在一側耳之間溫柔,一顧首之間莊嚴,心無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萬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堅持與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話,雖不能及,心向往之。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三
世俗名利和青山綠水之間,你選擇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釣碧泉綠潭;權力富貴和草舍茅廬之間,你選擇了寧靜致遠,曉夢翩躚姹紫嫣紅。
陰暗朝廷是鳶飛戾天者的翅膀,但卻是束縛你靈魂的鎖鏈;計謀社會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卻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獄。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決定步入山林,感受鳥語花香的自然氣息;為了保護那一份清靜,你決絕離開官場,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煩擾。你放棄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寧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諒了惠子擔心威脅的陷害,寬容了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間草舍,一幽清夢,將你帶到五彩斑斕的花間,化身為淡藍的蝴蝶,飛舞、翩躚、悠然,忘卻世俗煩憂,只是一直簡簡單單的蝴蝶,與同伴一起,快快樂樂地徜徉天空,可以永遠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縛,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在最貼近自然心靈的山中,在最能體會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為了真正只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純真、最無欲無求的本質,而那些被名譽金錢所蒙蔽了雙眼的人,才是那個時代最可悲、最最讓你不屑一顧、也最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最終得到的所謂的在你看來只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他們卻拼命向往的虛華,而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重要和有價值得多。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你只在乎閑云野鶴般的采菊東籬、身心自由,置身置靈魂于曠野,高聲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遠地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的隱者。
迷蝶,在午夜夢境之時;灑脫,在淡然無悔之刻。
躑躅,在綠水佳林之間;化仙,在靈魂升華之日。
只戀你化身的蝶,淡藍,不失信仰……。
只尋你走過的路,堅決,不變方向……。
永遠的藍蝶,永遠的莊子!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四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的事。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后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為,對于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來成為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就為曾經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莊子借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后,我們會像她一樣,后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圣人幫扶。絕大多數人的一生,是為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著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為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著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為“天堂”,佛法稱為“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為正常的表現好像沒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五
說起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于《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啟發的。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里對于“人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度,而對于“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贊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天道自然無為”,“道”是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閱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于莊子有關于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合莊子對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是說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說: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圣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完全無所作為的結論,也提出了“絕學”、“棄智”的主張。認為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律,并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次,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游》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強調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為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為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的美。“大美”實為主體以自然為宗,在自由關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我們對于真正的美應該如何把握,認為應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主體應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欲,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修養,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說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我與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別,而這個區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為“虛靜”正是為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征,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作過程中的主客關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閱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啟發。因為愛上閱讀我才會閱讀《莊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閱讀,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真正做到愛上閱讀,手不及卷。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六
最近,我細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發現里面的內容很有趣。拿到書僅僅翻了幾頁,我就發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科學文章,都是介紹歷史中人類是怎樣發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發展的。難怪同學們都說這本書蠻好的。
神話起源,中國文明起源……這些文章的題目我以往幾乎聞所未聞,聽來就叫人頗感興趣。編者正是利用了讀者對這些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才能“大賺一筆”。《世界上下五千年》包含了中國及其他各個國家五千年來的各種文化發展和相關的歷史知識。厚厚的一本書,里面包含知識的價值可比書本身的價格要高出許多倍。有句話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的內容價值越高,鋪出的階梯就越堅固,通往成功的路就越加平整,離成功的距離就越短。
《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主要是它也和外國扯上關系,中國人也就更加在意。我有幸一睹它的風采,它講述了外國許多有趣的歷史、古代文物,有的還配上插圖,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外國古老的氣息,又令人恍如身臨其境,嘖嘖贊嘆。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它不僅給我帶來了知識,也讓我覺得讀書其實也是一種享受,更能激發我的學習興趣。不得不承認,《世界上下五千年》真的教會了我許多知識。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七
兩千多年來,莊子在中國家喻戶曉。莊子的智慧,蘊藏在那汪洋恣肆的三十三篇文章里。不讀《莊子》,不知中國文化的博大深邃;不讀《莊子》,不知中國藝術的高蹈出塵。“意出塵外,怪生筆端”是《莊子》的典型特征和獨特魅力。然而,這些“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里奇譎瑰麗的思想卻是很多讀者難以理解通透的玄妙。而當我讀到《莊子的世界》這本書時,才有了一點相對明晰的理解,同時也感佩于王景琳、徐陶兩位作者治學的嚴謹與勤奮。
該書的獨特之處,首先體現在作者把出于莊子本人的內七篇視為一個環狀結構的完整世界,而內篇中的每一篇,既相對獨立,又環環緊扣,首尾相接,構成了一個包羅萬象、完整的立體化的莊子的世界。幫助我們開拓生命的另一片天地,打開人生的另一重境界,推開藝術的另一層洞天。帶領我們在莊子的世界里,乘著哲人神彩的翅膀,飛翔在美麗的廣袤的天地之間。
莊子在首篇《逍遙游》里盡情地渲染那只由“鯤”變化而來的“鵬”,場景恢宏壯觀,神奇驚世。從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到蘇軾的“鯤鵬擊水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再到毛澤東的“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等等膾炙人口的名句,“鯤鵬”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后人們志向遠大宏偉的象征,一直翱翔在中國人的心中。每一次在給學生們講析人教版語文必修五《逍遙游》一文的節選內容時,我也會帶領著學生們一起感受莊子寄予大鵬的大理想、大抱負、大智慧、大情懷,同時還有莊子那面對現實欲飛而不得的無奈與悲哀。
但在《莊子的世界》里,作者認為,莊子三次寫大鵬,兩次寫蜩與學鳩、斥鴳,得出“此小大之辯(辨)也”,并非是貶小褒大。莊子并沒有在大鵬的身上寄予任何宏偉遠大的志向,也不包含什么對自由的向往。而是要通過“大”與“小”之間的強烈反差,說明世間萬物雖有大小之別,但也只是大小之間的程度之差,而無本質區別。這一點,從下一篇《齊物論》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萬物齊一”“道通為一”的思想論述可知。大鵬與小蟲皆是“有所待”,不自由,不是“逍遙游”的境界。從而得出,真正的逍遙游乃是突破一切限制的絕對的精神自由,“無己”“無功”“無名”,把自我與天地精神融為一體,才會進入“無待”,最終獲得一種自由自在、無所拘束的精神自由。
在深入地理解莊子的意旨之后,我想,我依然鐘情于這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有所待”的大鵬。中國動畫《大魚海棠》里,援引了“鯤鵬”的意象,動畫里那條名為“鯤”的大魚,狀似海豚,通體丹紅。
而我,在一次次讀著《逍遙游》時,卻希望那只神奇的在水為魚、在天為鳥的“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鯤鵬”,它的身軀與翅膀都是如天似海的純粹的湛藍之色。在那湛藍且闊大的翅膀“怒而飛”的時刻,我們的靈魂擁有了如此神奇的想象和濃郁的浪漫。
在“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離婁上》)的亂世,莊子的哲學是人生哲學,是人于亂世如何安時處順的處世哲學。《莊子》的第二篇《齊物論》則指出了一條進入“逍遙游”的途徑,這就是齊物、齊論、齊物我、齊是非、齊彼此、齊貴賤,最后齊生死。生死大問,是人生最難以參透的大關,也是人最無法逃脫的命運。對此,莊子感悟得最深切,理解的最透徹。
面對妻子的死,莊子鼓盆而歌,且通透地闡述著生命的本源與變化,人本無生,無形,無氣;變而有氣,有形,有生,終歸于死。人生就像四季一般循環往復,一切都是自然所賦予,聽其自然,“生死無變乎己”。妻子“偃然寢于巨室”,莊子坦然歌之處之。面對自己將死,83歲的莊子,無需厚葬,他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璧玉,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成為他的陪葬。以如此達觀泰然的胸襟做到萬物為一、以死為歸的人,就是能夠窮天理、盡道性的至人莊子吧。
劉武說“生則養生以盡年,死則委懷而任命。”史鐵生說:“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只有大覺悟的人,才能明白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而已。一如李白,一如蘇軾。忘年,忘義,忘生,忘死,便是莊子“栩栩然胡蝶也”的境界。《齊物論》最后一個故事就是莊周夢蝶:在夢中,莊周覺得自己就是一只胡蝶,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周。醒來的迷幻中,不知剛剛是莊周夢見了胡蝶,還是胡蝶夢見了莊周。莊子的“胡蝶夢”美麗浪漫,神兮恍兮,飄兮渺兮。這是一種迷離而愜意的精神境界,也是由生到死的“物化”境界,也是生之可善,死亦可善的天地境界。
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莊子之蝶,逸飛的翅膀應該是如云似雪的純白且輕盈的。安時處順,逍遙無待,擁有這樣一雙美麗靈動的翅膀,我們也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因內在的精神而放射出耀眼璀璨的光芒。
莊子的翅膀碧澤而蔥蘢。
莊子在第三篇《養生主》中,連用“庖丁解牛”“公文軒見右師”“澤雉十步一啄”“老聃死,秦失吊之”等寓言故事,從不同層面描繪了“緣督以為經”“以無厚入有間”的處世方法,說明生于亂世的人們當如何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之后的《人間世》一文,前文講述了歷史上三個真實人物:顏回、葉公子高、顏闔的處世故事,孔子、蘧伯玉為他們提出了以“順”為主導的處世方法。而在后半部分,我們在莊子的寓言中,看到了更加高超的處世之道。
樹冠高達山頂幾丈高后才長樹枝,可以用來造船的樹枝有幾十根。觀者如市,而匠石卻不顧。因為,匠石認為櫟社之樹不過是“散木”,無所可用:做成船它會沉沒,做成棺材它會腐朽,做成器具它會毀壞,做成門戶它會流出污漿,做成柱子它會被蟲子蛀蝕。然而,比之于那些“文木”,如楂梨橘柚等果樹的被擊打、被摧殘、被折斷、被扭曲等,櫟社神樹,恰因是不成材的樹木,沒有一點世俗用處,所以才有如此長的壽命。這便是“無用之用”,無用之大用。
商丘之木。這是又一棵外形與櫟社樹十分相似的巨型大樹:分枝卷曲,不可以做棟梁,樹桿木紋松散,不可以做棺槨。舔一舔樹葉,則口爛舌傷;聞一聞氣味,竟讓人大醉,三天都醒不過來。而因其通體不材,故才是“全生之道”。
然而,莊子的“無用之用”并不僅僅限于通常人們所理解的是對社會、對他人無用而只對自己有用,這其中也包含著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因素。例如《逍遙游》里的大樗,雖是“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但卻可以“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讓人愜意地躺在大樹的樹蔭下享受逍遙無為的自由自在。櫟社神樹,可以“蔽數千牛”,作為一地之社神,供人們祭祀觀賞。商丘之木,可以“結駟千乘”,這都是它們的不同于世俗之用的用處。因而,莊子的“無用之用”是兩方面的,這些能夠終其天年的大樹恰是因為能夠處于“材與不材”“有用與無用”之間,一如莊子。這才是亂世之中,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有效方法。
莊子之巨木,碧澤而蔥蘢,神靈般舒展開青冠蔽天的枝葉宛若翅膀翱翔在廣闊無邊的天際。乘著碧綠的翅膀,進入奇幻的世界,在莊子儀態萬方的妙思奇想之中,我們終于明白在人生的絕境中,亦可用智慧發掘出光明的前景,找到實現突圍的路徑。
莊子認為,儒家提倡仁義禮智的意識形態讓人更虛偽;功名利祿讓人充滿了更多的欲望;是非榮辱讓人充滿機心與矯情。而在當今社會中,傷害人的自然本性的因素還有很多。在燈紅酒綠的是非地、形同苦役的名利場,“我”一旦在市場上滯銷、掉價、積壓而后處理,那么,“我”便會難以承受,甚至抑郁崩潰。對于這樣的“勞神累形”,莊子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市場價格,堅定了生命的恒久價值。
莊子是雄渾的,是嫵媚的,是鮮活的,他以其豐滿而神彩之羽翼,在我們靈魂的仰望中翩躚飛舞。學習領悟莊子的不執著于名利,超然物外,超脫世外之道,我們或許就可以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把人生整個的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少一點紛爭,少一點矛盾,最終獲得一個圓融虛靜的、合乎道德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八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歷史將傳奇般的一幕幕演繹在舞臺上;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布滿灰塵的陳封年代;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感嘆――歷史永遠是我進步的階梯。
歷史對于我而言是過去時間的統籌詞匯、但歷史的確對未來很有幫助。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舜我們就不會感到孝,沒有王羲之我們就不會學習到他習字的毅力,沒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我們就不會以周幽王的愚昧引以為戒。未來是歷史的延伸,歷史可以幫我們創造未來。
我從歷史的舞臺中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中,我關上這本書,不禁嘖嘖贊嘆這是一本好書,而這本書是《世界上下五千年》。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九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了現實的黑暗,或者現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
《莊子》一書想象奇特而豐富,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千匯萬狀,出人意表,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既寫大之玄妙,又寫小之情狀,還有人物之間、物物之間、夢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錯。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魚。
【釋讀】《逍遙游》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說人當看破功名利祿,而是精神活動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就出自本篇,比如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等。
這一段是《逍遙游》的開篇,起筆就描繪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北海有一條魚叫鯤,鯤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幾千里大。鯤化成為鳥叫做鵬,鵬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廣。鵬飛起來,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大物必生于大處,鯤鵬如此之大,莊子筆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觀一二了。
當然,莊子的描述并沒有戛然而止。他寫道:當海動風起之時,鵬遷往南海。大鵬既然要去往南海,絕不可能決然而起,所以要舉起擊打翅膀。據《齊諧》說,當時水花激起達三千里,翼拍旋風而直上九萬里高空,鵬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野馬般的游氣,飛揚的游塵,以及活動的生物都被風相吹而飄動。
我們在地面看到天色蒼茫,那是天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窮極的嗎?而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可見天地遼闊了。
莊子借變了形的鯤鵬以突破物質世界中種種形相的范限,將它們從經驗世界中抽離出來,并運用文學的想象力,展開一個廣漠無窮的宇宙。
任公垂釣。
【釋讀】《外物》出自《莊子》雜篇,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枯魚之肆、得魚忘筌等。
這一個故事,也是關于魚的。任國之公子垂釣,用巨大的釣鉤、粗黑的繩子,并且掛著五十頭犍牛作為餌。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于東海,天天在那里釣魚。可一年了都沒能釣到一條魚。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魚來吞餌,牽動大鉤沉下水去,大魚揚其頭尾、翻騰奮鰭,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蕩,聲如鬼神,震驚千里。可見大魚之大。等到任公子釣起這條魚,將它做成臘肉,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一起吃,沒有不飽吃這條魚的。這也可以想見此魚之大了。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說經世者當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聽說了任公子釣魚這件事,競走相告,舉著小竿去小水溝,守著鯢鮒之類的小魚,這樣想釣到大魚,是很難的。
二、小之情狀。
蝸角蠻觸。
【釋讀】《則陽》也出自《莊子》雜篇,也是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則陽是人名,游仕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約誓立盟,但田侯牟違背了約定,魏惠王很生氣,想要派人去刺殺他。但是公孫衍將軍、季子、華子都不認可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見了梁之賢者戴晉人。戴晉人向魏惠王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蝸牛的右角也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經常相互爭地打仗,死亡無數,追逐敗北的十五天才能回軍。
戴晉人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比喻當時的諸侯征伐。世界之大,無窮無極,期間的戰爭,不也是和蝸角中觸氏和蠻氏的戰爭一樣嗎?后世常以蝸角斗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斗。
三、萬物無界。
莊周夢蝶。
【釋讀】《齊物論》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詭譎怪、沉魚落雁等。
莊周夢蝶是寫物化之旨。從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遨游各處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子。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子。于是他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成了莊子。
莊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別的,這種轉變就叫做物化。莊子所說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晉郭象認為是指死生之變,唐代成玄英則認為是物理之變化。陳鼓應先生解釋為物我界限之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莊子借蝶化的寓言來破除自我執迷,泯除物我的割離,使人與外在自然世界,融為一大和諧的存在體。而蝴蝶,其實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莊子筆下的詩化哲學,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發了后世文人的共鳴,比如說李商隱的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一
那么問題來了,是不是消極怠工,就去吊兒郎當的.混日子呢?我想莊子是不會答應的。每個人的青少年階段的成長和積累是自己無法掌控的,因為這和我們的出身、家庭、成長環境、教育資源等息息相關。但成年以后,在我們有能力去構建一個獨特的多維度的自我時,我們還是要積極的讓自己的版本在可允許的范圍內達到最好效能,達到相對穩定狀態。之后再因其固然,再依其天然。我想,這樣才會可能達到庖丁的游刃有余的躊躇滿志的狀態。
如何安然自在,應該就是積極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并有智慧去區分二者。自在是一種心中有數,自在是一種經歷過之后達到的滿足,自在是世事通明,達練人生。
接觸過一位很資深的民辦大學校長,70多歲的年紀,但看上去像是50多歲,問其保養心得,校長說,不過是該處理事情時集中精力處理事情,到了休息的時候絕不拖延,每天晚上10點左右一定就寢,每日再忙要保持散步1萬步以上……聽起來沒有什么高深的手段,不過是規律作息,勞逸結合。但其實,你看到她本人,你會感覺到那種自在、內心平和的狀態,身為大校長,也沒有讓人感覺很繁忙,感覺就是一種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自信。并且教書育人,薪火相傳。
因此,我想接納自己,安然自在就是在經過人生磨煉之后的一種智慧和慈悲共存的悲智雙蘊狀態。
文中,作者講養生過程比喻成手機的使用過程,感覺很形象貼切。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二
莊子,名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他的了解,始于中學的語文課本,我所知道的關于莊子的一切都源于語文課堂,來源于各個老師的口中。因此,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各個老師心中莊子印象的總和。
在深入接觸他之前,我對他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莊周夢蝶""濠梁之辯"中那個思想奇詭而能言善辯的主人公,"逍遙游"中那個遺世獨立,孑然一身行于世間的老翁。所有的老師都告訴我,莊子的追求是出世,是放蕩不羈,正如道家所講的無為一般。但老師所給我的莊子是如此的片面,灑脫到近乎消極的一個人,又怎會成為一代思想大家。于是我想要自己去了解莊子,找尋一個更加豐富的,屬于我的莊子,而不是別人口中的莊子。
認識莊子的第一步,我決定從"知其文"開始,一個人的氣質總會不經意的透露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莊子》被金圣嘆稱為是"天下第一才子書",莊子文章寫得好,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可以說是千古之下無出其右者。好在哪呢?好在莊子的語言更有魔力。用我的話來說,莊子的文章更好看,更讓人看得懂,也更讓人想看。而這,大概就是源于莊子采取了一種寓言式的"言說方式"和"敘事策略".這也正是莊子與孔子不同的地方。孔子常常把自己參悟的道理直接告訴弟子,因此才有了《論語》,而莊子則更喜歡講故事,把自己所要說的道理,藏在故事里,讓后人去參透。因此讀莊子文章的過程實則是一個探求真理的過程,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要不怎么說莊子是哲學家,寓理于事看似復雜且多此一舉,不如孔子來的直截了當。
相對于孔子灌輸式的說理,莊子多了些趣味,與其生硬的接受,不如自己去探尋,這樣反而更易于接受,體會的更透徹。因此我覺得莊子比孔子多了幾分人文情懷,對于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說什么就是什么,少了自己思考和探求的過程,莊子的學生則不然,你自己參透了什么就是什么,所得的道理更有現實意義。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讀莊子的文章,可能都會得到不同的啟迪。而孔子說的話,過了幾千年還是講的那個道理,雖說深刻,不免少了幾分靈活。
除了敘事手法的高明之外,莊子的文字和語言汪洋恣肆卻又不失優雅。用鄭開先生在書中的話來說,莊子的語言介于"固著性"和"魔幻力"之間。語言的固著性,即語言所能傳達給人的只是很有限地以抽象的形式傳達事物的一部分內容,因為活生生的精神經驗是難以表達的,語言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即使是像"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樣的詩句也無法傳達出賞煙花之人當時那種新鮮而興奮的心境。
長期以來,一切的物似乎只是成了代名詞,提到長江,大家想到的無非是一條很長的河,但這卻不是長江,他少了長江的奔騰萬里的氣勢,提到泰山,人們只是腦補出眼前有一座很高的山,但這座山磅礴的氣勢卻無法體現,說到底,用文字體現出來的事物畢竟是死的,少了幾分生命力。
"莊子對于語言有著極其深刻的洞見:一方面對于語言的局限性他有著很深的體察,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識到哲學思維實際上離不開語言,盡管任何語言都絕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道的真理’。"莊子是個哲學家,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訴諸于文章是他所要研究的,語言要表達一個既是又不是的東西時,他會非常拙劣、不靈活。而我們的經驗往往正是這種既是又不是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想要把經驗化成語言時,就會覺得特別困難,只會把這些語句弄得拐彎抹角,搞得很別扭。老子洞見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名".
在某些地方,莊子像極了李白,這么說可能不太貼切,但李白被人譽為"詩仙",而莊子則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李白的詩浪漫飄逸,莊子的文灑脫優雅。可能這也是鄭開先生說的"魔幻性".讀莊子的文章,有種讀詩的感覺。詩的本質是什么呢?詩的本質是要去建立一個純粹的,玲瓏剔透的,金剛不壞的世界,使我們進入這樣一個空間。這就是詩的本質,不管它是以怎樣的一種形式。《莊子》則有了詩的特質。莊子把聲音分為三種"天籟"、"地籟"和"人籟"."無心之言"發乎天機則為"天籟";風聲、雨聲、萬物自然之聲稱之"地籟";人之聲就是"人籟".莊子想告訴我們的,卻難以直接明了的表達出來的,我想應該就是這天籟,而莊子以人籟和地籟這些人們習以為常聽得懂的聲音為契機和媒介,向我們傳達一種天籟之音。所謂大音希聲,天籟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而是用心去感悟。
說莊子的文章寫得像詩,還有就在于要把內心的那個激情,那個感動,要充分有力的`表達出來,其他東西也都不在話下。莊子想要表達的最深刻的東西,是無法用世俗的人類語言來表達的,因此他只能以"天籟"予以我們一些提示和啟發,其目的就是要召喚大家進入他的那樣一個世界,主動地進入而非被動的關照。
莊子確實是個詩人,他的文風似李白般清逸灑脫,所寫之物卻是白樂天的樸實無華之物。他所寫的物,比如蝴蝶,烏龜,溪水,皆是自然之中尋常到不能再尋常之物,由此可見,莊子實在是個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情趣的一個人,這可能也是現代人讀不懂莊子的原因之一吧,越來越遠離自然,當然不能理解當時莊子的心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莊子果然是個智者,同樣的花鳥魚蟲,他卻洞見的物背后的本質。莊子就是能在幽微處發現人生的奧妙。禪宗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莊子大概是已經明了了此種真意。上面說別人寫物只是物,而莊子卻能把物寫活,寫成人,這也是莊子的高明之處。莊子在他的文章中經常提及的就是大與小,物與道的辯證關系,可能我的認識還過于淺薄,在我看來物則是小,道則是大,物中參道便是小中見大。
《莊子》中的"大小"可能更為復雜些,《逍遙游》開篇提出"大小"的問題,有較強的辯論意味。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為大;蜩與雪鳩"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說鯤鵬為大所以能夠遨游于世間而不受拘束嗎?仔細想來當然不是,莊子的眼界自然更為寬闊,他所求的逍遙并不是此逍遙。常人眼里看來,小與大是對立的兩個面,而莊子則不然,在他眼里"大小雖殊,其性一也",郭象認為,"大鵬"也好,"麻雀"也好,不管體型是大是小,只要有飛的姿態,動作沒什么障礙,就可以適性逍遙,就可以盡他自己的性。在這點上,我的想法倒與郭象特別貼合,但后世流傳的《莊子》皆為郭象所著,他有沒有對其進行調整我們也不得而知,眾人對莊子的小大之辯眾說紛紜,我想這也正是莊《莊子》才是有現實意義的,這才是千百年來幫助士大夫們"解毒"的《莊子》。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莊子》。
人們讀莊子常常陷入一個怪圈或者誤區,前段時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迷茫,大家都認為莊子講求的遺世獨立,是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想法意見。如果把這種想法無限放大,則勢必會導致一個極端,就是人們盲目的桀驁甚至演變成了囂張。這難道就是莊子給世人的開導嗎?我想顯然不是。后來我在了解了莊子之后才發現,他講的遺世獨立,是指一個人可以活于世間,而不影響他人。人與人之間應是一種"少害關系",人與世間則是一種承載關系,這與一般人認為的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的。莊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出世,而是豁達和剛健,初讀《莊子》只知莊子逍遙快活,不拘于物,再讀《莊子》才發現他才是更有溫情和責任感的那個人,他教導世人應該更溫和地剛健起來。是他在那些一流人物陷入困境時,與他們對話,給他們安慰,幫他們回歸正途。
現在我眼中的莊子多少終于是豐富了些,但這也終是鄭開先生眼中的莊子。這本書我還只是初讀,只是大概了解了莊子的文和名,對于其中深意還知之甚少。我會繼續閱讀下去,弄明白莊子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么。也希望在課堂之中,見到一個更不同的莊子,讓我腦海中的莊子更立體更鮮活。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三
他住在窮鄉陋巷,斜陽草樹之中,享樂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筆勾勒莊子,應當用近乎白描的悠閑飄渺的線條畫他的衣紋,用靈動疏放的墨色寫他的鬢發,他厭惡亂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鐘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風吟蟲唧。他嘯傲山林,憐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絕游,知道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不如魚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華落盡必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無欲無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飛翔在污濁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輝煌的垂天之翅,他驅散著人類貪欲,殘暴和自大的陰霾。莊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那些閃著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帶來林林總總自然的生命與言說,歡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廣博的宇宙蒼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純樸,毫無雕飾,靈動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麗,但已失之于生動。人也應該如此。《莊子》中關于東施效顰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西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妝,衣飾樸素,也無法遮掩她的天生麗質。有個長得很丑的人叫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嬌柔無限,十分惹人憐愛。當她從鄉間走過,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東施看見西施姑娘這個樣子很好看,就模仿著西施的樣子,也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從鄉間走過,可是村里人看到她這樣子,都嚇得緊緊地關上門不出來,或是遠遠的走開了。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皺得好看,卻不知道人家皺眉為什么好看,西施麗質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風韻,動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樣子,可謂丑上加丑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以為莊子借此嘲笑東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不是嘲笑東施的面貌形體,事實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體,在他的著作中,對于丑得奇形怪狀但心靈淡泊飄逸的人,莊子都是大加贊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個自然的真人,一個誠實本色、率性、純潔的人,一個卸掉眾多虛偽面具的人。
我們都經過孩提時代,那時候餓了就哭,吃飽了就不鬧,沒有貪求的欲望。愛父母,親同伴,惡壞人,全出自內心的情感而非虛飾和矯情,面對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祿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樂與悲傷、喜愛與厭惡毫無半點虛假。可是,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虛偽。痛苦的時候不敢放聲大哭,拼命地擠著笑臉面對世人,開心的時候不敢開懷大笑,偏偏板起臉像是沒有發生任何事。我們一面真實的感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幸福,一面虛偽地掩蓋面容上的喜怒哀樂,慢慢地,我們學會硬起心腸,不動聲色。我們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時也失去了無所掛礙的自然的快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摯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偉人,也才是永遠快樂的人。相對于宇宙來說,人生何其短暫,為什么要逼自己背負各種各樣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雙慧眼俯視紅塵之間的財貌名利之爭。看見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絞盡腦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與純樸,那它該如何悲憫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絕非人力可以全然改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人力之外的聲音,強人強己都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是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個“美”的人。
看見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葉了嗎?見到鼓盆而歌的莊子嗎?見到發現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蘇格拉底嗎?背離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的根源啊!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四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滿招損,謙受益。
莊子的世界讀后感(專業15篇)篇十五
20xx年,我認真參加中心組學習,重視自身理論研習;認真閱讀區委宣傳部下發的書籍,不斷拓寬知識面。因為今年是我工作崗位的轉換之年,所以我特別注重在讀書中領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學思考的規律。今年除了閱讀推薦書籍外,我還自己選讀了一些書,其中一本是《莊子》。結合工作中的思考,有了些粗淺的心得,并立志在明年自身修養的磨礪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以下匯報其中兩條心得:
莊子提出“齊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長短久暫高低貴賤,必須一視同仁。他用鯤鵬與斑鳩作比喻,認為雖然鯤鵬嘲笑斑鳩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斑鳩嘲笑鯤鵬沽名釣譽、迂闊空疏,但是大知大年與小知小年都有偉大而值得尊敬之處,同時他們都存在只有對方才能彌補的不足。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艱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頭很低,也不會理解大鵬為什么要飛那么遠。世界不能只有大鵬,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須“齊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賢,也不能只有平頭百姓,所以必須“齊人”。
**的發展即將迎來人才匯聚的時刻,伴隨而來的將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習慣的沖突。這是一個有利于轉型的過程,但是對機關文化發展來說卻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機關文化向來平和,但隨著這幾年青年干部的增多,這種平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經過一年中大量的溝通談話有所察覺),未來幾年量變會加劇,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老習慣的交鋒頻率和強度可能會提高。如果處理得好,機關文化會在平和的基礎上體現一些諸如高效、進取的元素;如果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會使沖突破壞了最寶貴的平和。所以**機關的文化建設應該及時被提上議事日程。我主張從三方面著手開展這項工作:一是在機關內部廣泛挖掘先進事跡,尤其是要大力宣傳中層以下干部的點滴閃光點,鼓勵每一位機關干部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精彩的人生,逐步構建一個機關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園;二是對青年干部的培養施行導師制,一方面切實幫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觸、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寬容;三是加強機關黨總支和機關工會的工作,以黨員學習為平臺,經常教育黨員干部帶頭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奮進,以工會為紐帶,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職工活動,提供快樂合作的體驗機會,不斷營造“齊物”、“齊人”氛圍。
莊子描述了一個殘疾圣人王駘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的德行是否充實,是否夠得上一個美德的標志(符號),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內容。王駘的圣明偉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樂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穩定的心里架構。莊子認為修養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無私無惑,無驕無贅,清可鑒人,明潔永遠。有了或者過于注意自身的好惡,就會帶來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給予自己的,也會是給予他人的。所以他認為有德之人必須“自我守持”。
對于自我守持,不止莊子提出過,孔子也有中庸化、適度化、非極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說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等,以防干擾心智。老子也曾不遺余力地提倡虛靜心態。這些年,我把莊子、孔子、老子等圣人們的守持說當成座右銘,不斷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強大的人。習慣于自我守持的黨員領導干部才可能成為強大黨的真正基石。歸根結底,領導干部做事的“度”在于“愛自己”還是“愛群眾”,“愛享受”還是“愛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不卑不亢、顧全大局;才能說話有理、交往有節;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這個度,就可能出現不該定的事擅自定;不該管的事亂插手;不該辦的事胡亂辦;不該講的話到處講。黨員領導干部只有時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攬權、多攬事;不干擾,多支持;不武斷,多協調,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猶豫地按政策規定辦事,按客觀規律辦事,按組織原則辦事,按老百姓的愿望辦事。
《莊子》的內涵豐富,以上兩點只是我今年閱讀它時得到啟發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夠深入。但是我在讀《莊子》時,已經深深感受到了讀書對于機關干部的益處——讀書確實能夠給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導和實踐的啟發,有助于自身修養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強,我將堅持下去,多讀書、讀好書,指導實際工作不斷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