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環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的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一
課型:誦讀(誦讀——鑒賞——誦讀)。
重點:1.多種形式誦讀文本。
2、分層次有目標誦讀,感悟課文。
難點:引導學生品鑒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課件:配樂flash。
教學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這節課就讓老師帶領大家追溯歷史的河流,走進詩歌盛世——唐朝,學習白居易寫的一首唐詩——《賣炭翁》。(板書:賣炭翁)。
1、解題。
齊讀詩題,從題目看,你知道這首詩是寫誰嗎?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知曉大意。
《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究竟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老師來講給大家聽。(師配樂誦詩)。
1)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同桌互讀,指名讀(流暢、聲音洪亮、有節奏)。
正音(衣裳兩騎翩翩口稱敕叱白衫兒等)。
2)誰能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
三、品析詩句、進入詩境。
燒炭—運炭---賣炭。
說說看哪幾句是寫燒炭?哪幾句寫賣炭?
知道理解(“伐薪”“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
(2)從老人的外貌看你覺得老人燒炭的生活怎樣?能用一個字概括嗎?(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讀讀前兩句詩來細細體會。
(4)孩子們,看到老人燒炭如此艱辛,我們內心能平靜嗎?那就帶著你的這種感受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給大家聽?(相機指導)指名讀、集體讀。
小結:孩子們,聽了你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老人燒炭的艱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學們對老人寄予無限同情。
2、課件出示: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誰能來讀讀這兩句詩,讀懂了嗎?(說意思)。
(1)你讀的第一句是什么句?(問句)加重語氣讀。
(2)老人燒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結:是啊,老人僅僅希望吃飽穿暖,他沒有更高的要求。穿著如此單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們,讀到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跋涉著,刺骨的寒風吹得他澀澀發抖。
3、下面請同學們輕聲品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老人賣炭的情景。
出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你們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誰能帶著這些感受把后兩句讀給大家聽?
你能和大家說一說讀出感情時把哪些詞重讀了嗎?
“何”“可憐”“愿”
誰還想讀這兩句?
(配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學生和老師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誦)。
賣炭翁的炭賣掉了沒有,他還有什么悲慘遭遇呢?這個故事并沒有講完,拿起課本請同學們自讀余下的詩句。
故事的結局怎樣呢?(老人的炭沒有賣出去,被宮使給“換”走了。)實際上就是在搶!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老人辛苦到頭一車木炭被搶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讀了整首詩你的心情又怎樣?苦!命運悲慘!封建社會制度太黑暗了!
總結:
孩子們,再一次讓我們來吟誦賣炭翁,寄托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緬懷敢為民而歌、詩為民而作的偉大詩人----白居易。
這是一首敘事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在開始準備這節課時,我就以平時講語文課的模式來備課,重點句子的分析指導,體會朗讀。一節試講課下來課堂環節的設計全被推翻了。“這是誦讀課,一節課要以不同形式的誦讀為主”在組內同仁的指導下,我這才漸漸明白了誦讀課應該怎樣去講。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并展開教學的,先是布置學生課外預習,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其次在備課時,體現我們學校校本課程的特點,把學生在這六年來所積累大量的相關唐詩、宋詞、古詩文及作者等相關知識做以簡單的匯報檢查,然后再導入到本課的教學,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極大興趣,在經過老師的配樂朗讀,學生的個別讀、分組讀、男女生等多種形式的層層深入朗讀。從作者到詩意,再到其意境,指導學生在讀中悟。學生讀出了古詩文的節奏與韻味,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達到熟讀成誦。也真正達到了誦讀課的目的。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二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前兩首學過的唐詩,先齊聲背誦,再提問(出示幻燈片):
第一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流淚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家人和詩人狂喜之態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歌的句子:
明確:
絕句。
律詩。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2.導入:再學另一類體裁,樂府詩《賣炭翁》(板書課題),這一單元我們已經學過了一篇樂府詩體裁的文章是什么?《木蘭詩》。
補充介紹: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后來人們將樂府采集或創作的詩篇稱為“樂府詩”。
3.簡介白居易(擇要寫入幻燈片)。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自號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長慶集》。《賣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燈片顯示: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4.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錄音。
5.串講課文(討論式)。
問:這是一首敘事詩,到底敘什么呢?(讓學生看注釋5回答)什么叫“宮市”呢?
明確: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上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首詩揭露了這種殘酷的剝削方式。它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那么什么地方寫燒炭,什么地方寫賣炭送炭,什么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師生讀畢)問文中寫了哪兩種人?明確:賣炭翁,宮史。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
為什么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問,后自答,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卻“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讀:“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問:“一尺雪”說明什么?
明確:雪大,路必難行。
這兩句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賣炭翁的?行動。
問:“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明確:說明老人滿懷希望,想賣個好價錢,實現“衣食”的愿望,賣炭心切。
問:“碾冰轍”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冰凍路滑道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饑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饑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
明確:“困”、“饑”、“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讀第一部分,教師小結:這一節寫賣炭翁燒炭、運炭的艱辛。作者分別從外貌、心理、行動三個方面刻畫賣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時也表現詩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讀課文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詩人掉轉筆鋒,故事情節也急轉而下。“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么樣的人呢?“黃衣使者白衫兒”,作者通過對他們衣著(“黃衣”“白衫”)的描寫,點明來者的身份,原來是宮使和他的爪牙。
問:“偏偏”一詞寫出了他們什么樣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
明確: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態。
學生回顧賣炭翁又是一副怎樣的形象(結合第一節的外貌描寫的字句以及再次對照插圖)。
這就同蓬頭垢面、老態龍鐘的賣炭翁形成了鮮明對比,接著寫他們的行為,“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問;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說明了什么?
明確:動詞有“把”、“稱”、“叱”、“牽”。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數量之多,暗示賣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問:“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明確: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說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半匹”“一丈”極言其少,與“千余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說這些無用的綃、綾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饑,又不能遮體。賣炭翁一年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就這樣成了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可怕的宮市制度!
8.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從中細加體會。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9.教師小結歸納:(主題思想,先讓學生根據板書說一說)。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后一詩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11.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完成課后練習五及語文作業本第八課練習。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三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前兩首學過的唐詩,先齊聲背誦,再提問(出示幻燈片):
第一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流淚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家人和詩人狂喜之態的句子:
第二首詩中表現詩人喜極而歌的句子:
明確:
絕句。
律詩。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2、導入:再學另一類體裁,樂府詩《賣炭翁》(板書課題),這一單元我們已經學過了一篇樂府詩體裁的文章是什么?《木蘭詩》。
補充介紹: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后來人們將樂府采集或創作的詩篇稱為“樂府詩”。
3、簡介白居易(擇要寫入幻燈片)。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自號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長慶集》。《賣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燈片顯示: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4、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錄音。
5、串講課文(討論式)。
問:這是一首敘事詩,到底敘什么呢?(讓學生看注釋5回答)什么叫“宮市”呢?
明確: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上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首詩揭露了這種殘酷的剝削方式。它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那么什么地方寫燒炭,什么地方寫賣炭送炭,什么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師生讀畢)問文中寫了哪兩種人?明確:賣炭翁,宮史。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
為什么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問,后自答,說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溫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卻“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讀:“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問:“一尺雪”說明什么?
明確:雪大,路必難行。
這兩句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賣炭翁的?行動。
問:“衣正單”的老人為什么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四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3、鑒賞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蘊深的寫作特點。
1、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2、理解作者給兩個兒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寫作目的。
慶歷六年(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盡管他才學可為“帝王師”,結果還是落榜了。他對科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次年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時蘇軾11歲,蘇轍8歲。
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名二子說》正是通過闡釋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
1、第一段,“軾”名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車子的各部件,輪子、輻條、車蓋、軫木(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就像各有職分,不可或缺,只有車前的軾木沒有實際用處。軾是車前的橫木,乘車人可將手俯按在上面,有裝飾車子的作用。所以,“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行文幾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題:“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呀,我擔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啊。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自幼父親就看清了這一特點,勸誡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為他取名“軾”的初心。
2、第二段,“轍”名說。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但論到車的功用卻沒有轍的份。“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轍無論功之福,也不遭仆斃之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說蘇轍的性格會免于災禍。一說“免”同“勉”,勉力、盡力的意思。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為他取名“轍”的深意。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盡力王事,后位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3、補充介紹: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后,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于壁問密窺。兩人得題后,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并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后,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4、拓展思考:蘇軾兄弟處于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禍。《宋史?蘇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確實,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蘇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于“禍福之間”“齒爵皆優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蘇洵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
1。試摹擬作者的口氣說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轍乎,吾知免矣”這兩句話的意思,然后談談作者對兩個兒子不同的希望。
“軾啊,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飾啊!”“轍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災殃了!”
勸誡蘇軾多加外飾以免遭禍;勸誡蘇轍善處于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
2。楊慎說作者“深知二子”,從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兩個兒子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五
1.滿面塵灰煙火色,。
2.,心憂炭賤愿天寒。
3.夜來城外一尺雪,。
4.,黃衣使者白衫兒。
5.半匹紅綃一丈綾,。
6.,回車叱牛牽向北。
7.本詩歌的作者是(朝代)詩人。
8.“賣炭得錢何所營”中的“何所營”意思是。
9.“翩翩”本意是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
10.“黃衣使者”是指;“白衫兒”是指。
11.詩中“手把文書口稱敕”的“敕”意思是。
12.詩中“驅將”的意思是。
13.“系向牛頭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六
1、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相關工具書,領會詩所表達的中心。
2、通過討論,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3、反復誦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說明:
本課作為七年級第一學期的文言文篇目,對于學生而言,字面難度并不大,學生借助工具書,均能自己讀懂內容。但這篇文章在寫作中,運用了比較多的人物描寫,并且有意識地采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驗,通過咀嚼語言,體會到文章實質。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讀懂課文,把握作品所表達的中心。
2、難點:領會人物形象,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七
1、反復誦讀、品析積累詩句。
2、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3、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詩人對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重點。
目標2。
三、教學難點。
目標3。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白居易16歲求達故事,涉及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誰嗎?(對,白居易)今天,我們就走進白大師的《賣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態冷暖。
(二)白居易個人經歷及其寫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鄭———846洛陽),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文化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雖生于官宦之家,卻從小過著動蕩不安、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在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白居易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聆聽過無數災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馬亂中飽嘗家貧多故、飄零無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憑借1%的天賦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躍在中唐政壇,官至左拾遺。當時的中唐政壇,最大的毒瘤莫過于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白居易一上任就對這些霍亂朝綱的權豪重臣們進行了尖銳抨擊,白居易敏銳地覺察到眼下正是實現自己“為民代言”的絕佳時機,于是日吟夜唱,將繼承杜甫現實主義詩風的新樂府運動推向了最高潮。
這期間,傳唱最廣的作品就是諷喻詩《賣炭翁》。
(三)題解。
“苦宮市也”,即苦于宮市。唐德宗時期,公眾所用之需,不再經官府承辦,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宦官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等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此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四)初讀正音。
鬢、輾、轍、騎、敕、叱、將、系。
(五)再讀明義。
1、圍繞“炭”字,作者怎樣展開行文思路?
燒炭——賣炭——奪炭。
2、詩中施動的兩個人物是誰?
賣炭翁——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3、作者對這兩類人都進行了哪些描寫?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寫的五種類型(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賣炭翁: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貧苦的勞動人民)。
宮使: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趾高氣揚的宦官爪牙)。
4、兩種形象出現在一個畫面中,凸顯了怎樣的主題?
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
鞭撻與抨擊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
諷刺了黑暗的社會現實。
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寫法探究。
“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一丈綾”對比,寫出了宮使掠奪的殘酷;“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勞動者的艱辛,宮使的得意忘形、驕橫無理;“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艱難處境。
(七)延讀拓展(補充詩詞借用秒懂視頻講解)。
再讀這首詩,一種抑郁之氣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詩淺顯易懂,字字泣血。而這樣的詩篇白居易不是一首兩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權豪們砸了幾十首。
諷刺戰爭殘酷,人民為避免埋骨他鄉不惜自殘身軀的《新豐折臂翁》: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揭露宦官驕奢淫逸,大肆鋪張,而民間卻正在發生“人食人”慘劇的《輕肥》: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夸赴軍中宴,走馬去如云。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階級對立,貧富不均的《買花》: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而最令人欽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學連皇帝也沒放過: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說皇帝下詔免收災區賦稅的時候,十家有九家已經交完了,白白讓假仁假義的皇帝占了個好名聲!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華在踐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念,讀白居易的詩,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對家國的那份憂、對百姓的那份憐、對時代的那份無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唐盛世,鶯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達官貴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是下層人民的饑寒交迫。當歷史的車輪輾轉到今天,我們看著這一張張笑臉,不禁感嘆:生在這樣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展示幸福老人圖片)。
(八)有感而發:小創作。
文章合為時而著。
詩歌合為事而作。
(九)結束語。
感謝歷史,讓我們生在這樣的時代,國興民悅,歲月靜好。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愿我們夢若猛虎,心有薔薇,感在心,動在行,不辜負這個時代!
(十)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燒炭——賣炭——搶炭。
賣炭翁宮使。
外貌描寫外貌描寫。
動作描寫動作描寫。
心理描寫。
對比。
同情抨擊諷刺揭露。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八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教學重點:
1、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2、探討詩歌的主題。
3、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思鄉之情)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是啊!游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九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題解: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句解: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開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紹賣炭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的伐薪燒炭的生活,將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一筆概括。“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個部位(臉、鬢、手)、三種顏色(臉是焦黃色,鬢發是灰白,十指是烏黑),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后一句中,“蒼蒼”與“黑”形成鮮明對照。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賣炭翁年老體衰,卻仍不得不在深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究竟是為什么?這兩句作了回答。這一問一答,讓文章不顯呆板,文勢跌宕起伏。其貧困悲慘的境遇已經說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還不止這些。因此,這又為下文作了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愿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可憐”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作者沒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況,但可以想象,行進在冰天雪地中該是何等艱難。人雖然凍餒疲累,好歹總還滿懷希望,因為畢竟天遂人愿,那些炭應該能賣個好價錢。這里文字雖簡略,但比一一鋪敘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牛困人饑”互文:牛困,人何嘗不困?人饑,牛自然也饑。作者不寫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只用七個字,就把路遠、車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筆墨暫時收住,木炭能不能賣出,是老翁懸心的事,也是讀者迫切想知道的結果。“市”,指長安的買賣集市,即東、西市。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行文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將畫面切換,由遠及近,通過一問一答,勾勒出另一組人物形象。“翩翩”,輕快的樣子,筆調有些黑色幽默。“黃衣”、“白衫兒”,都是太監的服裝。唐代宦官品級較低的穿黃衣,無品級的著白衫。所謂“使者”,這里指皇宮中派出來的采辦。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出色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里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燒成這一車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頭,忍受多少個日夜的煙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賣錢度日活命,卻這樣被宮使攔搶而去。受壓榨欺凌者難言的悲憤、辛酸,盡在點晴之筆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充”,抵償。“炭直”,炭價。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長。系上牛頭的紗和綾,合在一起最多不過三丈余。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
和《新樂府》的其他詩作不同,《賣炭翁》的結句沒有“卒章顯其志”,沒有直接發表議論,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賣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過,社會上又有多少和他有著類似遭遇的人?這樣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一大堆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評解。
這是一首諷諭詩。作者以個別表現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這也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在內容上,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由開頭至“心憂”句,交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來”句至“市南”句,描述他進城賣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結尾,寫炭被掠奪。全詩有敘述,有描寫,有細節,有對比。筆法簡潔,語言精練,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處處顯出詩人的匠心。尤其是結尾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如《唐宋詩醇》卷二十所說:“直書其事,而其意自見,更不用著一斷語。”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
1、走近莊子,初步了解莊子及其和思想;。
2、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明確莊子所舉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
以“讀”為主線,按“通讀——朗誦——誦讀”層進式推進課堂流程,結合文本探究文中人物對“宰相”這一職位的態度。
淺析文章所折射出的`莊子的道家思想。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本課。
有這樣樣一個人總是用顛倒的眼光看待世人,比如一棵樹高大挺拔,是棟梁之才,他卻認為樹越高大越容易遭砍伐;比如他的妻子死了,他卻敲盆而歌。他在我們看來十分另類,然而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就是莊子。今天我們通過《惠子相梁》一文來初步認識一下莊子。(板書課題并解題)。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請一學生朗讀,其余從字音和節奏上進行評價;。
全班齊讀課文。
三、賞讀課文。
探究:圍繞“宰相”寫到了哪些人他們對“宰相”這一職位的態度是怎樣的。
3、莊子,通過分析朗讀“莊子往見之”得出“坦蕩”;通過閱讀探討“鹓鶵”和“鴟”各是怎樣的鳥明確莊子所舉故事的用意;通過對不閱讀分析“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得出“視相如腐鼠”。
四、拓讀課文。
1、探究:莊子為何“視相如腐鼠”并初步解讀莊子的思想——精神自由。
材料一:莊子釣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
竿不顧。——《莊子·秋水》。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讓學生通過對重點詩句朗讀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作者對他的深切同情。
3.反復吟詠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品析、誦讀、積累詩句。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簡單了解。
1.談話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板書“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經過特殊燒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與炭有關的古詩———《賣炭翁》。
理解題目的意思。
2.初讀古詩。
(1)自由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古詩,注意詞與詞之間的停頓、重音,要讀出古詩的韻味兒來。
(3)指名讀古詩,師生評價。
3.介紹作者。
白居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我們學過他的幾首詩,我們剛剛學過他的——師生誦“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們非常熟悉他的——師生誦“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些描寫景色的詩句,我們上學期學過他的——師生誦“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描寫小娃偷采白蓮的事情的詩,今天我們學的《賣炭翁》仍然是一首敘事詩。
二、理解詩意。
1.這賣炭翁到底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他的身上發生了什么?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及插圖自己解決詩意,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試著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學生說詩意,師生共同補充。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二
課型:誦讀(誦讀——鑒賞——誦讀)。
重點:1.多種形式誦讀文本。
2.分層次有目標誦讀,感悟課文。
難點:引導學生品鑒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課件:配樂flash。
教學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這節課就讓老師帶領大家追溯歷史的河流,走進詩歌盛世——唐朝,學習白居易寫的一首唐詩——《賣炭翁》。(板書:賣炭翁)。
1、解題。
齊讀詩題,從題目看,你知道這首詩是寫誰嗎?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知曉大意。
《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究竟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老師來講給大家聽。(師配樂誦詩)。
1)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同桌互讀,指名讀(流暢、聲音洪亮、有節奏)。
正音(衣裳兩騎翩翩口稱敕叱白衫兒等)。
2)誰能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
三、品析詩句、進入詩境。
燒炭—運炭---賣炭。
說說看哪幾句是寫燒炭?哪幾句寫賣炭?
知道理解(“伐薪”“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
(2)從老人的外貌看你覺得老人燒炭的生活怎樣?能用一個字概括嗎?(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讀讀前兩句詩來細細體會。
(4)孩子們,看到老人燒炭如此艱辛,我們內心能平靜嗎?那就帶著你的這種感受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給大家聽?(相機指導)指名讀、集體讀。
小結:孩子們,聽了你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老人燒炭的艱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學們對老人寄予無限同情。
2、課件出示: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誰能來讀讀這兩句詩,讀懂了嗎?(說意思)。
(1)你讀的第一句是什么句?(問句)加重語氣讀。
(2)老人燒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結:是啊,老人僅僅希望吃飽穿暖,他沒有更高的要求。穿著如此單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們,讀到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跋涉著,刺骨的寒風吹得他澀澀發抖。
3.下面請同學們輕聲品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老人賣炭的情景。
出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你們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誰能帶著這些感受把后兩句讀給大家聽?
你能和大家說一說讀出感情時把哪些詞重讀了嗎?
“何”“可憐”“愿”
誰還想讀這兩句?
(配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學生和老師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誦)。
賣炭翁的炭賣掉了沒有,他還有什么悲慘遭遇呢?這個故事并沒有講完,拿起課本請同學們自讀余下的詩句。
故事的結局怎樣呢?(老人的炭沒有賣出去,被宮使給“換”走了。)實際上就是在搶!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老人辛苦到頭一車木炭被搶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讀了整首詩你的心情又怎樣?苦!命運悲慘!封建社會制度太黑暗了!
總結:
孩子們,再一次讓我們來吟誦賣炭翁,寄托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緬懷敢為民而歌、詩為民而作的偉大詩人----白居易。
這是一首敘事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在開始準備這節課時,我就以平時講語文課的模式來備課,重點句子的分析指導,體會朗讀。一節試講課下來課堂環節的設計全被推翻了。“這是誦讀課,一節課要以不同形式的誦讀為主”在組內同仁的指導下,我這才漸漸明白了誦讀課應該怎樣去講。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并展開教學的,先是布置學生課外預習,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其次在備課時,體現我們學校校本課程的特點,把學生在這六年來所積累大量的相關唐詩、宋詞、古詩文及作者等相關知識做以簡單的匯報檢查,然后再導入到本課的教學,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極大興趣,在經過老師的配樂朗讀,學生的個別讀、分組讀、男女生等多種形式的層層深入朗讀。從作者到詩意,再到其意境,指導學生在讀中悟。學生讀出了古詩文的節奏與韻味,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達到熟讀成誦。也真正達到了誦讀課的目的。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三
閱讀白居易的《賣炭翁》,完成12~13題。(共4分)。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
a.“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以心理描寫反映了賣炭翁悲慘的生活境遇。
b.“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掠奪。
c.“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監手里卻有“文書”和“敕”,這兩個詞表現了宮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奪。
d.“牛困人饑日已高”七個字就直接寫出了賣炭翁在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形象地寫出了賣炭翁賣炭的艱難困苦:路遠、車重、雪厚、人苦。
答案:
12.本詩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對統治者掠奪人民財產的罪行的揭露與抨擊(1分)。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四
1.了解與本課有關的文學常識及本課的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學習《賣炭翁》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感受詩人對以賣炭翁為典型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這首“為事”所作的詩歌——《賣炭翁》,是白居易諷喻詩中的杰出詩篇。
2.諷喻詩有什么特點?
特點: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直接點明了本詩的諷刺目的: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苦難,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鞭撻和抨擊。
3.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么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什么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采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采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奪去了,宦官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實為掠奪。
目標導學二:理清結構,分析人物形象。
明確:地點——市南門外。
人物——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事件——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3.“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外貌描寫。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心理描寫。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目標導學三:感受對比,體會作者情感。
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從文章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明確:(1)“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
(2)“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
(3)“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強烈對比之中寫出了賣炭翁為生活所迫的悲苦無奈,“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小結: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危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懷著對人民深切的同情寫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但《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魚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僅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文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學生對詩歌的描寫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掌握得不錯,這種以學生理解分析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比較適用于較淺顯的詩文篇目。
不足之處學生們在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環境中,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情感和現實意義,需要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明白現在的美好安穩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五
本課為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最后一課,課題為《唐詩二首》,選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賣炭翁》兩首詩,這一節課著重學習《賣炭翁》。這一單元所選的課文其主題為“憧憬美好的社會生活,反思現實的生存狀態”,因此,本課學習應當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這首詩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有限的一首古體詩――新樂府詩,又是一首敘事詩,在寫作中,運用了比較多的人物描寫,并且采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去讀去比較,從而初步了解新樂府詩的特點。還要讓學生將讀與寫結合起來,從自己的閱讀體驗出發,去思考、去交流、去動筆改寫,在這一過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學習詩歌的寫作技巧。
【學情分析】。
部編教材加大了古詩文學習的量,因此,即將結束初二學習的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詩歌積累。白居易的詩素來以“淺直”著稱,對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難度并不大,學生借助工具書,均能自己讀懂內容。但也應當注意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將詩歌學習單純理解為就是要背,忽略了對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與品味,更不會將詩歌學習與自己的寫作聯系在一起,這種理解是有偏誤的,背誦只是詩歌學習的一部分,這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傳誦千古的優秀詩作,其學習價值遠不止于誦讀。因此,要以誦讀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學習這首詩。
【設計理念與思路】。
本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指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文,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積極談論、交流、展示,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全面成長。
鑒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樂府詩的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
3、品味詩中的精彩描寫。
完成以上教學目標,計劃使用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新樂府詩”的相關知識。
2、理解“宮市”的剝削實質,感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體會作品中對賣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中對賣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為了很好地落實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將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的教學,誦讀極為重要。本節課將通過齊讀、自由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詩歌內容,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2、比較閱讀法:通過與《錢塘湖春行》的比較閱讀,理解新樂府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
3、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自讀,進行探究式學習。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從直接體驗出發,分析寫作技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本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學生自讀為主,以教師點撥為輔。
4、讀寫聯動法: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以寫促使學生仔細閱讀、深入理解作品,同時,通過借鑒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老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熟讀詩歌,借助工具書注音,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設計意圖:詩歌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熟讀作品,在讀中對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習慣。)。
2、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懷揣著他的詩作及治國安邦的夢想來到京城長安,他去拜訪一位當時的文學前輩名叫顧況,或許是因為見過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薦的年輕人,顧況對他頗為不屑,他一面漫不經心接過年輕人奉上的詩作,一面隨口說到:“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可當他看了那首詩,尤其是讀到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贊嘆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來,你就不怕長安米貴,容易在這都市居住發展了。這個年輕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頗負盛名的詩人。
(設計意圖:用這個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加深對白居易的印象,也引發他們對白居易詩作的好奇心。)。
(2)比較閱讀,了解“新樂府詩”句式、用韻的特點。
我們學過他的什么詩?一起來背一下。
學生齊背《錢塘湖春行》。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白居易的《賣炭翁》,齊讀,說說這兩首詩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背誦、朗讀、探究及闡述探究結果。
教師活動: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錢塘湖春行》與《賣炭翁》,引導學生從字數句數、用韻、對仗三個方面比較,了解古體詩的句式、用韻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兩首詩的比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具體形象。讓學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鑒于學情,用多媒體展示兩首詩,并通過字的顏色區分,及韻腳注音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
(3)看視頻,全面了解“新樂府詩”,尤其注意它內容上的特點。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大型紀錄片《唐之韻》中關于新樂府詩的介紹。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了解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使學生對“新樂府詩”,以及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影響,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了解“新樂府詩”“為國為臣為民為事”的特點也為下一步理解《賣炭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礎。)。
(4)朗讀詩歌,初步了解詩歌內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師活動:展示《賣炭翁》的朗讀停頓,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
學生活動:二讀作品,概述內容。
教師指導:先要求學生一句話概括內容。找準人物及中心事件。(為什么說。
是“苦宮市也”?)。
在此基礎上補充,動筆概述情節。分析哪些是關鍵情節?這種買賣方式不合理在哪?
“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大車炭,被宮使用一點兒沒用的絲綢強行掠奪走了。”
(設計意圖: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對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以要求學生概括、概述情節,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總體把握詩歌內容,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詩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5)自由品讀,找出打動你的詩句朗讀并分析。
學生活動:
1、自由朗讀詩歌,找出最打動你的詩句,批注。
2、將你找出的句子朗讀給同學聽,并且說說你的理解。
老師活動:
1、對學生的朗讀予以指導――重音、語氣語調、感情處理。
2、對學生零散的分析及時歸納與整理,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
肖像描寫:可見其蒼老與生活之艱辛。
心理描寫:反常的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人悲慘的生活境遇。
環境描寫:極其寒冷的天氣狀況“一尺雪”,而老人“可憐身上衣正單”“泥。
中歇”,烘托出他極其悲慘的生活境遇,宮使掠奪的行為也就更令人憤慨。
宮使的動作神態:橫沖直撞、趾高氣揚、仗勢欺人、專橫跋扈。
“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的強烈反差,體現出“宮使”的。
掠奪本質。
(設計意圖:教學要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老師要對學生的文學感知能力充滿信心,所以讓學生自由的讀,說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動了學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們要重點分析、理解、借鑒的內容。同時,培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圈點批注、學習過程中討論交流的好習慣。)。
(6)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進一步充實文章內容。
教師活動:設置問題。
1、賣炭翁如此年邁,為何還要如此辛苦的燒炭、賣炭?
2、宮使出現時,百姓會是什么反應?
3、賣炭翁的炭被掠奪走了之后,會是什么情形?
學生活動:就這三個問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一方面希望學生在閱讀中能聯系自己學過的內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聯系時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比如賣炭翁的遭遇絕不是個例,是有普遍性的。這樣的掠奪給賣炭翁這樣掙扎在生死邊緣的老百姓打擊是極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礎上做片段描寫,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大家讀的過程中都能體會到,一篇敘事的文章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具體描。
寫,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有這樣的具體的描寫。下面我們就來動動筆,學著在敘事中加入一些描寫。
學生活動:分組寫賣炭翁的肖像、心理,環境,宮使的神態、動作描寫。
老師活動:學生寫完后交流,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落實到寫上,調動每個學生品讀作品,也通過寫后的交流、點評,讓學生理解何為人物及環境描寫。在敘事中加入描寫,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學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讓學生練筆并及時予以指導,并將在課后作業中繼續強化訓練。)。
(8)拓展延伸,理解歷代中國知識分子關心百姓疾苦的這種情懷。
學生小結本課主題:通過記敘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反映了中唐以后統治階層直接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師拓展:展示多媒體上屈原、杜甫、張養浩、鄭板橋關心百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詩句,并總結:“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擔當的知識分子,關心百姓疾苦,用他們手中的筆為人民大聲疾呼,正是這濟世的情懷讓他們創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這些詩作的代代傳誦中,讓“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學習寫作,要學習寫作的技巧,更要學習他們的核心思想,將我們關注的目光從閃耀的明星身上轉移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中,轉移到那些更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人身上,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來。
(設計意圖: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能深化這節課的學習深度,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業:
結合課堂上各組的小練筆,將本文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初中語文賣炭翁教案(優質16篇)篇十六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