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指教師在一定時間內,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任務,詳細規劃和安排教學活動的一份書面材料,它具有明確的步驟和時間要求,可以幫助教師有效組織教學工作。教學工作計劃的模板,為教師提供了一種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的思路。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一
1 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
2 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3 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 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 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集體活動
幼兒去天安門參觀、天安門的照片、圖片、閱兵儀式圖片錄象帶
師幼互動
請幼兒說說去天安門參觀的體會,了解天安門廣場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讓幼兒了解天安門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讓幼兒對天安門城樓的外觀進行描述和繪畫。
幼兒介紹參觀后的見聞。
1、幼兒參觀時對天安門廣場看的比較仔細,要求教師為他們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廣場,并了解相關的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
3、幼兒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4、能簡單說出天安門城樓外觀
5、繪畫天安門。
6、幼兒基本上能對天安門的外觀進行描述。
幼兒通過組織活動,每周一升旗的時候幼兒都有一種作為中國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師能有重點的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介紹。幼兒都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重點指導幼兒在繪畫天安門時表現的天安門頂蓋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有紅色的城墻,城墻上五個城門。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二
出示:節日的廣場是 ( )的地方。
請同桌一起讀讀課文最后一節。
同桌齊讀
生1:節日的廣場是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地方。
生2:節日的廣場是個花燈齊放,禮花飛舞的地方。
生3:節日的廣場是個翩翩起舞、縱情歌唱的地方。
……
師根據生的回答一一出示: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花燈齊放、禮花飛舞
五彩繽紛、猶如花園
翩翩起舞、縱情歌唱
鮮花與彩燈輝映,
禮花伴歌聲齊飛
輝煌、 沸騰
生齊讀這些詞
師;同學們,讀了這些詞,你們發現有什么規律嗎?
(生沉默一會,有生陸續舉手)
生1:老師,這些詞都是描寫節日的歡樂場面的。
師點頭表示同意。
生2:老師,這些詞前面三行是寫景物的,后三行是寫人們的活動。
(生紛紛舉手,很興奮)
生:張燈結彩、歡天喜地、喜氣洋洋、人山人海、車水馬龍……
師:這么多描寫熱鬧場景的詞,聰明的同學們,請你們選擇其中一些詞說一段話,好嗎?
(生思考,個別生動筆寫)
生1(上課比較好動)國慶節到了,街上人山人海,到處張燈結彩,花燈齊放,禮花飛舞,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在縱情歌唱。
師大大表揚,生很得意。
生2:(一直舉手);中秋節到了,街上到處張燈結彩,人們紛紛出來賞花燈,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縱情歌唱,鮮花和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好一派沸騰的場面。
……
師:此時此景,我們可以用這段話中的哪兩個詞來概括?
(師畫出:輝煌、沸騰)
師:你們知道“輝煌”“沸騰”什么意思嗎?
生1:“輝煌”意思是到處很都和華麗漂亮。“沸騰”指人們都在歡呼,跳躍。
師:同學們,如果你此時在天安門廣場,你最想干什么?
生又紛紛舉手
生1:我想唱歌。
師:你要唱什么歌?
生1(高興):我要唱周杰倫的歌。
生2:我要拍手,歡呼。
生3:我不走,留在那兒。(師補充:真是留戀忘返)
……
師:多么輝煌,多么沸騰的時刻,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和節日的北京歡騰吧!把這個美景和歡樂記在心里吧!
全班齊讀
教后感:“節日的廣場是個什么樣的地方?”這個看似淺顯的提問,卻是起了“牽一而動全身”的作用。正因為我以問導讀,以讀促思,以思促說,才有了學生直面文本,充分讀書的動力,我不由想到,當今越來越多的教師,為了所謂課的拓展,不斷的引入相關的鏈接知識,而忽視了文本本身的挖掘,本末顛倒,這是不對的。
“此時此刻,你如果你在廣場,你最想干什么?”這個問題拋出,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產生要說的沖動,學生紛紛敞開心扉、自由傾吐,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使自己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一致,有了這樣的情感鋪墊,朗讀這段時,學生的情感才能達到飽和。所以讀書時,學生的表情是興奮的,目光的熱烈的,真好!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三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升旗儀式的過程,理解“我”的所想所感,體會“我”愛祖國、愛國旗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理解本課含義較深的句子,體會感情。
這篇課文通過“我”的所見所聞,記敘了天安門廣場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寫出了我的聯想,表達了“我”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教學中,我運用音樂、圖像等形式為學生創設情景,在學習中學會質疑、解疑并運用搜集的相關資料破除難點,優化課堂結構。
今天,我們就同作者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親身感受它的神圣。我們來學習《天安門廣場觀升旗》的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默讀課文,說說這課書講了一件什么事?
哪幾個自然段介紹升旗的全過程?(2——8)
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做一件事有先有后,我們在學習時,一般情況下也應遵循這個規律。
(二)精讀課文
1、 分段讀課文,文章哪段重點寫了觀升旗的經過。
2、 默讀這一段,思考:在升旗過程中,“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用不同符號畫在書上。
預想:討論積極性不高,或,說不到真點上,不注意方法。
措施:討論前講明要求,適時進行指導,巡視。
3、 集體討論
4、 指導朗讀:聯系實際生活想一想,表達激動、興奮的心情應怎樣表達?自己讀一讀。
5、齊讀最后兩句:
“藍天下,國旗像一團火焰。國旗啊,國旗,你永遠在我心中!”這句話什么意思?表達了“我”什么感情。
5、 想象你就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包含感情地再讀最后兩句!
(三).總結全文:
1、朗讀全文。
2、你認為這篇課文哪最值得你學習?(哪寫得最好?)
3、這篇課文,作者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十分清楚、有條理的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介紹升旗的全過程,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的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
1、天安門廣場觀升旗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四
1、通過欣賞及演奏,讓幼兒充分感受樂曲高低起伏的旋律,掌握樂曲的節奏。
2、通過身體模仿動作的練習,熟悉節奏,學習看圖譜演奏。培養幼兒對打擊樂器的興趣。
3、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通過欣賞及演奏,讓幼兒充分感受樂曲帶來的活潑、歡快的情緒。
通過身體模仿動作的練習,熟悉節奏,并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節奏譜、提示圖片若干、cd、多媒體、打擊樂器若干。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學解放軍進教室。
2、教師談話,引出課題《我愛北京天安門》。
二、基本部分
1、教師與幼兒共同復習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調動幼兒已有學習經驗。
2、欣賞音樂,播放cd。
聽后提問:
a這首樂曲是幾拍子的?
b樂曲的節奏感怎么樣?
c聽了這首樂曲你想干什么?
3、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演唱學習拍節奏。
2/4 x —|x — |x — |x —|xxx|x — ||
5、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圖譜選擇樂器演奏樂曲。
(1)完整看節奏譜用手拍出節奏型
(2)教師指著示意圖譜并放慢速度,讓幼兒嘗試演奏。
(3)教師指導幼兒看指揮完整演奏樂曲。
6、自選打擊樂器看節奏普進行演奏。
7、看指揮用樂器演奏一遍。(提醒幼兒要注意看老師的指揮)
三、結束部分
2、收拾用具,下課休息。
本次活動是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孩子們在家長面前顯得更為興奮,并為自己的表現而自豪,使我們的本次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了交流。
節奏樂活動雖說平時進行得不太多,但為什么在今天的活動中孩子們將看譜子打節奏的技能掌握的如此輕松呢,我認為,這與節奏譜的設計有很大關系。我在展示完自己打節奏的方式后,問幼兒老師為什么這樣打,幼兒很快就能認識到“因為老師在譜子上畫了太陽和月亮,還有汽車,太陽就要拍手,月亮就要休息,而汽車就要拉長”。這種直觀的教學符號我們平時應多受啟發,可用于多種活動之中。
最后的互動環節孩子們和家長都很興奮,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打節奏時反應比家長還快,雖然是一次打擊樂的新授活動,孩子和家長是一起開始進行的這次活動,通過一節課的時間,孩子們已經掌握得游刃自如,可家長們卻手忙腳亂的,看來“學”和“不學”就是不一樣。活動結束后,我還開玩笑地告訴家長,回去一定要請孩子們當你們的“小老師”,由此看來,我們都要在學習中共同成長才行!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五
1.學畫天安門三層梯形的主體結構,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畫的基本方法。
2.能對稱、均衡的安排畫面,表現天安門的雄偉壯麗。
1.天安門的實景教學掛圖、教師范畫、圖畫紙、水彩筆。
2.幼兒學習資源、背景音樂《我愛北京天安門》。
1.引導幼兒觀察天安門的樣子,說一說天安門的基本結構和主要特征。
2.指導幼兒掌握天安門的畫法:先畫天安門的基本框架“三層梯形結構”由上到下,再畫每一層的主要組成部分(拱門、紅燈籠、畫像、柱子等),注意左右對稱。
3.指導幼兒大膽作畫,提醒他們畫出天安門的基本特征用涂色的方法表現出天安門的雄偉壯觀。
4.天安門的作品展示,分享繪畫經驗,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畫的天安門。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六
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領略北京優美的風光。
跟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
經驗準備:幼兒認識中國地圖。
課件準備:“中國地圖”圖片;“游北京”組圖;《我愛北京天安門》歌曲視頻。
出示圖片“中國地圖”,幫助幼兒了解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我們國家的首都是哪里?
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北京的位置嗎?
小結:我們國家的首都是北京。北京在中國的北方,在地圖上用一個大大的紅色五角星來表示。
出示組圖“游北京”,帶領幼兒領略首都的風光。
你去過北京嗎?首都北京是什么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哪里?認識的小朋友來介紹一下吧。
小結: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那里有世界上最長的城墻長城;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故宮。同時,北京也是一座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有許多著名的現代建筑,比如: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大興國際機場等。
播放歌曲視頻《我愛北京天安門》,鼓勵幼兒跟唱歌曲。
1.播放歌曲視頻,引導幼兒初步欣賞歌曲。
首都北京真美呀!有首歌唱出了對北京的喜愛,一起來聽聽它贊美的是北京的哪個標志性建筑吧。
2.分句播放歌曲視頻,引導幼兒跟唱歌曲。
讓我們跟著視頻一句一句地學唱歌曲。
3.再次播放歌曲視頻,鼓勵幼兒自由表演唱。
請你一邊演唱一邊為歌曲配上自己喜歡的動作。(太陽升:高舉雙手;向前進:踏步走)
家長同幼兒一起欣賞寶寶巴士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鼓勵幼兒表演唱歌曲。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七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掌握新筆畫:豎鉤。掌握筆順規則:先中間后兩邊。
2、自主積累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兒童們登上天安門時喜悅與激動的心情。
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競賽法、游戲法、表演法
生字卡、詞語卡、小黑板、課件
1、(課件出示:天安門)這是哪里?
2、你去過天安門嗎?你看到了什么?
3、揭題、板題:天安門
1、自由讀課文,劃記不認識的字。
2、指名讀,糾正發音。
3、范讀——跟讀——齊讀——小組內讀。
4、男女生競賽讀。
5、全班配樂朗誦。
6、激情演唱《我愛北京天安門》。
1、今天你學習了哪些新詞語?你在哪句話中認識它的?你能讀出來嗎?
2、齊讀——開火車讀詞語卡。
北京、天安門、金水橋、城樓、站在
3、(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你會認哪些字?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
4、師領讀——組詞讀——齊讀。
5、同桌兩人互幫互讀。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踩石過河”的游戲識記生字。
3、讀生字挑戰。
4、你能用動作表示哪些生字?(跑、跳、站、橋、)
5、你會給哪個字找朋友?
(出示詞語卡)你會用拿個詞說話,就摘下來,說一句話。老師及時表揚鼓勵。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范讀——領讀——齊讀——小組競賽讀。
2、指導背誦。
師引讀——師引背——自由試背——配樂朗誦。
3、表演課文。
1、復習生字。開火車讀——指名讀。
2、找朋友。(擴詞)
1、(出示字卡)認讀“小、水、支、開、升、言”
2、認識“豎鉤”。書空。
3、課件演示書寫:小、水。指導筆順:先中間后兩邊。
4、學生練習寫兩個。
5、課件演示書寫:支、開、升、言。
6、學生練寫。每個字寫四個。
1、讀了這首兒歌,你能編一首兒歌嗎?
2、教師范編。
泰山小學
走過大雕塑,
穿過升旗臺,
來到植物園。
看看桂花樹,
摸摸龍爪槐。
站在園內高聲呼,
啊,我愛泰山小學。
3、學生自由試編。
4、指名朗讀自己編的兒歌。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八
由于《天安門廣場》的教學發現了問題——孩子對自己的校園熟視無睹,描寫時語句干巴巴的。
第三單元的課文大多是各地美景,而第三篇習作要寫的是地方習俗,說實話,現在我們這兒的習俗有點雜,有點鮮為人知,更何況讓孩子去寫。我早在知道作文計劃時,就將這篇作文改為描寫家鄉的一處景或我們的校園了。
基于現實原因,我開始了第三篇作文訓練。今天,一大早就帶上相機去學校了,可惜相機居然沒電,只好向學校借。于是我隨著腳步拍下幾張照片——把學校的大門,正對著大門的雕塑,雕塑背后嶄新的教學樓拍攝了下來。然后,登上教學樓頂,東面的相對而立的階梯教室和頌軍樓盡收眼底,當然兩樓之間的那棵銀杏也神氣活現地進入了底片,還為富有學校的特色的文化墻來了張特寫;轉身向北拍攝了白墻黑瓦的愛軍樓,孩子們在這里載歌載舞,在這里學習琴棋書畫,在這里進科學探究;最后,向西眺望,拍下我們正在新建的塑膠操場。在制作課件時,我還特地搜索了一張圖片——漂亮的塑膠操場。在課件上,我配上了文字,關于樓的名字,關于部分題詞的介紹,尤其是雕塑“志”的形象與象征意義的介紹,圖與少量的文字結合,豐富了學生對學校部分歷史的了解。
課上,帶著孩子們一一欣賞,先是猜每張照片,我在哪個位置拍的,以便把握方位順序,然后自主描述自己的所見,最后請他們展開想象,有的是問你曾經在這里做什么,有的是問這讓你想起了什么。對孩子在交流中的擬人比喻句大加贊賞。
第二節課,孩子們開始埋頭寫作,我在講臺前點擊圖片,他們在下面“沙沙”地寫。快下課時,有幾個孩子的作品已經完成了,躍躍欲試要給我看,我則勸他們先自我修改。
孩子一一把作文交給我,我把握著字數關,驚訝地發現,第一篇習作,孩子大多寫作文本一頁多一點點,有的甚至一頁不到。第二篇習作,孩子大部分寫一頁半,而這次的作文都寫兩頁多,很少有孩子低于兩頁的。看來,我的作文第一關——字數關,孩子們都已經輕松跨越了。
至于作文內容,等下星期他們自主修改批閱了,我再來慢慢欣賞,思考對策吧。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九
1、感受3/4拍的節拍韻律,嘗試用自然、協調的肢體動作表現歌曲中的強拍。
2、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嘗試用不同的樂器有節奏的進行打擊樂表現。
感受3/4拍的.節拍韻律,嘗試用自然、協調的肢體動作表現強拍。
對3/4拍的節拍韻律有初步地感知。
音樂(視頻)鈴鼓、三角鐵、圓舞板若干節奏卡。
一、談話導入。
1、我們國家的首都是哪里?北京的天安門你知道是怎么樣的呢?
出示天安門圖片,幼兒看看講講。
2、幼兒學唱歌曲。
二、欣賞歌曲。
1、提問:你喜歡這首歌嗎?為什么?聽了以后什么感覺?
小結:小朋友歡快的歌聲唱出了我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為我們的天安門感到自豪。
2、再次欣賞歌曲。
3、幼兒學唱歌曲。
4、幼兒用動作表現歌曲中的強拍。
三、打擊樂表演。
1、出示節奏卡,幼兒選擇樂器后分組。
2、幼兒拍手打節奏。
3、幼兒根據老師的手勢指揮分組進行樂器打擊。
4、幼兒分成三組合作表現歌曲。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十
我給這個單元的主題定位為民族魂,教材分別選取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人(徐悲鴻)、事(虎門銷煙)、物(天安門廣場),向我們介紹了中華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質。而具體到《天安門廣場》一文中,我們又要關注它的文體特征,我以為,應該讓孩子們關注,如何向別人介紹事物。
上課伊始,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意在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上一節課我們說過了,這是一篇寫事物的文章,這一類的文章,我覺得一般要解決三個問題:
1,它在哪里?
2,它有什么?
3,它是什么樣的?
自讀課文,分別來解答這三個問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用三個句式說話:
4、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無比向往的地方。
5、節日的天安門廣場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壇,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
這樣一來,實際上就將課文的關鍵詞句都把握住了,爾后我結合了一些圖片、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領略了大花壇大花園,體會到了寬廣、壯觀,明確了廣場建筑的方位和簡單的知識。
解決了這些基本的問題,我們就把精讀時間留給了第三、四句話的理解上,為什么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無比向往的地方呢?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配上搜集的一些資料,也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就把難點解決了。
最后,再次梳理課文的結構順序,了解作者的寫法,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寫節日的天安門廣場呢?聯系第二篇習作我真棒指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物,都應該把最精彩的招牌菜奉獻出來。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十一
《天安門廣場》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有著寫景文的特點,那就是景觀方位清楚,語言優美。反思這節課,覺得它成功和不足之處:
1、疏密合理的課時劃分。從整體感知,到初讀檢查,到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既不顯吃力,也不顯松弛。
2、在教學這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天安門廣場的方位和天安門的方位時,我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課后的“尋找廣場建筑物”這個練習時,效果卻不是很好,我很奇怪,不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回到辦公室看了幾個老師的教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反思我的課堂教學,我都是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比較單一,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濃,自然學而無味。在學完這兩個自然段后,我也沒有很好鞏固,直接要求學生進行練習,因而效果很不理想。
3、課文的第二小節主要介紹了在廣場北端的天安門以及天安門前的一些景物,門前的金水河,金水河上的金水橋,漢白玉華表等。這些景物作者描寫得都非常優美,在朗讀中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感悟天安門的雄偉壯麗。如果學完這個小節讓學生做做“小導游”,向“游客”作介紹,更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可惜在教學中,我沒能很好運用這個特點,有點草率地就帶過了,很是遺憾。第三小節如果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就很簡單了,讓學生用自己的學習用品來代替廣場上的建筑物,學生就不會將東西兩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相混淆。因為這個小節主要向學生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朗讀不是重點,只要學生搞清那些建筑物的方位即可。不過,在教學中我也沒能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所以出現學生的練習效果不理想這樣的結果。看來在鉆研教材這一關上,我還是沒能真正過關,碰到這類寫景文,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如何讀進文本,再從文本中讀出來,我還得不斷努力。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十二
所以在開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先調查學生去北京的人數,在統計去天安門的'人數,提出疑問:為什么到北京來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門廣場呢?學生自然運用生活積累談到了景色的同時,也涉及到歷史。
在教學課文第四、五段時,通過課件,將開國大典的情景再現給學生,莊嚴而熱鬧的氛圍,感染了學生,然后我不失時機引導到了天安門城樓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讀這一段,提出疑問:這時的你對天安門城樓是不是有了特別的感受呢?學生水到渠成的談到了,景美、歷史意義更加吸引人。而后,通過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引申到升旗儀式,請學生介紹親身參與的升旗儀式,和觀看升旗儀式的畫面,體會升旗儀式的莊嚴和美。同時突破課后“為什么說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一)課堂上有些散。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但是有些忘卻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扮演導游介紹景點時,學生說得比較散,景點之間的跳躍很大,在介紹時,由于其他學生看畫面去了,而忽視了“導游”的朗讀。使得“導游”“游人”之間缺乏交流、共鳴。使整節課得結尾顯得散亂無章。
(二)畫面代替了學生思維想象。因為有著較好的課件,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沒有意識到有些地方我用畫面代替了學生應有的思維。思維是學生對書面語言的再創造,此時,我將大量圖片出示后,學生只是認識了,而喪失了想象。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十三
適逢祖國六十四歲生日,教學這樣一篇課文很有意義。由于條件原因孩子們都沒去過北京,也沒有條件用課件,所以對于這樣一篇文章的教學,我在課前就請孩子們通過電腦、書本等一切資料去了解天安門及廣場上的一些建筑。孩子們積極響應,有一部分同學找來了或多或少的資料。我很欣慰,這樣語文課上有了這些同學的參與,孩子們不再簡簡單單只是學習課本上的東西,還獲得了其它很多的有關知識,孩子們也非常喜歡這種形式。找到資料的同學覺得很自豪,沒找到的在聽得時候特別仔細,生怕漏了一個字。在教學課文五、六自然段時,我用掛圖展現了節日的安門廣場花團錦簇的景象,但是課文中的描寫的鮮花與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那樣沸騰的天安門廣場,光靠語言的描述,孩子們感受不是很深刻。于是我把這個體會留到十一假期,讓他們看國慶大典,看完后再打開書本讀一讀課文。我想,這樣的感受更深刻一些,更好的體會書中的語言。
天安門教案及反思(實用14篇)篇十四
教學時,扣住歷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觀更加動人的特點。在教學課文第四、五段時,將開國大典的情景介紹給學生,莊嚴而熱鬧的氛圍感染學生,然后我不失時機引導到了天安門城樓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讀這一段,提出疑問:這時的你對天安門城樓是不是有了特別的感受呢?學生水到渠成的談到了景美、歷史意義更加吸引人。而后,通過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引申到升旗儀式,請學生介紹親身參與的升旗儀式,和觀看升旗儀式的畫面,體會升旗儀式的莊嚴和美。同時突破課后“為什么說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但是有些忘卻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介紹景點時,學生說得比較散,景點之間的跳躍很大,在介紹時,由于其他學生看畫面去了,而忽視了學生的朗讀,使整節課得結尾顯得散亂無章。課堂上,我運用了較多的激勵性語言,雖然瑣碎的語言激發了學生興趣,但是沒有把握好課堂的節奏,沒有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使得對學生評價浮在表面的同時,拖沓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