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一
“國學”這個詞在短短幾十年間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國學研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熱點。國學并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為一名學生,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國學對我的影響和啟迪。在國學的引導下,我不僅獲得了學術上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了智慧、道德和美的力量。下面,我將分享一些自己在踐行國學過程中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沉浸學習
踐行國學首先要進行深入地學習。我曾經沉浸于儒家經典《論語》和《大學》,通過閱讀和解讀這些經典,我了解到儒家思想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學會端正自己的心態、行為和待人處世的原則。通過學習國學,我領悟到當代人內外修養同等重要,自身修養的提高對于社會和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而通過學習國學還可以接觸到佛教和道家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內心境界,追求人生真諦。
第三段:融入生活
學習國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學到的理念和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在與他人交往時,我學會尊重和理解,用溫和的態度面對每個人的不同想法和行為。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會勇于面對,坦然接受,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同時,我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身心合一,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平衡,在喧鬧的城市中擁有一顆寧靜的心。
第四段:道德修養
國學中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也是踐行國學的重要方面。一直以來,孝道、禮儀、忠誠和誠實是國學中一直強調的美德。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并行動起來。在國學的指導下,我在家庭中盡力尊敬和照顧父母,盡孝的同時也增進了家庭的和諧。同時,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始終堅守誠實守信的原則,維護道德底線。
第五段:美的追求
國學強調的不僅是道德,也非常注重美的追求。在國學的影響下,我開始關注并品味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繪畫、音樂和建筑等各個方面的藝術形式。”文以載道“,傳統文化是崇尚“君子之雅趣”的,培養自身的修養和提升審美水平。在我看來,通過學習和欣賞傳統文化,我更懂得了美的真諦,也激發了自己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力。
結尾段:總結
通過踐行國學,我收獲了很多,不僅在學術上有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解,更獲得了人生的智慧、道德和美的提升。踐行國學不僅可為自身帶來好處,更能為社會、為民族文化傳承做出貢獻。我相信,只有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并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美好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將繼續堅守國學的信念,不斷踐行,讓國學在我的心中扎下更深的根。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二
所謂教師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我們所認為的教師的道德素質并不是指規范、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作為教都要知道教師道德,把道德規范、準則內化,因此,不能在實際教學中表現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靈魂,簡稱“師魂”。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征的直接體現。
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師德不僅是教師個人問題,也是教師群體問題,即風氣問題。個人師德不好,雖然有時會在小范圍里造成“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的壞影響,但畢竟還只是小范圍的事。教師群體如果風氣不好,特別是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沆瀣一氣,其危害性就大了。這時的師德問題就演變為整個教育行業的道德問題,這時的不良師風就演變為教育行業的不正之風了。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建設工程,是一項需要每一個人民教師長期奮斗的艱巨任務。讓我們每一位擁有人民教師稱號的人,懷著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的態度,“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使自己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使自己能夠擔當起培養21世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介紹國學的背景和意義(200字)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從古至今一直承載著豐富的思想和智慧。國學不僅是我們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個人修養、培養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當今社會,積極踐行國學成為了愈發迫切的需要。我從接觸國學開始,深深感受到了其對我的啟迪和影響。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國學踐行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學習經典力行做人(200字)
學習國學經典是踐行國學的首要任務。諸如《論語》、《大學》等經典不僅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事,還能改善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我深受孔子的言行所感動。他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嚴謹的學問態度。我逐漸理解到,做人首先要有自己的道德準則,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第三段:實踐中培養仁愛之心(200字)
國學的一個重要核心思想是仁愛。國學倡導孔子的仁愛之道,要求我們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要充滿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力行仁道。在平時生活中,我盡量與他人和睦相處,注重與人溝通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權益。我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關愛弱勢群體,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通過實踐,我逐漸感受到仁愛之心的力量,也明白了愛與被愛的重要性。
第四段: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200字)
國學注重修身養性,強調個人的修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和言語。在修身養性方面,我學習了古代經典中推崇的各種美德,并努力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我通過練習書法、古琴等傳統藝術形式,提升自己的審美情操和文化修養;我積極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通過修養自己,我能夠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負面影響,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善良。
第五段:傳承國學貢獻社會(200字)
國學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傳承國學責無旁貸。在國學踐行過程中,我也選擇將所學所得與他人分享,努力傳播國學的魅力和智慧。 我通過親友間的交流、社區講座等形式,向更多的人宣傳國學的精髓和價值。同時,我也積極參加國學組織的活動,與其他國學愛好者一起交流和研討。通過這種方式,我能夠把自己學到的國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整理,并將其宣傳出去,為更多的人傳遞國學的力量,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總結:通過踐行國學,我深刻體會到其對人的啟迪和影響。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培養仁愛之心、修身養性、傳承國學,我獲得了個人成長和進步。國學的智慧和價值觀不僅貫穿于古代,也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生活。愿更多的人加入國學的學習和踐行中,讓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四
轉眼間,兒子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我在這一年目睹了兒子的變化,心里非常欣喜。這其中很大的功勞得益于《弟子規》。兒子一節一節地學習《弟子規》,看做人應該遵守哪些規矩,然后踐行,用這些來規范約束我們的行為。
兒子小時候一個人在老家和爺爺、奶奶過,被老人寵著護著,儼然一個小王子。孩子養成了動不動就對老人和家長發脾氣的不良習慣,稍不如意就撒潑打滾。自從學了《弟子規》后,我便以“尊長前,聲要低”適時提醒兒子,沒多久兒子對老人使性子、發脾氣的壞毛病就有了改變,我及時表揚了他,讓他堅持下去,不致出現反復。
由于從小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只能一個個地改。記得兒子剛入學時,由于部隊離學校遠,很早就要起床往學校趕。為了按時起床,先是用鬧鐘叫,可是,因為有提前量,兒子認為還不夠晚,迷迷糊糊醒來后,一看還不晚,又呼呼睡去。為此,為了趕部隊的.班車,老是在路上跑來跑去,有一次甚至沒趕上,只好讓他媽媽請假專門去送他上學。后來,他奶奶早起按時叫醒孫子,可看到孫子叫醒后一副困倦的睡態,又不忍心將他硬拉起來。后來學了《弟子規》后,這個難題便迎刃而解了。偶爾鬧鐘響過還沒起床,到他床頭開始誦讀“朝起早,父母呼,應勿緩”。兒子一聽到,一下子就坐起來穿衣服了。
以前兒子對自己的東西經常亂丟亂放,現在一做完作業,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包整理好,紅領巾整整齊齊地疊好,放在桌子上,把自己的東西整齊地放好,以便第二天上學不忙亂在。現在一起出門時,兒子還老是提醒我們別忘了帶手機鑰匙,這正是“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功勞。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剛剛學完這一段,兒子就明顯的改變了挑食的壞毛病,以前吃飯挑三揀四的身體瘦弱多病,慢慢的,不僅長胖了,還長壯了,親戚們還問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來《弟子規》就是偏方。
每當兒子淘氣不聽話,我就用“父母教,須敬聽”來教育,小家伙也就極不情愿地按著要求去做了。走在路上看到長輩鄰居也不打招呼,就說“路遇長,疾趨揖”,兒子碰到人也能熱情地打招呼了。有時為了應酬,在單位有時要陪人喝酒,到了深夜才回家,兒子就用“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還告訴我喝酒對身體不好。聽了之后,我以后也注意早點回家,少喝酒了。
兒子讀了《弟子規》后的成長故事還有很多,《弟子規》就像指路明燈一樣指引著兒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教導著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兒子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耳濡目染、受益匪淺,讓我們的靈魂又接受了一次洗禮。
希望大家都來學習和力行《弟子規》,美化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社會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五
習xx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這“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從錘煉黨性、用權為民、為政清廉、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公道正派等方面,深刻闡述了新時期作風建設的新內涵、新要求。
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在“三嚴三實”思想體系中,嚴以修身是前提,是基礎,而要做到嚴以修身,必須重視學習、善于學習,學習是嚴以修身的途徑和階梯。作為一名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觀念,用新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武裝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加強黨性修養,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加強師德修養,做好學生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一貫堅持和倡導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觀念。在對待學生的時候,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以學生需要為本,對待學生人人平等。對教學工作,要從實際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不脫離學生這個群體。
黨員干部常修從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時時對照黨員標準和民之所望,善于從民意中看到自身不足,從而知恥后勇,自我提升。
“一分部署,九分實干”。作為教師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扎根教育基地,誠實苦干,營造一個精致的育人環境,錘練一套精良的育人方法。求真務實,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樹立無私奉獻意識,在本職工作中勤懇、無怨、熱情、忠誠。以自身高尚的師德形象和良好的師表形象去感染、影響和培育德才兼備的學生,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創業要實”的基點在于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在開展工作時我們要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踏踏實實,一絲不茍地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好。
“實”是做人之本;“實”是做事之基;“實”是力量之源;“實”是和諧之根。誠實守信,老實做人,不僅是一種人類美德,也是一種高尚的人生態度。對于做人、做事來說,“實”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只有“實”,才能做人低調而有所建樹,只有“實”,才能高調做事而不空浮于上。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六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凡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凡之中的極強的責任感。這就是我們近段時間學習的“三平”精神。
在詳和的年代里,平凡,構成了社會的主色調。但平凡之中有差異。工人出產產品,合格與否檢測便知;農民種植糧食,豐收與否直觀易見。而教師的勞動,是一個很難衡量的個體創造性過程。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職業使人安身立命,事業使人安“心”立命。
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事業注入澎湃的激情便產生了不竭的動力。鐘愛教育事業的元春蘭,治學態度一絲不茍,每個階段逐上臺階,源源不斷地給學生以別開生面的教益和啟迪,是我們的楷模。
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個人的學識才情很重要,但缺乏責任感就不堪大用。責任搭起了一座橋梁,這頭連著奉獻,那頭連著犧牲。
我不想說教師是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不想說教師的清貧和與世無爭;我不想說教師就意味著奉獻意味著犧牲,就連有些文藝作品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也大多是衣著樸素,家居簡陋。
關心、熱愛學生,做孩子們的好朋友。記得校長曾經對我們說過:“雖然你面對的是五、六十個學生,他們的能力水平高低不等,但在家長的眼中他們卻是唯一的,是完美的,我們不要在心里就給孩子劃分出等級,那樣做對孩子是不公平的。說我們教師這個職業神圣是因為我們的工作完全是良心活,沒有辦法去準確地衡量!”這是我認同的話,所以我用愛心澆灌稚嫩的花朵,課堂上嚴格要求,課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朋友,一年的努力換來的是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我經常聽孩子們說:“張老師,如果能每一天每一節課都是你給我們上課那該多好呀!”聽到孩子這樣的話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做一名教師,雖然平凡,我內心卻很充實,我很快樂,因為我正理解了"三平"精神,并用實際行動在踐行著"三平"精神。相信只要每個人在平凡的崗位上恪盡職守,胸懷理想,腳踏實地,整個社會就將風正氣順、人和業興!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七
轉眼間,兒子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我在這一年目睹了兒子的'變化,心里非常欣喜。這其中很大的功勞得益于《弟子規》。兒子一節一節地學習《弟子規》,看做人應該遵守哪些規矩,然后踐行,用這些來規范約束我們的行為。
兒子小時候一個人在老家和爺爺、奶奶過,被老人寵著護著,儼然一個小王子。孩子養成了動不動就對老人和家長發脾氣的不良習慣,稍不如意就撒潑打滾。自從學了《弟子規》后,我便以“尊長前,聲要低”適時提醒兒子,沒多久兒子對老人使性子、發脾氣的壞毛病就有了改變,我及時表揚了他,讓他堅持下去,不致出現反復。
由于從小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只能一個個地改。記得兒子剛入學時,由于部隊離學校遠,很早就要起床往學校趕。為了按時起床,先是用鬧鐘叫,可是,因為有提前量,兒子認為還不夠晚,迷迷糊糊醒來后,一看還不晚,又呼呼睡去。為此,為了趕部隊的班車,老是在路上跑來跑去,有一次甚至沒趕上,只好讓他媽媽請假專門去送他上學。后來,他奶奶早起按時叫醒孫子,可看到孫子叫醒后一副困倦的睡態,又不忍心將他硬拉起來。后來學了《弟子規》后,這個難題便迎刃而解了。偶爾鬧鐘響過還沒起床,到他床頭開始誦讀“朝起早,父母呼,應勿緩”。兒子一聽到,一下子就坐起來穿衣服了。
以前兒子對自己的東西經常亂丟亂放,現在一做完作業,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包整理好,紅領巾整整齊齊地疊好,放在桌子上,把自己的東西整齊地放好,以便第二天上學不忙亂在。現在一起出門時,兒子還老是提醒我們別忘了帶手機鑰匙,這正是“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功勞。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剛剛學完這一段,兒子就明顯的改變了挑食的壞毛病,以前吃飯挑三揀四的身體瘦弱多病,慢慢的,不僅長胖了,還長壯了,親戚們還問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來《弟子規》就是偏方。
每當兒子淘氣不聽話,我就用“父母教,須敬聽”來教育,小家伙也就極不情愿地按著要求去做了。走在路上看到長輩鄰居也不打招呼,就說“路遇長,疾趨揖”,兒子碰到人也能熱情地打招呼了。有時為了應酬,在單位有時要陪人喝酒,到了深夜才回家,兒子就用“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還告訴我喝酒對身體不好。聽了之后,我以后也注意早點回家,少喝酒了。
兒子讀了《弟子規》后的成長故事還有很多,《弟子規》就像指路明燈一樣指引著兒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教導著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兒子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耳濡目染、受益匪淺,讓我們的靈魂又接受了一次洗禮。
希望大家都來學習和力行《弟子規》,美化我們的心靈,美化我們的社會
踐行國學心得體會篇八
自從二年級開始學習踐行《弟子規》以來,吳楷陽從一個容易沖動的男孩慢慢的懂事了,有幾方面感受與大家分享:
感受三:家里的調和劑,有時候家里大人有點矛盾他會來調和,叫我們要學會“怡吾色,柔吾聲”,每次看我要發火了會叫我先笑笑,呵呵這樣我的氣也就消了。
當然還有很多好的習慣需要盡快養成,比如做作業的習慣,雖然現在規定作業必須做好才能吃飯,但還是得加快速度,比如整理書桌和自己的衣柜,能夠主動學會承擔,做一個陽光,自信,認真仔細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