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一
1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鹽)山縣。
2“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明月驚鵲未安枝。”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6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7見:同“現”。
8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9西江月:詞牌名。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二
夜幕降臨,人們大多都已經上床入睡,但辛棄疾此時卻在黃沙道中觀賞夜景。
“今日圓月可是格外明亮呀!”辛棄疾贊嘆著,而他突然發現一束光照在樹上,慢慢地向上爬著。爬呀爬呀,終于爬上了枝頭,但突然出現的一束光把喜鵲嚇得驚慌失措,連忙飛到空中,嘰嘰喳喳地叫著,又飛到了另一個枝頭,停下休息。
辛棄疾笑了:“多么可愛的一只鳥兒啊,被一束光嚇了一大跳。這些鳥兒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可真好!”
微風吹過,即使是夏日,也感到格外涼爽。知了因太舒服而幸福地笑了,辛棄疾也笑了。而在此時,聽到了不遠處兩個老大爺的對話:“今年稻谷豐收好哇!一個個稻田一片片谷子,比往年好多少啊!”
“那還不得是今年天氣好,沒有天災這些苗子才能茁壯成長!”
“是呀!這豐年可是托老天爺的福呀!這下子,孩子終于不用跟著我一起受餓了。”
辛棄疾看了看田里綠油油的禾苗,聽了聽農民們的話,心里高興得很!他想:“人民現在那么高興,我也高興啊!大家終于能過上好日子了!”
天上下起了毛毛小雨,一滴,兩滴……今天星星少,但青蛙的叫聲卻格外動聽。
“咦?我記得土地廟叢林邊上有個茅店的呀?怎么不見了?”辛棄疾回憶起當時的茅店,一邊走,一邊尋找腦海中的茅店。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三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的路徑盡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話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四
夜晚,我來到了黃沙道中。前方,有幾棵樹木,兩三只喜鵲站在有點橫又有點斜的樹枝上,十分安詳。突然,明亮的月光照在樹枝上,剛好在喜鵲的旁邊。而喜鵲明顯被嚇到了,它們撲扇著翅膀,飛到了空中,還一邊“喳、喳、喳”的叫著。聽著十分響聲,讓原本安靜的黃沙道中增添了一些熱鬧呢!我十分喜悅。
我繼續往前走,突然,清風徐徐,蟬十分舒服,叫了好幾聲。我聽著十分愉快,心情很美妙。
走到稻谷旁,我聽到幾個農民伯伯在說著話。有一個人說:“哎呀!想必今年的收成會很好!”另外一個人說:“對呀!你聽……青蛙的聲音,想必在吃蟲子哩!”我豎起耳朵聽了聽,果不其然,聽到了蛙聲此起彼伏。
我往前走著,抬頭看了看天空,天空中只有七八個星星在閃著光;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十分涼爽。
我來到寺廟叢林邊,看到周圍并沒有用茅草蓋的旅舍,十分疑惑,心想:“咦?我記得用茅草蓋的旅客就在寺廟林邊呀!怎么不見了呢?”
我疑惑著往前走,路一轉,便在溪橋旁看見了用茅草蓋的旅舍。我驚喜極了,高興地跑過去,心想:“哦!原來在這里呀!真是太驚喜呀!”
我走了一圈,感到十分喜悅,我真的太喜歡這了,尤其是用茅草蓋的旅舍。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五
這首詞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六單元中的一首詞,作者是宋代詩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西江越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一)、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二)、能力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詞的意思。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3、背誦詞、默寫詞
(三)、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熱愛大自然。
2、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
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一)激情導入:
生:學生會異口同聲“愿意”。
師: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回答下半句)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
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詞
1、學生自讀詞。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 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2)、簡介詩人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這首《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是作者罷官回鄉時所作。
(3)、交流討論:說說詞中描寫了那些事物?
2、學生帶著情感再齊讀詞。
(三)、讀懂詞
1、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4)、多媒體煽情:媒體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2、品讀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引導想象:
(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
(3)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讀透詞
1、齊讀詞
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詞。
(五)、拓展訓練
1、選詞中的一句話,用畫筆畫出來。
2、積累其他田園詩或辛棄疾的其它詞
(六)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以動襯靜(迷人)熱愛大自然
情:說豐年(喜悅)關心農民生活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請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改寫:
夏夜,炎熱的夏夜,讓我無法入睡。
我走出房門,走在江西黃沙嶺的鄉間小路上。只見月光非常的明亮,我抬起頭仰望天空,感受吹來清風的絲絲涼爽。停在枝頭上的鳥鵲可能被我的腳步驚醒了,也可能被風給吵醒了,紛紛從樹枝上飛下來,引起樹枝搖來搖去。這棵小樹好似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風中甩動著她那飄逸的長發,真是美極了!瞧!連蟬也被吵醒了。蟬聲、鳥聲,如同一個杰出的樂隊在為我演奏樂曲,真是好聽極了。謝謝這些勞動者們。清風中飄來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我吸了幾口,感到格外心曠神怡,連心情也不枯燥了。這時傳來一陣清脆的青蛙叫聲,它們好像在談論今年收成有多好呢!
我看看遠方,只見天邊有七八顆星星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它們不時在朝我眨眼睛呢!好像對我表示友好。這時,我感到涼風習習,原來下起了零星小雨,點點雨粒滴在我臉上,好清涼,好清爽!
我記得有一家茅舍小店在附近,就邊走邊看,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我繞過許多曾經熟悉的小橋、小溪,才發現茅舍小店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邊。
回到住所,我不由自主地寫下了這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
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以誦讀來“幫助”解析。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六年級學習詩詞的要求:“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想象等來體現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考慮到本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品讀詞文,通過想象,把平面的詞句想象成為一幅鮮活的畫面,一幕立體的場景,進而理解詞句的內涵,體會詞中的情感。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結合《課標》要求、我設想了五字課堂教學模式。
1、導
通過曲調《破陣子》和《西江月》的對比,使學生了解詞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選擇什么樣的詞牌名就決定了詞的風格。
2、讀
讓學生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實現對古詩詞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詩人之情,要讀懂詩詞的景,詞的意境就呈現在眼前了。
3、賞
賞析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蘊。以誦讀想象來“幫助”賞析,帶學生感受詞的意境美。
4、悟
在賞析中,體會此人對景的喜愛之情和期盼豐年的喜悅之情。
5、寫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做到文景合一,身臨其境。
根據板書的科學性、直觀性、藝術性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此設計內容精煉,條理分明,既顯示了課文的結構,展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主題突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景(美)情(真)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詩人。
語言導入:同學們經過五年的學習積累,已經會背誦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出示課題和作者。
1、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哪首詞?
生:《清平樂·村居》、師:你能背一下嗎?
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2、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幻燈片回顧):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詞風豪放、雄壯,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幻燈)
3、師:他定居的上繞那一帶風景優美,土地肥沃。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詩人出門散步,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4、板書課題,通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行走(幻燈)
師:對,這首詞就是寫了作者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首詞。打開書本。
二、讀準字音知詩韻
1、輕聲讀詞,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板書強調):
3.再指名讀一遍。
4.為了更好地展示你們讀書的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幫助好嗎?(出示畫好節奏的詞)自己試試。
a指名讀(2個人)
b齊讀。
很好,這就是聲斷氣不斷,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現在,我們和辛棄疾一起徜徉在黃沙的小路上,調動起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風景,身臨其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闕:(幻燈+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片。
1、同桌交流,師巡視。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生:舒服、悠閑的的心情
師: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那你能試著描繪出這一幅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畫面嗎?
生:生試著描述畫面。
師相機解釋:驚鵲:驚醒的山鵲。斜枝:旁枝
老師幻燈補充: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也許是月光的閃爍突然驚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鵲,徐徐的清風吹來,蟬兒鳴叫著,聲音飄出很遠很遠......
相機板書:看到了:明月、斜枝、驚鵲、鳴蟬
聽到了:蟬叫(景色如此之美,連蟬兒的叫聲都是那么舒服)
師:明月、斜枝、山鵲、清風、蟬兒好一幅幽靜、清新的中國畫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詞?
指名讀1-2人
師總結:明月高照,清風習習,夏夜靜謐讓人感覺好舒服啊,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質疑:這一句中有動靜、有聲音,怎么你感覺到的卻是“靜謐”呢?聯想到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在以動襯靜。(這個怎么切入比較好)
師:上闕中你還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悅的心情(板書:喜悅)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豐收的喜悅”?
生:稻花香里……
師:哦,稻花飄香的日子里,你覺得誰在說豐年?
引導學生回答(青蛙、農民、詩人、)
讓學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青蛙怎么說?(使勁叫)
農民會怎么說?(今年真是個豐收年,不會餓肚子了)
師:男女生分別讀讀這兩句,體會期盼和喜悅之情。
師小結;對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齊讀上闋。
(二)出示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生齊說:下起雨來。
師:詞人是怎樣描繪這場雨的。
找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師:這時候詩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
預設生:著急
師追問:著急的原因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用詩人的話就是
剛才還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顆星星了,山腳下還飄落了幾點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辦?趕緊找地方避雨。可是以前(舊事)經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現在卻不到了呢?山路一轉,走過小橋,茅店突然出現了,真高興。
指名說,邊說邊補充,邊生動描述生。
質疑:為什么經常見的茅店現在找不到了?(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
就在詩人著急的時候--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路轉--山路一轉彎溪橋--溪上的小橋
轉過山路,走過小橋,“舊時茅店”忽見,什么心情?
板書:喜出望外
師:詩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現
誰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心情?師:陸游也有的一句詩寫的也是峰回路轉的喜悅--“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這半闋,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華。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繞)(喜鵲翻飛),
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跟隨詩人我們欣賞夜間黃沙道的美景,感受詩人話豐收的喜悅,倉皇之間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開朗,真是處處充滿著人生的樂趣。
八、辛棄疾一生創作了629首詩,我們再來欣賞它的兩首作品。出示兩首辛棄疾的詩(找豪放派的詞,學生沒有學過的)
九、布置作業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
夜行黃沙道中古詩篇九
在清風迎面撲來的田野邊,我,辛棄疾,漫行在此,好自在!
清風吹過,半夜的蟬也被吹醒了,用響亮的歌聲表達自己高興心情,使人從混沌狀態中清醒過來。
稻子成熟了,在地里樂呵呵,傳來醉人的芳香,幾位睡不著覺的農夫,手捏一柄煙袋,在田埂上坐著,談論今年的好收成,在芳香中爽朗的笑了,仿佛十多年來,沒有這樣的好收成。
池塘里,青蛙在開狂歡會!如此高興的叫著,一定在說今年誰吃的害蟲多!多么可愛!真是農夫們的好幫手!
七八顆小星星在天上閃耀著,雖然烏云有些大了,但星兒仍在閃爍。
終于,落下幾滴雨在山前,雨兒從天而降,為稻子們解渴,我沉迷在這美景當中,無法自拔,醒來時,雨已見大,忘記了這熟悉的小路,想到樹林旁的土地廟中避雨,卻不知去向。
走上木橋,轉眼一看,嘿!在這兒!我喘了一口氣,走進廟中躲雨……
呵!這迷人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