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規矩的高考篇一
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 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凡是老規矩一定不知道是誰制定的,也不知哪年哪月傳下來的,老規矩就是老規矩,不一定有道理卻一直存在著,而且是頑固地存在著,一代又一代地糾正著子孫們的行為。
我記得小時候挨的叱責大部分都是因為不規矩了,比如見人不叫了,見人不叫被大人認為是最沒規矩的表現,所以我的記憶里總是被母親拉著叔叔阿姨大爺大媽爺爺奶奶地一通叫,稍有遲疑就可挨說。但男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看見二十郎當歲的小伙子有點兒叫不出口,我小時候在軍營長大,遍地都是剛剛當兵的“解放軍叔叔”,凡是穿軍裝的我就得叫叔叔,許多時候叫得我內心郁悶。
可母親說,這是規矩。自古就是這樣,人有輩份,不論歲數大小。這是在城市,還是在部隊,如果在老家,比你歲數小的備不住還是長輩呢!我想想也是,祖父,父親,我都是長子,心里感覺大,實際輩份小,過去有句俏皮話,別看蘿卜小,卻長在背兒(輩兒)上,說得就是這層微妙關系。
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太快,許多東西不經意間就丟了,丟了還往往不知。加之這個世界像決了堤的圍堰,沉渣泛起,魚龍混雜,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沒那么容易。我們處于社會裂變的節點上,好壞優劣善惡往往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惡習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實。古人說,積善似壘土,縱惡如彎弓。積累善行如用鍬壘土,一點一滴進行,形成的大山才會日久天長;而縱容惡行如同弦上之箭,思想稍稍放松一下,惡就是離弦之箭,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規矩得老,這“老”是時間的檢驗,這“老”是文化的磨合,這“老”是自然法則淘汰留下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過去的規矩一定很老,老到無從追根溯源。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孟子告誡說,魯班雖為好木匠,沒有尺子和圓規也沒有辦法畫出方形和圓形,也就做不出好作品。繼而我想,今天隨處可見的這么多的好家具,它們的存在并不因為是采用了良材,而是緣于曲尺和圓規最初制定了規矩。
規矩的高考篇二
規矩總是老的好,老的好規矩便是老規矩。老規矩是民族的,中國人以忠孝傳家,以禮義為本,以廉恥為界,以勤儉為德,很多老規矩恰恰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比如:“忠厚傳世勤儉持家”,“首孝悌、次見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等等。老規矩是歷史的,先王之道,圣人之德,任何一條老規矩都不是慢慢積累而形成的,任何一條老規矩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老規矩的形成是首先是一個演化過程,其次是一個累積過程,更是一個歷史過程。老規矩是實踐的,這是老規矩最重要的特點,當一條規矩被創立,它必然要經過實踐,而實踐恰恰是檢驗規矩的唯一標準。一條規矩行不行的通,能不能被人們熟悉、記住并廣泛遵守,這需要實踐來證明。而老規矩正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結果,許多老規矩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原因便是因為這些老規矩經過實踐檢查被證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則早就被淘汰了。所以說,規矩都是老的好,留存下來的老規矩是珍貴的財富,值得我們繼續發揚光大。
老規矩中有新規,老規矩是新規矩產生的基礎,老規矩之中孕育新規矩,沒有老規矩也就沒有新規矩。新規矩是老規矩的傳承,更是老規矩的發展,當老規矩與時俱進,當老規矩順應時代,這樣的老規矩就變成了新規矩。老規矩叫“先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新規矩則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規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新規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老規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齒話不高聲”,新規矩“舉止得體”、“請勿喧嘩”……規矩是隨著時代發展的,規矩是隨著時代進步的,規矩不是一呈不變的,不論什么樣的規矩,只是符合以人為本、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這樣的規矩就是好規矩,這樣的好規矩就是老規矩。
有了新規矩,忘了老規矩,有了新規矩,有了新感受,有了不同的存在方式,老規矩被放棄了,被遺忘了。新規矩接地氣,新規矩適應發展,對老規矩愈發不平,愈發摒棄起來,于是,對老規矩也就忿忿不平了。新規矩慢慢地變成熟規矩,熟規矩最終成為老規矩,一個輪回就是這樣。偶然,回到老規矩,卻發現事如昨,意不同。曾經的事物,蓬勃盎然中,自有一番生機,曾經的經歷,踽踽獨行里,舞蹁躚任逍遙。新規矩變老了,老規矩變新了,或者規矩本沒有新老之分,有的只是人心之分。
世上本沒有規矩,遵守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規矩。是耶?非耶?有的規矩,只有開始卻沒有結尾;有的規矩,還沒有形成就到了終點;有的規矩,平順易行;有的規矩,阻力重重;有的規矩,通向天堂;有的規矩,通向地獄……。多少人遵守的規矩,對你來說也不一定就是規矩。你遵守的規矩,不論是否有人遵守,這都是你的規矩。選擇自己的規矩遵守下去,不后悔,選擇自己的規矩向前進,不回頭。規矩在心,方圓天下。
規矩的高考篇三
“規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著名相聲表演者郭德綱去年在微博上羅列了早時老北京的習俗。在微博的最后,他這樣寫道。
在這兒,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老規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綱在微博中羅列的北京老規矩有:闔家坐在一起吃飯,座位次要長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寵的小孩子可以挨著長輩,但是不許亂了次序。開始吃飯,便不許端著碗到處跑——那是乞丐的行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嚴的體現。可見,規矩是體現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教養和人文素質傳承之道。
老規矩是對文化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潤了文化。我一直記得一次在擺餐桌的時候,順手將筷子插在了米飯上。母親因此而狠狠教訓了我。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極大的不吉利。因為這使整一碗飯像是香爐,更是犯人臨刑的辭陽飯。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規矩,卻體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敬畏與講究。
規矩是中華文明流傳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輕的家長已經不再在乎這些了。飯店里時常有孩子歡跑的身影,家長們往往是端了碗在后面追。甚至很多溺愛孫輩的老人亦不再講究規矩。宴時座次早已沒了順序,孩子獲得了第二寶座。老規矩曾經體現的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傳統已經不見了。
2013年底新聞聯播推出了家規系列的采訪,引發許多熱議。北京是全國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點,正是源自于這老規矩。無論是對一言一行的約束,還是對內心的教養,規矩起到了約束人們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產生了行為上的文明,產生了法制和禮教。
時代發展,文化的沖擊加速規矩的流失,規矩背后的文化也在被人遺忘。新的文化快速銷蝕著傳統文化。人們以所謂自由忽視了老規矩,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沒有了規矩。然而近來,年輕一輩的人們熱議起了老規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在這個文明搶劫的時代,內心缺失了束縛和因文化沖擊而帶來了日漸明顯的冷漠與輕漫、孤獨與反省。也許他們意識到千百年來,老規矩約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約束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底線。不僅是一言一行要規矩禮謹,更有內心對正義和善良的堅持。這份堅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有了所謂文化、傳統、特色。而這恰恰是現代人們所缺失的。
“規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何時開始,人們的要求也變得這樣低了?老規矩需要社會的重視,需要內心的珍重。這并不是網絡上的一時興起就能夠喚起人們內心對文化禮教的尊重的,然而對于這突然而至的熱議與懷念,人們卻應當為之欣慰。
2014北京高考作文范文二:老規矩
規矩的高考篇四
我認為,他們不會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
老規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勢,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說歷史原因,就看我們周邊的現實吧,足以說明老規矩有多么寶貴,足以說明人們多希望它回來。以我自己近年來的經歷看,我就經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發問和冷冰冰的咨詢,甚至連起碼的問候語、抱歉話以及謙恭之態都沒有。最近在參加語言大會期間,被不禮貌的語言對待,還不要緊;善意的提醒后竟被更不禮貌的語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圍,這可怎么得了啊!我并不是讓這些孩子們用北京老規矩待我,而是用起碼的謙詞敬語。比如,你好(當然說您好更好),對不起、請稍候和謝謝等等。更可怕的是,對這樣一件本來無關緊要、提個醒兒而已的事情卻招來一所大學個 別老師和學生們的莫名奇妙的攻擊,有說我們如何辛苦,有說南方人不懂北京話里的“您”,有說無錄像無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熱諷的說還是請你回北京講老規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種人身攻擊和謾罵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老規矩始自老北京,但其內涵和骨髓是文明修養禮貌待人,這一點應當是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換言之,老規矩應當發揚光大,應當是更多人的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何以成方圓?十三億人生活在一塊土地上,怎么能沒有一點規矩呢?如若無規矩,豈不亂成一片,回到原始社會了嗎?!
老規矩不老,也不會老。在新的時代,老規矩還會被注入新的血液,煥發出新的青春光彩。
規矩的高考篇五
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 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
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午后陽光,暖暖的,沏一壺清茶,聽奶奶說老北京的那些老禮兒。絮絮叨叨間,我只聽清了“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兒”。種種規矩,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筆下的祁老太爺——老北京規矩的典范。
老太爺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做過生意,當過苦工,身上有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勤儉節約,潔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塊磚都是用他的血汗錢買下來的。雖沒讀過書,他卻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條,比讀過書的人們還堅定,規矩做人,規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兒孫,嚴慈并施。過去的北京城里,一個個祁老太爺,對老規矩身體力行,出門問好,見面作揖,街坊鄰居間寬厚友愛,又各自有禮。他們是老北京禮數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語,激越鏗鏘,余韻悠長。
然而,時代終究會推動“老北京”變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歡逛八面槽、大柵欄、琉璃廠,可他也惋嘆“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店鋪都會消失”。而隨之逐漸遠去的,還有那些人,那些老規矩,似一首挽歌,哀傷,令人留戀。
原來,老規矩既是規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滌人心靈的一捧清泉,讓人保有純粹的心,堅守自己的凈土。蘊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驅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文化主體。它用傳統元素啟蒙人,用現實價值警醒人,用未來意義鞭策人,規范行為,凈化風氣,使人們不至于道德出軌,使社會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規矩,不能被遺忘。
規矩的高考篇六
懷念北京的老規矩,就像懷念曾經的四九城。
古都總是美妙么?未必。課本里有郁達夫先生令人懷念的秋天,掃把經過留下淡淡印記,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懷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濘中掙扎謀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經歷,懷念這座城市,往往會是將其幻化為前者,選擇性地遺忘后者——這其實不是因為過去更美,只是因為現實悲催。悲催的一點在于,無論好壞,老北京城從視線中消失了。
老規矩總是有道理的么?同樣未必。牽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說,男尊女卑那套禮法也早就被淘汰。今天人們懷念起老規矩的時候,這些負面內容被下意識地排除在外,他們強調的甚至不是規矩內容,而是規矩所帶來和體現的規規矩矩的社會生活方式——這其實不是因為老規矩更合情理,只是因為現實悲催。更悲催的一點在于,在這座快速變化的城市中,一些舊有美德的確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規矩和守規矩本身。
沒有規矩,才是最可怕的淪喪,它比城市建筑風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實上,變遷難定對錯,人們破壞一些,他們創造另一些,城市在變,審美標準也在變。譬如,曾經被罵得一錢不值的,樓宇頂上的中國古代風格“帽子”,現在看來,并不比形似內褲的所謂現代派建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標準不會變,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一旦失去,再難回來。不難想象,沒人指望卑鄙人性會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證。
破壞規矩,首先是對秩序和現實的不尊重,有些屬于反社會心理問題,有些純粹出于其他目的的反科學。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當城市走上一條快速發展道路之時,當偌大一座現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違法亂紀的行止時,如何尋回那些老規矩,如何讓老規矩帶給人們規規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實上,恰恰是懷念老規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得那么遠,這是他們的家,他們只是本能地感到憂慮和憤怒,一種不學而知的良知。
懷念北京的老規矩,就像懷念曾經的四九城。
無關老規矩,有關沒規矩。
規矩的高考篇七
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笑不露齒 話不高聲”、“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 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北京人。
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京過去滲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的“老規矩”,是衣食住行,包羅了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細節到“牙齒”的規矩看似煩瑣,動靜之間的確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孝”甚至“溫良恭儉讓”展現得恰到好處。所以我認為,這些雜著“京腔兒”的老規矩應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人們的生活中,并應借此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風范帶回中華大地。
時代飛速的發展帶來了現代文明的同時也瓦解侵蝕著我們悠久厚重的傳統文化,社會的進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則演變成了中華子女拋棄這些“古老”“厚重”禮節的“借口”。北京老規矩的褪色也不過是其中之一。曾在電視里看到節目中的老外品嘗中國美食時“作揖”“敬酒”“輕拿碗筷”“細品菜肴”,這曾經是家家戶戶一日三次上演的畫面。臺下的中國觀眾卻為老外的這一系列“動作”感到驚訝,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烈的新鮮感,甚至帶著一絲“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電視機前某一戶人家,渴望讓自家小孩“也守點規矩”的父母指著電視機里黃發藍眼的外國人說道:“你看看人家。”想來是諷刺得很。
除此之外,比“現代化”更加速瓦解著傳統文化的,是國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而這心理背后,則是現代中國人內心的不自信造就的。自鴉片戰爭轟開國門后,中國人的崇洋媚外至今又延續了一百年。這固然曾為我們帶來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經濟,卻也使我們落下了“后遺癥”,將對本應視之如珍寶的傳統文化棄之如敝履。唯有見到老外們爭先恐后地學中菜、穿唐裝,高吟《論語》,國人才再度“尋根”,想著復原國學。說白了,我們還是跟在洋人的身后去認可他們所“認可”的事物。
所以,這一次發源于北京網友的北京老規矩,則是開啟了國人由內而外“復興傳統文化”的新階段,這些從生活中的點滴出發的老規矩,就是最“接地氣”的中華文化,托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傳承于家家戶戶的碗筷之間。所以,別讓“老規矩”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圖片文字里,在關閉界面后,卻還是任憑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半碗米飯里拂袖而去。別讓“老規矩”的回歸止于熱議,在七嘴八舌的評論過后,被下一個韓國明星的“熱門話題”囂鬧著排擠到了腦后。
熱議過后,應有行動。從下一頓晚餐開始,從明天的出門回家開始,從這一代80后們的新生兒的搖籃里開始,讓老規矩的回歸在皇城根下,帶著中華傳統文化,實現一次漂亮的“逆襲”。
規矩的高考篇八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經濟,同時也急紅了玉皇大帝的眼,為了拉近兩地間的差距,玉皇御筆一揮,一批天營企業陸續成立。
眾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運輸公司還缺經理一職,對于天庭的支柱產業,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決定派剛正不阿的李靖與人緣最好的彌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經。
三天后,兩人學成歸來,玉皇向來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彌勒作為后補,隨時任用。
李靖就職后,在經理室掛上了“規則是力量”的警示牌,這是他從凡間學來的。一月后,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無數的匿名信飛到了玉皇手中。原來李靖剛正不阿,用嚴格的規則管制眾人,弄得工人怨聲載道。迫于壓力,玉皇不得不用彌勒代替李靖。李靖忿忿不平,掛印而去。
幾天后,在眾仙的歡呼聲中,彌勒走馬上任,在眾人的簇擁下,彌勒來到經理室,望見“規則就是力量”幾個大字,微微一笑,回顧眾人說:“此愚人之論也!我在凡間學習時,看到有個經理守規則,縱容員工,員工們也知恩圖報,干群關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為先,規則為末!”“是,是……”眾人連忙附和。彌勒上任后,立刻把“規則”二字改為“寬容”,用它作為自己處事的警示銘。一個月下來,公司產值大增,上萬封感謝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過去了,運輸公司大幅虧損,但玉皇手中的感謝信還是有增無減。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去看看。
一日黃昏,玉皇身著便服,只身來到公司,看到公司員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帶著疑惑走進經理室,看見彌勒正背對自己閱讀文件,于是便暗施隱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彌勒要發獎金了!”彌勒按規定拿出了員工們的勞動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給他勝利獎。天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給他節油獎,都不容易。小熊星沒出工。這……”彌勒摸了摸大光頭陷入沉思,“按規定該開除他!”玉皇暗想。“這么辦吧!給小熊星安全獎,規則算什么東西,人心最重要。”彌勒決定了。“啊!”玉皇差點喊出聲來。
在回宮的路上,玉皇明白公司不景氣的真正原因: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辦什么事,還得有規則,還是讓李靖來做吧!
一日后,彌勒下臺。
半年后,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規矩的高考篇九
北京的這些老規矩,也是中國人的老規矩。重新審視這些老規矩,感到很親切。這些樸素的話語,猶如一位長輩在耳邊諄諄教導。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謙恭有禮,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為他人著想……這是一個民族風尚在道德領域的精煉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條。
老規矩歷史悠久,傳承了幾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當中的另一種體現。讀書人讀《論語》《孟子》《弟子規》等,老百姓讀書少,但受教育的內容是一樣的。老規矩說“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弟子規》說“路遇長,疾趨揖”;老規矩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規》說“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老規矩說“忠厚傳世”,《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規矩說“勤儉持家”,《訓儉示康》說“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老規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記,處處影響到他們的為人處事。
老規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總則,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經典語錄,規定具體而細致。百姓讀書不多或者沒有讀過書,但是這些老規矩口耳相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規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為。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規矩,才形成了中國老百姓勤儉、忠厚、禮讓、仁義的優秀品格,才出現了諸多的忠臣孝子、良將勇士。
老規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是歷史垃圾,而是和《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一樣,是我們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拿來主義”的方法繼承弘揚其中的優良傳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貪污腐敗,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渾渾噩噩,有些人一擲千金……現代社會,生活條件極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卻不斷下滑。老規矩在這些人眼里是陳舊的、過時的,殊不知這些老規矩是拯救他們心靈疾病的良方。今年年初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家風是什么”欄目,許多人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誠實做人,誠信待人”,“做人要樸實一點,厚道一點,要實在一些”。這些對家風的解釋,其實就是對老規矩的最好注解。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老規矩也能堪當大任。
老規矩不朽!
規矩的高考篇十
山上一個日圓圓,
山下一個方圓圓。
圓圓臉蛋圓圓眼,
長大定能當城管。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拿著奶瓶吸著圓圓的奶嘴,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滿足,都說愛吃奶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我想我就是這樣吧。所以讀書后,我為了使自己有安全感,在同學當中怒刷存在感。誰對我不好就用指甲掐他們,掐到他們怕我為止。可是后來慢慢地,這招對同學們已經不管用了。有次看到電視里面黃飛鴻用佛山無影腳擊退了很多敵人,于是我便天天在家練習。開始是對著大樹拳打腳踢,直到樹葉掉落方才罷休。后來我不滿足于這種練習方式,我那犀利的眼光盯上了我們家的雞鴨豬狗。
先開始是找家里的'母雞,一腳踢到它身上,可以踹飛去一米遠,頓時特別有成就感。接著就去找公雞和狗練習。這兩種畜生比較厲害,有反搏的能力,我被狗咬了一口。當時我就怒了!麻痹這畜生還敢咬我!于是我來了狠勁兒,擼起袖子穿上大頭皮鞋,雙手抓住狗頭,不讓它動,我狠狠地咬了它一口還不解氣,于是拿出我苦練多時的飛毛腿,一腳踢上狗頭,當時就把狗踢沒氣兒了。
我奶奶看到后,心疼地抱起狗,抄起家伙就要打我:你這死女娃子,這狗跟了我們家這么多年了,你居然把它給踢死了!我邊跑奶奶邊追。我跑到爹爹身后,爹爹奪過奶奶手中的棒子:媽,不就一條狗么?咱過兩天再去弄一只,今晚就燉狗肉吃了。方圓這女娃子確實是兇狠了些,可在我看來以后必成大器。當晚就在我奶奶痛失愛狗的哭聲中和我吃狗肉的笑聲中度過。
從今以后,我信心大增。在學校誰也不敢再欺負我了,我早已成為學生中的大姐大,我的飛毛腿在同學中是遠近聞名。初中畢業后,由于成績不是很好,于是我爹便把我送到縣城里面的一所武術學校。在校三年,我混得人模人樣,把小時候勤加練習的飛毛腿練得更是出神入化。
快要畢業的時候,我認識了男朋友,他有一個很霸氣的英文名字,叫:shrek,是的,跟史瑞克的名字一樣,可是我覺得他比史瑞克更加勇猛霸氣,特別是在床上的時候。他說他是公務猿,我對他的崇拜就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他說他愛我的強悍,說我這樣的妹紙已經不多了。聽得這話我特別感動!畢業后,經他的關系,我成功地和他成為了半個同事,為什么說是半個呢?因為我暫時還是一個臨時工。
跟他在一起執行任務的時候,我又找回了小時候打狗的那種感覺!就好像剛剛大便完一樣,特別舒坦!我想這是天命所歸吧!惟一感覺對不起的就是我爹,沒能完成他對我的期望。
“山上一個日圓圓,
山下一個方圓圓。
圓圓臉蛋圓圓眼,
長大定能當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