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劃船經歷篇一
今天是我期待已久的端五節,也稱端陽。按照中華的民風民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艾、猜燈謎……其中,有我盼望已久的要數包粽子了。這不,今天媽媽在包粽子,我便誠懇地向她討教一番,也迫不及待地想親手來包包粽子。
我先看媽媽演示了一遍,只見媽媽拿著箬葉,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個大大的粽子。我在一旁看得眼花繚亂,看完了后仍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粽子怎么包出來的。沒辦法,我硬著頭皮上場了。只見媽媽端上來一大碗花生、綠豆和糯米。我開始在心中默默為自己加油鼓勁。
我雙手一拍,拿起一張箬葉,觀察了一番媽媽的動作后,就依照葫蘆畫瓢開媽做。先將箬葉卷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小筒。誰知我是在半夜里收玉米—瞎掰呀!卷出來的圓錐小筒不是孔大,就是形狀太扁平。這時媽媽教我手要倒過來轉,使箬葉呈圓錐形才可以。我依言照做,不一會兒工夫,一個圓圓的小筒便出現在我的眼前。
接下來便是放糯米了。不愧是浸泡過的糯米,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它竟然變得如此黏勺。一勺舀下去,有幾十粒粘在勺上。我連忙放入箬葉“筒”中,可是放進去的糯米和綠豆像水滴一樣爭先恐后地順著箬葉的縫跑出來。我急忙放入紅彤彤的花生“鎮壓逃兵”又繼續深一勺淺一勺地放入糯米。
一勺又一勺,我看著粽子被一層層地填滿了。之后,我便“上蓋”,可是蓋上了之后又有白胖胖的糯米頑皮地往外鉆。我急忙拆開封上的蓋,往里一瞅,只見里面一團糟:花生像個大地主,橫七豎八地斜躺在箬葉旁;糯米則像一群小淘氣,躥上躥下,有的趴在箬葉上,有的沿邊滑了下去,有的撐破孔底鉆下去。天哪!我手忙腳亂地清理完糯米粒,封上口,將線胡亂地一團一繞一打結,便滿以為大功告成。
粽子包好了,媽媽問我:“然然,餓不餓?”我大聲回答:餓!于是媽媽馬上端起粽子,三步并做兩步沖到廚房,開始煮粽子。不到一小時,粽子煮熟了,剝開箬葉,白里透黃的糯米,紅通通的花生和紅豆。隨著箬葉的清香,伴著民俗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品嘗到自己包的粽子,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絲絲的。
端午節劃船經歷篇二
今年的端午節里,我經歷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端午節這天,我一家人在家里包粽子。但就在這時,隔壁家的小弟弟端著一碗粽子來了我家。弟弟高興的朝著我們說道:“這是送給我們端午節的禮物。”媽媽高興的收下了,然后朝著我們說道:“加快手上的速度,趕緊包,然后也給領居家的嬸嬸送去粽子。”“好咧!”我和姐姐異口同聲的回道。
十幾分鐘過后,我家的粽子才包了一半,而這時鄰居家的叔叔又端著一碗粽子來了我家。叔叔說端午節到了,一定要收下他家包的粽子。我一家人面面相覷,臉上的表情有些奇怪,剛剛鄰居家的弟弟不是才剛送過來一碗粽子嗎?不過,我與我的家人們礙于鄰居叔叔一直在說要我們收下,最終我們也就收下了。
收下這第二碗粽子后,媽媽又催促我們了,說是等到我家的粽子出籠后,一定要我和姐姐一人端著一碗粽子送去鄰居家。我和姐姐當然是點頭答應了。
這次,媽媽還沒等鄰居的嬸嬸說話,然后趕忙站起身來,與鄰居嬸嬸說已經送了兩碗過來了,這一碗實在不能收下了。
后來,這事就全明白了。原來叔叔不知道小弟送了粽子來,嬸嬸也不知道叔叔送了粽子來呢,不然也不會鬧出這一個大烏龍來。事情大白之后,我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我家的鄰居可真好,都惦記著要在端午節這天給我家送來粽子呢。
端午節劃船經歷篇三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后,他臥薪嘗膽,立志雪恥,于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于在數年后,一舉消滅吳國。后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于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胡說,被吳王夫差命人拋于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并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于紀念某某人云云,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于,這些人杰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